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吴店一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教师角色转变及教学方式转变上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并对初一新生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到一些经验和问题,和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交流。
一、我校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基本满意。近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成绩好,50%的学生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教学是认可的,
二、初中语文的堂教学情况
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校对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切实落实“学 、导、练”讲义实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30%的学生欢迎“同学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有49.8%的学生对“活动研究”型的教学感兴趣。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
三、作为农村乡镇初级中学,语文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然影响着新课标的切实落实,这与适应时代发展要,
求的新课改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客观上和主观方面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1
( 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同步发展
语文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工具性是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实十分明白。但在新课改的热烈呼声中,不少教师往往会矫枉过正,抛开工具性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人文教育游离于语文之外的“热闹教学”和只追求知识、技能、技巧而舍弃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学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准确把握语文课程这两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根据篇章、学生、学校等各自的特色各有侧重又二者兼顾,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探究语文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应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二)、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平衡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与行为的定位不应是传授,而是基于学生
已有的学习程度给予其与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应的指导,推动其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初中现在不少所谓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着课堂。“满
2
堂说”“满堂问”“满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要么是“好”“不错”(因为要鼓励!)要么是不置可否不过问。他们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从学生发展规律来说,学生是一个逐步成熟、发展的人,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实际能力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而教师的专业地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专业地位的
平等。所以,教师责无旁贷地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成熟。如果我们不正视广大农村学生的现状,为课改批上华而不实的外衣,为了强调学生
的自主而使教学流于空洞的形式,只会耽误学生!教师应是开启学生愉悦的课堂学习活动大门的那把金钥匙;应是为了学生顺利学习作出示范,提供帮助的引路人;应是高屋建瓴,无疑处生疑,有疑处
点拨,平淡处升华的指引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既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高效低耗”。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和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
许多初中也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多媒体教学如果运用恰当,对于扩大课堂容量,活泼课堂氛围,方便学生有效吸收等确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时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俨然成了一种
3
时髦,大有让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师有羞愧难当之势。过滥的教辅手段还表现在让学生听过多的录音和看过多的大屏幕,过多地采用表演、演示等手段。过滥的教辅手段往往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占用了学生本应有的体悟、读背的时间,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其本身是极富张力和创造性的,教辅手段只能是辅助教学,不该用的就不用。语文教师有时用好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更能显出真功夫和学科的魅
力。在重视各种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倡导扎实、朴实、老实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使当地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研究性学习华而不实
基层初中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上级指示每周要安排一定课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当领导来检查时,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便有各种成果展示,什么问题的研究,什么研究性手册,什么调查报告,可谓丰富多彩。但领导一走,一切都归于日常。课表依旧,只是内容变成了练习课、习题课之类。如果作调查,所谓研究性学习成果多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表面化、流于形式。而作为新课改的一个可以说最富特色的部分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它的特点,深刻了解它的重要性,并踏实指导学生展开活动。探求是人的一种潜能,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高效能的能让学
生受益的学习方法。怎能使之流于形式?但也不时看到,有写语文新课程公开课也存在一些问题:1过分强调人文性,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几乎没有提及。2把合作
4
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闹,识记收效甚微。3不管是否需要,媒介公开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过分夸大度媒体的作用。
再说,研究性学习与现行中考选拔人才的制度并非两条道上行驶的列车,无论从课程式的研究性学习还是学科内渗透式研究性学习来看,前者着眼于能力、思维方式,后者在知识的关联、整合、灵活运用上都直接与考试相关。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意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和参与!
为此,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各级教研部门也要多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以便课程开革能真正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列宁说过:“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 ,但是搞课程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每一学生的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了确保语文新课改能成功进行,我们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入的研究,冷静地思考,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继承语文课改中的优秀成果,纠正课改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是语文课改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于广大初中教育而言,首先是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体会新课改精神,结合校情、学情正确理解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科学地展开高效的工作,从而促进新课改的真
5
正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