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并以这一文明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其中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发生过民族间的巨大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正是依靠这种和平和非和平的交融,推进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和发展,从而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
就历史上的朝代来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是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金,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元,是蒙古族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清,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另外,隋和唐都是鲜卑人和汉人的混血儿,而且现有历史学家考证朱元璋也可能是回族人。中国历史上真正由汉人统治的统一国家只有少数几个。可见中国历史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
后世对北魏一朝汉化多有称道,认为是集南北朝之大成,有力的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元初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郝经高度评价金朝的汉化程度:“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在北魏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鲜卑语日益显出不适应社会之需的劣势,汉语文的优点和汉文文化典籍之丰盛,使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对学习汉语文有强烈的要求。孝文帝时遂改以汉语为国家的“正音”。拓跋氏钻研儒术不遗余力,还著书立说,治理国家遵照儒家观点。孝文帝拓跋宏还举行了一系列尊孔活动,进而把儒家推崇到空前的地位。孝文帝其人不仅本人充满儒家文化色彩,而且通过尊崇礼教,提倡孝、礼的思想,使北魏社会全面向儒家理念转化,从而使民间与上层生活都与儒学不可分离。史称孝文帝“善谈老庄,尤精释义”,北魏的社会文化转变,逐渐使鲜卑民族观念文化转变,加速了民族的认同,最终融入于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新鲜血液。对于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的发展功莫大焉。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绚烂多姿的中华文化,并不断传承、光大之。汉族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辉煌;诸少数民族也有卓越的创造,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传》、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维吾尔族《阿凡提的故事》、彝族的《阿诗玛》等都是彪炳千秋的杰作。它们提供的有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的形象画面,对文学研究、民俗学研究等极有价值,并且现在的生活当中依然活跃着这些古典著作。而且,在汉文学精品中,同样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汉化蒙古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便是明例。又如医学方面,汉族医术渊深博大,各少数民族对医学的研究也别具异彩,且与汉医相互启迪、补充,如唐朝时吐蕃名医元丹贡布著《四部医典》等,都对祖国医学的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冲破了民族畛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古代中国中原王朝对于周边区域的“怀柔”政策与“羁糜”理论产生,实际上来自于孔子的“戎狄怀之”思想,晓谕对华夏族以外的民族需的主张采用“怀”,这种天下一家的思想至汉,更有大的发展,除王允外,汉代著名著作《淮南子》更阐述了“夷夏一家”的思想,认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也正是这种天下一家的观念,推动了汉、唐时期中国民族的大融合。
民族之间的融合,既有和平形式,也存在着残酷的杀戮,这对任何任何一方都是惨痛的,罪恶归罪恶、结果归结果,历史总是无情的向前发展了,不会因为某一个时期而停止前进,杀戮者也改变不了这个只管向前走得历史巨人。我们不能因为事务的某一方面就将全盘否定之,需要辨正的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既有矛盾、也有合合,不能因有战争而否定民族融合的客观事实,也不能因为融合而漠视战争中间的罪行,这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不可分,不可绝对化,这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总之,现存的55个少数民族,以及迁徙、消亡了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匈奴、党项、契丹等),踵事增华,都对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给中华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都使中华文明得到了透古澈今的发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