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B级证书培训 结业考试试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研究障碍——1963年,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S·KirK)提出了研究障碍(learndisability)的概念,认为是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致于无法良好的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研究的儿童。1983年美国几个关于儿童研究障碍的学会共同拟定的定义是:“研究障碍是指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推理或算术能力上出现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研究困难通称,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即是由一个人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虽然这种研究缺陷也可以和其他障碍(如感官损伤,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同时存在,或是由于环境(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的影响,它却是因此状况或影响所直接促成的。”
研究障碍的定义虽有许多分歧,但以下四个特征却是公认的:⑴差异性。儿童的实际行为和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研究成绩却远低于
其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⑵缺陷性。研究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这种儿童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⑶集中性。研究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常常在研究、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⑷排除性。研究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研究机会引起的。
2、自我概念——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3、咨询关系——咨询关系也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和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4、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5、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6、状态焦虑——指因为特定情境引起的暂时的不安状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之间的确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和Bandura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推断一致。按照Bandura的理论,自我至少包括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自我强化是指个体的行为达到或超过某一标准所获得的奖励或惩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否成功达到某一标准的知觉。因此自我效能感涉及个体处理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同时,自我效能感也涉及个体在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时所产生
的情绪。本研究表明,焦虑的被试通常自我效能感较低,或者说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不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可以这样理解,焦虑的被试在生活中容易产生无助感,因而他们会在认知上相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相反,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善于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尝试去克服,不容易产生焦虑。7、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遭遇挫折、失败和打击时,或者在内心的冲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内心修筑一道道“防线”来保护自己,并尝试通过它来摆脱困境中的低落情绪和不佳心态。
8、自我表露——“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于1958年提出,又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息,真诚地和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和感觉的过程。
自我表露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必要环节,是个体印象管理和应对压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途径。自我表露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中自愿把自己真实的私密性息展示和表达出来。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什么是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 答: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同等,即熟悉、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和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变乱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就是健康的。因为分歧个体在生活、研究和事情中遇到的变乱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分歧的年岁阶段有分歧的请求。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讲,有关心理健康的变
乱或活动主要是指研究、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性等。
2、简述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答:因为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任务、手段等十分庞大,以及新期间赋予教师特殊的历史使命和重担,一定对教师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请求。因为没有优秀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整体素质难以发展到高水平,所以,今世教师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1)敏锐的观察力;(2)高尚的情感。(3)丰富的创造力;(4)广泛的兴趣;(5)坚强的意志力;(6)健全的人格。
3、简述焦虑对中小学生研究活动的影响。
答:焦虑是影响学生研究结果的情感因素之一。焦虑的产生和人们所感受到的对其自我或自尊的要挟有关著名教诲家赞科夫指出:“讲授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范畴,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讲授就可以发挥高度的作用。”在英语研究中,情感因素的研究价值不亚于熟悉因素的价值,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现象。焦虑是影响学生研究结果的情感因素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焦虑的体验。焦虑被认为可能是最妨碍研究过程的情感因素,因为它和不安、得志、自我怀疑、忧虑、紧张甚至绝望等不良觉得有关。
(Arnold,1999:8)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研究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研究材料感到焦虑或恐惧的学生研究的更轻松、迅速。”
4、什么是问卷?问卷调查的步骤有哪些?
答: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法是通过严格设计的书面调查表收集心理学变量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步骤:(1)确定问卷的方式、类型;(2)拟定标题;(3)撰写导语(说明,答题指南)(4)确定统计编码(5)设计问题;(6)设定答案;(7)落款,注明调查问卷的制发机构名称,制发时间,调查者姓名,问卷填写时间等内容。
5、简述心理咨询中的询问技巧。
答:心理咨询中的询问技术通常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封闭型询问,一类是开放性询问。所谓封闭型询问,就是经常使用的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往往是是、对、要、有这样的简单答案。在咨询的过程中,封闭型询问时经常用到的。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收集资料,并把这些资料加以条理化。用以廓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此
外,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封闭型询问适当地终止他的叙述。但是我们在使用封闭型询问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如果过多地使用封闭型询问,往往是求助者陷入被动的回答中。会抑制求助者自我表达的希望。扼杀了或者剥夺了求助者自我表达的机遇,还会使求助者陷入一种沉默,甚至有一种压制感,有一种被询问的觉得。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讲,应该比力多给求助者提供充分的表达机遇。而封闭性询问则可能剥夺了这样的机遇。另外,封闭性询问还可能把问题庞大化,也就是有些问题求助者是清楚地,不需要我们反复地使用封闭性询问,一一去询问。而且这样做了以后,还会给求助者留下我们咨询师想当然的去推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者原因的这样的觉得。如果我们咨询师的询问又总是不到位的话,还会降低我们咨询师在求助者心理的地位。甚至产生恶感。此外,对于那些暗示性较高的人,对自己问题掌控不准的求助者我们咨询师的这种封闭性询问还会起到误导的作用。
和封闭性询问相对应的是开放性询问。开放性询问通常是是用为什么?如何?能不能?原不愿意?这些词语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的问题、思想、情感等等,来加以详细地说明。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允许求助者自由的发表意见。从而可以给咨
询师到来比较多的息。咨询师使用不同的用词,往往使求助者朝着我们咨询师
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出回答。
开放性询问,他的不足,有时候可能表现在费时。我们在使用封闭性询问和开放性询问的时候,有几点我们需要注意。(1)我们要把封闭性询问和开放性询问结合起来。这样效果比较好。(2)我们在询问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其要平和、礼貌、真诚。不能给求助者以询问、被迫协的感觉。(3)我们询问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情况,为了让来访者充分地表达,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满足自己的窥视欲望,特别是对于某些敏感型的问题,比方说性问题,婚外情的问题,等等。我们更加要注意到对方的接受程度,不应该表现一种不当的兴趣来。(4)我们询问的问题,应该和求助者的问题和我们咨询目标是有关系的。不应贯彻得太远。(5)我们在询问之前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想问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免得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着边际,甚至把话题引到无关紧要的话题上去。(6)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语气、语调、神态,以及在不同的咨方关系下面,会产生很不同的效果。如问:你为什么要跟他打架?如果语气、语调不同,效果就不一
样。可以表达关切,可以表达指责,可以表达批评。还可以表达一种冷模性的询问。
6、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请求是甚么?
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及其在学校中的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是从英文group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group译为小组、团体、集体,counseling较多地译为咨询、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和他人的关系,研究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1)两人以上。从团体的构成来看,它至少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2)相互互动。成员的互动是团体的最重要特征。团体的成员透过口语和非口语的方式,互订交流,相互分享感受、经验和息,并在互动中造成相互影响。互动是使团体达成方针的重要条件。(3)共同方针。团体通常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成员聚集在一起既满足了心理的需要,又可以在一起去完成他们单独无法完成的方针。也因为有了共同的方针,所以他们互相分担义务,共同去办理面临的问
题。所以,共同的方针是促使团体凝聚的有利因素之一。(4)共同规范。团体规范是为了使团体有一套行为的原则来约束相互的行为,从而保证团体的正常运作,保证所有团体成员的权益,最终
实现共同的目标。(5)相互影响。在一个团体里,团员人和人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团员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对团体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反之,团体的心理也会影响到个人。(6)相互依赖。团体虽是个人的集合体,但并非乌合之众,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依赖,有非常特殊的关系,如同一生命的共同体。
三、论说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论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和干预对策。(提示:什么是压力?压力源是什么?怎样帮助学生应对压力?)
答: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带有胁性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1.自我心理
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庞大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熟悉”,即如何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表目前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那边,将
来会成为一个甚么样的人等等。因为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攻讦和反映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攻讦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
2.性心理 3.家庭关系
如何和父母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和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判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沟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社会适应
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于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以下是应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对策:
1、针对研究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研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增强人际交往教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任,自我反省。另外一方面,父母和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举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践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
也有失利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研究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②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和研究方法。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心”。
2、分析早熟和晚熟对男孩心理的影响。
答:①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和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因而,他们更喜欢、乐意和同龄女生交往。因为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获得同伴的敬重、羡慕、尊重;也容易获得家长、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级干部。早熟的男孩在心理上其实不像成人认为的那样成熟,因此,他们的行为和举止往往会和成人的请求相悖的情况,由此而导致的单方矛盾、冲突也会经常发生,这样使其早熟男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②晚熟的男孩通常缺乏同龄男性的身体魅力,个子比力矮小,肌肉也欠发财,在体育活动中也没有出色表现,尤其童年孩子的稚气还经常挂在他们脸上。所以,在和同伴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居于被动和次要地位。此外,因为他们常常被人忽视,但内心又极力寻求他人的注意、正视和任。正因为云云,经常引起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呈现。晚熟男孩在运动及和女孩的交往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在集体中容易被疏忽,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依赖、被拒绝以及无法控制的觉得。
3、依据心理学实践,联系实践事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举行正确的异性交往。
答:在人际关系中,良好的两性友谊将会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和研究、生活的动力。特别是对那些身心都不太成熟的小
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性格发育、心理成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种异性交往的健康心态的形成,不但有利于他们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对他们未来的婚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孩子间的异性交往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不仅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异性,还要学会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不要轻易地给孩子扣上恋爱的“帽子”。
一、以理解和尊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
欣赏和喜欢是小学阶段孩子情感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出现过于亲密的举动,教师也不要强行干涉,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沟通,进而教育他们正确区别“喜欢”“欣赏”和“爱”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才能被孩子所接受。
社会的日新月异给孩子带来种种思想变,教师应当及时更改自己的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而应像给予其他知识一样培养他们和异性交往的能力,根据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以交流和情感为桥梁。
在处理男孩和女孩的交往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异性交往,教师在对待孩子和异性交往的问题时要用智慧,要始终保持坦诚、关切、严肃、认真的态度。小
孩子的天性就是越是不被允许,又讲不出服道理的,越是想去尝试。
1、教诲引导学生多参和群体活动,尽量削减和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遇,出格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尽量避免不良文化对孩子心灵的侵害,比如电视中的过分镜头,牵扯精神,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
2、教诲孩子和异性交往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逗闹,不着手动脚,培养孩子一定的兴趣快乐喜爱,转移其注意力。比如组织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等等。
3、减轻孩子思想负担: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不把某个异性看成主要甚至唯独的交往对象,方式上的单独交往属于正常范围,不必有思想负担。要教诲他们全身心投入研究和集体生活,意图志力克服自己和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建立高尚的人生方针,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
4、要正面地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的思想意识。
5、正确对待孩子和异性同学的交往,既不听其天然,也不捕风捉影。
6、对于的确呈现“动心”苗头的孩子,不该盲目苛责,强制压服。正确的做法是,克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交心,了解情
况,以真诚帮助之心使孩子说出心里话。然后给孩子分析利害,以长远的目光来调整熟悉和行为。同时把办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要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帮助、指导。
二、理解孩子,对异性交往不必过度紧张。
一到高年级,小孩子和异性同学一起活动就显得羞涩得多。而且,常常会看到,某某男女同学一起时,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起哄。在某些高年级班里,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男女边界”划分出来了;还有的学生鄙人面暗暗传播:谁和谁好,谁和谁是“一对儿”……这些都是青春期性心理萌发的现象。这一期间的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更多的猎奇和兴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作为老师,不要轻易为孩子们扣上恋爱的帽子。此时,在成年人眼中的所谓“小学生谈恋爱”有些是出于对异性的好感和交情,有些则是没有明确认识地去模仿电影或电视中的情节。这里边绝少包含有更深的目的和含义,因此不要轻易用“谈恋爱”的字眼来定义小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
三、正视性别角色,大方讲解“性常识”。
低学段小学生,心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情感大多单纯,但是也极为容易受不良现象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教诲事情,多用科学方法,和孩子保持情感沟通。
1、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和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和害羞心理。
2、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
3、要进行科学的性生理教育,正确对待性生理现象,避免因生理现象而出现盲目紧张和盲目好奇。
4、认认真真、方方地给孩子讲有关性常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出格要告诉孩子哪些中央是隐私部位不准他人或陌生人碰。
四、案例分析(16分)
芳芳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听话、生动、研究也非常好,同学和老师们都非常喜欢的一个学生。在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老师和同学发现丹丹经常在上课时无声地流泪,下课时也不和同学们玩,而是一个人呆呆地坐着。老师布置的作
业总是会漏做,做的字迹也不象以前那样工整、干净。问她,她什么也不说,老师和家长联系,家长也是支支吾吾,找借口不来见老师。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才知道,芳芳的爸爸妈妈离婚了。
请根据应激理论分析丹丹的变化,并提出对丹丹进行干预和辅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答:离异家庭学生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呈现的一种和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纷歧样的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我国随着离婚的急剧上升而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伉俪离婚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会影响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优秀发展,而且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和心理反常。因此,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值得关注。在教诲行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就应该密切关注每一位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举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辅导,从萌芽状态中把不良心理消除掉。
在该案中,丹丹由于父母亲的离异,遭遇了家庭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使得丹丹出现了异常的应激表现:发呆、自卑、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下等心理反应。这种心理被称为应激,那如何帮助丹丹顺利渡过应激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就应激变乱给孩子合理解释。
该案中的应激事件原因在于父母亲的离异造成的,而父母的行为可能存在隐瞒或欺骗,而孩子已经明显的感到了事件的存在,并已经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应激反应。家长应该给予孩
子正确和正面的解释和引导,父母不要诋毁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一方是“坏人”而在同伴面前自卑。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对她的爱不变,相互沟通,使孩子不因家庭变故而对个性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增强家校联系。
老师应和丹丹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和离异家庭孩子的家长保持优秀的关系,沟通情况、共同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教师要给予丹丹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护,多一份平等,让她感到老师对她的关爱,克服自卑心理,有心事时愿意跟老师诉说,乐于寻求老师的帮助。按照罗杰斯的
说法,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因此,师生之间宽松、理解、援助的氛围,会使丹丹很快的走出心理阴霾,十分必要。
四、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当学生精神没有压力,产生了心理安全感时,才会自然融入群体。因此,在集体中,我们还要营造一个民主、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动员全班学生主动接近丹丹,尊重她,理解她,和丹
丹建立真诚的友谊。为丹丹创设宽松的发展空间,提供参和的机会,使丹丹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自、乐观的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