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2024-08-27 来源:华拓网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

在讲分数的产生时,曾提到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这实际上已经初步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讲到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的点出来,现在学生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 成功之处:

1.读懂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每个例题的安排。在例1的教学中是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结果,使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起来。在例2教学中,列式比较容易,但是计算结果相对有些难度,但是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可以得出计算结果,但是为什么学生说不清楚,因此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分一分,学生知道了其中的结果,能根据分的结果说出所表示的意义。

2.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计算的结果。在操作中出现了以下三种方法: (1)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四分之一块,再把12个四分之一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3个四分之一块,也就是分得四分之三块。

(2)把三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四份剪开,得到四分之三块。

(3)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剪成4个二分之一块,分给四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块,最后把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合起来,就是每人分得四分之三块。

(4)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四分之一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四分之一块,是四分之三块。

不足之处:

对于除法算式的两层含义,个别学生还是有些混淆。 再教设计:

让学生正确区分分率和实际数量的区别,以便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以上的角度分析,彭老师的这节课具有以下两大优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

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建议:

1、在总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最好让学生说清楚分数与除法是否完全相同,然后利用表格说清楚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体会分子、分母、分数线只相当于被除数、除数、除号,不是等于。

2、为了语言表达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建议把3块饼的“块”改为“个”,平均分成的每一份就说“块”。这样听起来比较清晰。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起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1.教师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恰当地选择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把6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和3个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在这教师还注意制作课件,说明一块饼的1/3也就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领。2.在解决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几块?这一重难点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迁移、归纳,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一分,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

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关于“分母不能为0”这个环节,教学中如果能放缓脚步,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分数,或是启发学生发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不能为0。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4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可以分得几块?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分得几块?让学生分别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然的导出分数。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6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平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平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

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成功之处: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实际上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平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

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进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8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 (1)分母能不能为0?

(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

(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

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

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难点还是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虽然在复习旧知,如:把

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简简单单的复习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可课件呈现课件呈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块蛋糕?学生把刚才复习的除法计算的知识进行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来计算,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导:既然都是正确,就说明可以用等于号了。 接着从课本的例子:如果有7块蛋糕,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学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并用分数表示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看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同组交流讨论,再全班反馈交流,学生能说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就是说不出所以然,我只好问:这个分子和除法的什么好像相当?总算是把这些关系理清,可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说分子等于被除数?”我说不行,只能用“相当”更恰当。 对于假分数化带分数,我从上次作业的一个图形引导,二又八分之六等于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个单位“1”有八份,那么2个单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来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新的分子,反过来是带分数化假分数,可以引导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样学生就很明朗。 特别强调的是:在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时,一定要演算,培养演算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本节课遗憾的是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虽然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0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1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四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块?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让学生分别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然的导出分数。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初步的感知到分数与除法之间确实是有关系的。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些,兴趣也高一些。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

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掌握的也不错。我重点是强调了单位换算,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单位间的进率就是分母的结论。学生运用这样的结论进行相关练习时正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2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

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3

在本次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 我认为优点体现在:

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参与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误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 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教师恐怕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就;2、耽误教学进度;3、教师还没有形成意识……

二、如何“还”?

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完全放手行吗?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如果“收、还”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说起容易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4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发挥了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个学生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这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块饼平均给4个人,每人应分多少饼?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样分,但说得不是很明白。我让一个人说了后再请其他同学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说一遍,这样长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德能力。而叠在一起分的方法没有出现,我只好亲力亲为了,边演示边说明,但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课后想来,如果我在一块一块的分时,追问一句:这种方法单位一是什么?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可以把一块饼看做单位1也可以把三块饼看做单位1啊!也许后面的方法就可以由学生说出来,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会更有共鸣,更能理解。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把课堂预设充分考虑周全。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上了一节《分数与除法》的公开课。课后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广西师

大熊宜勤教授的点评,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我们要赶到拱极小学去听黄智云老师的课,匆忙之中熊教授给我提出了两点宝贵意见:1.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花的时间还不够.2.练习的设计量过多,没有很好的为本节课服务。听了她的建议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几年的教龄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备课时,我只考虑到家长们要来听课,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课上活?煞费苦心的创设了一个猪八戒分饼的情境,虽然这样能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整体感比较强,学生也很喜欢,但是却没有把例2中的重难点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一块饼的就等于3块饼的。可是在教学时,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学生突出单位“1”,再加上没有使用展台操作,学生的理解就是没有那么到位。接着,我在教学例2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总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只用了1分多钟的时间,很多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就进入了练习环节,以至于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卡壳现象。

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第二天,我聆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课一开始,她就复习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

人分得多少块?(3)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精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不尽需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帮助。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

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习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建构了知识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

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习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特别是零距离的指导,感受非常深刻,收获也特别多。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