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2021-08-26 来源:华拓网


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潍坊北海学校

二零一四年二月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 课题 1、温度计的秘密 课型 新授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教学目标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液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温度计、一杯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热水、一杯冷水。 1、 温度计的秘密 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温度计,你们都了解了关于温度计的那些知识 其实温度计除了同学们了解的以外,还有很多秘密,今天我们就再来研究研究,看看我们还有什么 二次修改 新的发现。 二 探究活动 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根据温度计的构造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温度计。 2.学生交流制作简单的温度计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多用几种液体) 3.检验制作的温度计是否能测量温度。 (这一环节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液柱能否升降,并记录是在什么条件下升降的) 4.根据前面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总结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 自由活动 1.讨论:怎样给制作的温度计上标上刻度呢 2.交流汇报温度计标刻度的方法 3,。按照小组讨论好的方法给温度计标出刻度 4进行测量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温度计测量的更准确 四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2 课题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课型 新授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教学目标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重点、难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热胀冷缩实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教材分析 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板书设计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 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教师拿一个被踩扁、但并没有破的乒乓球问:谁能帮老师把这个踩扁的乒乓球修复好 学生交流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演示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让学生看看乒乓球是怎样鼓起来的,然后提出二次修改 问题: 为什么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就能鼓起来 二 探究活动 1、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问什么容易爆裂 (1)播放有关气体热胀冷缩的图片,引发思考,让学生提出疑问。 (2)学生猜想讨论并交流。 (3)小组讨论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案。 (4)全班交流,完善实验方法。 (5)小组按实验方案实验并记录。 (6)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 2.固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会怎样 (1)学生根据生活进行猜想,然后交流汇报 (2)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3)全班交流汇报,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并记录 (5)交流汇报,全班达成共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 自由活动 1、 2、 铁轨之间的缝隙 电线为什么是弯曲的 3、 乒乓球变鼓 四 拓展活动——做一个小喷泉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3 课题 3、认识岩石 课型 新授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重点、难点: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 3、认识岩石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板书设计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 新课导入 1.出示岩石标本,问:这些石头都是一样吗 地质学家把这些石头都叫做岩石 2.你平时在哪些地方能看到过岩石你有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二探究活动 1.欣赏、讨论岩石,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 (1)交流: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2)教师出示各种漂亮的岩石标本或由学生自带的岩石,让学生观察、欣赏,并对此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指导学生研究岩石 (1)提出问题:你准备怎么研究岩石谁有好方法 (2)小组讨论:提出观察方法,如看、摸、刻等,提出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特别是要注意安全。 (3)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案。 (4)小组研究:学生研究岩石在颜色、硬度、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汇报岩石的特点 (6)师生小结 三 自由活动 给采集的岩石命名。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4

课题 4、做个岩石百宝箱 课型 新授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认识教材分析 花岗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4、做个岩石百宝箱 板书设计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提问:我们上节课对岩石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这些岩石在科学上的名 二次修改 字应该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来确定这些岩石的科学名称呢 2、 2、讲解:科学研究还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进行。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有科学家对岩石的研究资料,大家阅读后可能就能对我们研究的岩石命名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 探究活动 1.观察岩石标本 (1)打开岩石标本盒,仔细观察岩石标本。 (2)阅读书上的资料卡,了解五类常见岩石的特征。 2.将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成岩石标本。 (1)根据 这些特征,仔细观察研究自己采集的岩石,哪些是石灰岩哪些是花岗岩哪些是页岩、砂岩、大理岩 (2)小组合作,给岩石分类。 (3)制作好标签,贴到相应的岩石上,制作岩石百宝箱。 (4)全班展示交流。 三 拓展活动 考察潍坊的岩石类型,写出考察报告。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5

课题 5、岩石的用途 课型 新授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教学目标 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教材分析 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 5、岩石的用途 板书设计 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提问: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那么岩石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 2.课件出示:岩石的各种作用的图片。 二次修改 二、探究活动 1.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包括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结果;生活、学习用品;所用岩石、矿物…… 2.关于岩石的用途,我们知道多少交流一下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交流。 (2)引导学生分析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记录。 (3)小组汇报交流,资源共享。 3.师生小结: 岩石的用途主要有四个方面: (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2)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 (3)岩石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 (4)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三、自由活动 师:岩石有这么多的用途,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先小组交流一下吧,看看哪个小组的资料准备的最充足。 (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小组介绍资料)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岩石和我们的生活可真是密不可分呀! 四、拓展活动 师:课后请同学们来制作关于岩石文化、岩石的用途、岩石资源保护等主题的剪贴报,让大家都加入到保护岩石的队伍中来,好吗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6

课题 6、岩石的风化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习重难点: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 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6、岩石的风化 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各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的图片) 谈话: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原来可能不是这样的)岩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1.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 (1)猜想:假如岩石会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它发生变化了呢 (2)各小组讨论。 (3)交流:什么因素会使岩石发生改变了呢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2.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 (1)提出问题,如“温度的变化能使岩石发生变化吗”等。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实验探究。 (4)得出结论。 (5)小结:岩石在自然界当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水流冲刷、风吹日晒、植物生长等因素的影响,二次修改 会发生破碎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三)自由活动 想象岩石不断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

课题 7、土壤里有什么 课型 新授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教学目标 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板书设计 土壤成分: 空气、水、沙、粘土、盐类、腐殖质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谈话:今天同学们都带了土壤来上课,老师想问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里取来的(生:自己挖的或与父母共同挖的)同学们课前都亲自挖了土,挖土时肯定会有一些感想或发生一些有趣的事,谁来说说 生或语言描述、或展示课前已做成的幻灯片…… 谈话:刚才同学们谈了挖土的感受和发现,从课前同学们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同学们对土壤与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是土壤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土壤里有什么 1.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土壤的资料。 2.观察自己带来的土壤,可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并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分类摆好。 3.引导学生交流。 活动二:我们设计实验继续研究。 1.提出问题:土壤里面有什么 2.根据课前的调查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二次修改 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4.交流方案,小组达成共识。 5.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6.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三、自由活动 我们去观察校园里的土壤。 四、拓展活动 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自制一份资料卡。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8

课题 8、土壤的种类 课型 新授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标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重点: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教材分析 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难点: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解法 教学用具 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板书设计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土壤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拿出采集的土壤标本。)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来的土壤告诉大家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你有什么发现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1.学生观察、研究自己带来的土壤,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2.研究土壤的保水性能。 (1)提出问题:不同土壤的保水性能一样吗 (2)猜想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5)学生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师生小结。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1.依据确定的标准对不同的土壤进行分类。 2.交流总结: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砂质二次修改 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 3.阅读资料卡,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的分类方法。 三、拓展活动 调查花园、菜地或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3

课题 9、土壤与植物 课型 新授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目标 2.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重点: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难点: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用具 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板书设计 9、土壤与植物 土壤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不同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放眼大自然,无尽的绿色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希望!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和植物的话题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猜想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2.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达成共识。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预测实验结果,并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 (由于这项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因此,教师要提示学生做好进行中长期的科学探究的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 (三)拓展活动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的实验,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以使课堂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 植物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新科技方面的资料,并在适当时机,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使活动落到实处)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案序号 4

课题 10、保护土壤 课型 新授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教学目标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教材分析 重难点: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 10、保护土壤 我国土壤现状 板书设计 教学用具 幻灯片 保护土壤的计划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播放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 学生通过看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由此还可能提出:(1)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2)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3)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 二次修改 (4)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1.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土壤的现状资料。 2.出示资料卡,了解目前土地现状。 活动二:为什么会造成水土流失 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造成水土流失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方案,达成共识。 5.学生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6.汇报交流,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三)拓展活动 收集一些落叶、果皮、菜叶,把它们与一些土壤、水混合起来再放进一些蚯蚓,集中盛在一个小垃圾桶里,过一段时间,试试能不能造出一些绿肥。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

课题 11、认识光 课型 新授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教学目标 2.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什么是光源及光教材分析 的传播路线。探究光的传播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 板书设计 11、认识光 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播放城市夜景图片或录像引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悄悄变化着,现在我们城市的夜景已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展示图片或播放录像) (二)认识光源 1.提出问题:哪些物体会发光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按“光源”与“非光源”分别板书。 3.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开镜子反射的光、月亮反射的光等,识别光源与非光源。 4.小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二次修改 (三)探究光的传播 1.利用图片或录像资料回忆现象:阳光穿过大树缝隙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下屋檐留下的影子;阳光下人的影子;雨中汽车发出的灯光;手电筒发出的光;放映机放映电影时发出的光。 2.引导学生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 3.验证猜想: (1)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介绍透过纸屏小孔看烛光、看激光器的光在水中走的路线、通过直与弯纸筒看灯光的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参与。 5.汇报实验现象。 6.获得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三)自由活动 1.师提出问题:哪些地方需要光 2.学生列举生活中利用光的实例。 (四)拓展活动 师介绍有关光污染的资料,引出光污染问题。提出课后研究的问题“调查我们生活中的光污染现象”,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在《光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展示,激发学生课下探究的兴趣。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2

课题 12、玩镜子 认知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镜子的应用。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学目标 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会聚太阳光后,会使聚光出温度升高。 拓展性目标: 研究镜子在生活的物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不锈刚勺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板书设计 平面镜能反光 平面镜中的像和镜外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每天上学之前,许多爱整洁的同学都会在出门前先照一照镜子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自由回答) 你注意到没有,你的像在镜子中是什么样的与实际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入对平面镜的探究)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平面镜。 (1)认识平面镜的名称: 观察:生活中常用(比如梳妆)的镜子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平面镜的镜面) 二次修改 揭示:表面是平的镜子就叫做平面镜。 (2)引导学生观察反射现象: 师将平面镜放在阳光下,演示反射现象。 学生反复实验观察。 小结:平面镜能反射光。 (3)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里的像与实际物体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根据经验先说一说。 分小组活动,实际观察平面镜成像特点,可让学生将镜里的像画下来,与物对照。 学生将观察发现进行汇报。 小结:平面镜里的像与实际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平面镜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 (4)对以上活动进行总结: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平面镜能反射光。平面镜里的像和镜外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平面镜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 2.玩各种各样的镜子,有所发现。 (1)提出问题:关于镜子,有多少种玩法 (2)学生思考,自由汇报。 (3)对各种玩镜子的方法进行提示指导:一是各种镜子的玩法指导;二是猜想玩镜子中所发生的现象。 (4)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5)学生汇报观察发现并与猜想进行对照。 (6)小结:物体在凹面镜中的影像是倒立的,在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参与聚光的镜子所排列的形状是一个弧形时,镜子聚得光最强。从而可以推想出太阳灶的反光板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镜子;将一物体放在两个或三个平面镜面前,发现会得到多个物体的像,而且像与物体都是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的。 (三)自由活动 1.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 2.学生列举生活中利用镜子的实例。 3.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拓展活动 1.提出问题:哪位同学做过“万花筒”有谁玩过“万花筒” 2.介绍“万花筒”的制作方法。 3.要求学生课下互相帮助,互相进行制作方法的指导,自制一个“万花筒”,玩一玩,看有什么发现比一比,谁制作的“万花筒”最好。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3

课题 13、筷子“折”了 课型 新授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教学目标 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并进行总结归纳。 1、玻璃砖、大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杯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子、水等 2、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 13、筷子“折”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放在半杯水中,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筷子看起来好象是“折”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二)探究活动 二次修改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1)水变“深”了。 播放视频资料:一学生站在小河边,说“水很浅啊,下去玩玩吧。”结果下到水中后,水没过学生的头,学生大喊“救命”。被救上来的学生说“看起来水很浅,为什么水变深了呢” 学生思考,并试着解释。 观察实验:教师在桌上放一个碗,并在碗底放一枚硬币。现象:学生看不到碗底及硬币。然后,教师将碗中注入水,结果,学生看到了碗底及硬币,感觉碗底变浅。 学生思考,并试着解释。 师引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找出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种物质。 (2)光点“偏”了。 教师引导学生用激光灯透过玻璃砖,发现:光点“偏”了的现象。 思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试着解释。 师引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找出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种物质。 (3)鱼变“大”了。 从鱼缸一侧观察鱼,发现:鱼变“大”、变“胖”了。 思考: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试着解释。 师引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找出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种物质。 (4)大树“折”了。 透过有缝的玻璃看窗外的大树或景物,发现有“折”了的现象。 师引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找出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种物质。 (5)列举实例。 让学生列举类似的现象。 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光的传播路线,并找出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种物质。 2.分析以上现象,找出科学的解释。 提出问题: (1)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我们都看到了什么现象 (2) 分析在这几种现象中,光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把光走的路线画出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种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1.出示“海市蜃楼、佛光再现、三日同辉”的图示或视频资料。 2.学生用光的折射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3.教师揭示其中的道理。 (四)拓展活动 提出拓展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课下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学会用光的折射等科学知识解释现象,说明问题。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4

课题 14、彩虹的秘密 课型 新授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教学目标 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道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教材分析 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14、彩虹的秘密 彩虹的的成因 我的发现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引入新课 1.欣赏美丽的彩虹图片,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 2.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教师将一些有价值的猜想(如雨过天晴时、有阳光、有雾气等)板书在黑板上。 3.以揭开彩虹的秘密为由引出探究活动。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学生自由设计各种方案并进行汇报,师生共同对方案一一认定或提出意见与建议。 3.教师对探究活动提出几点要求: 一是仔细观察现象;二是将看到的现象描绘出来;三是注意小组合作;四是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发现的问题最多。 4.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参与。 5.汇报发现:将各组绘制的色谱一一进行展示对比。从中发现色谱的排列规律。 6.获得结论: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水滴和三棱镜都能够把阳光进行分解。雨过天晴,空中还有许多小水滴,阳光 被这些小水滴的分解成了七种色光,形成了彩虹。 (三)自由活动 1.提出制造彩虹的方法。 2.学生到室外阳光下制造彩虹,教师参与。 3.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 (四)拓展活动 1.提出问题:“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对现象作出解释。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5

课题 15、飞旋的陀螺 课型 新授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目标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卡纸、水彩、火柴、胶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15、飞旋的陀螺 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几个陀螺,让学生自由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次修改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陀螺。 1.交流学生制作陀螺的经验,互相借鉴。 2.教师展示课前制作好的几个简易陀螺(每个陀螺上涂的色彩或色彩比例不一样)、三色陀螺。 3.讲解制作方法、要点。 4.进行制作活动,制作中,教师到各组参与,帮助制作困难的学生。 5.进行制作后的展示,比一比:谁制作的陀螺最好 活动二:玩陀螺。 1.学生分组玩陀螺,并进行观察记录。 2.汇报发现。 3.小结:两种以上的色彩混合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 (三)自由活动 1.提出制造七色陀螺。 2.学生根据色谱进行涂色。 3.玩七色陀螺,提示阳光的秘密。 (四)拓展活动 1.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有的衣服在灯光下变色了,这是为什么 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对现象作出解释。 3.让学生进行课下观察,注意发现色彩的变化。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6

课题 16、光与我们的生活 课型 新授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目标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教材分析 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用具 光与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益处 害处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引出“光”的问题:同学们,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什么在起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1)提出问题:人类利用光能做哪些事在一分钟之内,你能列举出哪些例子 (2)小组同学边讨论边记录,将光与人类的关系用简单文字记录。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认识到光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即随着人类对光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光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1.通过学生知道的大量实例认识光的两面性。 (1)通过各小组列举的大量实例,进行分析:哪些是光对人类有利的面,哪些是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 (3)汇报交流:以辩论会的方式,分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 (4)小结:认识到光的两面性,了解光的污染 现象。 2.教师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对光的两面性的认识。 活动二:怎样做到既能很好的利用光,又防止光污染呢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更好地利用光,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光污染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想的方法多。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倡议书,发给周围的朋友,让他们了解光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护的措施。 (三)自由活动: 1.提出活动目的: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镜。 2.出示制作好的护眼镜,引导学生观察:制作一副护眼镜,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制作 3.学生开始制作。 4.制作后进行展示、评价。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新型光源。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7

课题 17、航海家的发现 课型 新授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教学目标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材分析 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17、航海家的发现 麦哲伦航海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后,教师继续提出延伸问题:你知道古代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 二、探究活动 1.展示图片和资料,描述地球的形状。 教师提供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的有 二次修改 关地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从而形成对地球整体的认识。 2.了解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古人对地球猜想和认识的资料,了解“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 以麦哲伦及其航线为切入点,通过了解人类航海业的发展,认识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意识到麦哲伦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4.重温麦哲伦航线。 学生以世界地图为蓝本,根据自己获得的麦哲伦航线知识,开展“小小航海家”的活动,在重温麦哲伦航线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有关航海和地球的指示。 三、联系生活谈发现 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哪些事例能反映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举例,如日月食、海上行使的船只等。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后继续研究人类对地球探究的历程。

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8

课题 18、地球上有什么 课型 新授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树教学目标 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是有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用具 地球仪、地图、多媒体、影像资料 18、地球上有什么 地球表面有:海洋、湖泊、河流、平原、山脉、高原、峡谷…… 地球仪上连接两极的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与经板书设计 线相交的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中间最大的纬线是赤道,它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上课后,教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在航海家的指引下,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或图片或语言文字展示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二次修改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3.整体感知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 (1)出示课件:转动的地球模型。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个地球模型上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褐色的表示陆地; 4.交流陆地形态方面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地貌是多姿多彩的。 (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填写记录卡,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地球陆地上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的情况。 5.师生共同交流地球上有关海洋、河流、湖泊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 6.引导学生交流地球上生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三)分类整理资料 (1)学生讨论怎样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2)讨论:我们搜集的关于“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可以分为哪几类 (3)每个小组选择一至两类内容办手抄报。 (四)展示与评价。 将各小组办好的手抄报按一定的顺序张贴在教室一定的位置长期展出,可以充分发挥所搜集资料的作用,还可以给尚未交流的资料提供交流的机会。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19

课题 19、我在哪里 课型 新授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置的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教学目标 快,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3. 能够定性地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教材分析 重难点:知道地图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 绘制的教室座次表;绘制一幅我家的平面图。 19.我在哪里 (上)北 板书设计 下(南) (左)西 右(东)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情景:学校要开家长会,妈妈出差了,只能爸爸来开家长会。可是,爸爸从来没到过我们学校,你怎么让爸爸准确无误地找到你的教室引导学生想办法,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描述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 1.自由描述。引导学生以教室内为活动场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 2.学习绘制平面图。教师将自己预先绘制的教室座次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绘制座次表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绘制教室座次表,并标出自己的位置。 3.交流评价。将各自绘制的教室平面图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二)描述校园里物体的位置。 1.提出活动指向:描述教室、学校操场、旗杆、会议室、洗手间、广播室等场馆景物的位置。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校园里物体的位置。 2.总结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通过对教室内和校园里人与物体位置描述的过 程,引导学生总结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3.尝试绘制学校平面图。 引导学生尝试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师给予范例和指导,并强调绘制平面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小导游活动 创设活动情景。 情景①:一位外校来学校开会的教师来到校门口,因为她是第一次来我们学校,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帮他找到我们学校的会议室吗 情景②:假如今天,家长要来开家长会,你如何把家长顺利地引导到教室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利用学校平面图说明会议室的位置;利用学校典型场景或事物介绍;直接带开会的老师到会议室,等等。 (四)绘制自己家的布局平面图。 1.展示样板。教师为学生展示几个简单的房屋布局平面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生绘制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图。 学生绘制自己家的布局平面图,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绘制。 三、课后拓展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指向:今天,我们研究了怎样描述不动的物体的位置,那么,想知道轮船在大海的位置吗应该如何确定呢大家课下可以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20

课题 20、苹果为什么落地 课型 新授 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教学目标 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重力及其方向。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活动的方法来研究重力及其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乒乓球、沙包、木块、螺丝帽、羽毛;铁架台、漏斗、锥形瓶、绿豆 板书设计 20 苹果为什么落地 地球引力 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咱们校园的地上有许多树叶,你们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吗 教师提出问题:“伟大的发现都起源于细微的观察,300年前,英国有一位大科学家就是从细微的观察中发现了一个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定率,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现象,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类似“苹果落地”“树叶落地”的现象。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组间交流。 二次修改 2.提出实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发现,其他同学做好补充。 6.师生小结,得出:地球的引力使它们落到地面。 三、联系实际,体会应用 1.如果没有地球引力世界将会怎样。 教师提出活动主题:重力成了今天的主角,的确,它在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猜想一下,如果没有重力,会是什么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观看宇航员太空失重录像。 教师提供宇航员太空失重录像资料,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启发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说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重力或克服重力的例子,课下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研究。 主备人 牟艳丽 使用人 教案序号 21

课题 21、测量重力 课型 新授 1、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测量观察,采集数据,并进行简单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教学目标 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会使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 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用具 计,硬纸板,橡皮筋,彩笔等 21.测量重力 力的单位 “牛顿” 简称“牛”用“N”表示。 (1)先将指针调到零刻度处。 板书设计 正确使用测力计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 教材分析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一块橡皮泥和一块橡皮,提出问题:橡皮泥和橡皮受到的重力一样吗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从而引出测力计。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测力计 1.展示常见的测力计: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和指针式测力计。 2.观察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分发测力计,学生观察) 3.交流汇报观察发现。 测力计的构造:铁板(底板)、刻度、弹簧、指针、铁钩(挂钩)、提手(提环)组成。 注:特别关注刻度及测量单位,并强调注意测量限度。 4.师生总结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1.活动:桌面上有六种物体,分别是:钩码、木块、铝块、铁块、塑料块、钥匙,先估测它们所受重力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再用测力 二次修改 计实际测量,再按测量结果重新排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将学生的实验记录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学生边看记录边汇报。样表见后面。 (三)制作测力计 1.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和需要的材料。 2.制作活动。 3.评比,并利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三、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用测力计测出了身边熟悉物体受到的重力。“嫦娥一号”探测卫星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它在地球和月球受到的重力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研究。 测量表格 估测排序 物 体 钩 码 测量记录 重力(N) 木 块 铁 块 铝 块 塑料块 钥 匙 实测排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