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评价

2022-09-25 来源:华拓网
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16T15:51:15.3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 作者: 李雪

[导读] 从理论上分析,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当前较为完善的试验方法对人们的力量以及美德进行研究。

(贵州省林业学校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积极心理学以人类固有的力量作为出发点,以正向的心态对人的情感以及行为加以解读,激发积极力量,挖掘个人潜力,使人获得幸福感。其中在本文中主要从理论角度上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301-02

从理论上分析,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当前较为完善的试验方法对人们的力量以及美德进行研究,是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其中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而言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所谓的主观幸福感主要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主观感受,是一个多维度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涉及到了生活满意度以及情感体验,其中本文采取实验调查的分析对积极心理学课程在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所带来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拓宽渠道。 1.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xx高校某一个班级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选修《积极心理学》的学生列为实验组,将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列为对照组,每组各25名,并获得有效问卷50例,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实验组的学生有25名,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19.7±2.2)岁,对照组学生有25名,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9.5±2.1)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主要采取牛津幸福问卷,其中该问卷有29个项目所组成,采取积分制度,其中1分为完全不符合,7分为完全符合,并且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内部一致性信度以及分半信度等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指标,其中根据结果得知,问卷的一致性信度为0.8439,分半信度为0.833,由此可以说明问卷具有可行性。 1.3 实验组干预程序

(1)干预时间:严格按照教学安排,实验组学生选修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并且也对其布置了课后作业,其中时间设定在第二周到第十七周,干预共计为16周。(2)干预内容:需要从积极情感、培养专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并且将其作为三个支柱,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其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并且帮助学生对幸福加以理解,在课后进行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作业完成的方式消化课堂内容,真正将理论转变为生活实践。其中实践内容包括:第一是需要培养积极的情感,在该项干预中包含了撰写情感作文以及邮寄感谢信,让学生从十种积极情感中选择一种情感,并且回忆与自己相关的经历。第二是积极的人际关系,该项作业是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利用假期让学生采取访谈的方式与家长碳化,其中访谈的内容包括了:你最幸福的时刻,幸福的原因等等。第三是培养专注力,结合大学生的兴趣设置摄影比赛,利用手机每周拍摄一张有关积极情感的照片,并询问思路。 1.4 对照组干预

实验组学生在选秀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对照组学生的课程为英语课,主要的内容便是单词、语法、口语等等,且课后作业是背诵单词。

1.5 前测与后测

让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测试,并且回答牛津幸福感问卷。 1.6 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 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效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干预前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没有差异,两组具有同质性,其中经过不同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产生了差异,其中实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干预有效,其中详细数据见表。

3.讨论

通过上文对积极心理学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在经过不同干预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区别,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说明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3.1 三个支柱影响主观幸福感

在上文所提出的干预对策中,撰写情感文章以及邮寄感谢信可以对人的大脑神经可塑性有所影响,可激发与之相应的大脑细胞,并且促使大脑与大脑之间形成回路,其中如果活动的重复次数越多,那么则说明回路越深厚,并且也表示某种特定能力比较强。经过相关研究得知,积极情感与行为的关注具有很多的好处,比如生活满意度越高,那么可缓解生活与学习压力,所以积极关注积极事件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除此之在幸福支柱的理论构建中,人际关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类内心深处爱的需要,且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可以给个体带来最大程度的幸福感。 3.2 所带来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是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潜力与力量,也是获取幸福的科学,主要是指导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幸福,其中高校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合理设置该课程,做好实践工作,并且利用课程干预促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是现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知识、忽略情感培养的倾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不仅要对知识加以重视,也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关注,要以课堂为主,应用学校的人文资源,传播积极心理学所带来的作用与价值,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让学生对自身的潜能有所了解,并且得到快乐成长,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推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向阳,杨伊生.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状态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6):121-127.

[2]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59-63.

[3]胡俊,翟晓春,马利峰.幸福课在高校心理主题班会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01):63-67. [4]梁爽.积极心理学教育:高校的呼唤、优势与基本思路[J].学术交流,2014(02):221-224.

[5]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01):129-1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