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张春怀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7年第02期
摘 要: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中学生普遍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又有独特的心理特征。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特点;心理教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心理、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下面笔者就谈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及对他们的教育。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存在自卑感
现在的学生多出生在90年代末,经济相对富裕,家庭中孩子比较少,在家庭中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宠爱,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与挫折。一旦遇到挫折,情绪极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是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如果在学校犯了错误,他们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想方设法地寻找借口,有的甚至跟教师顶撞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有的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接受不了教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对待困难、解决困难。 2.存在叛逆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思想上还比较幼稚,经常自以为是,对于成人的说教不以为然。另外,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加剧了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不良倾向的产生,弟弟或妹妹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父母对小孩子的照顾多些,给他们造成错觉,认为父母不再喜欢他们了。因此,他们开始做出叛逆行为,以此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3.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差
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手包办了所有的日常琐事,加上中学阶段学习压力较大,他们没有时间做家务,所以到了学校经常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在家自己说了算,到了学校仍旧我行我素,没有集体意识,不会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防患于未然,提前打好“预防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是一种超前行为,教师应该具有超前意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前制订教育方案,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想在前面,不要等问题发生了,再想对策。于是学生一入学,笔者总是先做好学生工作,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把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指出来,让学生在做事之前三思而后行,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师生关系是学校这一特殊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批评,也会让学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反之,则会使教师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也常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到了新的学校他们很想表现自己,重塑新的自我,这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感知教师是发自内心地对待他们,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爱不等于一味迁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严格要求他们,给他们制订规章制度,既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又在他们面前树立威信,约束言行。教师既要做“慈母”又要做“严父”,让学生接受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教师的爱护与关心会给他们增强信心,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积极引导,“耐心”教育
教育学生是“心”的教育,除了“爱心”,“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过程中,笔者逐渐认识到一味地批评指责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当学生有了错误,教师要冷静下来,帮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讲明道理,让学生心服口服,主动承认错误,同时找出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努力表现自己,重塑新的自我。 4.家校结合,构建和谐的教育链接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当学生有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也让学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解开学生的心结。在家长的配合下,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5.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随机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需要教师不厌其烦,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教育。因此,笔者不仅利用班会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更注重思想教育,把课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利用主题班会进行集体教育、自理能力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教师用“心”去教育,用“细心”发现他们的优缺点,用“爱心”温暖他们,用“耐心”引导他们,用“真心”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教育下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