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 (1)D;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1)①D;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对人物进行评价。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 闻:________ ②故我不敢击公。 故:________ ③或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__ ④狐是日即去。 去: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⑴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 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 (1)约定;离开;拉,牵拉
(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约定。“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期,约定。”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离开
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
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 , 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 ________ 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 ③遂饮其酒________ ④终亡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足”的意思是“够”;“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固”“安”“为”。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答案为:⑴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⑵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⑶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 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 必无受利地 一定 C. 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 孙叔敖之知 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
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 (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
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 , 到西河美稷②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方入门不顾(理睬)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计日告之 伋辞谢之 B. 伋为违信于诸儿 遂止于野亭 C. 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D. 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B. 【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
C. 【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 D. 【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其为人若此。 【答案】 (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②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关键词:尊君、不、待、去。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关键词:其、若、此。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故答案为:(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A项,顾:动词,回头看。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说法有误。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①(主语)元方/入门不顾。②(主语)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去:走
了。②其:郭伋;为人:做人的方法;若此:像这样。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 , 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9.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尊君在不? 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fǒu;shí
(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分析】(1)“不”通“否”应读作“fǒu”,“食”在这里的意思是吃饭,故应该读作“shí”。
(2)①这句话的大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因此,“期”应解释为约定。②这句话的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因此,“委”应解释为丢下、舍弃。③这句话的大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因此,“方”应解释为才。④这句话的大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因此,“恐”应解释为怕。
(3)A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期/日中 。B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对子/骂父 。C停顿正确。D这句话应该这样断: 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C。
(4)本题翻译时首先理解几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①“中”:中午;“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②“而”连词;“止”挽留;“食”:吃饭。
(5)这两段文字都是有关“守信”的,本题要求结合文段内容谈对“守信”的看法,答题时只要围绕“守信”来谈,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要连贯,用语要恰当。
【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解答本题须注意“不”是通假字,应读作“fǒu”。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守信”这个主题谈看法即可。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章(不得与选文中的相同),并简要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答案】 (1)生气,恼怒;诚信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①句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故此处“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②句的意思是: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故此处“诚”是诚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此题中,要注意“罔、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句意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
的分分秒秒。
故答案为:(1)①生气,恼怒;②诚实;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注意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愠:动词,生气,恼怒;信:形容词,诚实。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此类题目属于主观发挥题,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原文,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1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①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②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③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②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③恶(wū):哪里,怎么。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乐趣 B. 虚则敧 敧:倾斜 C. 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D. 满则覆 覆:倾覆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盖为宥座之器 为人谋而不忠乎 B. 有之乎 不亦君子乎 C. 子喟然而叹 公欣然曰 D.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于我如浮云
(3)下列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喟然而叹曰 B. 思而不学则殆 虚则敧
C. 此盖为宥座之器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回也不改其乐
(4)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B. 有之乎:有这样的事吗?
C.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不好的地方就要改正。 D. 此谓何器也:这是什么东西呢?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B.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C.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原因是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D. 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答案】 (1)A (2)C (3)B (4)C (5)B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实词的能力。A是词类活用,“以……为乐”。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C.“然”是“……的样子”。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虚词的能力。B中都是“就”的意思。故选B。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重点语句的能力。C应翻译为:(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短处就要及时改正它。故选C。
(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B.应为“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故选B。
故答案为:(1)A。(2)C。(3)B。(4)C。(5)B。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识记时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要注意理解,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归纳。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听已 , 辄默记/待君久不至,已去 B. 冕因去/未若柳絮因风起 C. 冕因去/太丘舍去 D. 窃入学舍/鼠窃狗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暮 归 忘 其 牛 父 怒 挞 之 已 而 复 如 初
(3)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从文中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C
(2)暮 归/ 忘 其 牛/ 父 怒 挞 之/ 已 而 复 如 初
(3)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解析】【分析】(1)A项,已:停止/已经;B项,因:于是,就/乘,趁;C项,去:都解释为:离开;D项,窃:偷偷地/偷盗;故选C。
(2)联系上下文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据此可断句为: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王冕从小因读书忘记了放牛的事,可见他读书专心致志,当王冕住在寺庙里读书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孜孜不倦,到了痴迷的程度,学习刻苦。他有着坚定的志向,刻苦学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C
⑵ 暮 归/ 忘 其 牛/ 父 怒 挞 之/ 已 而 复 如 初
⑶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句意的理解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众多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像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去读书)呢?”王冕于是离开家,靠着僧人的寺庙来居
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太丘舍去 舍:________ ② 去后乃至 乃:________ ① 尊君在不 不:________ ② 相委而去 去:________ ③ 元方入门不顾 顾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尊称的一项是( ) A. 尊君家君令郎 B. 尊君 令堂 令郎 C. 家严家君小儿 D. 家严 家君 令堂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你认为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 (1)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2)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3)B
(4)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乃”“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3)A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称。B 都是敬称。C家严和家君都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小儿: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三个词都是谦称。D家严和家君是谦称。
(4)结合远方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从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 的语言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和礼,从“人门不顾” 可以看出他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也是维护礼和信。
故答案为:⑴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⑵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⑶ B
⑷ 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敬辞和谦称的理解辨析能力。敬辞谦称很多,多冠于词头,①、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 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②、谦称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 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记住这些,就容易判断了。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但微颔之________ ③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射于家圃
②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从文中陈康肃的语言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擅长;点头;气愤的样子;慢慢地
(2)①曾经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园子里射箭。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的两处语言,对老者直接称“汝”“尔”显得很不客气;另外,这三句话语气强烈,透露出了陈康肃的盛气凌人。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颔:点头。徐:慢慢地。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尝:曾经。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无他:没有别的(奥妙)。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3)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尧咨善于射箭,号称“当世无双”,但是卖油翁看了“但微颔之”表示还马马虎虎。这使陈尧咨表不满的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老头轻描淡写地回答:“无他,但手熟尔。”陈尧咨大为难堪,不禁大怒斥责道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看出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
故答案为:⑴① 擅长 ;② 点头 ;③ 气愤的样子 ;④ 慢慢地
⑵ ①曾经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园子里射箭。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 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的两处语言,对老者直接称“汝”“尔”显得很不客气;另外,这三句话语气强烈,透露出了陈康肃的盛气凌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谢奕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怜,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乃至过醉而犹未已________ ④遂遣去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世说新语》言辞简约,让我们通过阅读填补留白处吧。将下列句子中省略的人称补写完整。
谢以醇酒罚之,________乃至过醉而________犹未已。
(4)《世说新语》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为什么【甲】【乙】两文中元方和谢安这两个稚童的言行能被记录其中?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别阐述。
【答案】 (1)通“否”,语气词,吗;回头看;于是;离开
(2)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3)老翁;谢奕
(4)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不”:通“否”,语气词,吗。“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省略的内容即可。如“乃至过醉”省略了主语“老翁”,而“犹未已”省略了主语“谢奕”。 (4)在陈父的友人不准时和出言不逊的情况下,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并给人以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启示。谢安劝告谢奕放过老人,可见有怜爱同情、宽容待人之心。《世说新语》因为这些,才收录了这两篇文章。
故答案为:⑴ 通“否”,语气词,吗 ;回头看;于是;离开
⑵ 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⑶ 老翁;谢奕
⑷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人物形象的语言和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