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

2024-01-29 来源:华拓网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全章概述

本章学习力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的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本章突出了以下特点:

l、和过去教材相比,突出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四种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有志者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容或回应教学容,比如足球运动、重心改变、摩擦力的产生等等,源于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大家探索的热情。

3、强调实验的作用,锻炼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 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源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与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与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1 / 6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与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与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与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与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用具:

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四、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与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与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2 / 6

2、弹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与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与应用。 ★教学难点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思考——归纳 ★教学用具:

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称、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

3 / 6

3、摩擦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与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与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与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与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与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4 / 6

4、力的合成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总重力为200N的一桶水、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磁性黑板、带磁铁的滑轮、钩码、橡皮筋(带细绳套)、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用);方木块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5、力的分解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与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5 / 6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 ★教学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

总结:此章节,锻炼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对力学基础知识充分理解。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