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省粮食种植业发展障碍及应对策略

2024-07-29 来源:华拓网
我省粮食种植业发展障碍及应对策略

作者:董英山

来源:《新长征》 2011年第12期

董英山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全国1/60 的农业劳动力和1/25 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18 的粮食,提供全国1/10 的商品粮、1/5 的国家专储粮和1/2 的出口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我省粮食种植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我省粮食产能提升较快,种植结构变化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粮食总产量由1978 年的914.7 万吨跃升为2009 年的2460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粮食单产水平由1978 年的253.9 千克/公顷跃升为2009 年的555.6 千克/公顷,年均增长率为2.6%。粮食产能提升主要得益于育种技术、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的鼓励政策。

在粮食产能快速提升的同时,我省的粮食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省现有耕地

594.3 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水稻和高粱。1978 年至2009 年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由188.2万公顷增为295.7 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由52.24%增为66.79%;水稻播种面积由28.2 万公顷增为66 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由7.81% 增为21.14% ;大豆播种面积由62.6 万公顷降为43.7 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由17.36%降为14%;高粱播种面积由36.6 万公顷降为8.9 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由10.2%降为0.2%。

随着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玉米带。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是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更是农民基于各种粮食作物的成本收益状况而作出的选择。

二、我省粮食种植业面临诸多问题,影响因素更加复杂

目前,我省粮食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粮食产能的提升与粮食种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前的主要问题是种子市场混乱,种业安全受到威胁。由于制种、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监管乏力、纯度不够、套牌销售、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受知识和技术手段限制,农民对种子真伪和优劣识别能力较差,进而导致粮食产能不稳,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还有粮食品种单一化加重,对个别品种的依赖性太强。以玉米为例,当前全省“先玉335”的种植比例高达40%以上,扶余、榆树、梨树等县达60%以上,导致不同品种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无法发挥,如遇到适合发病条件,单一品种的致命缺陷(感丝黑穗病、叶斑病、易倒伏等)将集中显现造成灾难性后果。另外,过分依赖国外品种将严重挤压国内品种的生存空间,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双增。

产中的主要问题首先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粮食稳产能力差。目前,我省粮食生产总体上处于“靠天吃饭”状态,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无法保障粮食稳步增产。遭遇旱灾时,全省粮食大幅减产,如2000 年比上年降低28.96% ,2007 年比上年降低10%,2009 年比上年降低13.38%。传统的“雨养农业”模式使得粮食生产抵御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其次是耕作制度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急剧下降。受市场机制诱导和技

术指导乏力影响,农民普遍存在盲目追求短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掠夺式种植现象。轮作制度基本消失,60%以上的耕地连年种植玉米。单一作物的连年种植造成土壤养分消耗单一,对潜在病害抵御能力降低。重用轻养,农家肥数量几近弃用,土地肥力尤其是有机质含量急速下降(全省耕地有机质含量正以年均0.01%的速度降低)。因此导致中低产田的比例已超过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5%。

产后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组织性差,销售环节利益受损。我省的粮食商品率达80%以上,即每年近2000 万吨粮食流入国内外市场。然而全省从事粮食产业的合作社仅为294 个(2008 年末数据),其中在粮食销售环节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就更少。绝大多数从事粮食种植业的农民均为弱小散户,其卖粮行为普遍以粮贩为中介。据省农业科学院调查,粮贩子的净利润至少为2 分钱一市斤,如一户农民年产粮4 万斤,则在销售环节损失净利润800 元,而全省农民每年仅在销售环节的净利润损失高达8 亿元。

由于上述原因,我省粮食增产幅度逐步放缓,产能提升的瓶颈日益凸显。以玉米为例,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杂交种和化肥的推广应用,玉米产能快速提升,总产和单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 和6.63%,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玉米总产和单产年均增长率(1.93%和3%)。1986年以后,育种技术和国家政策对于玉米增产的效应已得到释放,而现代农业装备和先进生产技术对玉米生产的支撑能力尚未形成,在粗放耕种模式下,全省玉米增产幅度开始放缓,其中还伴随着较大的产量波动。2001 年至2009 年,玉米总产和单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9%和2.3%,仅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远低于上世纪80 年代初期的增产速度。

三、促进我省粮食种植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为促进我省粮食种植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粮食的稳产和增产能力,特提出以下对策:第一,改革育种机制,规范种子市场。强化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育种研究的公益性功能,加快育种科技创新主体向大型中资企业转移,加快良种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主要粮食作物种质改良,建立种质资源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品种多元化种植,引导农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完善立法,提高种子生产经营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清理不合格种子企业,打击套牌、制假等非法经营行为,逐步规范种子市场。

第二,建设核心产区,稳定粮食产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粮食产能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建设规划中,须结合省情开展粮食核心产区的辨别和建设规划工作,尽快明确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方案和约束条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在具体建设中,可集中有限投入,重点建设农安、榆树、梨树、公主岭、扶余等玉米核心产区,敦化、蛟河、舒兰、榆树等大豆核心产区,前郭、榆树、德惠等水稻核心产区和大安、乾安、镇赉等高粱核心产区。建设内容可参照现代农业标准,以多功能农业精品区建设为中心,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稳产基础上逐步实现粮食增产。

第三,强化政策效应,保障土壤肥力。注重培育保肥养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指导农民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鼓励农民多施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对于因轮作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和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作为现行各种种粮补贴的补充,以保障粮农的利益。继续实施深松补贴,进一步推广深松改土技术。

第四,强化技术培训,发展合作组织,保障农民利益。政府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可在每个村选择10 名左右种粮能手,使之参加完培训后能在农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第五,大力发展合作组织,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脱节问题。当前,政府扶持的重点是专业合作组织,而综合性合作组织仅占20%左右。一户农民往往参与多种生产,专业化的合作经济组织只能满足其部分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综合性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自我服务和增收能力。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为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支持政策的实施推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省农科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华雯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