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物体和受物体;
2、知道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的图示和的示意图;
3、知道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的概念:
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的三要素.
2、的图示与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的物质性(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的相互性;
3、的矢量性;
(二)、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的教法建议
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抽象的,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的效果间接地“看到”的存在.有些情况下,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的效果才能认识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
总结出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物体就有受物体,有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物体,但施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是有大小的,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的测量:的测量用测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的大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的表示:的图示和的示意图.
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的图示表示出推.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的图示作图规范.
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的示意图与的图示的不同.
五、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的分类:
教师总结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的性质划分,在学范围内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按性质命名的:重、弹、摩擦、分子、电、磁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拉、压、动、阻、支持、压等等;
在学范围内,按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为 .在室温下 Pa·s.已知血浆的密度 ,红血球的密度 .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
答案:
m.
提示:红血球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受平衡: ,则 ,由于:
,
则: ,
即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