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

2023-11-02 来源:华拓网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以情胜情疗心疾,喜怒哀乐皆是药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在情志致病上,中医学认精神情志超过体生理适应能力,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太过与不及都会导致心理或躯体异常,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中医心理认为应用情志之间的相互所胜关系,即激起某情志,以纠正另一病态情志,从而有效治疗病态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医方考·情志门第二十七》明确“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从情胜。”

《内经》详细论述了情志相胜而治病的生理原理,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五个系统,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并把情志因素包括其中,即怒木、喜火、思土、忧(悲)金、恐水。结合朴素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个理论对后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历代医家也多有阐发,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即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发挥,并在《儒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门事亲》中提出了更为详细而又实用的治疗方法:“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虚彼志此之言夺之。”这些方法,赋予《内经》五行相胜的枯燥公式以鲜活的生命力。隋代名医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病有生于风寒暑湿、饮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针砭汤药去之;喜怒忧思伤神为病者。先须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忧思,然后以针药裨而助之。”

中医的博大精深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中医用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疾病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医学情志疗法妙趣横生,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顺情从欲法、解惑释疑法等多种方法,而其中情志相胜法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让我们了解和认识到情志虽可致病,但同时亦是治疗心疾的灵丹妙药,正所谓喜怒哀乐皆是以情胜情疗心疾的良药。

1、喜胜悲

“悲则气消……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伤肺,悲痛,忧愁可令人形容憔悴,悲观失望,沮丧,厌世,长嘘短叹,咳嗽气喘,生痰生瘀,毛发枯萎等。治疗用喜,因喜属火,悲属金,火能克金。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即喜能使营卫气机畅,驱散忧愁苦闷的情绪从而病安。

《医苑典故趣谈》载,清朝一位巡抚抑郁寡欢,家人请来名医为其治病,名医沉思良久,诊断的结果说巡抚患了“月经不调”。巡抚认为这个诊断荒唐可笑,一想起名医的诊断就大笑不止,于是心情逐渐好转。《儒门事亲》载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痛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复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人恶之,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傍,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回面向壁。一、二痛,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日:《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徒增其痛耳。

忧与悲同为肺志,喜既可以治悲,也同样可以胜忧。但忧与悲尚有所不同,悲的情绪大多是在伤怀过去,而忧则多为担心未来,因此仅靠“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是不够的,一定要解决病人导致忧郁的病因方可。以下两则医案都是以喜胜忧的典型:

《石山医案·忧》:“昔贵人有疾,天方不雨,更医十数罔效。最后一医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竟出。贵人疑曰:岂谓吾疾不可为耶?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明日,后至之医得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言雨,今得雨而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耳,何待药而愈耶?”

《石山医案·忧》:“一人县差,拿犯人以铁索项所犯至县。行至中途,犯则投河而死。犯家告所差人,索骗威逼至死。所差脱罪,未免费财,忧愤成病,如醉如痴,谬言妄语,无复知识。予诊之,曰:此以费财而忧,必得而喜,病可愈也,药岂能治哉?令其熔锡作银数锭,置于其侧。病者见之果喜,握视不置,后病遂愈。此谓以喜胜忧也。”医案中医患因贫穷而忧愤成病,医家虽以伪与钱财之法奏一时之效,然一旦真相暴露,患者难免不会旧病复发。因此,在病人病情好转时应继续以正理开导之,使豁然省悟,方能永绝后患。

2、怒胜思

思维与情绪的关系非常密切,故古代医家把“思”列为七情之一。思伤脾,思虑过度可令人神疲、懒言、失眠、健忘、心悸、不思饮食、腹胀等。木克土,故可以利用愤怒情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绪来克制过度思虑。

以怒胜思的例子在中医医案中是最为常见的,而尤以女性患者为多。如《续名医类案·郁症》中有一则很典型的案例:“一女与母相爱,既嫁母丧,女因思母成疾,精神短少,倦怠嗜卧,胸膈烦闷,日常恹恹,药不应。予视之曰:此病自思,非药可愈。彼俗酷信女巫,巫托降神言祸福,谓之卜童。因令其夫假托贿嘱之。托母言女与我前世有冤,汝故托生于我,一以害我,是以汝之生命克我,我死皆汝之故,今在阴司,欲报汝仇。汝病恹恹,实我所为,生则为母子,死则为寇仇。夫乃语其妇曰:汝病若此,我他往,可请巫妇卜之何如?妇诺之。遂请卜,一如夫所言。女闻大怒诟曰: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遂不思,病果愈。此以怒胜思也。”在本则医案中,设法激怒病人以冲破郁思,使病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是以怒胜思最常见的方法。

3、思胜恐 (惊)

惊和恐往往联系在一起, 指受到惊吓,恐惧不安、紧张和继发的胆怯。恐伤肾,而肾掌管着生长、发育和生殖, 并连通着大脑。人体元气由肾生成、储藏,恐使元气下陷, 耗伤 元气,影响人体生殖功能, 严重者可出现神经错乱、癫痫等症。惊伤胆,而胆与决断、情志、睡眠有关。胆虚则产生恐惧,以致气血失调、心神不宁、失眠、心悸和惊厥。土克水,思胜恐,破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开导、引导患者进行思考,使患者神志清醒,思维正常,理智地分析产生恐惧的原因,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克服患者过度恐惧的病态情绪。张从正之“虚彼志此之言”,指的就是淡化病人恐惧对象的影响,引导其思索积极向上的内容,使病人从思想的误区中走出来。

《愚庐随笔》载:“孙姓童,一日游寺观,见神像有须,试拔之,得一茎,归告其母。母信佛,吓之日:‘今夜神必来捕汝,其慎之。’童信其言,恐惧万状。入夜果寒热剧作,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延某名医往诊,医询得真情,因谓之日:‘神像泥塑者也,拔一须无碍也。’童不信,医佯为愤怒,谓童日:‘我往拔以示汝’,旋返,出须示之,童遂悦服。翌日热降病愈,其实医生示看,乃猪鬃也。”《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同时书中有讲:“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而本案的患者就是因信“今神必来捕”惊恐不定,气机乱,而“恐惧万状。入夜果寒热剧作。”医者以身示范,让病人去思考,即用思解除了恐惧之症状,同时也使气有所归,则神定而体愈。

4、悲胜怒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治疗用悲, 悲属金, 怒属木, 金克木,故悲痛、忧愁情绪可以控制、克服愤怒情绪。

《三国演议》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深知周瑜气量小,略施小计三气激怒,而致暴怒伤肝,肝气上逆喷血而去。假若此时周瑜家出现悲伤之事,也许周瑜不会英年早去。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汉武帝时,传说汉武帝的乳母在宫外犯了法,武帝盛怒之下想处置她,乳母向东方朔求助。东方朔说:“这不是唇舌之争,如果你想获得解救,就在将要抓你走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千万不可说什么。这样做或许还可以有一线希望。”乳母到了武帝面前,东方朔也在旁边侍坐,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了,面露凄然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这是个以悲制怒的故事,不然汉武帝的乳母必死无疑。故张子和《儒门事亲》有言:“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5、恐胜喜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下焦。故可以利用恐惧情绪来克制过度喜悦的情绪,从而治疗因其情志过度所致疾病。

“范进中举”中范进因终中举人,欢喜过度而致疯癫,其岳父以掌掴之遂使其神智清明。这个故事虽出自于文学家之手,但也同样符合医理。不止是在小说中,历代医案中也有不少以恐胜喜的内容。《冷庐医话》载:“明末高邮袁体庵,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宜急归,迟恐不及矣。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之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医家与文学家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当然不可能对着病人“一个嘴巴打将过去”,所以“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则是更加实用而有效的选择。

古代中医情志相胜疗法过程简单,设计精妙,疗效显著。情志相胜疗法十分注重个体的差异性,讲究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深谙患者的社会地位、个性差异等对病情的影响,根据差异辨证施治。心理治疗属于较高层次的非药物疗法,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真正掌握和使用这种治疗方法,必须识见广博,灵动机变,“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夫医贵有才,若无才,何足应变无穷”。这是对医者本身的医学素养及学识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即将成为临床医生的中医学者,我们应广博而学,精致而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