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K国,天下分而为七。K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K县。更K、K分裂,至K灭陈,天下方合为一。”“K”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C.汉
B.秦 D.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有效信息。由材料中“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K县”可知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故B项正确。 答案 B
2.“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 ) A.秦始皇 C.汉武帝
B.唐太宗 D.康熙
解析 结合题干“夷平六国”等关键信息可知诗歌描写的是秦始皇。 答案 A
3.秦王嬴政率“虎狼之师”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 )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③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故选A。 答案 A
4.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 A.秦统一六国
B.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C.秦朝修筑长城
D.秦朝在“西南夷”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解析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故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
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 C.秦律严苛细密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D.丞相大权独揽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出一”“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项。 答案 A
6.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任命郡守和县令 C.管理全国军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解析 丞相的权力主要是行政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答案 A
7.下图是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如果秦朝某官员检举其他官员重大失职行为,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可以找( )
A.丞相 C.太尉
B.御史大夫 D.郡守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按秦朝中央官制的职责,应该找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故选B项。 答案 B
8.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的字体是( )
A.隶书 C.行书
B.楷书 D.小篆
解析 秦始皇统一小篆为通用文字,故选择D项。 答案 D
9.下图为秦始皇统一币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 ②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图中提供的信息是币制改革,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10.“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 )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题中“首创”。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这些都属于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郡县和长城。故选择B。 答案 B
11.《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解答。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非是秦始皇开始实行,故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D项所说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
容,故排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一整套政治制度,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并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答案 B
12.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治;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解析 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发布了焚书令,但秦朝迅速灭亡了。汉武帝采用的是另一种形式“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成功了。证明这种评论的依据是秦朝的政策、秦亡史实及后世的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材料:
秦统一之初,丞相王绾说:燕、齐、楚等地距关中遥远,“请立诸子”。群臣表示赞同。廷尉李斯提出异议,认为“置诸侯不便”。他指出,周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相互诛伐,天子也无力控制。今海内统一,皆为郡县,便于统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有人称颂说:以前,秦地不过千里,依赖陛下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国泰民安。又有人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实行郡县制,为“不师古”,“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秦始皇让大家展开讨论。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他指出,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祸根,坚决主张推行郡县制。 请回答:
(1)双方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
(2)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
答案 (1)主张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则难以控制。②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
主张郡县制的理由:①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②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2)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空图《铭秦坑》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请回答:
(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书坑儒”的基本态度和论据。其中哪些材料的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确?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综合三则材料表面信息即可作答。第(2)(3)问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的分析,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始皇,只是手段过于狠毒;材料二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残酷迫害儒生的重大暴政;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并未起到维护秦统治的作用,因为灭秦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儒生。材料二、三持否定态度,观点基本相同。
(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坑儒”,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秦亡是由秦朝多种暴政行为共同造成的,并非只是由于“坑儒”。
(3)该政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其主要作用却是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