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纪念碑,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建设路和文化路之间)纪念碑广场内。广场东西长 320米,南北宽 170米,占地 5.44公顷。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 西部是抗震纪念馆。两个主要建筑坐落在东西向同一个轴线上,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
概况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 3米,碑身高 30米,由 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 1.5米处,为 8 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 8.5米处镶有一块长 3.86米、宽 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副碑位于主碑北侧 33.5米处,碑宽 9.5米,高 2.96米,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表现唐山地震的历史事件。碑身长 4.3米,高 1.6米,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背面为磨光青花岗岩镶嵌,上镌刻英文碑文。
地理位置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新华道与文化路交叉口,紧临大钊公园。 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 7步,共 28步,象征“七·二八”这一难忘的时刻。
碑文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决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
纪念碑
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攸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唐山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碑文创作过程它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创作,是六百万唐山人民的共同心声。1983年唐山地市合并后,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地震10 周年时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并建立抗震纪念碑的决定,同时把碑文起草工作交给了市委办公厅。为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办公厅在全市进行了广泛发动和文稿征集工作,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很快收到了一大批稿件。这些稿件有的来自离退休老干部,有的来自大专院校的教授和讲师,有的来自工矿企业,有的来自农村街道。办公厅组织专人在对这些来稿进行综合吸纳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初稿,并将其印发全市各基层单位反复征求修改意见。同时,分别召开一些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最后还将初稿分别送给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特别是曾在抗震前线指挥过战斗的老同志,以及在全国很有名望的作家、教授,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帮助斟酌指正。像以上这种征稿和修改工作在全市上下反复进行了多次,时间持续了一年以上,仅市委常委会讨论就不下五六次。
纪念碑
影响正是因为集中了全市人民的集体智慧,所以从碑文的整体构思到结构布局、从史料选材到遣词造句都有其鲜明特色。从文体上看,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八股模式,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了半文半白、碑诔相兼的体式,既照顾到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知识阶层,又照顾到广大工人、农民和中小学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从结构布局上看,层次清楚、环环紧扣。全文共分5个段落,一是地震灾情,二是唐山人的自救互救,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救援,四是新唐山建设,五是历史的结论和建碑的目的。从史料选材上看做到了取舍有度、详略适当。从遣词造句上看,基本做到了史料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干巴巴的数字罗列,也避免了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从而使整个文章显得既庄重、严肃,又生动、活泼,读了以后确实能够令人振奋、耐人回味,真正起到了“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的历史作用。
特点当然,文章可以集体创作,而书法却只能由个人完成。那么,碑文的书法者选谁更合适呢?经过中国书协的推荐和唐山市领导的研究,决定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的夏湘平同志来完成这一重任。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唐山抗震救灾这一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说是功高盖世,没有解放军就没有唐山的今天,最后这个“句号”当然应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来画,而且这也是全市60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抗震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于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址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市区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1996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
纪念碑
意义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后要更好地发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
要作用,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展览,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为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更文明、更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震纪念碑唐山虽不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值得游览的地方也不少,到唐山必须要看的,当数标志性建筑———抗震纪念碑。
纪念碑广场处于唐山的市中心位置,每日来这里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抗震纪念碑有如四只通天巨臂矗立在那里,让人看了豪迈顿生,新唐山必将拔地而起的气势和人定胜天的精神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纪念碑于抗震10周年时建成,主碑高达30米,用花岗岩石料贴面,碑的四周是四组八块的浮雕,生动地记载了当时抗震救灾的事迹,就在去年年末,纪念碑广场、大钊公园和时代广场联合打造成了唐山市的中心广场,作为中心广场标志性建筑的抗震纪念碑脚下设置了集束光投射灯,在周边绿地内装点了绿色投射灯及草坪灯,在树阵广场、水体周边及山体也安装了亮度适当的庭院灯和地灯。当夜幕降临,抗震纪念碑通体雪亮,在整个广场的中心地位被映衬得尤为突出。
观完纪念碑广场,还可以到广场南侧大钊公园休憩游玩一番,或者登上凤凰山顶一览唐山全貌,到南湖公园看一看昔日采煤塌陷区改造成的生态公园,另外大城山公元的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鸟语林和国际卡丁车中心会使人乐不思归。
历史事件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这一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
夜幕笼罩下的唐山市,万籁俱寂。陡然,一道蓝光刺破夜空,紧接着,天穹旋转,大地抖动。街道、铁路、楼房,在强烈的摇撼之中错位、变形,倒塌……,这就是震惊中外的“7·28”唐山大地震。
纪念碑
23秒钟内,一座年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一,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著名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唐山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惨剧,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天津市发出房屋倒塌的巨响。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被惊醒了,他所居住的宾馆出现了可怕的裂缝。北京也摇晃不止,许多房屋倒塌。在华夏大地上,北至哈尔滨市,南至安徽蚌埠、江苏清江一线,西至内蒙磴口、宁夏吴忠一线,东至渤海岛屿和东北国境线,都受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影响。
这次大地震震级为MS7.8级,使唐山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24万人死亡;上万个家庭解体;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亿元。当时西方曾有过这样的报道:“唐山将从此在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十分关怀,立即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星夜赶往灾区救援,大批医药、食品、衣物、建筑材料等救灾物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伤病员和老人儿童很快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这场劫难使世界各国地震、抗震、救灾专家受到震动,更加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1980年以来,已经有一百多批地震、抗震、救灾专家从世界各地来到唐山地震现场,进行研究考察,决心从这场惨痛的浩劫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研究对策。为地震科学的发展,为减轻地震灾害,为人类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
198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陈列馆建成开放。唐山地震陈列馆是我国第一个收藏陈列地震资料、实物,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防震救灾知识,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地震专业陈列馆。馆内陈列以大量的图表、数字介绍了唐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以非常珍贵的震时照片介绍了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情况。这些珍贵的照片,把那场史无前例的抗震救灾斗争,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参观后对唐山地震有了 全面了解,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纪念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