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适时生产系统应用研究

2022-02-24 来源:华拓网


适时生产系统应用研究

提要适时生产系统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丰田公司,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系统。本文在详细分析适时生产系统产生的背景、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适时生产系统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并建设性地提出企业在具体实施适时生产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时生产系统产生背景

20世纪初随着泰罗制在企业管理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成本会计由事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到20世纪中叶,适应买方市场环境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以及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大力降低成本,寻求资源的最佳利用。于是成本管理领域又掀起了观念革新的高潮,日本的成本企划、行动成本及美国的作业成本等随之产生,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日本的适时生产系统。

适时生产系统(简称JIT),它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JIT的产生缘于1973年爆发的全球石油危机及由此所引起的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短缺,这对于当时靠进口原材料发展经济的日本冲击最大。生产企业为提高产品利润,增强公司竞争力,在原材料成本难以降低的情况下,只能从物流过程中寻找利润源,降低由采购、库存、运输等方面所产生的费用,这一思路最初为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并应用,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随后,其他许多日本公司也采用这一技术,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适时生产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其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以期达到排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它要求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等能及时地到货并投入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零部件能及时地加工完成,并组装成成品及时地销售出去供应给客户。所以,也有人称为“及时生产系统。”其目标是使所有的工作都能连续、不间断地进行,从而消除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以实现生产过程零缺陷,经营过程零存货。而传统生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产出极大化。

二、对适时生产系统的基本认识

适时生产系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系统,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中,企业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竞争,其行为必然要受到市场规则的制约。”在过剩经济时代,买方市场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紧紧围绕市场和消费者(当然包括生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进行,企业创造的价值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第二,深层次的效益观念。生产缺陷是物质资源及活劳动的浪费,存货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及相应风险也都不创造价值。JIT的“零存货、零缺陷”目标恰好表达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消除浪费就是相对创造收益的效益观念,其“适时”的提法也蕴涵着“时间就是效益”的思想。

第三,价值链及系统思想。JIT要求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各环节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正是系统各部分为实现系统目标而协调运行原理的贯彻运用;企业通过供销活动与外界紧密相联,作为社会再生产价值链上的一环而存在;这条价值链上各环节彼此紧密依存,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这种内外结合相互依存的价值链及系统思想,符合辩证法的原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适时生产系统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时生产系统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适时生产系统诞生在丰田公司,但它并不是仅适用于汽车生产。事实上,适时生产系统作为一种彻底追求生产过程合理性、高效性和灵活性的生产管理技术,它已被应用于日本的许多行业和众多企业之中。同样,它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法对我国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差,缺乏应有的活力,主要在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比较落后。当前企业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生产的盲目性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些为我国企业引进、应用、推广适时生产系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如果能在我国企业中因地制宜地引进适时生产系统,企业逐步实现“零存货、零缺陷”,对企业来讲,可以减少资金占用,节约成本,增强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整个社会来讲,可以降低社会资金的需求,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实施适时生产系统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由JIT的理论特点所决定,在

实际应用JIT系统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有稳定的供应渠道。供应渠道的稳定有助于企业及时、保质保量地取得生产所需材料及外购件,及时进行生产并具有较好的制造弹性。另外,稳定的供应渠道确立后,供应商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也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保证所购料件的质量,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废品,有利于实现零缺陷。同时,也需要注意,“零存货”并不是没有存货,而是保持适量存货,防范市场风险。

JIT的根本动因是消除存货上的成本与风险,但为此而将企业置于社会价值链中的风险焦点,未免过于得不偿失。具体来说,就是保持一定的产成品存货以规避缺货损失及市场腐蚀风险,保持一定的料件存货以满足需求增长引起的生产需要,或避免生产缺陷引起的生产紊乱及停工损失、产能闲置损失。在理论上,最佳存货点应该存在,实践中也可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市场调查、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及计算机随机模拟试验等手段不断摸索、趋近这一最佳点。

其次,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销售渠道的稳定有利于避免产量大幅度波动,使企业能较均衡地进行生产,这对减少存货是有利的。

第三,应建立牢固的外部契约关系。为了保证销售及供应渠道的稳定与畅通,降低风险规避成本,应用契约来加固本企业同上下游企业的关系。这样一来即使在社会价值链中出现了干扰因素,也可通过契约的约束,在本企业的上下游建立起一种制动机制,来缓冲干扰源通过价值链传递过来的负面作用。

第四,生产过程严格标准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计算机自动生产控制下,生产组织被划分为若干个制造单元,一个加工步骤的零部件或半成品全部在一个单元中完工,每一个单元内的工人要具有这一单元中所有需要的技术,能够随时处理各种情况,从而保证整条生产线的顺利运行,另外,这也是制造弹性的内在要求。从企业整体来看,要实行全面全员的质量管理,以消灭生产中的缺陷和瑕疵,把质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适时生产系统的各生产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一旦某个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将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并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不允许出现差错,任何程序都要求及时准确。为达到这一目的,适时生产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事后质量管理,实行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始终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从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都实现“零缺陷”。在这种要求下,企业必须精心选择供应商,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原材料按质、按量、按时送到生产线。同时,企业所有员工都必须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严把每一环节的质量关,杜绝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在产品从上一生产工序转入下一生产工序。

第五,严格奖惩制度。在JIT系统中,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生产工序相互依存性空前增强,企业内部整条作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使整条作业链出现紊乱甚至瘫痪。因而,应严格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

以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