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学期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八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够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 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以中国地理为主,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四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北方地区。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首都北京。第七章:南方地区。介绍了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东方明珠”---香港、澳门,以及“祖国神圣的邻土”---台湾。第八章:西北地区。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塔里木盆地。第九章:青藏地区。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三、 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难分析: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范围及划分依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其原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自西向东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主导因素;北京的地理位置、城市职能体现;香港、澳门的位置优越性以及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经济联系模式;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新疆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及其特色农业的分布及形成条件;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支柱产业;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水土流失的原因;长江沿江地区产业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关键点: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1 起 止 时 间 2014年2月17日—2月21日 2014年2月24日—2月28日 2014年3月3日—3月7日 2014年3月10日—3月14日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2 3 4 5 2014年3月17日—3月21日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2014年3月24日—3月28日 2014年3月31日—4月4日 2014年4月7日—4月11日 2014年4月14日—4月18日 2014年4月21日—4月25日 2014年4月28日—5月2日 2014年5月5日—5月9日 2014年5月12日—5月16日 2014年5月19日—5月23日 2014年5月26日—5月30日 2014年6月2日—6月6日 2014年6月9日—6月13日 2014年6月16日—6月20日 2014年6月23日—6月27日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第三节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复习并讲解《能力与目标检测》 同上 同上 期末考试 2014年7月5日暑假开始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