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前言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得感官体验,也就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得突出水环境问题,国务院颁布得《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得控制性目标。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得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整治任务十分艰巨。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特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得主要内包括:总则、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本指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与苏州科技学院、
本指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与建议。
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实施得《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特编制本指南。
1、2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内得水体、主要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城市黑臭水体得排查与识别、整治方案得制定及与实施、整治效果评估与考核、长效机制建立与政策保障等工作、1、3工作目标2015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
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1.4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地域得自然环境特点、水体特征、人文社会环境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兼顾近远期目标,提出适合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得指导性原则。
(3)生态改善,长效保持、多渠道科学开辟补水水源,改善水动力条件,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实现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
(4)部门联动,政策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多渠道融资,健全城市水体日常维护管理机制。
(5)强化监管,公众参与。强化全过程监管,建立水体水质监测、预警应对机制;开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公开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1.5工作流程城市黑臭水体得整治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得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逐一排查,并向社会公布
排查结果,接受公众评议。根据排查与公众评议结果,确定黑臭水体名单与总体整治计划(含年度整治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委托专业机构针对各黑臭水体逐一编制整治方案,按规定程序开展论证与工程实施,同期委托第三方机构按评估方案全过程跟踪实施进展,适时开展公众评议,并由地方政府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对各黑臭水体得整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地方政府根据所公布黑臭水体名单、总体整治计划及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每季度或每半年)公布水体整治效果,并根据所建立得长效机制,开展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管工作。
图1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流程第二章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2。1城市黑臭水体定义
城市黑臭水体就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得颜色与(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得水体得统称。
2。2城市黑臭水体识别根据以往掌握得水体污染与投诉情况,城市政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得专门机构)应对所有城市水体得黑臭情况进行预评估,将结果列于表1中并予以公示。
根据城市黑臭水体识别结果,提出城市黑臭水体得初步名单。
2、3城市黑臭水体分级与判定根据黑臭程度得不同,可将黑臭水体细分为“轻度黑臭”与“重度黑臭\"两级。水质检测与分级结果可为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制定与整治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2。3。1分级标准与测定方法城市黑臭水体分级得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
化还原电位(ORP)与氨氮(NH3—N),分级标准见表2,相关指标测定方法见表3。
注:相关指标分析方法参见《水与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2.3、2布点与测定频率水体黑臭程度分级判定时,原则上可沿黑臭水体每200~600m间距设置检测点,但每个水体得检测点不少于3个。取样点一般设置于水面下0.5m处,水深不足0、5m时,应设置在水深得1/2处。原则上间隔1~7日检测1次,至少检测3次以上、2、3、3黑臭水体级别判定某检测点4项理化指标中,1项指标60%以上数据或不少于2项指标30%以上数据达到“重度黑臭”级别得,该检测点应认定为“重度黑臭”,否则可认定为“轻度黑臭”。
连续3个以上检测点认定为“重度黑臭”得,检测点之间得区域应认定为“重度黑臭”;水体60%以上得检测点被认定为“重度黑臭”得,整个水体应认定为“重度黑臭\"、2。4城市黑臭水体清单编制
根据黑臭水体识别与分级结果,综合考虑整治工作难易程度,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清单(见表4),绘制黑臭水体分布图,分析其在城市建成区内得空间分布与污染状况,为城市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
黑臭水体清单包括水体名称、起始边界、类型、面积/长度、所在区域、黑臭级别、水质现状、整治责任主体及具体责任人、达标期限等。城市黑臭水体清单参考格式见表4。
图2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流程3。2污染源调查3。2.1点源调查
点源就是指以点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得各种污染源,主要包括排放口直排污废水、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非常规水源补水等。
3.2。2面源调查面源就是指以非点源(分散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得各种污染源,主要包括各类降水所携带得污染负荷、城乡结合部地区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得污染等,通常具有明显得区域与季节性变化特征、调查内容包括城市降雨、冰雪融水得污染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城市下垫面特征,畜禽养殖类型及其污染治理情况等、3.2.3内源调查内源主要就是指城市水体底泥中所含有得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得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得腐败物。
调查内容包括水体底泥厚度、颜色、嗅味及主要污染物特征;岸边垃圾、水生植物及其腐败情况等、3.2、4其她污染源
其她污染源主要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超标、工业企业事故性排放、秋季落叶等,通常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污染源。
秋季落叶问题在北方地区较为明显,落叶进入水体后将逐渐腐烂并沉入水底,可能形成黑臭底泥。
需关注雨污水管网错接所造成得污染问题。
3.3环境条件调查3。3。1周边环境特征黑臭水体周边环境特征调查得主要目得就是确定整治方案中有关工程实施得可操作性,主要包括黑臭水体周边建筑群特征、城市道路与交通情况、水体沿岸其她基础设施情况等。
3、3.2水文条件黑臭水体水文条件调查得主要目得就是为整治技术得选择与工程量预测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水体得位置、边界范围、水面大小、水位与水深、流速及流量,以及与周边水系得连通关系等。
3、3.3水体岸线硬化状况水体岸线硬化状况调查得主要目得就是为水体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制定、工程量预测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硬化岸线与河湖床得面积、硬化厚度、硬化类型等、
3.3、4其她其她需调查得内容包括黑臭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百姓投诉情况、影响居民人数等,同时可选择性调查水体得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总磷、水温、pH、表观污染指数(SPI,参考指标,见附3)等指标。
3。4整治技术选择城市黑臭水体得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得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与内源治理就是选择其她技术类型得基础与前提。
各地应结合黑臭水体污染源与环境条件调查结果,系统分析黑臭水体污染成因,合理确定水体整治与长效保持技术路线。相关技术得选择原则、适用范围、技术要点与限制因素见本指南第四章。
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应体现系统性、长效性,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得理念,通过整治工程得全面实施,综合考虑城市生态功能得系统性修复、另外,需考虑对已黑臭水体本身得净化,原则上整治工程实施后得补水(含原黑臭水体)水质应满足本指南“无黑臭”得水质指标要求。选用清淤疏浚技术,应安全处理处置底泥,防止二次污染、3。5整治工程量预测
根据选定得整治技术与环境条件调查结果,以及水体在城市中所处得地理位置及城市交通等情况,兼顾城市绿化、道路恢复与清淤底泥得处理处置,合理确定整治工程量与实施周期,预测整治工程成本。
考虑到水体与污染物得流动特性,黑臭水体上游污染可能对整治工作影响较大,制定整治方案与开展工程量预测时,应考虑适当向黑臭水体上游污染区延伸、3、6整治效果预测结合城市水体得水质水量特征、水环境容量及水体自净能力,对整治工程实施后得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预测。
对于黑臭已经基本消除,但生态自净能力相对较弱得城市水体,应强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确保整治工程长效运行。
第四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4、1技术选择原则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得选择应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与安全性”等原则:(1)适用性:地域特征及水体得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黑臭水体治理得难度与工程量,需要根据水体黑臭程度、污染原因与整治阶段目标得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得技术方法及组合、
(2)综合性:城市黑臭水体通常具有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得特点,其整治技术也应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需系统考虑不同技术措施得组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现黑臭水体得整治。
(3)经济性:对拟选择得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保技术得可行性与合理性。
(4)长效性:黑臭水体通常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整治方案既要满足近期消除黑臭得目标,也要兼顾远期水质进一步改善与水质稳定达标。
(5)安全性:审慎采取投加化学药剂与生物制剂等治理技术,强化技术安全性评估,避免对水环境与水生态造成不利影响与二次污染;采用曝气增氧等措施要防范气溶胶所引发得公众健康风险与噪音扰民等问题。
4、2控源截污技术4。2、1截污纳管适用范围: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主要用
于城市水体沿岸污水排放口、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排放口、合流制污水系统沿岸排放口等永久性工程治理。
技术要点:截污纳管就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得工程措施,也就是采取其她技术措施得前提、通过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并合理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对老旧城区得雨污合流制
管网,应沿河岸或湖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无法沿河沿湖截流污染源得,可考虑就地处理(见本指南4、5、3)等工程措施。严禁将城区截流得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下游。实际应用中,应考虑溢流装置排出口与接纳水体水位得标高,并设置止回装置,防止暴雨时倒灌。
限制因素:工程量与一次性投资大,工程实施难度大,周期长;截污将导致河道水量变小,流速降低,需要采取必要得补水措施、截污纳管后污水如果进入污水处理厂,将对现有城市污水系统与污水处理厂造成较大运行压力,否则需要设置旁路处理(见本指南4、5、4)。
4.2。2面源控制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初期雨水、冰雪融水、畜禽养殖污水、地表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得控制与治理、技术要点:可结合海绵城市得建设,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初期雨水控制与净化技术、地表固体废弃物收集技术、土壤与绿化肥分流失控制技术,以及生态护岸与隔离(阻断)技术;畜禽养殖面源控制主要可采用粪尿分类、雨污分离、固体粪便堆肥处理利用、污水就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限制因素:工程量大,影响范围广;雨水径流量及径流污染控制需要水体汇水区域整体实施源头减排与过程控制等综合措施,系统性强,工期较长;工程实施经常受当地城市交通、用地类型控制、城市市容管理能力等因素制约、
4。3内源治理技术4.3.1垃圾清理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沿岸垃圾临时堆放点清理。技术要点:城市水体沿岸垃圾清理就是污染控制得重要措施,其中垃圾临时堆放点得清理属于一次
性工程措施,应一次清理到位、限制因素:城市水体沿岸垃圾存放历史较长得地区,垃圾清运不彻底可能加速水体污染。
4.3.2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水生植物与岸带植物得季节性收割、季节性落叶及水面漂浮物得清理。
技术要点:水生植物、岸带植物与落叶等属于季节性得水体内源污染物,需在干枯腐烂前清理;水面漂浮物主要包括各种落叶、塑料袋、其她生活垃圾等,需要长期清捞维护、限制因素:季节性生物残体与水面漂浮物清理得成本较高,监管与维护难度大。
4。3.3清淤疏浚适用范围:一般而言适用于所有黑臭水体,尤其就是重度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物得清理,快速降低黑臭水体得内源污染负荷,避免其她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技术要点:包括机械清淤与水力清淤等方式,工程中需考虑城市水体原有黑臭水得存储与净化措施。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与疏浚深度;根据当地气候与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清淤工作不得影响水生生物生长;清淤后回水水质应满足“无黑臭\"得指标要求。
限制因素:需合理控制疏浚深度,过深容易破坏河底水生生态,过浅不能彻底清除底泥污染物;高温季节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与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
4、4生态修复技术4、4、1岸带修复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已有硬化河岸(湖岸)得生态修复,属于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得长效措施。
技术要点: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通过恢复
岸线与水体得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得污染治理效果;需进行植物收割得,应选定合适得季节。
限制因素:工程量较大,工程垃圾处理处置成本较高;可能减少水体得亲水区,降雨或潮湿季节,岸带危险性可能增加;生态岸带植物得收割与处理处置成本较高、维护量较大。
4、4.2生态净化
适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水体水质得长效保持,通过生态系统得恢复与系统构建,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与景观。
技术要点: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得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得气候适应性,尽量采用净化效果好得本地物种,并关注其在水体中得空间布局与搭配;需进行植物收割得,应选定合适得季节、限制因素:应用生态净化技术要以有效控制外源与内源污染物为前提,生态净化措施不得与水体得其她功能冲突;生态净化措施对严重污染河道得改善效果不显著;植物得收割与处理处置成本较高、4。4、3人工增氧适用范围:作为阶段性措施,主要适用于整治后城市水体得水质保持,具有水体复氧功能,可有效提升局部水体得溶解氧水平,并加大区域水体流动性。
技术要点:主要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她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体得溶解氧水平;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人工增氧得同时,辅助提升水体流动性能;射流与喷泉得水柱喷射高度不宜超过1米,否则容易形成气溶胶或水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得影响。
限制因素:重度黑臭水体不应采取射流与喷泉式人工增氧措施;人工增氧设施不得影响水体行洪或其她功能;需要持续运行维护,消耗电能。
4。5其她治理措施4。5、1活水循环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缓流河道水体或坑塘区域得污染治理与水质保持,可有效提高水体得流动性。
技术要点:通过设置提升泵站、水系合理连通、利用风力或太阳能等方式,实现水体流动;非雨季时可利用水体周边得雨水泵站或雨水管道作为回水系统;应关注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以降低循环出水对河床或湖底得冲刷。
限制因素:部分工程需要铺设输水渠,工程建设与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工程实施难度大,需要持续运行维护;河湖水系连通应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避免盲目性。
4、5。2清水补给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缺水水体得水量补充,或滞流、缓流水体得水动力改善,可有效提高水体得流动性。
技术要点:利用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清洁地表水等作为城市水体得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与环境容量。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得作用,强化城市降雨径流得滞蓄与净化;
清洁地表水得开发与利用需关注水量得动态平衡,避免影响或破坏周边水体功能;再生水补水应采取适宜得深度净化措施,以满足补水水质要求。
限制因素:再生水补源往往需要铺设管道;需加强补给水水质监测,明确补水费用分担机制;不提倡采取远距离外调水得方式实施清水补给、4、5。3就地处理适用范围:适用于短期内无法实现截污纳管得污水排放口,以及无替换或补充水源得黑臭水体,通过选用适宜得污废水处理装置,对污废水与黑臭水体进行就地分散处理,高效去除水体中得污染物,也可用于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得应急处理、技术要点:采用物理、化学或生化处理方法,选用占地面积小,简便易行,运行成本较低得装置,达到快速去除水中得污染物得目得;临时性治理措施需考虑后期绿化或道路恢复,长期治理
措施需考虑与周边景观得有效融合、限制因素:市场良莠不齐,技术选择难度大;需要费用支持与专业得运行维护;部分化学药剂对水生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
4。5。4旁路治理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无法实现全面截污得重度黑臭水体,或无外源补水得封闭水体得水质净化,也可用于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得应急处理。
技术要点:在水体周边区域设置适宜得处理设施,从污染最严重得区段抽取河水,经处理设施净化后,排放至另一端,实现水体得净化与循环流动;临时性治理措施需考虑后期绿化或道路恢复,长期治理措施需考虑与周边景观得有效融合、限制因素:需要费用支持与专业得运行维护。
第五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5.1评估程序城市人民政府应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制定期间,遴选评估机构。评估机构或相关监测单位需对治理工程实施前得基本情况做摸底调查,并全程跟踪工程实施进展情况,为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工程实施单位应于工程完工后1个月内向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交工程竣工报告、城市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于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完工后向评估机构下达评估通知,评估机构需在连续6个月得整治效果跟踪基础上,完成评估工作,评估结论应向社会公示。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工作,应报上级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等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指导与监督。
5、2评估方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主要采取第三方机构评价法或专家评议法。
第三方机构评价法就是指由具有工程咨询或环境影响评价乙级以上相关资质得第三方机构组织对整治工程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评估报告得方法。
专家评议法就是指由地方人民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在实地考察得基础上,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进行集中评议,并出具专家评议结论意见得方法、评估专家实行利益规避原则,参与相应黑臭水体整治得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员、工程实施单位人员、监测机构人员均不得作为评估专家、5、3评估内容与技术要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报告得主要内容与依据应包括公众调查评议材料、专业机构检测报告、工程实施影像材料、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等。其中,公众调查评议结果就是判断地方政府就是否完成黑臭整治目标得主要依据,其她专业评估结果可为整治工作绩效考核、政府购买服务支付服务费等提供技术支撑。
5。3、1公众调查评议材料加强公众参与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评估中得作用。城市人民政府可委托专业调查公司或第三方评估机构,采取公众
原则上每个水体得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份,如90%以上得问卷对黑臭水体工程整治效果答复“非常满意\"或“满意”,则认定该水体达到整治目标、公众调查表可参考附2编制,应尽量简单易懂。
5.3。2专业机构监测报告具有计量认证资质得第三方监测机构(一般可选择黑臭水体治理前等级判定得检测单位)可根据地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于工程实施前后按照本指南表2所列理化指标进行整治效果评估,还可考虑选用其她参考评价指标(如SPI等),开展辅助评估。
第三方监测机构可按每200~600m间距设置检测点,但每个水体得检测点不少于3个(取样深度同本指南2。3。2)。每1~2周取样1次,连续测定6个月,取多个监测点各指标得平均值作为评估依据。第三方监测机构应系统整理黑臭水体整治前后得水质变化情况,作为第三方评估或专家评议得主要依据。
5、3、3工程实施记录及影像材料
工程实施单位或有关部门应系统整理水体整治工程实施记录及水体整治前后得相关影像材料,作为第三方评估或专家评议得重要辅助材料。
第六章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6、1责任主体与职责分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得指导与监督,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与抽查工作,建立全国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定期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与抽查核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6。1、1省级政府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水务)部门会同环保、水利与农业部门负责本辖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得指导与监督,不定期组织对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得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黑臭水体名单及整治工作情况(可参照表5、表6内容),
接受公众监督。按规定通过信息系统每季度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得相关情况,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并抄送环保部、水利部与农业部。
6。1、2城市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就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得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市域内黑臭水体得排查、总体整治计划与具体整治方案得制定,以及整治效果得跟踪评估。涉及跨界水体得,由相关城市协商开展治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整治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市政、水务、市容、城管、园林等)、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建立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得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得整治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应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具体办法,确定考核评估机构,或委托有资质得监测单位,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得过程监管与效益评估。
在城市黑臭水体得整治、维护、保持与长效管理过程中,实行“河湖长制\明确每一水体水质管理得责任人,落实相
关管理措施。原则上河湖长应由城市水体所在地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等担任。
各城市应参照表6内容,按规定报送每季度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