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词之法
抓住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经历,体会作者感情。
怎样做古诗词鉴赏题
具体的说,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入手: 一(一).把握诗歌主旨
(1)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谴责统治者昏庸,如杜牧的《泊秦淮》; (3)同情老百姓疾苦,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白居易的《观刈麦》; (4)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无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5)表达作者高尚情操或蕴含的道理(哲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渊明的《饮酒》、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的《水调歌头》;
(6)热爱大自然,赞美河山美丽,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二)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1、忧国伤时:
①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石壕吏》②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以及为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②保家为功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忧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夏完淳《别云间》 杜甫《春望》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④闺中怀人: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孟浩苹《过故人庄》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 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思想感情的主要考查点:
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②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二.(一)鉴赏艺术形式
(1)直抒情怀,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情景交融,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巧用修辞(如比喻、对比等),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蚤济沧海。”龚自珍《己亥杂诗》的结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含蓄凝练,表面一层意思,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如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观书有感》的题目提市,恐怕不少人还真以为作者在写一个美丽的池塘呢。
(5)在用词方面有特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子中几个加点词语在表现早春的“早”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用得很准确。
此外,还有一点不要忽略的,就是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榀,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生于什么年代,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本人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如何,在作榀风格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也有助于我们对作榀的理解。 (二)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
①借景物抒情: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
②借人物言志: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三)1作榀风格:
含蓄,直率;婉转,自然;雄奇,平淡;沉郁,风趣;隐约,明朗;繁丰,简练;刚健,柔婉;清新,绮丽;严密,疏放;深沉,平易;虚伶,朴实;高妙,浅俗;豪放,谨严。 2作家风格:
曹操诗风:苍凉雄健; 岑参诗风:雄浑奇拔; 王维诗风:恬淡生动;
1
孟浩苹诗风: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李白诗风:清新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韩愈诗风:汽势磅礴、奇特新颖;李贺诗风:忧郁激愤;白居易诗风:平白清新、明丽清纯;刘禹锡诗风: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绮丽缠绵;杜牧诗风: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伤感细腻、清新秀丽,深沉凄婉辛弃疾词风:汽势雄壮、激昂豪放 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苏轼:旷达豪迈;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三1按照诗歌的题材(表达思想感情的材料,所写的是哪方面内容),我们将诗歌为以下几种类型(包括其意境特点):
山水诗:清新优美,以山川风物为诗歌内容 田园诗:恬淡宁谧 ,以田园生活为诗歌内容
咏史诗:雄浑壮阔,以历史兴衰、前朝旧事、怀古讽今为诗歌内容 送别诗:依依不舍,以临行送别为诗歌内容 。 边塞诗:悲凉慷慨,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诗歌内容 讽喻诗:沉郁激愤 羁旅行役诗:深沉凄凉
豪放派: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 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 2诗歌的表达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
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 ②议论
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①直抒胸臆。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象征)④衬托。 ⑤借古讽今(用典)⑥虚实相生。 ⑦抑扬。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3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2、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3、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A、区别比喻和打比方。比喻通过将一件事物形容为另外一件事物,主要用在记叙文中用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而打比方主要用在说明文中通过事物的相似点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虽然有相似点,但是应用文体、意义不尽相同。
B、区别分类别和排比。分类别就是将有部分共性的事物分门别类进行比较,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主要用在说明文中;而排比要三个以上内容、结构、语汽相似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排列。一般用在记叙文、议论文体中,起加强汽势的作用。
C、注意对比和作比较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用于记叙文中,在特定的环境下将两相进行比较来突酬⊥表现作者所要侧重的方面。后者主要用在说明文中将两者或以上进行辨别,说明事物不同面的特征。
D、注意表时间的数字年代和月份不是说明文。如2009年4月13日,这里面的数字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E、注意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和记叙文语言风格的区别。前者一般比较平实、准确,但有时为了吸引读者也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后者可以是¤嘶波三折”、生动形象、扑朔迷离。
F、注意引用在说明文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作用。前者是强调科学性和准确性,如《中国石拱桥》中引用唐朝张嘉贞对赵州桥的概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而后者主要是为了体现权威性、文学性。如朱自清的《春》中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句子,就是为了加强读者对春风温暖特征的感悟。 G、注意说明文中语言、数字的准确性和记叙文中语言模糊性的区别。 以上八个注意事项如果在考试中能加以注意,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了。
7上1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萧,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2最能总领全文的一个字是(观)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
2
的山河图画啊!
4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 6①“水何澹澹”的“何”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巍峨)树木的(茂盛)波浪的(汹涌)。
②“涌”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
“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
③ “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④简要赏析画线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7上2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和“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阔”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②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①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示例:此句写景之中蕴含自然理趣,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漏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况?描写出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④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⑤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尤其要注意加点字的分析。 ..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3
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⑥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7上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才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最爱
3、①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2分)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不能。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 ②分析诗中“争”、 “啄”的妙处。
“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
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哪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了。
4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②诗中“渐欲”“才能”用得好,试作赏析。
“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6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7①在《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表现春天花草茂盛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
4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7上4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___ 名,“秋思”是___________ 名。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2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①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什么特点?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②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③“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这两幅画面是否矛盾?第一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画面;第二句描写了温馨亲切的画面。并不矛盾。因为第一句是游子心情的写照,第二句是游子见到别人温暖的家勾起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④“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⑤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5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七上:龟虽寿 【三国】曹操《乐府诗集》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思想感情。
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 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
2、①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②简要赏析画线句。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
5
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抒发了朋友情谊真挚深厚,田家生活简朴亲切的思想感情。2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
②简要赏析画线句。
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 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 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 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 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 幽静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2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②简要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
【赏析】“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诗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1分)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1分)(意思正确,表述清楚亦可得分)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4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5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6
21.C(2分) 22.D(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左迁”的意思是(贬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①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杨花” 象征什么?什么作用 ?离散漂泊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3① 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 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②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①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②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③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何艺术效果?前一个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是将来回味的夜雨。这样时空交错,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④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也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离别愁苦(1分)相聚的欢乐(1分)(答“离别”、“相聚”、或“愁苦”、“欢乐”亦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想象将来与友人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向友人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友人的情景。诗人的感情中,今日的愁苦里夹杂着团聚时的欢乐。
③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见面共话的期盼。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听歌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担心国家前途的危机意识。
2①“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 淡月、细沙四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它是那么柔和幽静, 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的春态,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②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7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朦胧、凄冷。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那些丰富的内容?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 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
4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①篇短小的令词,既有伤春惜时之意,又有思友抒怀之情,词的上阙写 写景怀人之情 ,下阙写今日的伤感.
②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可以看出来。
2 词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1、 3①“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什么含义。 2、 落寞孤独。
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②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1)“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2)“去”与“来”的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③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④请依据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本词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美好的事物必然会消逝,在消逝的同时,又有美好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其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⑤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现代散文语言改写过来。盼到了春来,盼来了花开,可是,好不容易才开的花,转瞬间,有的萎谢,凋落,任人如何珍惜,也无法把它留在枝间。这一份无奈,就象挽不住日落,唤不回青春一样,春来了,又有燕子飞来在画梁上筑巢,看它修补旧巢的样子,似乎这本是它的家。它,可就是去年就住在这儿,与自己共处半年的那一只,又回到旧家来了!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其作用是什么 ? 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3、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8
“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①这首词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其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②这是词人南渡前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愉悦、欢快、热爱生活 2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来说读书的 体会的是人只有不断吸去新知识才能更加敏锐.
1.①全诗以方塘 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第二空只要扣住“读书”二字即可)
②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2①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②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3. ①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②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来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诗句通过明净的池塘和流动的活水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新,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取得新成绩。2.上联写景
③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1.“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2.人们也用这两句诗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3.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七下语文 “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 远离尘嚣的生活情趣.。
2①“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9
②“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③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5①诗中写景的名句是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②诗中运用白描手法写出山中云绕鸟鸣的有趣生活的句子是: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①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②诗中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写出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 优美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4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①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3①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②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①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10
②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 ,又随江水流去 ),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6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①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②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①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②,\"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暗飞声\"与\"满洛城\"矛 盾吗 为什么?
答:,不矛盾.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么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韵.“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像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唤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③“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④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6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1
五、《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①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②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①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②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③“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六、《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①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恬淡幽静)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独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3①“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②、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4①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② 怎样理解三四句诗? (表现了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以及恬淡的心境。)
③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12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④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七、《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首诗表达了诗人感伤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①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②“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答:1.正是花落季节。2.两人正值落魄,怀才不遇。3.两人已是人老暮年。
③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②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2①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②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3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九、《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①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13
②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2、①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②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雨夜等候客人
3 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的前两句所写之景。(3分)
②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描写了夏季江南特有的景色。
③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4①“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②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③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④“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敲”字,写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⑤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5、 《约客》赵师秀 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6①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C(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②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十、《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14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文学创作主张?
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是什么?
祖国历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各自在文坛上领起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流派;现在人们常赋予它新意,即各个时代都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能够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创造新的业绩。 3、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4、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甲】论诗 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①当时体,轻薄为文哂②未休。尔曹③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shěn):讥笑。 ③尔曹:你们。
1.甲诗中“ ”也是“才人”的杰出代表,乙诗中“ ”对王杨卢骆的诗歌哂笑不止。(2分)
2.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8、李杜 轻薄 9、甲诗 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乙诗 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 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8上
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①《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1、2是 ,3、4是 ,5、6是 ,7、8是 。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②本是紧扣“望”字,试作简要分析。 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所见。
3 ①“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___________ ;“造化钟神秀” 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 ___________ 高大巍峨;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② 诗中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
15
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③“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雄伟高大( ④ “钟”“割”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
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钟”写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极言泰山之神秀。“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⑤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⑥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⑦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4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 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1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示例:○
3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2分) 切的豪迈气概 ○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③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
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6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①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②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①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
答:“深”字一举两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一片生机的景象,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③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3①简要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此句寄情于“花”“鸟”,把人的感情赋予它们,极言内心之痛切。 ②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③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⑤“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4①简要赏析“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②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5①.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③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结合这首诗分析一下杜甫为何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圣”是因为他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且诗歌艺术上乘。“史诗”是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事实。 7①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石壕吏 【唐】杜甫„„夜入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①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2 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①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②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③老妇人和官吏的
性格各是怎样的?
老妇:勇于承担苦难 官吏:凶暴蛮横
④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4赏析“独”字:
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8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①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2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 具体指什么?
这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具体指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3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语言“自然、通俗”。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①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②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④本诗从体裁看是___________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___________ ”诗;五律 边塞
⑤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出使1分 征蓬飘飞的蓬草2①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③颔联作者以“征蓬”“归雁”自比,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受排挤流露出孤寂、激愤、抑郁之情。
④“征蓬”“归雁”两词用得很好,试作分析。
答:运用比喻的手法,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⑤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3①《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19
③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壮观”之句,仔细品味这句诗,谈谈王国维评价的理由?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有表现力?
这句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这句话还精于炼字,“直”“圆”两字用得极好,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诗歌以烽烟之直和落日之圆突出了大漠的辽阔壮美。
④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大漠无边,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⑤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⑥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 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5此诗虽与边塞战事有关,但表达的思想内涵却与一般边塞诗不同,有其独特之处,请简要说说你的认识。
本诗不叙战事,而表现诗人被遣出使,写出了边塞的落寞之情。 6苏轼怎样评价这首诗?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7①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②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使至塞上
④《使至塞上》一诗中表现塞外苍凉雄浑之美的名句是___________ 。由此可以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故乡 ,惜别或怀念之情 2①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的画面,
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20
4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示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像奇特。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①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诗歌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ōu)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②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
2①赏析“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②赏析“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表现出作者的惆怅之情。
3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A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3最后两句有什么哲理?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野望 王绩[唐]
东皋 薄 暮望, 徙倚 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 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①“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 傍晚 、地点 水边 、事件 远眺 。②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2①“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4、本诗写景有特色? 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xiāng)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1、①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答:秋季。②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1
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答: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2、①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了了洞庭湖的壮观。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③赏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④赏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⑤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官,报效朝廷。
3根据提示写出诗句。①诗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③化用《淮南子》典故中的诗句是: ④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中的 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①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A√,B√,C×,D√。4分,一项1分。 ②对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 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C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蕴含着诗人对于
22
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5、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通过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答: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3 ①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②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4①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②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比喻游子的心情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本首送别诗有什么特色?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豪迈乐观之情表现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2①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前两句是议论,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②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赏析3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②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③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 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开,幽径独《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对大自然的迷恋和热爱之情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2“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3
3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5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 浣溪沙》 其二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
的流逝。)
1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 的看法,表现作者 的生活态度 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 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
参考:后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但壮志难酬,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豪壮而又悲怆。“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 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陶醉,对 的喜爱之情。农村纯朴民风;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2、①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②自选角度,赏析下列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示例:(1)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片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喻人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2)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片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即使处在困境,是有希望的,只要不放弃,继续努力,目的一定会达到。(3)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片花团锦簇美丽景象,它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发现新的希望,找到了新的路子的喜悦心情。(4)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善写难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3、①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②全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氛围?宁静、欢悦、留恋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4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3、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5、D
8下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①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
②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凄凉伤感。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 ③本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①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②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3①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太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②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
4①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颈联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③简要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对偶。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④颈联诗句蕴含什么哲理? 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⑤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5尾联有什么作用?“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5
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 。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7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8下2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①本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来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①从哪一句诗中可以体现大战的激烈以及大战发生的年代?②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铺垫 3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周郎”是指哪位英雄人物?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③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用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何?说明了局势的动荡以及国势的危亡。又将国势的危亡和国家的灭亡说成了“锁二乔”,这样能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感情,有更好的表达效果,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④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⑤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 “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⑥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26
4①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咏史诗 特点:借史实抒情。( ②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③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8下3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①本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①“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儒家经典②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两件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3①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②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 ③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
④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⑤诗的颔联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叹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4①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什么含义?
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②颈联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③颈联历来被称为绝唱,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惶恐和零丁是文天祥当时的处境与心情。这就使“惶恐滩”和“零丁洋”带上了极为浓厚的感情色彩,被用来表现昨天的惶恐和今天的零丁。地名与心境的绝妙结合,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④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5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的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③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27
④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 ⑤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
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1分)
⑥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此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也印证了孟子所说的话:“舍生而取义者也”。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⑦有同学把汗青误写为汉青或汗清,向他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写?汗青指史册。这是因为古
代把字写在竹简上,竹简要先用火烤,把竹片里的水烤出来称为“杀青”或“汗青”,“汗”是说出水像出汗;“青”指青竹的“青”。 6①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②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7①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②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④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下4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2①概括上、下片内容。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对月怀人这首诗上阙写诗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 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写词人望月怀远,由感伤离别转为 对离人的祝愿。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3①“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有“舞弄”之意。它写出了诗人舞姿的曼妙,表达了对月色、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②请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28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③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4①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蕴涵的人生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②“此事”指什么?有何妙处?试作赏析。
答: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表现了由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给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思念亲人,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之情。
④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作者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⑤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是宽慰自己,又传达出对世人平安、团圆的美好祝愿。
8下5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2①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极写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的险要地势,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使作者更好地抒发感情。
②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③“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了潼关怎样的地理形势?运用比喻和拟人,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理形势的险要。 3①本文的主旨句是?此句妙在何处? ——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个结尾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较强感染力。 ②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答: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4①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1)“峰峦如聚”,群山好象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群山以生命的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2)“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象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以上任选一词进行赏析)
29
②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聚”“怒”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 ,“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5①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②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下6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①本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2①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②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③哪几句诗是写景的?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宁静、平和、闲适、恬淡 ④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
3①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喧”。
既
②赏析“心远地自偏”。
讨论并归纳: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③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④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4①“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②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
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讨论并归纳: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③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
30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见”更能体现出作者采菊时的悠然、闲适的心情,南山美的景色在不经意间映入眼帘,而“望”却不能体现出这种心情。③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5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②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
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6①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是指什么? “真意”指的是什么? (田居),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①陶诗的风格是(语言平淡,诗味隽永)。初中我门学过的另一首诗是《归园田居》其一 ②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本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 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 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本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
一体。
D、 “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一起回家。 8下7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①题目《行路难》有什么含义?生活之路难以行走,人生抱负难以实现。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诗中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1、 苦闷——正面描写行路难——茫然——彷徨——坚定自信。 ③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31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2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③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④请用诗中的语句具体解说作者的“行路之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写到了哪两个人的故事?作用是什么?“姜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也让作者在茫然中看到一点希望,增加一点信心。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②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姜太公B 乘舟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什么?)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④ 请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作简要赏析。示例:运用比喻和典故,来表达信念,坚信未来,困难必将过去,前途无限美好,体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 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
有很气愤的意思。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 ,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3、标点符号,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叹行路之难,后面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5①这首诗的警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含义是(来表达信念,坚信未来,困难必将过去,前途无限美好,体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精神。)。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③请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简要赏析。示例:运用形象的比喻,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浪的机会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云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④李白不愧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总让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和乐观的自信,这一点,你能从本诗中感到吗?能,从最后两句。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作者坚信自己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充满了浪漫、乐观和自信之情。⑤“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6①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32
②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李白的这首《行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的气概来。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下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是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①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
容。
讨论并归纳: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 ①诗的第一段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风怒号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之狂,“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写出了秋风肆虐,秋风对茅屋的破坏。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具有什么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 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③“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用的好,为什么?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准确写出了被子又硬又凉,又表现出多年没有拆洗的被子的颜色,就象生了锈的铁一样。 ④“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长夜”有什么双重含义?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既指大自然的黑夜,又指动荡不安的社会。
答: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⑥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讨论并归纳:杜甫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是身世之慨,而是推己及人的博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从古至今无数人。这与他从小受儒家仁爱的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
⑦“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⑦“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3 ①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这首诗为什么却一反常态,只写个人的遭遇?这样可以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②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③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33
答: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4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A
8下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①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 ①诗中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雪花给树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
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
③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④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示例:此句以南方梨花的盛开来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与嗅觉并用,,给人以馨香。比喻新颖奇特,脍炙人口,为千古咏雪名句。
⑤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34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⑥“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5①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②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6①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②在岑参的这首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岑参的这首诗中,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④本诗描写塞外风光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下10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报国的坚定信念。
②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③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
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④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
离愁;志愿(或“志向”)。
2①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②“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既有作者离别的愁绪,又表现了回归的喜悦。
③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窒息的桎与樊笼的喜悦。
④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白日斜 ”烘托离愁,以 “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3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
35
命运
②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以落花自喻,表明作者为国为民仍要尽一份心力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融入议论。后也指一切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⑤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 4 任选你喜欢的一句诗,简析他好在哪里?示例:(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即使辞官了,也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5①诗人以落花自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本诗中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境相似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赠从弟 刘桢[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⑵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
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3诗人勉励他的从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刚正坚贞、不屈不挠 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其沾巾。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3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4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②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5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6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指诗人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什么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
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3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①此诗又名《 》或《 》,入乐后便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王维的这首诗中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遍入乐府,成为离筵席上反复
37
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论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2.诗的前两句除交代送别时间、地点与环境外,还有其它作用,请写出两点来。以此地美景暗
示关内外环境的巨大反差;作者留客之心,不舍之情寓于美景之中。
3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
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②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 “更尽”给人以一饮而尽的畅快淋漓之感,更能表达老朋友之间痛快豪爽之情,传递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哪个字? 愁
③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2.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3..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4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分)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1分)、似有似无(1分)的特点。(意思相同也可)
3①运用了什么修辞? ②为什么“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的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
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4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5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1).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2) 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3)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 “丝”即“思”,泪也因思而落。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38
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
(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
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 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运用新奇的比喻和谐音,
充分表现了思人之情深。现用来比喻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运用了什么写法? (2)有什么表意作用?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 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
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但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写完了,这场悲剧的结局如何,我们无法知晓,或许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3)蓬山原指西王母的住处,为什么作者会说“此去无多路”?
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 5有什么艺 术 特 色?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6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主旨:情人离愁(2)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3)赏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前句暗示爱情受阻隔,是常语翻新。后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相通,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这种联想更带有象征色彩。诗人要表达的不单单是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喜悦,而是间隔中契合、苦闷中欣喜、寂寞中的安慰。
7①这首诗一般认为是感伤离别的爱情诗,其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男女双方的角度表现了离别后的思念与关切。
②诗中常用来形容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对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像,抒发了凄凉之情;
C、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的痛苦与郁闷。
4相见欢 【五代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①概括上下片内容。
上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39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 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
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 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 脱的愁苦。
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意近即可,答成亡国哀思得全分)。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意近即可,答成亡国哀思得全分)。 这首诗是李煜降宋之后写 的,诗中表达了他的 亡国哀思。 2(1)月如钩”,为何写到“钩月”?
是作者西楼凭栏仰视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 残月象征现实的悲惨
(2)为何写”梧桐“?为何“锁”清秋?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上片有什么作用? 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渲染出凄凉、寂寞、愁苦的氛围
3(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名句?
这句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2)“剪不断,理还乱” 现在什么意思?
形容 人内心的 烦乱,或形容某些事 难以处理解决。”在本诗中比喻离愁纷繁难解;现在人们常用这
句话来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一句。
这句话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作千头万绪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怎样理解?
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 。 (5)别是一般滋味有哪些滋味?
思念故国之“苦” 深锁清秋之“愁” 寄人篱下之“悲” 灭家亡国之“痛” (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
的是什么样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是饱含辛酸、极其痛苦的伤心之语。
(7)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运用白描,没有明说离愁的滋味,却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十分感人。
4《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2)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3)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惋,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 “思”谐音,以麻丝喻愁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惋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告别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40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 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2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浮云”所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不畏”的作用是什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以浮云为喻表现作者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表明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②结合背景材料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明自己对于未来的变革并非盲目乐观,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③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④这首诗后两句说的仅仅是自然现象吗?有什么深刻含义?不仅是写自然现象。表面写自然现象,实则指社会现象 。作者表明自己站的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
3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借景抒情,寓抽象事理于具体形象中。这样
写形象生动。
《苏 幕 遮 》
1(1)概括上下片内容。
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2(1)找出上片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叶----黄波----绿烟----翠特点: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
(2)上片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 斜阳 芳草 画面:夕阳西垂芳草萋萋 想起家
3(1)下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明确: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2)下片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高楼酒相思泪赏析: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4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具体分析: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5(1)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2)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3)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4)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
41
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5)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沁园春.雪
了解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了解诗词的一般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1(1)概括上下阕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一代伟人担当历史重任的豪情壮志。
2(1) 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2)“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3)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以动写静)
(4)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5)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1) 下阕作者在评论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2)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
42
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3)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承上启下的作用。 (4)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7)词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认为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请你谈谈理由。
现在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克服了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它既有武功又有文治,无产阶级不仅要掌握中国的命运,并且必将掌握全人类的命运,成为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 4找四句描写雪的美妙诗句,注明作者及出处。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 词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女子思念(等待)丈夫(心上人)归来的心情 2.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女子的思念?
表明时间的推移,从早到晚,失望后内心的凄凉的痛苦由“肠断”体现
(独倚:独字用的很传神,不是恋人亲昵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这无语独倚以广阔的长江为背景,楼为主体,思妇为焦点,反映出思妇苦闷的心情和孤寂的处境。“倚”“望”两次连动,表现了她耐心地殷切的企盼)(“千帆”言船极多,“皆不是”表明唯独没有她的亲人,这里用反衬写她的失望,迎一只只来送一只只去)(斜晖欲落未落,对失望的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地收着余晖;不尽的长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3(1)这首词哪句可以表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里变换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3)“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什么含义?
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失望和惆怅的心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
上阙写:出猎 下阙:凸现豪情洋溢的壮志 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 (2)塑造出了一个什么英雄形象?
明确:英武豪迈 、不服老、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雄心勃勃、英武豪
43
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3)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表现词人这种情感的句子是哪几句?
渴望建功立业、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1)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 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 (2 这首词上下阙都运用了典故。运用典故的用意各是什么?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借(3)“射天狼”的典故 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3(1)“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4(1)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望江南》、 《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两篇词有什么不同吗? (2)《望江南》是 细腻柔美清丽的 ,《江城子》是 粗犷豪迈奔放大气的 a.从题材上,《望》是闺怨词,画面凄美 《江》射猎词 ,场面壮阔 b.从塑造的人物形象上,《望》愁苦的思妇 《江》豪迈的英雄 c.从抒发的情感上,《望》女子的相思之情 《江》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破阵子》
1(1)概括上下阕内容。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 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1)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
44
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3).《破阵子》一词中现实与梦境交融,其中写现实的词句是________。词句________有力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 (4)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4)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渔家傲》
1(1)概括上下阕内容。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2)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2(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哪个?异在何处呢?
异 异寒 异声 异势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2)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渔家傲》的下片说尽了作者矛盾繁杂的心情,这个矛盾是什么? 希望建功立业的主观愿望和不可能“勒燕然”的客观现实的矛盾。
45
(5)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因久戍不归,功业难成而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要建立军功的爱国情怀和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6)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示 (6)词作主旨的一句是哪句?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 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 )
(8).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武陵春》
1(1)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
(2)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①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②描述一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情景。 .“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暮春时节,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分)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 (3)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请谈谈你对《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理解。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愁”本是抽象之物,难以捉摸。作者巧用比喻和夸张,新奇形象地描摹出内心浓重的哀愁。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 4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 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11. (2)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46
.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分);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
九年级上册课外诗歌赏析学习资料
《观刈麦》白居易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2、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
农民在田间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体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 《月夜》刘方平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春回大地时诗人的喜悦之情。
2、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写的月夜一角,诗人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商山早行》温庭筠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2、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同时由景生情,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卜算子·咏梅》陆游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了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2、请分析上片写梅花遭遇的作用。
梅花在荒凉的驿站外,断桥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的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写自己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破阵子》晏殊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热烈赞美。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浣溪沙》苏轼
1、本词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分析三个画面间的联系,并分析作者的感情。
簌簌飘落的枣花,轻轻地打落在衣巾上,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嗡嗡的缲车声萦绕在村子上空,还有那在古柳下穿着牛衣叫卖黄瓜的农人,真是一幅静谧祥和的乡村图画。这一组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不禁色彩美,而且音乐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繁忙以及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恢复生产后的喜悦之情。
2、请简要概括下片内容,并分析作者的心情及表达作用。
下片主要写谢雨神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已是日高天热,人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
47
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融洽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醉花阴》李清照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词通过悲秋伤别抒发了词人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 2、试分析“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句中“透”字的妙处。
一个“透”字不仅写出了秋夜寒气透人肌肤,也写出了词人心灵所感的无比凄凉,突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3、“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词中哪个字呼应?试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愁”字。生动写出了作者因刻骨的离愁,而腰肢瘦损的形象,有力地表达出了思念之情。 4、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为人所称颂,请分析为什么以“黄花”来写哀愁呢?
这句话比喻新奇传神,言情含蓄,以人比花,即景设喻,极其自然。重阳节黄昏菊花清瘦的形象,能生动的写出作者憔悴的形象和淡淡哀愁,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质,与作者的精神有相同之处。本句写离愁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2、词中称赞孙权,从全词的主旨看其用意是什么?
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表达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恢复中原的情怀。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1、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2、与《潼关怀古》比较,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吊故抒怀的。
从人民的命运着眼,感叹历史上人民的深重灾难,概括列国诸侯的兴亡最终结果都成为一抔黄土。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1、请找出这首散曲的中心句,并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句:“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散曲末尾连用三个“吹”字的作用是什么?
不仅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来往乱如麻”的官船的喇叭声声,更以诙谐的语调揭露出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
《关雎》(1)这首诗歌共分三个小节,每个小节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3)①统领全诗的句子是什么?②诗歌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比喻什么? ③本诗围绕一个 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④这首诗歌通过描述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醒时、梦中都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到的情景,反映了什么? (4)①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什么?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句表现诗中男主人公追求不到的日夜不安的什么心情?③“ ”“ ” 写出了男主人公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④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⑤诗中表现君子苦苦思慕荇菜之女而又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强烈感情句子是:
《蒹葭》(1)这首诗歌反映的时间是 清晨,从“ ”字上可看出。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①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③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 、 、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48
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句中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⑤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5)、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从军行》(1)作者 ,与 ,合称“初唐四杰”。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①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借代②、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
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 _____。全诗富有_____ __主义色彩。(4)①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照”是“照亮”的意思; 本句的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 照亮了长安”; 用夸张手法,突出强调了外患严重、战事紧急的军情 ,使人仿佛真的看见战火就在眼前,渲 染了紧张的气氛。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的“心中自不平。
②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一句。借“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委婉的表现了当时军情的紧急。(5)赏析“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一句。既表达出唐军奉命出征,辞别京城,奔赴疆场之意,又显示了出师场面的威严和庄重。(6)①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大雪弥漫,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和呐喊。两句诗运用景物描写,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和肃杀气氛,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 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的场面。②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也暗然失色。狂风的呼啸声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运用景物烘托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来描写这场战斗,把战士们冒雪战斗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场面,表现的更加真切感人(7)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采用的是直抒胸臆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及当时唐王朝强大国势和举国上下一往无前的民族心态的赞美 《月下独酌》(1)①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2)①请赏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独”字的表达作用。“独”是孤独、独自的意思。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袭人,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使环境的优美与人心 的寂寞相对照,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寂。 ②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 达效果。“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独酌”。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 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3)、①请赏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邀”字的表达作用。“邀”是“邀请”的意思,诗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 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 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 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点?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怀畅饮,体现了他善于自我排遣寂寞的超脱旷达情怀。(4)、①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 点?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中“相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③“永结无情
49
游,相期邈云汉。”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 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④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与明月之间的欢愉,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由于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寂寞、悲愤和孤 傲,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善于自我排遣寂寞的旷达情怀。 (5)、名句赏析: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这两句点题,写花间独酌。写出了诗人因理想破灭,对政治失望而产生的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消极思想。“一”字和“独”字,渲染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冷清气氛,和后面的“无相亲”三字配合,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在政治上独清无友,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同饮,诗人只觉得只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和最忠实于自身的影子,才是高洁的诗人决定邀它们一同共饮取乐, 低头看见身影,共饮时已有三人。这两句通过奇妙的想象拟物为人,让诗人得到了一丝慰藉,感情看似扬起,实则含蓄地反衬出诗人孤独苦闷,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让人更觉心酸。③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用奇特的想象,通过与明月相约天上欢会,反衬出诗人因自己和世人的格格不入,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都将难找到共饮之人的凄凉孤独处境。(6)、①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羌村三首》(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①“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一句,怎样为下文埋下伏笔?这两句诗只写了 “父老” 而无年轻人, 这就为下文写父老们解释 “酒味薄” 的原因—— “儿 童尽东征”埋下了伏笔。②“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3 )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喟(4)杜甫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谈一谈现实主义在诗中的具体表 现。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诗中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谎称酒味薄,从酒味薄道出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事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羌村三首就是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5) 包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情感内容。 《登楼》(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万方多难”暗示怎样一种社会景象?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①描绘颔联的画面,并说说所蕴含的感情。②颔联描述山河壮观 ,写出一种怎样的意境?③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来”是“来临”的意思,是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当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变化” 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当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变”是“变化”的 “ 意思。是指,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使人浮想联翩。表现诗人 对民族历史的追怀。④名句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描写远景,抒发感慨。诗人登高远眺,只见碧绿的锦江,波涛滚滚,汹涌而来。两岸山花烂漫,绿草如茵,无边春色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高耸入云的玉垒山,林木苍翠,白云缭绕,变幻不定。江山如画,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如此美丽,可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却历经风雨沧桑,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也已由盛入衰,目前正陷入万方多难的危险境地。世事的变幻,多像这玉垒山上的浮云,令人难以捉摸啊!(3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表达作者怎样的信念?(4)①赏析诗歌尾联。
②作者在诗的结尾说,日暮之时,他姑且学诸葛亮的样子,吟唱《梁甫吟》 ,言外之意是 什么?作者对“万方多难”无能为力,只有作一首如《梁甫吟》一类的诗,聊以自慰。既含有对 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又讽喻当朝昏君,如同蜀汉后主刘禅。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抱负:要效法诸
50
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登楼》是诗人杜甫的 之作。诗中对全篇起总领作用的词语是 ,对抒情 基调起决定作用的词语是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似锦,但游子却更加黯然神伤, 。 读到此处使人不禁想到他在《春望》中的那句 “ ”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怎样的特点?全诗写登楼观感,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 “日暮” ,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空间和时间相结合,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 既有近在咫尺的景物: 花近高楼”又有远景:城南的后主祠庙、锦江、玉垒; 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有层次感。
(6)理解默写:①描写近景,交代诗人登楼时的心境和背景。写景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的句子。②写诗人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的句子。③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情怀的句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①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 的。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全诗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行文如流水,像进行曲一样激越豪壮。②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①在写大军出师西征之前,先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②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特点如何?有什么作用?(3)①赏析“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 气氛。 “大如斗” ,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 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 足见行军的艰苦。 ②赏析“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像野兽怒吼,满川的碎石如斗那么大,被暴风吹的满地乱滚。这句诗运用夸张描写了环境的恶劣。(4)结合本诗,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 师。 ”所展现的画面。剽悍强劲的匈奴军队利用草马正肥的时机发动了猛烈进攻,烟尘弥漫。唐军早有戒备,烽烟四起。报警的烽烟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飒爽英姿,沉着迎战,尽显“汉家大将”的从容、果敢、镇定的风姿。又显示出了必胜的信心! (5)①赏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②赏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艺术特色。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了冰。诗人抓住了马毛上那凝而 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运用细节描写,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 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反衬出将士不避艰险、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③“幕中草檄砚水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6)①文中运用夸张描写环境恶劣的诗句: ②诗中运用比喻些边地严寒大漠行军最真切地感受:③表现战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的句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①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写法?什么作用?②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 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①“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景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 以分析。本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南行途中的艰苦情景:大雪阻路,马难前行,同时又是虚写,借景抒情,抒发诗人恋家恋国、不忍离去,同时又深感前途迷茫的愁思。②赏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雾遮住秦岭眺望不到家乡,大雪堵塞蓝田关,连马儿也裹足不前。这句诗虚实结合,实写大雪阻隔,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烘托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悲凉和抑郁的心情。(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5)理解默写①诗人命运急剧变化,表达一腔愤懑之情的句子:②表白自己革除弊政的忠心和不惜残年的勇气的句子:③抒写被贬途中恶劣的环境和思念家乡的情绪的句子:(6)诗歌鉴赏(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51
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 。 (8)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望月有感(1)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2)①“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②赏析颈联“吊影····九秋蓬”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 么象秋风中断根的蓬草,飘转无定。巧用比喻,将失散兄弟比作“分飞千里的孤雁”和 “秋风中断根的蓬草”飘转无定。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孤苦凄惶的感情,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3)① 尾联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②分析“垂泪”蕴含的丰富情感。因为动乱,祖先遗留下的一点家产也没有了,兄弟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四海为家。这首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白氏一家的不幸,表现出整个时代的不幸。 垂泪”既是因为自己兄弟离散,家庭不幸,也是因为整个时代的灾难和痛苦。③“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思乡(人)的情感经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 请举两个例子并注明作者。(4)理解默写
①描写因“时难”造成兄弟分离的情形的句子。②具体描写战乱,展现一片寥落凄凉的句子。 ③将五处将五处分离的弟兄以明月联系在一起,表现悲苦之情的句子。
雁门太守行 (1)①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①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 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②“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 的揭示出来;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 比。③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 在一片死寂之中, 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 时值深秋 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4)①尾联作者多次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的情感。②诗中 “黄金台”是引用典故,请说出他的表达作用。(5)一般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色彩的词语,而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 指出诗中表现出的各种色彩,指明其作用,重点赏析第一句中表示色彩的词语。①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红白色,交织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换的战争风云。 ② 用 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两相比较色彩鲜明,爱憎分明。(6)理解默写①展现敌军众多,来势汹汹,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的句子。②展现战斗的惨烈的句子。③展现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的句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①试分析上片写景抒情的技巧。. 用新奇的比喻写景,用“眉目”“眼波”比喻山水,描绘了山水之貌,同时借景抒情, 移情于物, 借自然山水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眉峰聚”是愁眉紧锁, 眼波横”是热泪盈眶,运用拟人,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干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了送别的 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②赏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拥的眉峰了。作者匠心独运,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山水介入送别场面,既以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③从表现手法及内容方面赏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用新奇的比喻写景,描绘了山水之貌,同时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借自然山水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眉峰聚”是愁 眉紧锁,“ 眼波横”是热泪盈眶,运用拟人,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干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了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52
(3)①“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有什么含义?②下片连用三个“春”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意?以“春归”映衬“君归”,巧妙地把“惜春”和“惜别”联系在一起,写惜别难舍。希望友人“赶上春”“和春住”,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一片深情似海。③.试赏析结尾两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妙处。 这两句一反送别诗中惯常的悲悲切切,运用拟人,将春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和美好的春光同住。 (4)这首词通过写景来抒情,试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用巧妙的比喻来写景,把水、山比作眼波、眉峰,既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山水之妙,又暗示了离别之情, 结尾运用拟人,将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远去的友人的美好祝愿与叮咛 (5)惜春之情溢于言表,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寓于句子:
别云间 夏完淳 (1)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②赏析“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风光无限的山河似乎也黯然伤神,在无语中落泪,天地广阔竟无壮士容身之处!吐露诗人在暮色中环顾四野,俯仰天地时的无限悲哀。③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 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6)①运用典故的句子: ②表达对故乡无限深情的句子: ③表达作者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
《关雎》1)有雎鸠的鸣叫,引出君子配淑女的联想;(2)写君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执着的追求;(3)写君子在想象之中和淑女相会的情景。《关雎》表达了追求美满婚姻的愿望。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求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婚姻美满的愿望。辗转反侧苦闷和焦灼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蒹葭》 深秋 霜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表现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惆怅心情(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蒹葭、白露、道阻、水中 怅然若失以及热烈企慕友人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写出芦苇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诗人心境十分寂寞。(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从军行》直接抒发了自己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月下独酌》诗眼就是“独”字,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全诗表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之感,和希望超脱现实,消除内心痛苦的情怀。.诗人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羌村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表达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悲叹。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田地荒芜,年轻人都去参加战争,
53
老百姓生活痛苦的现状。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以及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万方多难”指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 形万象,变幻不定。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5)①登高抒怀登临 伤客心感时花溅泪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人运用夸张,反衬等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了边防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先写了环境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
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练习二: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英勇无畏。雄奇豪壮6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也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抒写出诗人无罪遭贬的怨愤 前途迷茫的愁思,以及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的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对比,“朝奏” 与“夕贬”, “九重天” 与“ 路八千”,让人感受到诗人命运急剧变化,包含诗人对自己无端遭贬的愤懑之情。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的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望月有感 白居易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1)2分,影、雁、根、蓬(答对二、三个意象只给1分,答对四个意象2分,只答对一个意象不给分)(2)“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1分)“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1分)。五地望月共生乡愁思念亲人如: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雁门太守行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 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 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4)①尽忠报国“黄金台” 是指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
54
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是一首构思新巧,技法奇妙的送别词,寄寓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意及美好祝愿。妙语双关这既实指明丽的浙东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子倚栏盼归,眉目传情,秀眉凝愁之态。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表达作者誓死不屈的决心,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