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暑假作业】新高二年级第二周第3天拓展阅读(名家作品)+专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

2021-12-25 来源:华拓网
3

_______月_______日 星期_______ 姓名:_______

名家散文——王安忆《南陌复东阡》

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出自作家徐则臣的散文《放牛记》。《放牛记》是徐则臣真实的人生经历自述,感情真挚、语言幽默。在回忆性视角下,作家并没有将放牛当作一件苦差事,反而认为放牛满足了自己儿时的“英雄梦”。 【作品导读】

一座城市,往往有它独特的性情气质,人身处其中,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无不受到它濡染、浸润。

上海旧里弄里,南陌复东阡,纵横交错,看似混杂凌乱,却有着作家王安忆美好难忘而又忧患备尝的童年记忆,

海派作家王安忆的《南陌复东阡》,堪为一篇隽永深沉的美文,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里弄风物,建筑格局,叙写少小记忆,书写缱绻情思,意到笔随,蕴含着关于童年、成长、故乡、城市、人生的诸多情思。娓娓道来中,有人生成长普遍而深切的体验,有怀旧伤逝的无奈,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唏嘘感慨,有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及所蕴含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文本研读】

南陌复东阡

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从忧患中度过。母亲多病,一年里总有一度住在医院。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飞翔着黑色的斑点,是回家的鸽群。

写景纯用白描,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上海里弄的初印象,俨然市井、民俗生活老照片,使人如身临其境。“回家的鸽群”,既是眼前实景,也暗含着作者对“心灵的故乡”的思归之情,文章开篇即奠定了一种怀旧伤逝的淡淡的哀伤情绪。

许多时间,是面了这扇窗过去,有时和我妈妈,有时只我自己。心里有一种伤痛,不知是被谁伤着了,分明是来自于无边无际的不可抗力。于是,又为这暂时的相守感到安宁。(不可抗力,是指生老病死,不可抗拒;“安宁”是指能与母亲相守,弥足珍贵。)

79986129 3

以上写作者陪母亲看病时,在医院的高楼上看到的上海弄堂的情形及感受,引出下文对上海弄堂的回忆。

身在其中的城市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生活覆盖着,无论怎样拉开了距离,站在制高点,其实看来看去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它的外部的光华,总有一些熟腻的庸俗气,还有一些戚容,这都是生活洇染的。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城市以人的性情,字里行间蕴含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富含哲理,颇有“浮华褪尽见真淳”的意味;也道出了人世间的共情:生活在城市的尘世之中,难免会被生活浸染,赤子之心不再,多了一份沧桑和庸俗。

它在我的印象中,形状始终是模糊的,甚至是一座短暂逗留,言语不通的城市,我都比对它路熟。(通过比较,写出了我对身处其中的城市的陌生感,毫无归属感、皈依感。)许多路的纵横关系我弄不清,当然我并不会担心迷路,自然而然地,我就会抵达我要去的那条路上。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那就是无论怎样也走不到要去的地方。

通过对比,再次表现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堪为故乡的这座城市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复杂情节。

这种情形有些像“鬼打墙” ,绕来绕去又绕回原地。(类比贴切,语言一反上文的沉重忧伤,虽说不上妙语解颐,但有消解沉重的作用。)当我长到可以和小朋友结伴自由行动的时候,去到过许多地方,可我竟然一点也不记得我们是如何走到那里,又如何走回来的。记得的只是将近家门时刻,华灯初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弯进弄堂,听见自己家那扇后门里边的油锅爆响声,心里涌起的一股厌倦又安定的复杂心情。

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油锅爆响来寄寓对家的真切感受,与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对家的感受全然不同,堪为神来之笔。

这是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处在荷尔蒙激增的不稳定中,心情是阴暗的。有一次,我们几个女生去到一个陌生的街区,没有来由地对其中一个生出憎恶,有心甩下她。我们疾走着转过几个街角,直到看不见她,也不让她看见。我们残忍地若无其事地走回来,各自回家。

作为成年人的作家,回首来时路,充满了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意识,也有对城市人狭隘、自私、冷漠人性的反思。

79986129 3

第二天,在学校里见面,彼此竟都像无事人样,她神情诡秘地诉说她昨日的遭遇。当她与我们失散之后,一个人坐在街沿,记忆全消,不知道多少时间过去,忽有人与她说话,问她如到了这里,她回答不出,那人便让她跟了走,她跟他一径走到了家,原来那人是她父亲的一个同事。

父亲的同事的热心,与上文中我们残忍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城市充满了一丝温情。

这一段奇异的经历有些吓着我们,倒不是以为她真的在了什么险境里,而是这里面有一种森然:暮色里的街道,迷路,失忆和陌生人。这其实是生活的一种面孔,由于时间积压而形成的幽暗的内幕。

因事说理,水到渠成,通过讲故事,讲述自己和他人故事,揭示生活的另一种面孔。

到目前为止,我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是从小长大,城市中心区的一条弄堂。这条弄堂自我记事起,便拆除一面墙,与相邻的杂弄打通,杂弄又通向杂弄,我的小学校也分散间杂于这片纵横交错的弄堂内。我完全无法画出一幅准确的地图,就像前边说过的,一个只不过住了几天的地区的方位与交通我反而经纬清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熟视无睹,不曾跳出来观照,故有此种感受。)

“南陌复东阡”,身处上海旧弄堂中的我,不免有一种陌生感、模糊感。 我至今也无法搞明白这些弄堂是如何交织一起,彼此间是什么关系。在我们小学校的某一个天井里,推开后门,忽然间静下来,一条鹅卵石路面在了眼前。这里有一股陡然的寂寞,其实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间隙。我们的成长奇怪地与所居住地方的建筑格局唇齿相依。

叙述、抒情中突然穿插议论,警语之中蕴含哲思,人的成长与其周围环境密不可分,上海的里弄复杂幽深,也濡染出作者多情善感、复杂深沉的气质。

有一种心境,是被“后弄” 这一式样标明。(化虚为实,也承接上文,人的成长与建筑格局唇齿相依。)从这条后弄可走入我家的弄堂,这段旅程就像是一段孤旅。我至今也搞不清,在人口拥塞,四面八方奔跑着小学生的弄堂内,这一条短巷,如何会是难得有人。(闹中取静的后浓,正是作者宁静内心的外化。)短巷的一面临了一排教室的窗,小学生的读书声,在这里显得格外清朗

79986129 3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美好儿时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偶尔有人走过,脚步击在鹅卵石面上,也是清泠的。这里关系到房屋的结构,问题就复杂了,而在我的心目中,它们稔熟到已经没了排序。拉开时间的距离,我只看得见自己像只虫子样,在水泥砖瓦的阡陌里徘徊,有一种盲目,令人心悸。

运用比喻,表现了自己在城市里的渺小、孤独与寂寞的惶惑无依的心理。 并不是说,这城市没有受光的面。当然是有,灯的光甚至比自然的,更为流丽。可它到底是轻盈的,不大容易沉淀,而一经沉淀,就成了“垢” 。(将城市灯光和自然的光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垢”的比喻,表明城市里诗意的减损,和与自然的疏离。)我依然不明白这街区复杂的比邻关系。有一家复兴西餐社,据说旧称为“文艺复兴” ,夏季时就将后院辟成露天餐座。这后院其实是一片空地,相当辽阔,远远的四边隐在灯光的暗处,更显得幽深。

有一晚,我们一家在座上晚饭,夏日天长,所以没有黑尽。忽从空地那边,一排楼房的窗口,传出喊叫声,喊的是姐姐的名字,那里居然是姐姐同学的家。这名女生带领了弟弟妹妹一叠声喊我姐姐名字,声音里既有兴奋,又有讥诮。

我姐姐先是笑,然后便窘得哭起来了。这片露天餐座是如何绕到了这同学家的窗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同学分明住在一条庞大嘈杂的长弄里,却对了这片仲夏夜中的西餐座,座周围的树上,结了小电灯珠子,洁白的桌布上,立着烛台,烛光摇曳。

通过里弄复杂的建筑格局和趣事、窘事的描述,为下文说理、揭示世情做铺垫。 这样的复杂街区结构,造成许多不期而遇,使得两个,或者三个四个本不相识的人,远兜近绕,相交起来,形成一种类似宗族的关系。举个例子,就是说,有一回,我表姐带我去她朋友家,这朋友家是在我另一家表亲的楼下,而这朋友的朋友,其中有一个竟然是与我同校的女生。

作者在此似乎不像散文家、小说家,而更像是社会学家,笔下的虽是城市,颇有中国式乡土社会的意味。

还是有相反的例子,有一些人,就与我相邻,在同一个街区走来走去,可是,数十年后方才认识。(司马迁所谓“白头如新”,正是如此,这种情形,在现实城市生活中尤为常见。)这些楼房蜂巢般的格子里,住着多少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79986129 3

不知哪一天,有一个会与你的命运撞到一起。就这样,你在这些巢穴间的沟壑里走来走去,等待着传奇忽然间开头,不知觉中,走入了青春期。

由里弄复杂的街区结构,引出对命运、爱情、婚姻的独特感悟,宿命也好,缘分也好,令人会心赞同。

由于是这样错综不可遁迹的街道与房屋,邂逅和失之交臂以同样的概率发生,我就老是觉着,在这水泥硬壳子里面,神秘地隐匿着既定的路线,它最终决定了谁与谁走在一起。现在,新型的建筑和道路改造已经拆散了这个街区,这城市的格式已与我们的经验背离。

“南陌复东阡”,身处上海旧弄堂中的我,也往往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与我们的成长、相遇、缘分、世情竟是如此契合。

有一日,我无意间闯入一条旧弄,它夹在摩天楼玻璃幕墙的夹缝里,只剩残余的一截。我茫然四顾,不知身在何处,只得向迎面走来的老者问路。(先写对城市的陌生感,身在故乡,却要问路,写出了城市巨变中,熟悉的风物不再的感慨,颇有“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恍然隔世之感。)那老者正在沉思默想中,被我陡地一唤,惊起道:魂灵吓出哉!口音里带了些周遭地区的乡俚,是这城市的正传,将“魂”发出“活”的音。

熟悉的方言,是这城市的正传。通过乡音不改,唤起重温对城市、故乡的眷念。 我也被他惊起了,弄内的杂音以及气味贴地而起,向我围拢过来,(描写极具特色,化虚为实,赋予声音、气味以质感、动感,勾起我对儿时、故乡的记忆。)忽然间热泪盈眶,那隐匿在地表深处的路线在炎炎烈日中闪烁了一下,复又埋藏进圮颓的院墙屋檐底下。那些附在具体物件上的经验的记忆在一瞬间来招领我了,而紧接着,又一撒手,放弃了我。

“南陌复东阡”,面对上海旧里弄的变化乃至渐渐消失,我难免怀旧伤逝。 少年时离家,是在城市边缘的货车站登车出发。没有站台,枕木以及枕木下的碎石地基裸露出来,远近处蜿蜒着黑色的铁轨,天地变得高远空阔。送行的人站在车轮下,与车窗里的人需伸极了身体手臂,方可道握。这城市忽就变得粗犷彪悍,它陡然跳出窠臼,改变了形态。随了列车驶去,这城市逐渐呈现出它的全貌。

景物、场景描写,蕴含着人生体验的通感,因为逐梦远方,所以远离故乡。平时生活在城市久了,或许有些厌倦,只有离别之时,回望城市渐行渐远的背影,城市的面容在内心才愈发深刻清晰。

79986129 3

我们所存于的局部,在它的深处,腹地的位置,完全可能与全局无碍。(对应我所生活的里弄,只是大上海的一个角落。)我睁开眼睛就看见的这个城市,其实就只是一个长满狗尾巴草和车前子的小院子。它小极了,也荒凉极了,可我却觉着它又大又繁荣。

流露出对弄堂的依恋与怀念。

人家院里的夹竹桃伸过花枝来,人家院里的青枇杷落过来,是我的花期和收获季。在它贫瘠单薄的泥土里,也还滋长着西瓜虫、蚯蚓之类的生物。四壁围拢的空间里,也有人类的活动,那就是我,生长着,一直长到某一日,忽然发现它已经成为废墟。

回望城市,回首来时路,抒发对城市、成长、人生的独特体验。 【文章珠玑】

人家院里的夹竹桃伸过花枝来,人家院里的青枇杷落过来,是我的花期和收获季。在它贫瘠单薄的泥土里,也还滋长着西瓜虫、蚯蚓之类的生物。四壁围拢的空间里,也有人类的活动,那就是我,生长着,一直长到某一日,忽然发现它已经成为废墟。 信息类文本阅读模拟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现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现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现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数理实验科学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如同对自然的“拷打”,从而发现自然规律,使得人类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

为此,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它是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

79986129 3

(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博物学传统。博物学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材料二:

王安石曾写过一首《残菊》诗,其前两句为“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意思是黄昏风雨大作,使得满地都是残菊的落英。欧阳修则针对“残菊飘零满地金”发表自己的看法:“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也不甘示弱,用《楚辞》之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反讽欧阳修不学之过。于是,二人拉开了菊落之争的大幕。因争辩双方闻名遐迩,所以之后不断有士人加入辩论队伍之中,冀求为菊落之争作出评判。我们从争辩中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引经据典来证明菊有无落英。但也注意到,宋学逐渐兴起,其探寻形而上义理的精神与方法改变了他们中的部分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使其从故纸堆中走出,用亲事壅培的事实来佐证菊有无落英。这与重视实践和重归经典的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也使得大量与中国传统博物学特征相契合的植物学专著涌现出来。

其实,严格说来,王安石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本没有错,南宋人史铸便在《百菊集谱》中列举前人诗句来证明菊有落英。同为南宋人的史正志也以亲身实践来说明菊花瓣扶疏者多落、结密者不落。实际上,后来学士也多未在王安石自吟的诗句上做文章,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他所持论据即“夕餐秋菊之落英”上。确切地说,大家将重点放在了诗句的“落”与“英”二字上。经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乃始意,“英”作叶解,合起来意为初生之苗叶,并非王安石所理解的落地菊英。

诸多士人在详考“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后便戛然而止,原因或是众士人虽多为饱学之士,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务农事,使得他们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即使像撰写了牡丹专谱《洛阳牡丹记》的欧阳修,也因没有亲身事稼穑而有失客观地作出“秋英不比春花落”的结论。看来,没有实践经验的众士人在故纸堆中究事理,凭借名物考证还能辨析出“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真意,而菊落与不落因无前朝文献考证,他们就只能徒增为之奈何的感叹。士人们也退而求其次,认为既然王安石可用“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所吟“残菊飘零满地金”是正确的,那么证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意,不就可以反证其所写之诗的错误吗?

事实上,从逻辑学上来说,王安石的情况应属于虽错解古意但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而众士人却将焦点聚集到论据上,冀求论据的错误来导出结论的错误。殊不知,论点的正确与否才

79986129 3

是这个逻辑公式中的关键,只纠缠于论据对错难以撼动结论的正误。综合来看,菊落之争的双方各有“一对一错”。双方的“一对一错”,相辅相成,互为呼应,使后人既知菊有落英,亦解“夕餐秋菊之落英”中“落英”之意。

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进行辨识、命名、分类的一门知识,是关于自然各类知识的总汇。按阶段划分,中国传统博物学大致经历了先秦至晋、晋至宋、元至清中叶、清末四个阶段。其中,因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到了宋代逐渐兴盛,涌现出了一大批药学、动植物学和农学著作。而像前述史正志的《史氏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等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集中体现。

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将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作者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在特殊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任职的官员;第二类是专门负责征集和运输政府贡品的官员;第三类是对某些栽培植物有很大热情的官员;第四类是退休的文职人员,他们把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奉献给园艺事业;第五类是艺术家;第六类是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欧阳修被李约瑟归为第一类,史正志则被归为第四类。其他四类,除第六类“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外,在宋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群体中都能一一对应。这其中不乏像欧阳修、陆游、范成大这样的士大夫领袖。从其著作内容来看,儒者士子具有博物意识,追求知识的方式也不断变化。

(摘编自郭幼为《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数理实验科学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科学对希腊科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显著的实

际用途。

B.“菊落之争”中的王安石、欧阳修二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不少士人参与到这场

辩论之中。

C.南宋的史铸和史正志,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证明了王安石的诗句“残菊飘零满地金”

的正确性。

D.参与“菊落之争”的众多士人中有不少饱学之士,他们沉迷儒家经典因而缺乏园艺领

域的常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志着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推动了雕版印刷业的繁荣。 B.依据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观点,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多是儒者士子或官员。 C.博物学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比内在的、确定性的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

79986129 3

D.“菊落之争”中,宋代部分士人主动借鉴宋代博物学的治学方法,影响了宋代的学术追求。 3.某中学学生组成的博物学研究小组对博物学研究范畴进行讨论,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博物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与当地山脉形成有关的神话 C.当地候鸟迁徙的时间

B.当地杨树的种类

D.当地夏天不同鸣蝉的体型

4.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提到菊落之争的双方各存在的“一对一错”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古代儒者士子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与西方现代科学家了解自然物种性质的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差异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他们沉迷儒家经典因而缺乏园艺领域的常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务农事,使得他们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缺乏园艺领域的常识”是因为“不务农事”;另外,“钻研儒家经典”也不等于“沉迷儒家经典”。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推动了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因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到了宋代逐渐兴盛……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集中体现”。C.“内在的、确定性的数理实验科学”张冠李戴,由原文“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可知,内在的、确定性的科学是希腊科学。D.“主动借鉴”曲解文意,原文是“这与……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影响了宋代的学术追求”错,由原文“宋学逐渐兴起,其探寻形而上义理的精神与方法改变了他们中的部分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可知,宋代的学术追求影响了宋代部分士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以及材料二“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的总汇”可知博物学的研究范畴。A.关于神话的研究,不属于博物学研究范畴。故选A。

4.①支持王安石的一方:“残菊飘零满地金”是对的,而对所持论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却是错解其意。②支持欧阳修的一方:“秋英不比春花落”是错的,而考证出“落英”为“初生之苗叶”是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79986129 3

由“严格说来,王安石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本没有错”“那么证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意”可见,支持王安石的一方:“残菊飘零满地金”是对的,而对所持论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却是错解其意。

由“即使像撰写了牡丹专谱《洛阳牡丹记》的欧阳修,也因没有亲身事稼穑而有失客观地作出‘秋英不比春花落’的结论”“经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乃始意,‘英’作叶解,合起来意为初生之苗叶”可见,支持欧阳修的一方:“秋英不比春花落”是错的,而考证出“落英”为“初生之苗叶”是正确的。

5.①前者注重文献并能结合实证,后者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②前者亲近自然、鉴赏自然,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小,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后者有助于人类发现自然规律并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大,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它是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数理实验科学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但也注意到,宋学逐渐兴起,……使其从故纸堆中走出,用亲事壅培的事实来佐证菊有无落英。这与重视实践和重归经典的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可得出:前者注重文献并能结合实证,后者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

由“博物学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人类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可得出:前者亲近自然、鉴赏自然,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小,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后者有助于人类发现自然规律并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大,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的大脑非常奇妙。通常,大脑包括1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都同其他10000个脑细胞相互联系。这些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精密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有1000万亿个连接,正是这个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言语、饮食、呼吸和行动。

虽然大脑非常复杂,但其大致外形却很简单也很对称。但奇怪的是,直到最近科研机构还

79986129 3

认为,大脑的两半部分虽然是分开的,但却是主次有别的。他们认为,大脑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而右半球只是辅助性的,居于从属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发展早期的遗留物。左脑是理性的,擅长逻辑思考和分析,符合我们对大脑的一切预期。而右脑是无语言能力的,擅长非线性思考和直觉判断,是一个已经退化的人类器官。

20世纪50年代,美国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发现我们的大脑的确分为左右两半,但他指出:“对于所谓的从属或次要的右脑,之前我们认为它没有语言和书写能力、反应迟钝,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还认为它没有意识,然而实际上当大脑在从事某些智力活动时,右脑更胜一筹。”也就是说,右脑并非不如左脑,它只是不同于左脑。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左脑负责顺序推理,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相互独立的,分属左脑和右脑。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

大脑的左右半球并不像开关那样运作,一边接通后,另一边就会断开。事实上,几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发挥作用。此外,神经科学家一致认为,在指引我们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世界以及对外部事件作出反应方面,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截然不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我们的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不知为什么,人类似乎很自然地倾向于以对立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如东方对西方、火星对金星、理性对感性以及左对右。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要作出取舍;如果非要如此,则会很危险。比如,只有逻辑能力而没有情感,人就会变得冷漠;而空有情感却缺乏逻辑,人就会十分伤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钟表永远不准,公车也总是晚点。说到底,阴总是需要阳。

同样,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它的两个半球是协同合作的,正如一个管弦乐队,任意一方缺席,都会使整个演奏十分糟糕。正如麦克马纳斯所说:“无论人们多么想孤立地看待左右大脑,它们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整体,在整个大脑中协同合作。左脑知道如何控制逻辑能力,而右脑负责综观全局。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思考能力。单独使用任一半脑都会十分怪异而荒谬。”也就是说,健康、快乐、成功的生活同时取决于大脑的两个半球。但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同,对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也具有指导意义。有些人更擅长逻辑思考和顺序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会计或工程师;有些人则更擅长全面的、直觉性的非线性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发明家、演员或顾问。而且,这些个人倾向还会影响到家庭、机构或社区的组建。

我们把第一种思维方式称为左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左脑特征,即顺序性、字面性、功能性、文本性和分析性。这一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大受欢迎,得到了严肃机构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其典型代表是电脑程序员。我们把另一种称为右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右脑特征,即同步性、隐语性、审美性、语境性和综合性。这一思维 方式在信息时代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被各个机构和学校所忽略,其典型代表是发明家和护理员。

当然,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79986129 3

但简约主义和二元思维依然对我们存在巨大影响,总体而言,人们还是非常偏爱左脑,我们的文化也依然更为重视左脑思维,尽管右脑思维有用,但其作用还是次要的。

然而,情况还在发生变化,也许还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前,左脑思维是司机,而右脑思维是乘客。现在,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加大油门向前奔驰,并决定我们要去哪里,以及怎样到达目的地。左脑能力往往经由大学入学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来测评,虽然这一能力仍然必要,但已远远不够。相反,一直以来都被轻视和忽略的右脑能力,即艺术、共情、高瞻远瞩以及追求卓越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多地决定谁会“飞黄腾达”,谁将举步维艰。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会从根本上给人以启迪。

(摘编自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高芳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脑外形简单、结构复杂,有观点认为大脑的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右半球只是辅助。

B.左右脑各有擅长的领域,左脑擅长顺序推理,右脑擅长整体推理,它们都有可能发挥

作用,无优劣之分。

C.人们若孤立地看待问题,就会变得冷漠或伤感,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就拥有了更强

大的思考能力。

D.右脑并不擅长顺序推理,分析和文字处理,它的独特能力在于可以领会不同的情绪与

非语言交流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杰·斯佩里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左脑思维”说,他认为左右脑思维相互独立,其

中模式识别由右脑负责。

B.“阴总是需要阳”告诉我们,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让生活更加美好,需要我们同

时拥有左、右脑思维。

C.二元思维对人们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时代,以电脑程序员为典型代表的左脑思维广受

欢迎,右脑思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D.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敏锐地察觉到右脑思维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未来也

需要更多的“右脑”人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早在“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时期,医师们就认为,与心脏同处一侧的左脑是居于主

要地位的半脑。

B.中国古代读书和写作都是从右向左的,与国际接轨后改为从左向右,巩固了左脑思维

的支配地位。

C.一台电脑的运算能力远高于地球上最敏捷的左脑,但它识别人脸的速度和准确率比不

上一个幼童。

79986129 3

D.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高水平、高标准、高规格的赛事,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化

学、信息学等领域。

4.这篇文本的论证深入浅出,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4分)

5.下列文字提到了日益兴起的AI绘画技术。请结合文章和以下文段,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该技术?(6分)

科技进步改变着行业的发展走向,AI绘画日益兴起,AI绘画是指以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算法、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或辅助绘画的绘画形式。AI绘画宣告机器向着人类艺术创造的顶峰再下一城,似乎拿捏住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审美,但远远无法取代传统画师进行绘画艺术和思想的表达。人类如何平衡AI技术崛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仍值得不断思考。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人们若孤立地看待问题,就会变得冷漠或伤感”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只有逻辑能力而没有情感,人就会变得冷漠;而空有情感却缺乏逻辑,人就会十分伤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见“变得冷漠或伤感”是孤立看待问题中的部分情况,并不能代表孤立看待问题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故选C。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认为左右脑思维相互独立,其中模式识别由右脑负责”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相互独立的,分属左脑和右脑。’……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可知,“右脑负责模式识别”并非斯佩里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故选A。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右脑思维的崛起及左右脑协同工作的意义。A、B选项均肯定左脑思维的作用。D选项说明目前我们的文化更加重视左脑思维,但这并非文章的核心观点。电脑的运算模式和人类左脑的思维模式相似,人的右脑具有同步性,在左右脑协同工作的条件下,人类可以比电脑更快速地识别人脸。故选C。

4.①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样的论证方法。如用组建管弦乐队来解释大脑两个半球需要协同合作,以律师、演员等为例具体列举了左右脑思维更擅长的职业,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论证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加大油门向前奔驰”,以拟人的方式突出右脑思维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的能力。

79986129 3

原文中,作者为了说明大脑两个半球需要协同合作的道理,指出“它的两个半球是协同合作的,正如一个管弦乐队,任意一方缺席,都会使整个演奏十分糟糕”,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借助生活中形象可见的现象来说明左脑右脑合作这一我们肉眼不可见的抽象理论。此外,在“有些人更擅长逻辑思考和顺序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会计或工程师;有些人则更擅长全面的、直觉性的非线性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发明家、演员或顾问”中,作者还举了现实中不同职业的例子,来说明左右脑思维更擅长的职业。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都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在论证语言上,为了避免陌生的科学理论给人带来的疏离感,作者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在“大脑的左右半球并不像开关那样运作,一边接通后,另一边就会断开”中作者将左右脑比作开关来说明两者的关系;在“以前,左脑思维是司机,而右脑思维是乘客。现在,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加大油门向前奔驰,并决定我们要去哪里,以及怎样到达目的地”中将左右脑比作司机和乘客,同时以拟人的方式说明现在右脑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

5.①AI绘画是以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或辅助绘画的。类似于人的左脑对文字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所以能够进行“绘画”。②人类的右脑擅长领会各种情绪,具有语境性和综合性,能够将个人情感融入画作当中,所以AI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思想的表达。③左右脑思维作用不同、功能互补,只有协同合作,利用AI技术的同时融入创作者的情感,才能创作出意蕴深远的佳作。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文段中,“AI绘画是指以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算法、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或辅助绘画的绘画形式”,原文“左脑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左脑特征,即顺序性、字面性、功能性、文本性和分析性……其典型代表是电脑程序员”中,我们可以看出AI绘画就如同人的左脑一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技术可能性。

文段中指出“似乎拿捏住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审美,但远远无法取代传统画师进行绘画艺术和思想的表达”,这说明AI绘画固定、死板的固定处理模式,并不能进行艺术和思想的表达。而根据原文“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右脑特征,即同步性、隐语性、审美性、语境性和综合性”可看出,人类因为拥有右脑,擅长领会各种情绪,具有语境性和综合性,能够将个人思想情感融入画作当中,从而能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79986129 3

而文段最后,作者并没有对AI绘画进行完全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指出“人类如何平衡AI技术崛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仍值得不断思考”。而结合文章中对左右脑的观点“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等,我们可得到启发:左右脑思维作用不同、功能互补,只有协同合作,利用AI技术的同时融入创作者的情感,才能创作出意蕴深远的佳作。

三、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79986129 3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

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

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材料二:

诚然,青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

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厦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

79986129 3

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锚定正确方向、踩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

(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

扬传统文论。

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西美学的观念可知,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

精神的内涵更丰富。

C.材料一指出,西方近代美学家眼中的“崇高”范畴包括人在遭遇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恐

怖、惊惧的消极快感。

D.材料二认为,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不懈奋斗

体现的刚健才是他们的特质。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崇高美”中有一种分裂的力量,而中国的“刚健美”则体现了不屈不挠,昂

扬向上的和谐壮美。

B.中华文化中“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

美之间的均衡统一。

C.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美学影响较大,诸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思维方式影响

刚健对韧性的追求。

D.具体到文艺领域,能够给人带来自强向上力量并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的文艺作品

大都能体现“刚健”美学。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西方的“崇高美”与中国的“刚健美”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华美学刚健精神

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尚书》和《易传》中的句子,说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中的

阳刚和阴柔并非对立。

79986129 3

C.材料二中提到诸如建筑、电焊等平凡岗位的青年,论证了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

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

D.材料二首先联系现实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刚健特质,然后阐释其内涵意义,呈现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

4.1935年9月9日,鲁迅在给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写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请根据材料一分析鲁迅推崇汉石刻入木刻的原因。(4分) 5.某男主播在直播时故意矫揉造作地展示“阴柔美”,引起大部分网友的极大反感而被封杀,此事还在文艺传播领域掀起了崇尚“阳刚美”的大讨论。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当下倡导传承中华文化中的“刚健美”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错误,根据材料一“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可知,倡导弘扬的是“传统文论中的‘刚健’美学”,而非传统文论本身。此外,材料二并未涉及“‘刚健’美学”。B.“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错误,根据材料一“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可知,原文并未涉及两者内涵谁更丰富的比较。选项“内涵更丰富”无中生有。D.“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错误,根据材料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可知,“躺平”“佛系”是极少数,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选项“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表述绝对化。故选C。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错误,根据原文“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可知,“阳刚”占据主导,“均衡统一”的表述不正确。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错误,根据材料二“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厦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可知,原文提到这些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79986129 3

4.①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蕴含着一种雄浑质朴,刚健昂扬的力量。②在当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迅鼓励这样的艺术风格,实则欲以刚健之美学,增强民族自信,振奋国民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以及题干信中“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可知,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符合中华美学思想中的阳刚美,蕴含着一种雄浑质朴,刚健昂扬的力量。

②结合原文“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可知,在当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迅鼓励这样的艺术风格,实则欲以刚健之美学,增强民族自信,振奋国民精神。

5.①刚健质朴、阳刚有力的审美,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能激发民众勇敢追求美好未来的澎湃热情。②倡导“刚健美”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③能帮助新时代青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为青年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而青年则需要用“刚健精神”瞄准方向,奋发有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可知,刚健质朴、阳刚有力的审美,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能激发民众勇敢追求美好未来的澎湃热情。

②结合原文“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可知,倡导“刚健美”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

79986129 3

学力量。

③结合原文“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锚定正确方向、踩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可知,能帮助新时代青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为青年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而青年则需要用“刚健精神”瞄准方向,奋发有为。

四、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根据达尔文的观察,“小麦很快就能呈现新的生活习性”。小麦有一点是与众不同的,它和人类结盟,征服世界,它比其他任何传播到全球的伟大禾本科植物“更能适应生态环境”。人类靠着能够发明与利用技术的天赋,比其他所有物种更善于在各种环境中存活;小麦虽然不像人类那么能屈能伸,但它的多样性更加显著,因此能侵入更多新的栖息地,以更快的速度成长,演化得更快而不致灭绝。小麦如今分布在地球表面逾6亿英亩的土地上。我们将此种禾本科植物改良为人类的食物,用科学把野地里的无用东西改造为维系文明的事物。

②如果没有小麦,我们无法塑造现在、供养未来。考古证据显示,从以前到现在,可被归类为小麦的各种禾本科植物主要集中种植于西南亚。随着生态交流,小麦扩散到全球,并让地球表面许多地区都被小麦田覆盖。不过,小麦何以如此受人喜爱这个问题,和人类起先为何要种小麦这一问题,很可能是相关的。各种了不起的禾本科植物和稍后将讨论的根茎与块茎类主食作物通通可以拿来酿酒。此特性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因为有些专家认为啤酒是极重要的产物,最早就是对啤酒的需求促使人从事农业。人们采集可以吃的禾本科植物,起先或许是为了收集不必多费工夫处理即可食用的种子。啤酒号称是“一切文明的起源”,发酵谷物发挥神奇的效果,“使人欣然定居在怡人的村落”。

③然而,小麦的成功显示出,如果真有所谓的关键产物,这产物就是面包。对那些率先种植小麦的农夫或后来受到小麦吸引的族群而言,小麦相较于其他可食的禾本科植物只有一个显著优点,那就是它的秘密成分,亦即麸质的含量比其他作物高了许多。这使得小麦特别适合制成面包,因为麸质加了水让面团变得易揉易搓,而这种黏度能够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被封锁在面团里。不过,史上每一个至少曾一度漠视或抗拒小麦吸引力的文化,都曾从面包外的点心摄取淀粉质,诸如美洲人吃的(早于面包出现的)爆玉米花,不产小麦地区的族群食用的

79986129 3

燕麦饼。尽管如此,上述种种菜品和其他类似菜品都只是至尊面包的副产品。若没有面包,小麦不过就是众多谷物中普通的一种。

④这只会令问题更加神秘,因为面包到底有什么特别呢?有关人类如何以及为何开始制作面包,目前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说不定这正是面包的成功关键:它是“神奇”食品,人类的精良技艺使原料成分产生微妙的变化。就像率先栽培出可食禾本科植物的农夫,头一批面包师傅把小小的谷粒化为如此丰盛的食物。我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但它显然是无从证实的臆测。食物史上这至为重要的一章可能将是一个永远难解的奥秘。

⑤在小麦尚未提升到现今的至尊地位前,可以说,在人类基本主食中根茎块茎植物具有决定权。世上许多农业文化和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文明的基本主食是根茎和块茎,而不是禾本科植物。有些根茎或块茎植物的栽培历史可能至少和可食禾本科植物同样悠久。尽管缺乏决定性证据,不过权衡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猜测起码有几种根茎植物的栽培年代早于禾本科植物,这纯粹只是因为它们实在太容易种植了。

⑥对于今日的主食地位,像山药、芋头、红薯、木薯等大多数根茎和块茎植物虽然展现出史上有名的适应力,但或因储存、或因口味等因素,似乎都无法挑战世人钟爱的禾本科植物——谷物。马铃薯则是例外,它如今是世界第四大粮食,虽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但市场占有率相当大,而且打破文化界限,深受不同文化的人喜爱。它跃升到如此显赫高位的过程实在是精彩绝伦,因为客观来看,当初有人驯化栽种马铃薯就已够惊人了,遑论将它移植到安第斯山脉(野生马铃薯最早出现之地)独特的高山环境以外的地区。有些野生品种是肉食性植物,而所有野生品种或多或少都带有毒性。我们几乎可确定红薯的栽种早于马铃薯,而人类最早会起意选食马铃薯,可能正因为它和营养丰富的红薯很像。已知最早的栽种试验约在7000年前安第斯山脉高山登场,地点为秘鲁中部或的的喀喀湖周遭。试验一经成功,马铃薯便让高山居民拥有和山谷、平原居民同等的力量。

⑦不过,我们追溯马铃薯全球大迁徙路线时会看到,这种块茎植物在它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受到蔑视。18世纪时,拉姆福德伯爵必须改变马铃薯的样子,才能使囚犯工厂的犯人接受它们;帕尔曼蒂耶必须谎称栽种马铃薯是国家机密,才能诱骗农夫种植它们。人们排斥马铃薯的原因之一,或许有助于解释芋头和木薯为何无法让全球广泛接受,那就是它们三者都有一种神秘的特性:未加工处理前都含有毒性。至少野生马铃薯是有毒的,就连木薯和芋头的栽培品种也带有有毒的晶体,必须经过仔细加工才能除掉毒素。发现这些天然含毒性的植物值得人工栽培并将之转化为食物,是“原始”农艺学所缔造的又一项奇迹,也是早期农业史上另一桩未解

79986129 3

之谜。

(摘编自【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麦借助人类科学的帮助,由野地无用之物而改良为人类的食物,它凭借超强的适应

能力与自身的多样性,覆盖了当今地球表面的大片土地。

B.小麦以其麸质的含量高而优于其他可食的禾本科植物,并借助自身的黏度,使得神奇

的面包横空出世,也开启了小麦的征服世界之旅。

C.在入选人类主食的竞争过程中,大多数根茎块茎植物逐步难以应对禾本科植物的挑战,

而马铃薯则能突破谷物的垄断,跻身主食前列。

D.虽然当今科技发达,但人类如何以及为何开始制作面包,何时发现以及怎样将天然含

有毒性的植物驯化而为食物,仍是食物史上的难解之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禾本科植物或许是因为其可食用的种子而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有发酵而酿酒的功能,

有些专家认为对啤酒的需求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

B.作者推测,根茎块茎植物成为人类农业栽培对象的年代要早于禾本科植物,是因为它

易于种植,但这一观点缺乏科学证据,因此不可采信。

C.拉姆福德伯爵与帕尔曼蒂耶对马铃薯的处理行为,介绍了马铃薯在成为主食的过程中

被蔑视的遭遇,也暗示人类为推广食物做过不少尝试。

D.以小麦为代表的禾本科植物与以马铃薯为代表的根茎块茎植物,如果没有与人类结盟,

很可能难以改变自己与人类关系的历史发展。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夏威夷王国时代的宫廷菜品“波伊”是人们将红心芋头蒸熟后捣烂成泥、再静置数日

发酵而成的菜肴,夏威夷国民以其味道为荣,但在其他地方始终没有流行。 B.经人工培植,寒冷地区的黑麦由杂草而为特色食物,过去因质感与口感而不受喜爱,

而今与藜麦一样因深受经济和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士的青睐而得以大为扩张。 C.山药经历了被膜拜而后圈养呵护再移植的过程,在渐进神化中被驯化培植,逐步占有

非洲农业发展的一席之地,而后一路向东扩散到东南亚、新几内亚等世界各地。 D.18世纪初,法国人在观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后提出报告说:“木薯的汁液虽然在煮沸

以后变得香甜如蜜,非常好喝,不过它的确十分危险,能置人于死地。”

79986129 3

4.请根据下面节选的语段内容与选文第⑥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马铃薯有“独特的力量”的原因。(4分)

从当时安第斯山区玉米和马铃薯的分布状况,可看出当地的政治生态如何运作。玉米为神圣作物,种植在祭司的园子里,那里海拔甚高,可能根本不适玉米存活,土地贫瘠又有霜害,因此耕作起来相当辛苦、事倍功半,所得的少量玉米只能供宗教仪式使用。欧洲人观察到,马铃薯就全然不同,它已是一般劳动者的日常主食。据说,“一半的印第安人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可吃”。此说法是可信的。马铃薯便有了独特的力量维系安第斯文明。

5.这本书被当今科学界与出版界视为杰出的科普文,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谈谈它作为优秀的科普文具有哪些突出的要素。(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并借助自身的黏度”错误。由原文“对那些率先种植小麦的农夫或后来受到小麦吸引的族群而言,小麦相较于其他可食的禾本科植物只有一个显著优点,那就是它的秘密成分,亦即麸质的含量比其他作物高了许多。这使得小麦特别适合制成面包,因为麸质加了水让面团变得易揉易搓,而这种黏度能够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被封锁在面团里”可知,小麦本身并没有黏度——小麦的麸质需要加入水之后才能形成这种黏度,这不是小麦本身具有的特性。故选B。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缺乏科学证据,因此不可采信”错误。由原文“在小麦尚未提升到现今的至尊地位前,可以说,在人类基本主食中根茎块茎植物具有决定权。世上许多农业文化和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文明的基本主食是根茎和块茎,而不是禾本科植物。有些根茎或块茎植物的栽培历史可能至少和可食禾本科植物同样悠久。尽管缺乏决定性证据,不过权衡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猜测起码有几种根茎植物的栽培年代早于禾本科植物,这纯粹只是因为它们实在太容易种植了”可知,作者的推测虽然缺乏决定性证据,但也来自于一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权衡了极大的可能性。因此,“缺乏科学证据,因此不可采信”一说不准确。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结合题干可知选用论据应该能支撑“人类基本主食中根茎块茎植物具有决定权”的观点。A.夏威夷宫廷菜品适合论证芋头的味道阻止了芋头的发展,论证方向与题干中的观点的方向不一致,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的这一观点。B.黑麦是小麦的一种变种,同属于禾本科植物,不属于根茎块茎植物。D.由后文“对于今日的主食地位,像山药、芋头、红薯、木薯等大多数根茎和块茎植物虽然展现出史上有名的适

79986129 3

应力”可知,木薯属于根茎块茎植物,但法国人的报告论证了木薯具有两面性,致命的毒性与美味,重点强调其危险性,不适合论证其具有决定权。故选C。

4.①适应力强,能在安第斯山这样海拔极高的高山环境下存活。②产量大(或市场占有率高),不像玉米的产量少,难以满足需要。③营养丰富,作为日常主食能满足当地人生存的需要。④没有被宗教化(或打破了文化界限),不像玉米成为宗教物而受到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对于今日的主食地位,像山药、芋头、红薯、木薯等大多数根茎和块茎植物虽然展现出史上有名的适应力”“已知最早的栽种试验约在7000年前安第斯山脉高山登场,地点为秘鲁中部或的的喀喀湖周遭”可知,马铃薯作为根茎和块茎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并且能在安第斯山这样海拔极高的高山环境下存活,可见其适应力强。

②由原文“马铃薯则是例外,它如今是世界第四大粮食,虽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但市场占有率相当大,而且打破文化界限,深受不同文化的人喜爱”,结合提供的节选语段“玉米为神圣作物,种植在祭司的园子里,那里海拔甚高,可能根本不适玉米存活,土地贫瘠又有霜害,因此耕作起来相当辛苦、事倍功半,所得的少量玉米只能供宗教仪式使用。欧洲人观察到,马铃薯就全然不同”可知,马铃薯产量大(或市场占有率高),不像玉米的产量少,难以满足需要。

③由提供语段“马铃薯就全然不同,它已是一般劳动者的日常主食”以及原文“我们几乎可确定红薯的栽种早于马铃薯,而人类最早会起意选食马铃薯,可能正因为它和营养丰富的红薯很像”可知,马铃薯营养丰富,作为日常主食能满足当地人生存的需要。

④由提供语段“从当时安第斯山区玉米和马铃薯的分布状况,可看出当地的政治生态如何运作。玉米为神圣作物,种植在祭司的园子里,那里海拔甚高,可能根本不适玉米存活,土地贫瘠又有霜害,因此耕作起来相当辛苦、事倍功半,所得的少量玉米只能供宗教仪式使用。欧洲人观察到,马铃薯就全然不同”可知,马铃薯没有被宗教化(或打破了文化界限),不像玉米成为宗教物而受到限制。

5.①启发性强(或富有科学性)。作者对常见食物代表小麦与马铃薯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得出的观点别开生面,富有启迪性。②富有趣味性(通俗性)。作者将农业培植的科学问题与啤酒的需要、面包的发明等相关联,富有通俗性与趣味性,能激发读者探究的兴趣。③具有严谨性。提出观点或得出结论时,对准确内容格外笃定,对目前没有定论的内容则表达有分寸,既不武断,也不人云亦云,具有严谨性。

79986129 3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特色的把握能力。

①文章前四段是对常见的食物代表小麦的历史做了深入的分析,而后三段是对根茎块茎类植物的代表马铃薯的历史做了深入的科学分析,分别得出了小麦和马铃薯的重要地位,观点具有启发性。

②由原文“各种了不起的禾本科植物和稍后将讨论的根茎与块茎类主食作物通通可以拿来酿酒。此特性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因为有些专家认为啤酒是极重要的产物,最早就是对啤酒的需求促使人从事农业。人们采集可以吃的禾本科植物,起先或许是为了收集不必多费工夫处理即可食用的种子。啤酒号称是‘一切文明的起源’,发酵谷物发挥神奇的效果,‘使人欣然定居在怡人的村落’”“这使得小麦特别适合制成面包,因为麸质加了水让面团变得易揉易搓,而这种黏度能够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被封锁在面团里。不过,史上每一个至少曾一度漠视或抗拒小麦吸引力的文化,都曾从面包外的点心摄取淀粉质,诸如美洲人吃的(早于面包出现的)爆玉米花,不产小麦地区的族群食用的燕麦饼。尽管如此,上述种种菜品和其他类似菜品都只是至尊面包的副产品。若没有面包,小麦不过就是众多谷物中普通的一种”可知,作者将农业培植的科学问题与啤酒的需要、面包的发明等相关联,富有通俗性与趣味性,能激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③由原文“对那些率先种植小麦的农夫或后来受到小麦吸引的族群而言,小麦相较于其他可食的禾本科植物只有一个显著优点,那就是它的秘密成分,亦即麸质的含量比其他作物高了许多”这说明小麦和面包的发明之间的关联,用来说明小麦的特殊之处。并且语气格外笃定。由原文“人们采集可以吃的禾本科植物,起先或许是为了收集不必多费工夫处理即可食用的种子”“尽管缺乏决定性证据,不过权衡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猜测起码有几种根茎植物的栽培年代早于禾本科植物,这纯粹只是因为它们实在太容易种植了”可知,“或许”“猜测”等词语,使得表达非常有分寸,既不武断,也不人云亦云,所以本篇文章在论述表达时具有严谨性。

79986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