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应给予提高患者正确认识胰岛素、普通胰岛素治疗护理、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不同给药途径的护理及其不同不良反应的护理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我注射技能,通过合理应用胰岛素制剂,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 胰岛素;糖尿病;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未来10年内,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会增加到50%左右[1]。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不同胰岛素制剂制剂治疗护理
1.1 正确认识胰岛素
要使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胰岛素制剂,明确其应用的适应症。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主要药物,有的患者误认胰岛素为鸦片,注射胰岛素治疗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有的患者认为单纯注射胰岛素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勿需注重饮食调节和自我血糖监测[2]。护士应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是否存上上述错误认识,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提高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消除患者疑虑;告知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必须做好饮食控制和自我血糖监测,才能提高治疗效果[3]。
1.2 普通胰岛素治疗护理
对于需要多次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的患者,护士要教会患者识别胰岛素分类,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抽取胰岛素,必要时指导患者戴眼镜或使用放大镜识别注射器刻度值。护士要教会患者正确的注射方法和位置,让患者掌握注射的技巧,并教会患者认识低血糖和处理低血糖的方法[4]。
1.3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
随着胰岛素泵的逐渐推广和应用,在糖尿病治疗中可获得满意的效果。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方式和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均可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时,可根据血糖检测值合理调节用量,以迅速纠正代谢紊乱,具有用量少、低血糖并发症少和酮体转阴快的优点[5]。
有的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时,認为胰岛素泵是一项新治疗技术,存在顾虑,
心理负担较重。此时,护士应耐心为患者讲解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和安全性,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6]。在置泵前应该帮助并教会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技能,为患者讲解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嘱咐患者勤淋浴更衣,做好皮肤清洁工作;置泵后为患者建立血糖监测表,为医生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应该减少病情恢复快的患者胰岛素用量;置泵后要每天检查胰岛素泵是否通畅,观察治疗后有无皮肤红肿、过敏和感染等情况,发现异常改变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不同给药途径的护理
2.1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由于易造成局部皮下脂肪萎缩、皮下脂肪纤维化增生、皮肤局部过敏反应、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还有注射不方便、局部疼痛等不便,为更加方便卫生,减轻患者痛苦,酱烧局部不良反应,可改为胰岛素笔皮下注射的方法。
皮下注射胰岛素时,不同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其吸收效果和发挥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以腹部吸收最快效果最好,其他依次为上臂、臀部、大腿。因此,应根据所使用胰岛素的种类选择相应的注射部位。
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掌握自我注射技能,以便居家治疗期间正确用药,通过控制血糖水平,保证获得应有疗效。避免病情加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7]。具体护理干预措施为:①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建议选择前臂外侧、臀部、腹部。采用腹部注射方法时,应注意避开脐周5 cm范围,并定期更换注射位置。护士在家庭随访时注意患者注射位置,是否形成疤痕以及硬结[8]。②针头使用情况。针头使用时间太长易出现钝化或倒挂钩、使患者在下次注射时产生疼痛感,并对胰岛素的治疗产生一定影响。护士应向患者解释使用针头注意事项,尽量避免因为针头影响胰岛素注射效果[9]。③注射方式。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打多、漏打等不良事件,可通过设置闹铃方式提醒老年患者注射胰岛素。也可通过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注射胰岛素的相关事宜,提高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技能[10]。④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未开封的胰岛素应放置冰箱中,保证温度为2~8℃,开封后胰岛素可以在室温中保存(21~25℃)。胰岛素注射前30~60 min从冰箱中取出。
2.2 静脉注射
该给药途径的适应症为: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严重外伤、感染、外科治疗的围术期的患者。胰岛素静脉给药后即刻发挥作用,用药30 min出现高峰,半衰期20 min,持续时间短,仅为2 h。故应小剂量持续静滴,一般采用输液泵装置。护士要保证准确的用药剂量和输注速率,密切监测血尿糖,将血糖控制在适宜范围。
2.3 胰岛素泵注射
根据胰岛素泵的不同给药部位,可分为连续皮下注射法和连续静脉输注法。比较而言,皮下注射比静脉注射操作简单方便,广泛应用的是连续皮下注射泵后者只用于住院治疗、手术、麻醉等特殊情形。
胰岛素皮下连续注射法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是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最有效措施。使用胰岛素泵皮下连续注射胰岛素,应严密观察血糖变化,置泵前3 d,监测血糖频次为7~8次/d,之后频次改为至少4次/d,当血糖平稳达标后方可减少监测次数,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尤其是置泵后3~7 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置泵时严格无菌操作,置泵后观看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水疤、硬结等感染现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针头埋置处应在48~72 h以内,每天最好自检导管系统1~2次,输注导管要一次性使用,使用时间不超过7 d。3 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3.1 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是应用胰岛素制剂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由于糖尿病病程比较长,且存在较多的并发症,胰岛素降解速度缓慢,加之患者肝脏与肾脏功能较差,同时受到药物半衰期长的影响,显著降低肝脏储糖量。患者各脏器功能下降,胰升糖素与生长激素对低血糖的反应比较弱,显著降低胰岛素的清除能力。有的患者感知低血糖症状能力较弱,对其认识不够充分。护士应分析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再去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11]。
基于以上分析,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一般血糖低于2.8 mmol/L时出现低血糖症状,因个体差异有的患者血糖不低于此值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所以,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慌、饥饿、出汗、手足震颤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严重者可有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判断和自制力,步态不稳、焦虑,应特别注意观察老年患者夜间低血糖症状的发生。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尽快补充糖分,解除脑细胞缺氧症状。
3.2 过敏性反应
胰島素过敏包括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以局部反应多见。要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正确选择胰岛素种类,长期坚持正确的注射方式。注射时应告知患者:①注射部位要有计划有规律地使用。②注射针头要按时更换。③为避免药液温度过低加重局部过敏反应,不得在冰箱内存放使用中的胰岛素。④注射预混胰岛素前要充分摇匀,避免刺激局部皮肤。⑤注射局部出现硬结后,为促进药物吸收,避免感染的发生,要用温度适宜的热毛巾湿敷硬结。⑥选择合适注射途径,皮下注射为常规给药途径。
3.3 体质量增加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见于胰岛素使用时间超过1年或用量显著增加的2型糖尿病者。应采取改变行为生活方式、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等有效护理干预措
施;联合使用糖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药物,必要时行减肥术等。
3.4 胰岛素性水肿
应用胰岛素后的糖尿病患者出现腿部或全身水肿,是为胰岛素水肿。胰岛素水肿是胰岛素少见的不良反应,多见于应用胰岛素后血糖迅速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不经处理一般均能自行消退。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干预,给予提高患者正确认识胰岛素制剂、普通胰岛素治疗护理、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不同给药途径的护理及其不同不良反应的护理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我注射技能,通过合理应用胰岛素制剂,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冬梅,高洁.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966-968.
[2] 巴丽聪.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处理原则及护理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112,116.
[3] 王淑文.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的护理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63-1465.
[4] 王春秀,付庆敏,张淑荣,等.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及护理干预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9):65-67.
[5] 董颖越,董燕,肖培娜.胰岛素过敏患者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脱敏治疗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2):3998-4000.
[6] 陶花,黄晓萍.门诊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29):3246-3247.
[7] 蒲慕莹.浅谈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1):58-60.
[8] 王惠珍.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胰岛素注射技能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37-138.
[9] 马千子.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7):5693.
[10] 曹佳.老年糖尿病患者178例社区护理干预观察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7):3831-3832.
[11] 曾娜.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3):215,2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