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靖难之役与三军挺进中原之比较

2020-01-29 来源:华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靖难之役与三军挺进中原之比较

作者:刘 正 邱 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1期

摘要:靖难之役与三军挺进中原中朱允文和蒋介石都忽视了对中原地区的防备。靖难之役中建文政权忽视中原地区的防务,使朱棣通过打通中原地区进逼南京;解放战争中蒋家王朝忽视中原地区,使三军挺进中原饮马长江,威胁南京。 关键词:靖难之役 三军挺进中原 中原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1-0023-1

靖难之役与三军挺进中原,虽存在时空差异,但当权者都忽视了中原地区的防务,致使自己的对手打通了中原地区进逼南京。本文将对这历史重演的一幕进行探讨。

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发动的抗击中央之战,斯以一藩之兵对抗拥有天下之力的建文帝朱允文,真可谓不自量力。但是朱棣最后胜利了,众多原因中,有一点不可不提,那就是建文政权放松对中原之防备,结果使南京的大门洞开,直面燕王铁骑。建文元年朱允文开始削藩,而燕王亦于当年以“靖难”旗号反。“燕王起兵三年,亲冒矢石,为士卒先,常趁胜逐地,亦屡濒于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三出三返,所据仅北平、保定、永平三地而已”。[1](P99)此时燕王已起兵三年而成就不大,虽屡败官军,但起兵几年仍事不成。这种情况使勇武过人的燕王朱棣也不免有些英雄气短,对战胜自己的侄子的必胜之决心开始动摇。就在这个存亡危及的时刻,出现了一个对燕王来说至关重要的消息:中原无备。“有以中官奉使侵暴,为言者。诏所在有司繋治。于是中官密遣人赴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 [2](P74) 。据此则宦官入燕军告知中原无备,明年则乘虚而入。其实中原空虚已暴露在燕王目下。“王遣降将李远率轻骑南下,焚王师粮,益德州馈饷皆道徐、沛。六月,远令士卒易甲胄,杂南军中,插柳枝于背识,过济宁、古城,直至沛县,南军不知觉,凡粮艏所在尽焚之,军资器械俱火尽”[1](P98)。中原千里,朝廷设官治理之地,燕师轻行其间,焚粮而返,如入无人知道。这都表明中原空虚。于是王乃舍转战于山东直越中原,遂取南京。之所以会出现防备空虚,是建文政权的战略思想的失误,一味调调以天子之威,以天下之力以攻为守,忽视防守,特别是忽视中原之防备,认为燕王只会转战山东,这样防守失度,以致中原兵力空虚,防备不严,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最后使文帝的江山易手,落得个下落不明的惨剧。

同样,解放战争时期蒋家王朝也因为放松了对中原地区的防御而丢掉了政权。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全面进攻被粉碎后,继而发动了重点进攻,进攻山东和陕西,呈现出哑铃态势,这也犯了建文政权同样的错误,“这种哑铃状的战略态势,使国民党军中线暴露,特别是从河南开封至山东东阿四百余里的两河防线,仅有两个整编师驻守”[3](P705-P706)。蒋介石政府“自夸可以用来代替军队四十万人”[4](P269)但他忽视了我军的实力,我军抓住有利战机,奇迹般的南渡黄河,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入中原地区,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江、淮、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这样南扼长江,直慑南京,从而进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的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现在中原地区吸引了蒋介石南线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证了其他地区的胜利开展,虽然在全国范围吃苦最多,付出了代价,但换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取得了全局的胜利”[5](P99)。这个战略任务的完成对于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三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有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同时也敲响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丧钟。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6](P1293)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可以南渡长江,直逼南京。三军之所以能驰骋于中原地区,和建文政权一样,战略思想的失误,“根据当时刘邓的看法,因为敌人对我军向南跃进的行动作了错误的判断。在敌人看来,在向南逃窜的道路上又有陇海路、黄泛区、以及沙河、颍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六七条大小河流的阻隔。他们以为满可以利用这些天然障碍,把我们赶到黄泛区和沙河之间来歼灭我们或者是用穷追的办法,把我们追跨”[7](P141)。在这种思想下,我军在中原的山区游刃有余,对南京进行震慑。

结语:显然可以看出,不管是建文帝还是蒋介石,都过分自信地认为在中原地区就能消灭所谓的敌人,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下,从而放松了对中原的防守,导致攻防失度,以致失败。所以,笔者认为,中原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证实了“得中原者得天下”。

参考文献

[1]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李介人,印鸾章.明鉴[M].北京:中国书店,1985. [3]张宪文.中国民国史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4]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唐平铸.转战江淮河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刘正,湖北黄冈人,现就读于咸宁学院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