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建辉
来源:《学周刊》2022年第02期
摘 要:在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环境逐渐完善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被赋予了更多功能,其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学科素养成长发展愈发重视,而学习习惯在其中尤为关键。文章以此为背景,探究小学低年级学段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价值及其瓶颈,揭示其教学培养途径,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2-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50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在整体数学学习阶段中奠定数学知识基础、建立基本数学思维框架的重要课程,其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愈发重视,旨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转化课程知识内容,并合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与侧重强化课程学习效果。因此,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的培养途径成为相关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数学学习习惯的教学培养价值
处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其在数学认知水平与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引导内容帮助其延伸数学思维,构建自身基础认知结构与课时数学知识的联系,并逐步在课程教学影响下建立完整的数学学习思路;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课堂教学指导,导致其并未通过自主思考与总结转化课程知识内容,使其数学学习停留在表层。因此,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不仅可降低学生对课堂教学指导的依赖性,自主思考探究数学知识内容,促使其深度学习相应知识内容,还可充分利用低年级学段学生自身可塑性较强的优势,综合提升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收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认知。 二、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瓶颈 (一)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尚待完善
处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难以及时将课程学习内容与具体的数学学习习惯联系起来,导致其自主思考探究活动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因此,缺乏完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支持的教学培养工作,不仅不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课时学习的关联,使其对
数学学习习惯的认知片面化,也难以令其建立完整的数学学习规范意识,直接影响到其整体课程学习发展。
(二)学习习惯培养方式相对单一
基于低年级学段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单一的学习习惯培养方式不仅容易令其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僵化的情况,也不利于教师维护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将数学学习习惯融入自身数学学习认知与行为表现中;而教师仅凭以往学习习惯培养框架与手段,在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上的教学收益有限,并且在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的影响下,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观因素也会对学习习惯培养工作持续产生不良影响。 三、基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学习习惯培养途径 (一)丰富教学情境内容,优化学习习惯引导
良好的教学情境内容成为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为学生提供有效教学引导的关键。情境内容自身的全面性与灵活性,使其可针对不同习惯培养阶段,为学生提供相应教学启发内容。在新课程推进落实影响下,基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情境内容,可涵盖问题元素、生活元素、数学研究思想元素以及知識应用实践元素等,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设置,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引导内容,便于其从自身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储备出发,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借助情境内容自主思考探究课时知识内容,进而养成自主思考分析的习惯,并借此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学习迁移[1]。同时,上述情境内容结构可以为教师提供较多教学切入点,便于其结合学生实际性格特点与数学学习能力,灵活调整学习习惯引导侧重,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针对性地优化自身学习习惯,以此提升该教学工作实际效用。除此之外,良好的课堂情境内容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契机,使得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合理引导下,明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内容,并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与学习氛围中逐渐提升数学学习习惯认知。 (二)明确课时学习目标,构建学习习惯联系
在借助情境内容优化数学学习习惯引导工作的基础上,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促使学生构建知识重难点与数学学习习惯联系,是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的主要发展重点。基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学习目标展示,学生可在明确课时知识学习目标内容的基础上,及时思考其与对应的数学学习习惯的联系,便于其针对课时学习目标,采用正确的学习侧重,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目标指导下的知识点,并尝试记录整理自身在相应知识目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使其始终在精准的知识学习目标引导下,提升自主思考的有序性与精准性,规避以往自主学习思考习惯培养工作中思维过于发散的问题,降低其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习惯建立的影响。同时,基于具体知识学习目标支持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便于学生参照目标内容逐步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思路,在梳理课堂知识脉络的同时,也能令其与形成良好的学习经验,不断提升课程学习规划能力[2]。一方面,由学习目标生成的课堂学习计划能够促使学生建立合理规划课程学
习的习惯,便于其借助教师提供的导学案等资源,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提前规划课时学习侧重,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科学的自主学习计划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自我约束,促使其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三)鼓励自主学习探究,树立良好学习典范
基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自主探究活动,侧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各项习惯与数学素养为框架,树立良好学习典范,令学生通过观察同一学习活动中的不同行为表现,直观体会不同学习行为差异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在该教学机制支持下,学生可以不断思考分析良好的数学习惯内容及其体现形式,进而从自主认知角度出发,主动改善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不良学习行为,使其能够在长期教学影响下,借助学习榜样与积极教学评价的引导,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习惯,并在被树立为学习典范的过程中收获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维护建立的数学学习习惯,避免其在缺乏主观维护的情况下流失[3]。同时,基于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培养,也便于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属于自己的课堂学习规范,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教条式培养模式,进而提升学生自主性,实现合理习惯培养方向下的个性发展。 (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丰富习惯培养活动
以多媒体课件或微课视频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及其配套教学形式,能够有效缩短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周期,利用各项信息技术在调动学生感官神经与学习兴趣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节点提供基础的思维导图等内容。相较于单一的语言调动或板书讲解,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机制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模式限制,借助多种信息资源与学习工具转化课程知识内容,在形成主导延伸数学思维习惯的同时,也能及时串联各个知识点,完善数学知识体系[4]。同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课程教学内容,将相应知识点与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结合,使得学生按照设计的学习机制进行学习,兼顾习惯培养与知识传导,综合提升其数学学习水准。 (五)注重问题梯度设置,逐步提升习惯规范
有效的认知障碍是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与应用知识处理分析问题的重要元素,而问题则是促使学生在相应学习节点生成认知障碍的关键。因此,合理的问题梯度设置,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改善自身学习行为与学习思考方式,维护学习习惯培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基于学生行为引导的课堂问题设置,更侧重从课程知识递进顺序与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引导性问题、知识总结问题、课时学习反射问题等内容,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在问题思考探究过程中梳理课堂知识脉络,逐步完善数学认知结构,令其在求知欲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一方面可为各数学学习能力层级的学生提供同等的思维发展空间,提升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的全面性。 (六)重视错题回顾总结,完善学习习惯认知
在小學数学教学中,错题是反映学生学习问题的重要资源,其在数学习惯培养工作中尤为关键。由信息技术与错题分析总结结合的新型错题总结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及时分析错题习惯的关键。借助信息技术自身对数据信息整合与处理的优势,该错题总结形式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自主收录错题能力不足的问题,借助电子扫描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帮助其形成错题分析内容,便于学生及时与教师就生成的错题内容进行沟通,使得学生在教师合理的教学评价影响下主动改善错误意识,并建立阶段性总结学习问题的习惯,在优化数学学习规范的同时,也便于学生提升解题能力,提升教学工作实际收益。 参考文献:
[1] 赵淑芳.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探究兴趣和学习习惯的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1):80.
[2] 王永清.从低年级入手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J].新课程,2020(47):190. [3] 张建军.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1):52.
[4] 高桂芳.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0(2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