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如超过3m时必须采取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
3.5.2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cm,竖向构件连续放料时控制放料速度,将振动棒先插到底,控制振捣时间,逐步上提振动棒。
3.5.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3.5.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3.5.5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
3.5.6 混凝土浇筑中散落到下层楼面的混凝土要及时清理理,量较大且未被污染的混凝土应该吊回楼面,不得浪费。
楼梯间柱
1、工法的特点
1.1、一次支模二次浇筑改变楼梯间柱错台的质量通病,提高了楼梯间混凝土整体的观感质量。
1.2、楼梯间柱的混凝土可以连续浇筑或分开浇筑,在进行下一次浇筑时省去对柱脚进行修补和校正的工序,减少了检查环节,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3、一次支模二次浇捣的施工工艺避免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外溢,节省材料和清理工作,加快了施工速度。
1.4、模板拆除后不再需要人工进行楼梯间混凝土柱脚的修补或剔凿,节省人工。 1.5、模板安装方面,操作简单,有效的解决了楼梯间柱加固难,容易移位的技术难题。 2、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标准层较多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或具有多栋相同建筑物的居民小区的所有楼梯间柱、剪力墙的施工。 ……
4.2.2、模板施工操作要点
4.2.2.1、按标高抹好水泥砂浆找平层,按柱模边线做好定位措施,以保证标高及柱轴线位置的准确。 4.2.2.2、安装就位预拼成的各片柱模,先将相邻的两片就位,就位后用铁丝与主筋绑扎临时固定;安装完两面模板后再安装另外两面模板。
4.2.2.3、梁柱节点交接处,梁模板到柱边,柱模板连续,从下到上使楼层处无接头。
4.2.2.4、安装休息平台下柱箍,柱箍原则上应按上、中、下不少于三道进行设置,中间一道应设置在柱高的2/3处,实际施工时应按施工方案中设计计算的要求进行。
4.2.2.5、安装好施工层休息平台以下的柱模后,支本施工层的楼梯,支好施工层楼梯休息平台模板后,支楼梯休息平台以上的柱模,楼梯间休息平台以上柱模板伸出楼层结构到上层的休息平台,便于下次施工时清理,保证新旧混凝土的有效连接
大体积混凝土是在较短时间内连续浇筑大量混凝土,筑成的大断面混凝土构件。由于其中蓄积水泥的
水化热,使内部温度升高、容易发生内外温差引起裂缝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超长、超厚(厚度>0.8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应从混凝土的配制→运输→浇筑→养护等各道工序充分考虑,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 2、特点
2.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指大体积混凝土水泥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变形导致的裂缝,并且必须预加控制这种裂缝的出现。
2.2大体积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灌,一次浇筑完成。采用一次整体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和“综合温控”施工技术,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整体性、抗渗性、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2.3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减少了施工工序之间的交叉,取消了各种施工缝的留设和处理工作,从而简化了施工程序,加快了施工进度。 3、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型设备基础、高层建筑箱基底板等超厚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 ……
6.2.4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和测温:
6.2.4.1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采用保湿法和保温法。保湿法,即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用蓄水、洒水或喷水养生;保温法是在混凝土成型后,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养护或采用薄膜养生液养护。
6.2.4.2 在混凝土结构内部有代表性的部位部置测温点,测温点布置应在边缘 与中间,按十字交叉布置,间距为3-5m,沿浇筑高度应布置在底部中间和表面,测点距离底板四周边缘要大于1米。通过测温全面掌握混凝土养护期间其内部的温度分布状况及温度梯度变化情况,以便定量、定性地指导控制降温速率。
常见质量问题及措施 现浇混凝土
1 柱中心线偏移、上下层柱错位。
由于放线不准确,下层柱模板支立不垂直、支撑不牢和柱顶部受外力侧向撞动,容易造成多层框架柱在楼板处柱子错台。防治措施如下:
(1)在建筑物平面位置控制放线时,应以精确的轴线引桩作为轴线控制依据:对较长建筑物的控制应分段进行;分间尺寸线应以中控轴线向两侧量,尽量减少测量累计误差;垂直向上延伸应用经纬仪控制纵向轴线,保证从下至上的垂直。
(2)柱模下端应准确且有固定措施不使其移位。可按柱子准确位置在楼板上划出断面尺寸,用木框先浇筑高度50-80mm的台以固定柱模
下端不产生位移
1.钢筋混凝土常见裂缝原因分析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原因是水泥、沙、石等质量不好,若工程
1.1材料质量
上用了这等不合格的材料就会产生“豆腐渣工程”。所以说只要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1.2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涉及面很广,一般涉及到得有:
(1)水分蒸发、水泥砂石的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
(2)混凝土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捣、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太大,浇注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施工控制不严,超载堆荷,也可能导致出现裂缝。
(4)混凝土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的关系密切,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如干燥过快,则产生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表面上,裂缝不规则,宽度小,另外水泥在水化及硬化过程中,散发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外部产生温差,超过一定值时,因混凝土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5)避免在极端条件下施工,可以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情况。 1.3地基变形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造成开裂主要原因是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于地基变形的情况,由于地基变形造成的应力相对较大,使得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
1.4温度变形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线膨胀系数一般为1X10-5/℃。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温度变形,由此产生附加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在工程中,这类裂缝较多见,譬如现浇屋面板上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等。
1.5湿度变形
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会逐渐减小,一般谓之干缩。收缩裂缝较常见,常见于现浇墙板式结构、现浇框架结构等,通常是因为养护不良造成。混凝土的不良值一般为0.2%-0.4%,其发展规律是早期快、后期缓慢。由此对于超长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通常是参加微膨胀剂等,这样可基本解决混凝土早期干缩问题。
1.6结构受荷
结构受荷后产生的裂缝因素很多,施工中和使用中都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早期受震、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预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而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承受了30%-40%的设计荷载时,就可能出现裂缝,肉眼一般不易察觉,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是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原来使用功能,如将办公室改为仓库、屋面加层、使用不当、增大荷载等均可能引起裂缝。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中,分别不同情况规定裂缝的最大宽度为0.2-0.3mm。对那些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以及不允许出现裂缝则应认为有害,需要以认真分析,慎重处理。
1.7设计欠周全
如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者由于计算错误,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或板太薄、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2.预防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在工程裂缝中很多一部分是通过设计手段、施工手段来克服。 2.1材料选用
(1)水泥: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2)粗骨料:宜用表面粗糙、质理坚硬的石料、空隙率小、无碱性反应;有害物质及粘土含量不超过规定。
(3)细骨料:宜用颗粒较粗、空隙较小、含泥量较低的中沙。
(4)外掺加料: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收缩。
2.2配料
(1)配合比设计:应采用低水灰比、低用水量,以减少水泥用量。 (2)禁止任意增加水泥用量。
(3)配置混凝土时计量应准确,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搅拌均匀,离析的混凝土必需重新搅拌后,方可浇注。
2.3配筋
钢筋的配置应严格按图施工,重视以下各点:
(1)钢筋品种、规格、数量的改变、代用,必需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
(2)钢筋的位置要正确,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钢筋间距过大,易引起钢筋之间的混凝土开裂。
2.4模板工程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模板应注意以下几点:
(1)模板构造要合理,以防止模板各杆件见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2)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防止施工荷载(特别是动荷载)作用下,模板变形过大造成开裂。
(3)合理掌握拆模时机,拆模时间过早,应保证早龄期混凝土不损坏或不开裂,但也不能太晚,尽可能不要错过混凝土水化热风值,即不要错过最佳养护介入时机。
2.5混凝土浇注
(1)混凝土浇注时应防止离析现象,振捣应均匀、适度。
(2)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度延长养护时间,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条件下,更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在浇水养护有困难时,或者不能保证其充分湿润时,可采用覆盖保湿材料等方法。
2.6设计构造
(1)建筑平面选型时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单,平面复杂的建筑物,容易产生扭曲等附加应力而造成墙体及楼板开裂。
(2)合理布置纵横墙,纵墙开洞应尽可能小。
(3)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越小,整体刚度越大,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差。
(4)合理的调解各部分承重结构的受力情况,使荷载分布均匀,尽量防止受力过于集中。
(5)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除了前述的措施外,在基础设计中可以采取调整基础的埋深度,不同的地基计算强度和采用不同的垫层厚度的方法,来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2.7施工技术
(1)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基坑开挖后应及时通知勘察及设计单位到现场验收,对较复杂的地基,设计方在基坑开挖后应要求勘察方及时补钻探,当探出有不利的地质情况时,必需先对其加固处理,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开挖基槽时,要注意不扰动其原状结构。
(3)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当相邻建(构)筑物间距较近时,一般应先施工较深的基础,以防基坑开挖较快破坏已建基础的地基。当建(构)筑物各部分荷载相差较大时,一般应施工重、高部分,后施工轻、低部分。
3.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就不容易根治;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应针对成因,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设计施工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确保结构安全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外观质量问题
(1)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混凝土局部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蜂窝状的孔洞。麻面、气泡——混凝土表面粗糙,有许多小凹坑。 (2)混凝土外露色不一致,有色斑、干缩裂缝现象。
(3)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棱角线不平直,用2m直尺检查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4)钢筋混凝土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造成露筋。 (5)施工缝不平顺,或有缝隙,或夹有杂物。
3. 对上述外观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3.1混凝土表面产生蜂窝、麻面、气泡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不准确,造成砂浆少而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没有拌和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未充分振捣造成漏振。
(3)模板支撑不牢固,振捣时造成模板移位,或模板孔隙没堵好,造成严重漏浆,形成蜂窝。
(4)模板表面粗糙或未清理干净,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漏刷,造成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损。
(5)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注时形成漏浆,沿板缝位置混凝土面出现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其气泡未排除,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面。 3.2混凝土外露色不一致,有沙纹、色斑、干缩裂缝现象的原因。 (1)模板上有锈斑和使用了不合格的脱模剂。
(2)由于与模板面相平行的泌水,造成细颗粒离析形成砂痕;模板不吸水,施工时温度低,拌和物泌水性大及细骨料中砂不足,空气含量低,浇注速度过快,过振,均会产生砂痕。
(3)拆模后养护不及时,致使混凝土表面因失水产生干缩裂缝。 3.3几何尺寸变形的原因。
(1)模板支撑不牢靠,支点设置不合理,模板制作不规范统一,致使安装不牢固。
(2)模板、支架刚度不够。
(3)振捣离模板太近且功率大时间长,致使模板变形跑模。 (4)周转使用的模板再次安装前未进行修整。
3.4钢筋混凝土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造成露筋。
(1)混凝土浇注时,振捣器碰撞钢筋,使钢筋垫块移位,造成钢筋紧贴模板或钢筋被移位致使拆模后露筋。
(2)结构断面较少,钢筋过密、过大使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填满钢筋周围,使该处产生露筋。 (3)配合比不当或下料不当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注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
3.5形成缝隙夹层的原因分析。
(1)浇注混凝土前,模板堵漏物进入混凝土体积内,浇注时振捣不够。 (2)在施工停歇期间有木块、锯末等杂物混入其中形成夹层。
4. 对以上常见外观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
4.1混凝土表面产生蜂窝、麻面、气泡的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根据现场砂石含水量调整现场配合比,加水时应制作加水曲线,校核搅拌机的加水装置,从而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施工配合比与设计配合比的偏差,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混凝土拌和要均匀,搅拌时间不得低于规定时间,以保证混凝土良好的和易性及均匀性,从而预防混凝土表面产生蜂窝。
(3)浇注时如果混凝土倾倒高度超过2m,为防止产生离析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4)振捣应分层捣固,振捣间距要适当,必须掌握好每一层插振的振捣时间。注意掌握振捣间距,使插入式振捣器的插入点间距离不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方格形排列)或1.75倍(交错形排列);平板振捣器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间应搭接振捣5cm左右;附着式振捣器安装间距为1.0~1.5米,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应将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止出现分层产生蜂窝。 (5)控制好拆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夏季混凝土施工不少于24h拆模,当地气温低于20℃时,不应小于30h拆模,以免使混凝土粘在模板上产生蜂窝。 (6)板面要清理干净,模板浇注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洗净,不留积水,模板缝隙要堵严,模板接缝控制在2㎜左右,并采用双面胶涂贴好,平整以防止漏浆。 4.2混凝土外露色不一致,有沙纹、色斑、干缩裂缝隙现象的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认证打磨模板,保证模板光滑整洁,并使用合格的脱模剂均匀涂抹模板。
(2)严格控制砂、石材料级配,水泥、砂尽量使用同一产地和批号的产品。 (3)尽可能采用同一条件养护,结构物各部分物件在拆模之间应保持连续湿润。 (4)尽可能使用竹胶板或木胶板。
4.3对于混凝土几何尺寸变形的防治措施。
要防止模板的变形,首先得从模板的支撑系统分析解决问题,模板的支撑系统主要由模板、横档、竖挡、内撑、外撑和穿墙对拉螺栓组成。为了整个模板系统系统承受混凝土侧压力时不变形、不发生胀模现象,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模板制作过程中,尽量使模板统一规格,使用面积较大的模板,对于中小型构筑物,一般使用木模,经计算中心压力后,在保证模板刚度的前提下,统一钻拉杆孔,以便拉杆和横挡或竖挡连接牢固,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防止模析变形。
(2)确保模板加牢靠,不管采用什么支撑方式,混凝土上料运输的脚手架不得与模板系统发生联系,以免运料和工人操作时引起模板变形,浇注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如发现有模板走动,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应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好。
(3)每次使用之间,要检查模板变形情况,禁止使用弯曲凹凸不平或缺少楞少角等变形模板。
4.4对于混凝土表面产生蜂窝、麻面、气泡的防治措施。
(1)要注意固定好垫块,水泥砂浆垫块要植入铁丝并绑扎在钢筋上以防止振捣时位移,检查时不得踩踏钢筋,如有钢筋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查,补扣绑好;要避免撞击钢筋以防止钢筋位移,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来振捣,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来振捣,配料所用石子最大粒径不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离的3/4。
(2)壁较薄、高度较大的结构,钢筋多的部位应用采用以30mm和50mm两种规格的振捣棒为主,每次振捣时间控制在5~10s;对于锚固区等钢筋密集处,初用振捣棒充分振捣外,还应配以人工插捣及模皮锤敲击等辅助手段。
(3)振捣时先使用插入式振捣梁腹混凝土,使其下部混凝土溢出与箱梁地板混凝土相结合,然后再充分振捣使两部分混凝土融合在一起,从而消除底板与腹板之间出现脱节和空虚不实的现象。
(4)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采用泵送混凝土时,由于布灰管冲击力很大,不得直接放在钢筋骨上,要放在专用脚手架上或支架上,以免造成钢筋变形或移位。
4.5预防形成缝隙夹层的措施。
(1)用压缩空气或射水消除混凝土表面杂物及模板上粘着的灰浆。
(2)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清理杂物和进行冲洗;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浆等,然后再继续浇注混凝土,浇注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或与混凝土相同配比的减石子砂浆一道。
5. 结束语
致使混凝土外观出现质量问题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天气、温湿度、外加剂品种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结合当地原材料条件及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减少混凝土外观出现质量问题,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