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但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其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和叙事特点进行论述,少有创新。本文试图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历史及评价,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和前景展望等,从而方便以后对《远大前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 键 字:狄更斯 《远大前程》 文本批评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他的创作代表了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潮流的最高成就。
《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是狄更斯创作晚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匹普的乡下孤儿,在姐姐的辱骂和姐夫的关怀下长大,一直想成为像姐夫乔一样的铁匠,但在去过富有的郝薇香小姐家里,看到了美丽的艾斯黛拉之后,便希望自己飞黄腾达,以配得上艾斯黛拉。恰好他曾经救过的一位逃犯在国外发了财,寄钱给他,努力想把他培养为上等人,帮他实现了梦想。匹普以为资助他的是郝薇香小姐,自己前程远大,将和艾斯黛拉结婚,逐渐疏远了一直关心他的乔和毕蒂。可就在匹普满怀憧憬之时,他偶然发现,艾斯黛拉不过是郝薇香小姐拿来报复男人的工具,对他毫无感情可言,此时逃犯也从国外回来,钱财被当局没收,他的前程随即烟消云散。此时的匹普并无伤感,反而变得清醒,最终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份事业,并与寡居的艾斯黛拉结合。
一、国外研究简述
《远大前程》问世不久,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从十九世纪到今天,西方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或臧或否,褒贬不一。赞赏者认为《远大前程》可以进入狄更斯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列,它保留了狄更斯往常小说的一贯风格(人物形象阴沉暗淡,故事场景违背常态等),但是它的人物刻画更加传神,情节结构十分严谨,值得称道。反对者则指责这部作品情节结构不合情理,人物塑造生硬怪僻、异乎寻常、没有生命,与狄更斯早期的小说相比显得“虚弱、疲
- 1 -
乏、无味”①。
从我们收集到的外文资料来看,对《远大前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历史批评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创作于1860年到1861年,而正是在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引起思想界、科学界的强烈震动,于是有研究者注意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狄更斯《远大前程》的影响,例如Goldie Morgentaler在Meditating on the low: a Darwinian reading of 'Great Expectations'中提出,从《双城记》到《远大前程》狄更斯人格塑造的观点由遗传决定论变为环境(突出表现在家庭环境)决定论,这种突然转变应当归功于达尔文。
Susan Walsh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提出,《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姐是当时英国经济形势的标志。维多利亚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女性传统的投资方式,也影响了像主人公匹普那样的年轻人的志向和抱负。被荒废的沙堤斯庄园、啤酒工厂以及郝薇香失败的投资历史都可以解释为狄更斯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认识和评论。
2、 文本批评
(1)文本语言:
在《远大前程》的结尾,奥立克给匹普一封短信将其骗至石灰屋,意图谋杀匹普,在谋杀之前奥立克痛斥匹普使他失去工作,使毕蒂疏远他,迫使他偷袭乔夫人并因此被驱逐出这个国家,他嘲笑匹普只会用一种笔迹,而他的新同伙康佩生能写五十种。Marie McAllister在Sneaking you as writes but one: a note on forgery and identity in great expectations一文中提出,奥立克的那句愤怒的嘲笑揭示了说话者尚未意识到的更深层的含义。康佩生对伪造的擅长揭示了他的本质:一个绅士外壳下的骗子,马格韦契的背叛者,郝薇香小姐的欺骗者;反过来,匹普没有能力写五十种笔迹也暗示了他的始终如一的内在本性,匹普因为艾斯黛拉曾经努力抖掉过去,远离毕蒂和乔,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穿不同的衣服,说不同的口音——用另一种笔迹,但是匹普自从认识到乔的价值以后,便原谅了郝薇香小姐,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匹普始终没有彻底失去美好的本性,始终不同于康佩生,他“仍然用一种笔迹”。
①
Margaret Oliphant, Sensation Novels, Blackwood's Edinburgh Magazine. 559.91 (May 1862): p564-584.
- 2 -
(2)人物形象
Lucile P·Shores 在The Character of Estella in Great Expectations一文中提出,艾斯黛拉这个人物形象虽然被认为冷漠、残酷,但是在与匹普交往的行为中她却一直保持着发自内心的感情和真诚。艾斯黛拉从小就被郝薇香小姐培养得傲慢无礼、出言不逊,但是她却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温情地对待匹普。艾斯黛拉深知自己的性格已经被郝薇香小姐扭曲到了无法复原的地步,她为现在的自己感到羞耻但怀着面对现实的态度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她不想成为匹普的负担并不止一次真诚地告诫匹普远离自己;艾斯黛拉并不是为了金钱而嫁给蛛穆尔,她一方面想逃离养母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匹普,只有像蛛穆尔那样恶贯满盈的人才当得起她难以纠正的罪恶的性格。
Hana Wirth-Nesher 在The Literary Orphan as National Hero: Huck and Pip 中将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和匹普进行比较,指出这两个孤儿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处于社会阶层的下级,二者的名字也都显示着身份的不重要性,他们都怀抱强烈的期望,匹普的理想是进入上层成为一个绅士,哈克则希望背离社会来洗净文明的污染,一个寻求社会地位,一个逃离社会文明,作者认为两种孤儿叙事的区别象征了英美两国当时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差异,这种差异使狄更斯成为英国的,使马克·吐温成为美国的。
(3)表现手法
Robert Barnard 在Imagery and Theme in Great Expectations一文中探讨了《远大前程》中监狱和动物意象的运用,并认为作者通过意象运用对象的改变暗示了恶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的转移。Barnard认为一个人物的罪恶污染另一个人物,就像一个人物的道德重建会改善另一个人物的品行。马格韦契、郝薇香小姐、匹普和艾斯黛拉都被罪恶和堕落的链条联系着,他们既是背叛者又是被背叛者,既是堕落者又诱导他人堕落。
此外,我们也查阅了可以找到的一些外国的文学史教材,但这些教材谈及《远大前程》的篇幅都很少,多是介绍性的内容,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国内研究
(一)研究概况
- 3 -
中国读者接触狄更斯,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翻译。但当时,《远大前程》并没有被译介过来。民国时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远大前程》的评论,散见于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如伊瓦肖娃著的《狄更斯评传》等,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关于《远大前程》的评论尚不够集中和深入,仅限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资料,独立的研究还未展开。国内《远大前程》研究的真正深入、繁荣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受苏联影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狄更斯十分重视,并在1962年狄更斯诞辰150周年纪念时形成了一个高潮,《远大前程》也在这时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直到目前,狄更斯小说研究的重点一直是《双城记》,对《远大前程》的研究比较少,成就也不高。
目前国内《远大前程》的译本有近十种之多,比较好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王科一译,2006年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万、叶尊译,2004年版)的译本,本文中所使用的人名、地名等就选择了王科一的翻译。
国内的文学史书籍方面,我们主要参考了蒋成勇主编的《外国文学教程》、《世界文学史纲》,张良村著的《世界文学历程》,杨匠先、冯丽军、郑汉生所编的《简明外国文学史》以及王佐良《英国文学史》等。这些著作在论及狄更斯的章节,无一例外地都把《双城记》作为重点,而较少提及《远大前程》,只对后者做一简单介绍,多把主题概括为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小人物理想的破灭。蒋成勇的观点较为新颖,他指出,“小说形象地描写了人物对上流社会生活追逐中的人性迷失,同时揭露了财富背后的肮脏和罪恶,体现了只有踏实地工作和生活才是真善美的体现”①,“故事揭示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幸福的真谛乃是善良和爱”②。 杨匠先等人所编的《简明外国文学史》则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强调了人要过正直,诚实的生活”。 ③
国内对狄更斯的研究专著很少,只有一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赵炎秋
①蒋承勇.外国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③杨匠先等.简明外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4 -
的《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这本书也没有对《远大前程》这部小说的专题研究,但在很多章节中谈到了《远大前程》,以下将会具体论及。
期刊论文共检索到90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7篇。这些论文或就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进行阐述和批判,或联系狄更斯的某些思想因素对作品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就小说的叙事特征、情节构造和人物塑造进行论述。前者如《他者的表征——析两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殖民话语》、《气味与人物的阶级属性——英国19世纪60年代小说中一种特有现象的分析》等,中者如《狄更斯在小说创作中的潜意识的宣泄——解读<远大前程>的自传色彩》、《潜意识在<远大前程>中的流露》等,后者如《<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细密周至,混然天成——评<远大前程>的情节结构》等。
(二)研究成果
1、关于《远大前程》的主题和思想
(1)主题方面
主要观点是社会批判主题和复仇主题,赵炎秋在《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一书中提出,《远大前程》是对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金钱有着巨大的魔力,它使人的心灵被腐蚀,对人性造成了破坏。姚宇在其论文《“远大前程”还是幻灭?》中着重讨论了人物所企望的\"远大前程\"的获得和失去(即幻灭),以及各自失败的原因,展示出当时社会剥夺人性的力量,和人们为人性的回归所做出的努力。王彬彬的论文《当代小说中的创伤报复型人物——兼谈“改革者”形象塑造》,则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郝微香小姐的复仇动机,及其为复仇所做的一切努力。
另外一些研究较多的主题,列举如下:
理想破灭主题,潘晓东在《一枕黄粱——<远大前程>中匹普的“绅士”梦的破灭及其思考》中肯定狄更斯通过对主人公\"绅士\"梦破灭的必然性描述,展现了英国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的价值观,人性的善良和本真的回归,也同时否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成长主题,如刘丽敏《成长中的逐渐成熟与自我发现——浅谈<远大前程>中皮普性格的逐渐完善》从社会环境与人性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远大前程》中的成长主题,论述了社会及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人性回归主题,赵炎秋在《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中提到,“人性内涵有着
- 5 -
很厚的深度,是人们不易察觉或司空见惯的,容易被忽略,需要通过形象,使这些因素突出或者陌生化,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要从动态的角度来探索人物善恶的变化与发展”①,他认为《远大前程》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狄更斯为了让人性突出,故意夸张某种生活现象到不合情理的程度,使人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获得形而上的真实,无可厚非。
此外还有报恩主题、教育主题等方面的研究,但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挖掘。 (2)思想方面
赵炎秋在《论<远大前程>中狄更斯的男性意识》中指出,狄更斯不是一个歧视女性的作家。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爱她们,尊重她们,照顾她们,然而在创作中,他又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她们,把她们置于男性之下。在狄更斯笔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是男性价值的一种标志,在女性身上,男性自我得到肯定,而女性的困境是不可逆的事件(艾斯黛拉是经济上受养母制约)造成的,并且遭受被男性虐待的危险,女性在生存能力和智力上远远不如男性。赵炎秋还论述了纯洁的性道德观念在《远大前程》中的表现,即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忠诚,正面人物的外在行为和思想感情都不违背道德。具体表现在艾斯黛拉与匹普最后时刻邂逅时,互诉衷情,特别说明艾斯黛拉丈夫死后才有对匹普的思念。
另外,也有学者察觉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思想在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流露,他们注重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潜意识学说,从而揭示出这部小说在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上都流露出潜意识内涵。例如王向辉的《梦的结构及潜意识的流露——解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兰丽伟《潜意识在<远大前程>中的流露》等。
此外,还有研究者注意到了狄更斯宗教观念对作品的重要影响,如吴菁菁《狄更斯与<远大前程>——狄更斯的宗教观对于远大前程中人物塑造的影响》着重分析了从狄更斯的宗教观念 对《远大前程》当中的人物、情节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2、人物形象
这方面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着眼于对匹普、郝微香小姐和艾丝黛拉等重要人物的分析。相对而言,针对艾斯黛拉的研究比较少,也不够深入。
①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 6 -
对匹普和郝薇香小姐的研究较多,但范围狭窄,局限于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研究。例如于丽锦《浅析<远大前程>中匹普的性格发展过程》、朱雪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评<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姐》、翟慧丽《哥特式心理解读<远大前程>中赫维仙小姐》等。也有对作品中人物群体形象的研究,如赵炎秋《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分析了小说中马格韦契、郝微香、艾斯黛拉的双重人格。郭春林的《<远大前程>女性形象探析》通过分析《远大前程》中的女性群像指出,狄更斯对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他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固有的性道德、家庭道德等方面的理念
3、叙述结构与叙述方式
张丽在其硕士论文《<远大前程>的空间叙事》中把《远大前程》的叙事空间分为故事层面和非故事层面。在故事层面的空间分为:扑朔迷离的神秘空间和若即若离的社会空间;非故事层面的空间为自怨自艾的心理空间;从各个叙事空间的构成入手,分析三个叙事空间是如何通过叙事之笔一个个充分展开;通过分析各个空间中所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手法,阐述不同空间在文本中的作用;经过叙事之笔的回转串联之后,通过巧妙的叙述分层、神秘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并置,形成了神秘空间与社会空间交替出现的“圆形运动”结构,从而揭示了作品的真正内涵,反映了狄更斯的人生观和创作基调。李洋《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远大前程>》结合了二元对立特征,运用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理论分析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人物的行为特征,以达到对文学经典的深层解读。这方面的文章还有常楣《<远大前程>的叙事特点研究》,米瑞恒《<远大前程>的叙事艺术》等。
此外,姜麟的《<远大前程>的叙事学与文体学研究》还尝试运用叙述学与文体学的重合面对《远大前程》进行叙述学与文体学的综合分析,重点分析《远大前程》中的叙事视角,视角转换以及视角的修辞效果和人物话语形式。
4、意象分析
陈晓兰在其论文《腐朽之力: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中提到,“《远大前程》集中体现了狄更斯对传统、对古旧事物的态度……狄更斯通过郝薇香的典型形象,批判了那种极端对抗现在、拒绝外部世界,企图自我封闭、滞留于过去的古老庄园的生活形态”①。
①
陈晓兰,《腐朽之力: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四期
- 7 -
党玲的论文《 探析《远大前程》中的多次宴请》中以主人公匹普生活及活动空间形式的转换为线,对作品中几次具有代表性的宴请(dinner)进行分析,探求狄更斯如何通过他独特的写作手法、犀利的笔锋,展示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对当时社会道德的批判。
5、原型分析
房霞在她的《解读<远大前程>中的<圣经>神话原型的象征意义》中提到,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意义丰富深刻的圣经神话原型意象进行环境描写,烘托塑造人物形象,将主人公的命运在起伏跌宕的故事中给予合理的安排与归宿,使小说达到了艺术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
6、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
主要在一些论文中体现出来,如《<牛天赐传>与<远大前程>综论》,比较全面的分析比较了两部小说在形式结构、艺术风格、文本方面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点。《超前的思想意识 象征的艺术手法——<远大前程>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比较 》一文对两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比较。《郝薇香和爱米丽的形象比较——兼论<远大前程>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写作方法》对小说中的人物赫维仙和爱米丽在塑造方法上的不同进行了比较。《两个敢爱敢恨的性情英雄——浅析马格韦契和裘德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人物马格韦契和裘德悲壮的人生故事,认为这两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爱恨分明,敢做敢为的男子汉形象。
其他角度的研究还有:
1、对译本的研究:
如李树娟《<远大前程>译本加注对比分析》,通过比较王科一与罗志野两个译本的优劣强调了译本加注的意义和效果。 2、对作品浪漫主义倾向的研究:
如李增的《论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浪漫主义倾向》指出《远大前程》里体现的回忆过去、回归自然、关注儿童的创作主题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8 -
1、研究的视野不够广泛,角度太窄,缺少新颖的研究视角。 2、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研究不够深入,其他人物研究较少,。
3、对作品的写作手法挖掘不够;例如作品中有很多意蕴丰富的话语,但研究较少。
4、对作品的不足阐释不多,主要是结构松散,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语言不够凝炼,也有教材认为《远大前程》过于夸张,但都只是指出,没有详加阐述
四、研究前景展望
1、比较研究还可以继续挖掘,包括历时和共时的比较,中西方的比较等。 2、对《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进一步研究,如马格韦契、贾格斯、文米克等。
3、可以从表现人性异化这一角度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例如文米克筑城堡,贾格斯洗手等
4、作品中涉及到很多不同类型的主仆关系(如匹普和他的小侍从、林凯特一家与女仆,文末店主人与伙计等),也可以研究。 5、对作品反映出的狄更斯的价值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国内:
1、 2、 3、 4、 5、 6、 7、
《远大前程》.狄更斯著.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外国文学史》.宋维之等..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欧美文学史传》.王立新、 任子峰.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世界文学史纲》.蒋承勇.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外国文学教程》.蒋承勇.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欧美文学史论》.张志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简明外国文学史》.杨匠先,冯丽军,郑汉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3 8、 9、
《欧美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李万钧.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上海.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
- 9 -
10、 《英国文学史》.丹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1、 《英国文学史》.王佐良..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12、 《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1 13、 《英美文学选读》.张伯香.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4、 《狄更斯评传》.伊瓦肖娃.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15、 《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赵炎秋.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 吴菁菁:《狄更斯与<远大前程>——狄更斯的宗教观对于远大前程
中人物塑造的影响 》 大众文艺(理论) 2009年10月
17、 郭荣: 《论<远大前程>中狄更斯的男性意识》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
18、 王向辉: 《梦的结构及潜意识的流露——解读狄更斯的<远大前
程>》 名作欣赏 2005年4月
19、 房霞: 《解读<远大前程>中的<圣经>神话原型的象征意义》 作家
2008年12月
20、 朱雪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评<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姐》
名作欣赏 2009年12月
21、 刘丽敏:《成长中的逐渐成熟与自我发现——浅谈<远大前程>中匹
普性格的逐渐完善》 科学文汇 2008年10月
22、 翟慧丽:《哥特式心理解读<远大前程>中郝薇香小姐》 大学英
语(学术版) 2008年1月
23、 赵炎秋:《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 1994年6月
24、 陈晓兰《腐朽之力: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 外国文学评论
2004年4月
25、 党玲:《探析<远大前程>中的多次宴请》 作家 2008年12
月
26、 李增:《论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倾向》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6月
国外:
1、Goldie Morgentaler, Meditating on the low: a Darwinian reading of 'Great
- 10 -
Expectations
2、Marie McAllister Sneaking you as writes but one: a note on forgery and identity in great expectations
3、Lucile P·Shores The Character of Estella in Great Expectations 4、Hana Wirth-Nesher The Literary Orphan as National Hero: Huck and Pip 5、Robert Barnard Imagery and Theme in Great Expectations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