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2023-02-05 来源:华拓网
第6卷 第1期2006年2月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beiPolytechnic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6 No11Feb.2006

文章编号:1673-2804(2006)01-0089-04

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史冬防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

摘 要: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中国政府以及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的特点,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与管理等五个方面。在总结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图分类号:F592.

1

文献标识码:A

一 生态旅游研究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1 萌芽时期

我国早期的山水旅游活动中就包含朴素的生态旅游思想,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旅游者的价值观,我们发现先贤们对外部世界皆取和谐共生的理念;于旅游主体,他们皆取/自怡0/自选0之审美态度。他们是采取欣赏的而非征服的态度。古代的庄子就提出了/依忽天理,因其固然0和/既雕既凿,复归于朴0的崇尚自然的旅游观。

2 真正的兴起时期

这一时期应该从1982年算起,因为这年创造了几个/第一0,如我国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4处,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座,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并且强调,旅游开发必须以资源保护为前提,追求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这一时期的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0,/破坏性不大的旅游0,

/适当的旅游0或者

/保护性旅游0,着重强调旅游活动的保护性前提,但这一时期的生态旅游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文献较少。

3 国家重视的时期

1995年是我国旅游界和政府对生态旅游的高度重视时期。这一年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会议上,就发展生态旅游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了5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6大会文件,还建议国家旅游局将生态旅游作旅游主题年为中国旅游年序列并被采纳。会上郭来喜的5中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战略6一文受到国家旅游局的高度重视。

4 全面发展时期

新千年以后,生态旅游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国在2002年召开了两次重要的生态旅游会议。一次是8月在贵州省兴义市召开的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论坛会,另一次是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会。在会议上,深入讨论了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广泛交流了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与生态旅游业建设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机遇。这次会议,实现了科学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对话,使公众对生态旅游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旅游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二 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状况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其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研究范畴。为了使研究具有全面性,本文以篇名中包含/生态旅游0的文献为研究重点,收集了相关文献。对CNKI中1114篇含/生态旅游0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众多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产生的原因(占8%),概念(占11%),特点(占15%),生态旅游资源(占28%),开发规划与管理(占62%),当然,有很多文章包含了其中的几个方面。

1 理论研究

(1)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

一切社会文化问题在追其根源时都与人有关系。因此,张红等认为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多层面矛盾而产生的,这些矛盾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人地矛盾和人人矛盾。从人地矛盾来说,由于人类经济活动,传统

收稿日期:2005-05-27

90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要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从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的实质角度,生态旅游的特征可以归结为:旅游者的经历的原始性,独创性;规模小型性;对资源的保护性;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4)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直接对象和物质基础。由于生态旅游概念本身存在争议,致使作为其对象也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种商业性的专项旅游产品;质性和精神性;

(2)自然性和文化性;

(1)

生态旅游是一种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的原则,还是一

(3)物

(4)原生性和人造性。杨桂华将生态旅游

旅游模式,危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迫切需要找出一种优化的人地系统,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真正的生态旅游规划有利于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人人矛盾方面来说,旅游业是一种时尚的产业,即/旅游需求与供给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的感知,期望,价值观念动态变化基础上的0。旅游者对传统的大众旅游逐渐厌倦,渴望走向大自然,返璞归真,这就迫使旅游业的相关部门,要推出新的旅游产品来激发人们出游的兴趣。

(2)生态旅游的内涵

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很多,目前可查到的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已经有几十种,对其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依据兴起的原因,理论上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生态旅游:从需求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依据范畴,一种是狭义的生态旅游,指的是到偏僻的,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的旅游,如南极探险;一种是广义的生态旅游,指的是包含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如海洋生态旅游。

依据产生地,生态旅游是在那些具有独特的风景,特殊的生态学价值和具有纯粹自然性的受保护区域的旅游活动。

依据其产品属性,生态旅游是特殊设计的旅游产品,以满足特殊旅游者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以质增长,而非以量增收。

依据其实践,生态旅游就是把旅游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即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上的应用,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舞台所进行的一种对生态和文化负责任的旅游。

同时,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0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政策法规的形式将生态旅游的概念确定下来。

(3)生态旅游的特点

郭来喜把生态旅游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六点:旅游活动以大自然为舞台;旅游内涵孕育着科学文化高雅品质;旅游活动以生态学思想作为设计依据;旅游活动的载体具有多样化的特色;旅游者高度参与性的活动;生态旅游是增强人类环境意识的高品质旅游。其他的学者对生态旅游特点的认识也因概念理解不同而不同。依据其内涵,卢云亭(1996)提出4个特点: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内容上的专业性。从宏观可持续发展角度,西北大学马乃喜论证生态旅游的特点为: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

资源定义为: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能为旅游业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从资源组合形成的角度,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按照生态学的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有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区。同时,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也有争议。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观赏型,科学型,探险型,保健型,狩猎型,民俗型六大类型根据其为形成机理分为两类型:内生型生态旅游资源,指纯天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苔原等;外生型生态旅游资源,指人工干预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如人工森林,历史文化遗产等。

2 实践研究

(1)生态旅游开发规划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在资源开发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以生态学原理进行旅游规划两方面基本取得一致,如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原则:要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认为生态旅游的规划应以生态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并分别介绍了这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同时,把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应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

(2)生态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管理是通过不同方式,使生态旅游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内容包含: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社区管理,生态旅游区环境的管理。生态旅游区要注重对生态旅游容量的管理,用市场手段控制游客的数量,一般采用价格上涨的方法,或者分时间段对景点轮流开放,并加强工程治理等。同时注意把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手段相结合,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地理信息系统,如综合了GIS在旅游区的开发和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GIS的局域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

3 生态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前瞻(1)概念认识模糊,生态伦理观念缺乏 第1期 史冬防: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人们经常把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自然观光旅游等混淆,有的过分强调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和高品位性,致使很多人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致使很多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有悖于其最初目的的现象。1998年,国内22%的自然保护区环境因开展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的生态旅游资源出现退化;在垃圾公害,

2000年,

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

11%

44%的自然保护区存

3%有空

(6)研究理念的失衡性

91

目前生态旅游的规划大多沿袭传统旅游的规划方法和思路,生态旅游理念不深入,如在突出地方自然和人文特色方面不够,对社区居民的利益考虑不多,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考虑不够,对环境的保护措施及其经费的研究不够深入,忽视了社会公平问题,这就要求做到综合考虑各相关利益主体对生态旅游的影响,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完备研究体系。参考文献:

[1] 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

游学刊.

2002.17(2):68-72

(5):

58-61

[2]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可持续旅游大案资源环境政策思考

[J].旅游学刊(京),1999.川大学出版社.

2002.28-38

1-1063-7055-581998.37-46

[3] 印开蒲,鄢和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成都:四

气污染。长此以往,后果将是/人类最后遗产的丧失0。究其根源在于生态伦理尚未成为主流思想。只有树立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旅游。因此,研究者要加强生态伦理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用一句完整的语言来概括生态旅游的概念,不能简化它的科学含义,否则,所谓的生态旅游产品就会偏离它应有的意义。

(2)规划方案片面,生态旅游资源认识片面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生态旅游资源和作生态旅游规划时,目光多集中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方面。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应该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而且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生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作旅游规划时,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3)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对生态旅游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考虑,定量研究较少,笔者在搜索文献时发现从1994到2004年,约有847篇使用定性描述的方法来研究的,约有200篇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约有55篇用数学方法构造模型来分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3S0技术来分析的只有12篇,仅占1%,而且使用这些方法的作者主要还是地学出身的。在这些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的文章,成果常常缺乏可操作性或普适性,尤其是数学模型方法,缺乏普适性,难以推广。这就要积极引入更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林学,美学,生态学国土开发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进而形成综合的集成方法。

(4)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偏少

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应同等重要。现实中,虽然也出现了许多在规划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管理的内容和策略上的探索,但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区的这个层面上,对国家,区域等层次上的旅游规划的研究很少。同时,生态旅游应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的东西,但也要吸取外国的经验和教训,探索研究适合中国的生态旅游理论和实践。

(5)研究经费有限,须增强研究者实力

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科研活动,支持他们的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支持创建生态旅游实验区或示范区的活动,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种模式和途径。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组织和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一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

学进展.1997.16(4):会科学版).

2002.

(1):

[5] 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20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6] 王义民.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国土与

自然资源研究.

1999.

(2):

[7] 王献浦.中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工作大纲[M].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3):41-42

2003.20-5512(4):

20-24

[8] 张林源.杨新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研究[J].

1996,12(1):40-43

[9]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战略[J].旅游调研,[10] 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刍议7J2.人文地理,1999,[J].人文地理,2001,(1):56-61

[14]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研

究,1996,

(1):

80-87

1998,

[15]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

(2);14-16

[16] 王宪礼.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J].

生态学杂志,

1999,

(3):

46-53

[17]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

14(1):51-55

[18]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6,

16(1):106-112

[19] 马乃喜.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应注意哪些问题一答读者

[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7,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报,1999,

(6):

(01)

[20]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

1999,15(2):74-79

[21] 杨桂华.论生态旅游资源[J].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

33-38

[11] 刘继生,孔强,陈娟.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12] 张红.刘继生.都市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一以长春市为例

(2):86-89

[13] 李东和.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分析[J].旅游学刊,1999,

92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1999,

(4):

14-17

[22] 毛振宾.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

护,

2002,

(2):

27-30

[23] 候立军.略论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J].旅游经济,

1996,44-47

[24] 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1996.刊,

(2):171-175

[25] 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

1999,14(3):40-44

80-85

20(5):

841-848

[26]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

1995,13(1):

[27] 钟林生.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

[J].生态学报,2000,报,

1998,9(3):

[28] 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

327-331

2000.

[29] 保继刚,钟新民.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一

2020)[M].北京旅游出版社,出版社,究,

1999,

2000.(2):

61-64

[30]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J].北京高等教育[31] 胡镜荣.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J].地理学与国土研[32] 刘颂.应用GIS建立风景区管理信息系统[J].旅游科学,

[33] 张斌.我国生态旅游的几个误区[J].环境保护,2002,

(7):27-29

[34] 高露.生态旅游管理亟待加强[N].经济参考报,1998-06-03

[35]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秘书处编译.生态旅游的绿色实

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6] 钟国平,周涛.生态若干问题探讨[M].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999,

2002,

(4):

64-6764-68

2004,

[37] 傅华.论生态伦理的确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

15(8):

[38] 全华.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综述[J].生态学报,

(6):1267-1278

[39] 吴传钧,陆大道,毛汉英,紧密为国家决策服务的人文地

理学.见:陆大道主里学发展与创新[J].北京:科学出版社,-8

[41]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一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

究,1999,18(2):

179-184.

1999.19-27

7

[40] 高翅.森林公园刍议[J].中国园林,1997,13(6):

ResearchStatusQuoandProspectsofEcotourisminChina

SHIDong-fang

(DepartmentofUrbanandEnvironmen,tXuzhou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Keywords:ecotourism;

researchstatusquo;problemsandprospects

isputforward,

itdrawsmoreatten-

Abstract:Assoonasecotourism,asaconcreteformofsustainabletourism,

tionfromtheChinesegovernmentandacademiccircles.Thedomesticresearchachievemetsaboutecotourismfocus

onthefiveaspects:reasonsofecotourismproducing,connotationofecotourism,characteristicsofecotourism,ecotourismresourcesandecotourismdevelopmen,tplanandmanagemen.tThearticlepointsoutaseriesofprob-lemsexistinginthecurrentstudyofecotourisminourcountrybasedonthesummaryofthedomesticresearcha-chievementsofecotourismtotrymybesttocontributetothestudyofecotouris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