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媛媛 陈涛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44期
[摘 要] 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式培养方法是当前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和本科的教育需求,切实保证中专能够顺利过渡到本科,进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创造优良的条件以备就业,并且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持续改革。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中职与本科“3+4”;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056-02
伴随当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学前教育职业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而且当前社会对具备高素质高能力人员的需求缺口逐渐增加,为了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推动学前教育中职专业长期发展,而长期发展目标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创新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本科科“3+4”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对学生实现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员的需要,本文对其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3+4”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前教育中职与本科“3+4”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3+4”培养模式是指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分段式合作并展开“中职3年制+本科4年制”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职与本科“3+4”教育模式中“3”指的是初级中学毕业生所在学校学习三年,完成与自身专业相关培训和课程。“4”指的是三年中职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资格后,可以直接升职到高职本科学校,成绩合格之后能够取得相应文凭。 二、学前教育中职与本科专业“3+4”培养模式的特征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中“3+4”培养模式相对而言是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备终身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理论创新,和传统高职衔接方式、单招、五年一贯制等方式相对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助于降低应试教育的劣势
和单招中高职衔接方式相对比,中职“3+4”培養模式有助于克服应试教育弊端。“3+4”模式教学下,中职生可以不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升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生在完成专业技能学习
之后,只需实现有关要求就可到本科学校进行学习。进而有效降低单招模式的劣势,能够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学前教育实行“3+4”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推动中高职专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二)有助于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吸引力
(1)应建立健全“3+4”中高衔接机制和序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学生盲目追求普通高中的不良情况,推动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二者的协调发展,进而在根本上保证两者教育比例的合理性,并逐渐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吸引力。(2)五年一贯制与“3+4”中职与本科衔接模式相对比而言,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直接上本科的梦想,进一步加强其学前教育职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吸引力。 三、学前教育中职与本科开展“3+4”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分析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学前教育中职与本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但是,与其相违背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方针的落后性,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毕业生升学或继续深造仍面临一些制度瓶颈,此类学生直接考入本科的难度比较大。相反,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录取逐渐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部分大学的人才持续扩招,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就业极其困难,无形中加大了中职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程度。所以,为了充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生对持续深造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终身教育教学需求,构建学前教育中职与本科“3+4”教育模式极为重要,此类做法势在必行。
四、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本科“3+4”教学模式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此专业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社会、家长、学生期望值很高,因此,基于学前教育专业“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在中职直通本科条件下激发中职阶段应有的教学动力和学生学习动力,保证中职阶段教学质量,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学前教育专业“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形成有效管理运行机制。防止因为中职直通本科而造成中职阶段拖沓、松垮局面,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一)教学研究的持续跟进
有关学前教育的地方校验部门应根据学校实际教研情况、社会对此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教学评价等众多方面的有用信息对学前教育专业“3+4”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指导,组织教师制定相应教学标准,展开课堂设置内容和教学检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并促进教学信息化发展。另外,和普通职业教育加强沟通,学前教育有关文化课方面应采用与普通高中相同的教材,除了应试高考之外,在知识学习体系上应将中职教学和普通高中相关教材同步跟进,
推动中职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切实为本科阶段的高技术人才教育模式改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学前教育职业鲜明的课程体系
以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产业结构为依托,遵循学前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与联办本科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此专业中职段与本科段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在中职培养阶段,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始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将德育与今后从事的职业对接,将课程内容向职业教育推进,为突显职业特色,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根据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后四年本科段的学习及专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是“3+4”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学前教育职业教学中,如果能结合产业和科研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培育成社会与企业所真正需要的实践性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联合企业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让企业中的一线经验人员走进高职课堂,加强教育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生产与教学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另外,还要让教师走进学前教育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要想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就必须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产学研教育机制,让产、学、研同市场中的企业相结合。比如,设置出根据学前教育相关学校定制的供给人才的签约机制、市场信息传递机制、自我完善的教育资源机制等机制。
(四)转变教育观念并确立符合“3+4”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特点为培养目标
高效、简洁是本科学校教育体制的特点。从教育系别的设置来说,本科高校一般有两种设置模式:(1)“大院小系制”的两级管理体制,详细来说就是本科院校内有很多的小系,如没有学前教育系,只有××教育系、师范专业等,把专业改成系别的方式即一个系代表一个专业。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一个专业受一个系管理,这样管理起来比较和谐统一,教学效率高。(2)实行“大院大学部小系制”的三级管理形式,具体内容就是本科教育学校有6~9个学习部,每个学习部分别有2~7个小系别,各个系中行政机构是整个系中的骨干部门,在系里还要设置教学设备和办公室。在不同类别办公区域设置不同的助理人员,在办公室内还要设置几个勤工助学的岗位。系办公室主要管理本系內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任务,系管理部门还要全面管理监督教学中设备和教室的应用情况,保证教学正常展开。
建立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本科“3+4”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历过几十年改革发展的高职中,希望此类教育形式能够形成多种层次的教学体系,比如专科层次、本科
层次,甚至未来还会出现研究生层次,学校通过不同层次在企业中划分出不同对应岗位,由此形成了一条龙的中职与本科“3+4”培养模式。
(五)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制度是中高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对策 新时代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将是社会学历必然被社会资格取代。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准确升入本科院校是大众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制度将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所以,不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为怎样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制度,这种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行动。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与本科“3+4”培养模式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并培养其创造思维,让学生通过自身能力掌握更多的学前教育知识,通过本科、中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其知识学习得更加扎实、牢固,并通过此类模式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各种知识的根源,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兴国.中职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3+4”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4-5.
[2]冯璇坤,李雪艳.“3+4”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18(25):142-143.
[3]刘芬.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衔接研究[J].现代教育,2018(6):47-49.
[4]杨丹,李娜.4-5岁农村幼儿身体活动现状研究:以某农村幼儿园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
[5]王宏志.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职+本科‘3+4’”课程衔接教材建设探究[J].智库时代,2018(37):203.
[6]赵佳,曹红玲.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分析视角[J].河南教育(幼教),2019(4):3-7. ◎编辑 马燕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