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区中心小学数学学科规划
(征求意见稿)
学校以学科规划为抓手,规范学科建设,促进数学学科发展,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我校坚持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突出当前、兼顾长远”为学科建设思路;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理念,实事求是,制订了2006-2008年邹小数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2001年秋我校被列入省实验学校,以此作为契机,学校在数学教学这一块采取了一些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1、教师队伍。
目前,我们学校37个班,25位数学教师,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有7人,大专学历16人,12位老师教学双班数学,现有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2人、武进区数学骨干教师1人,数学教师队伍比较成熟。
2、团队建设。
目前我们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在教研组考核中加大数学这一块分值的权重,重视各年级整体考核,目标管理考核优先考虑双班数学教师等。尽管初步建立了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但教师的发展不均衡。由于学校五年没有分配年青教师,数学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活力不够,课堂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需要教育专家的学科引领。
3、教学观念。
自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以来,教师在逐步认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推出以来,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我们也发现,一部分教师对敬业爱岗的认识仅停留在“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的层面上,试图“兢兢业业”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老师们往往把学习水平的提高与学会知识划上了等号。
4、学生发展。
我校共有学生1740人,学校吸纳部分外来工子弟入校读书,现有非学区学生724人。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学习习惯、学习要求、学习水平与本地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数学的兴趣不是很浓厚,数学考核的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不尽人意。
5、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仅对通过语言、数理逻辑等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能力仍给以极大的关注,而且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通过其它途径展现出来的潜能。在数学评价中,一部分教师也在积极尝试改变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关注评价的过程,探索通过《邹区中心小学学生成长档案袋》进行学习评价。但是受考试的影响,评价的方式还不够开放,评价的内容还不够多元。
6、科研状况。
学科教研组能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与“问题”相结合,围绕“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两项课题展开研究,初步感受到从“计划——实践——反思”的研究历程。但是研究不深入、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研究成果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与推广,研究与日常教学脱节。
7、资源运用。
学校近几年来,通过自制与购买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了一些多媒体课件,积累了一些数学教学资料,但还不成体系。
在新一轮课改面前,我校的数学学科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优势,全面规划,优势互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数学教育的全面而稳定发展是学校数学学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预期目标 ㈠总体目标: 1.学科发展目标:
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完善学科常规建设制度。
2.教师发展目标
逐步具有变革课堂、主动规划设计课堂的自觉意识与能力,转变教师单一、局部、简单的思维方式。提高对教材结构的逻辑把握,逐步清晰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焕发生命的活力。
3.学生发展目标
有扎实的双基,对数学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用数学的语言系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发现事物的数量、数形关系、转换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思考问题,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
㈡具体目标: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数学教师课程决策水平。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
⑴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⑵课堂教学进程:从直线型的、单一化转化为非直线型的、弹性化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与此相适应的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往往是非常详尽的。如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这就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⑶教案撰写方式:从“剧本式”的、只注重教学过程的具体描述转变为把课前设想、课中实践、课后反思融为一体的教学案例。
教案的撰写方式也需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长期以来,教师撰写的教案基本上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组成,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无视教学对象的存在,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简约成了“师问生答式”的“教案剧”。
在学科发展中,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理念,并在课堂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改变原有的只重教学流程的教案撰写形式,把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理念体现在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中。教师应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写进教案,包括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分析,和课堂上学生在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应留有空白写上课后的体会。这样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便于把课前分析、思考,课中实践、体验,和课后总结、补充融为一体,也让教师能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改革,从而促使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智慧的数学课堂。 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着眼于指导学生智慧学习。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实现由重视对“经”的传授向重视“人的发展”转变,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学习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度补充、调整并重新组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营造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教案”变成“学案”, 使学习活动走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方法,从而体会到该怎样学习,形成独具个性的创新学习方法。
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智慧学习。
第一、给予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首先要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学情,给予指导、启发、帮助,如果学生的学习能顺利进行,就给予肯定、赞赏,并尝试给予新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就提供有效的启发、帮助,并舍得花时间等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第二、给予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激发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维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⑶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智慧学习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能使学生由心理上的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问题由此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成为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关键。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改变提问的方式与途径,使课堂提问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学生在提问、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养成好问、善问、有创造地问的良好习惯。同时,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只有不断实践,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解放学生的脑,使之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学生的眼,使之能看;解放学生的口,使之能讲。为了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虚拟相应情境,让学生参与绘画、解说、辩论、推销、操作、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⑸引导小组合作,启发思维,共同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体现创新学习的精神,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研究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改变教学空间的组合,变传统的“秧田式”组合为“茶座式”、“对边形”、“梯形”等组合,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教师在讨论时加强巡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作用。
⑹积极尝试探索有利于学生智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要求各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和修改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
学习化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智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在心理需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持与帮助;利用各种技术与手段,展示有序的数学画面,发挥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实践,自我反省,自我较正学习进程。教师精心设计开发、动态、艺术的教学策略,点拨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实现学会、会学,并有所创造。同时,通过激励,让学生多角度地展示自我,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基础,促使学生学习智慧的生成。
3、开发数学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数学潜能。
4、改革数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往往以考代评,以分数论英雄,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成
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成了学生、教师的命根儿。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扼杀了师生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探索一种能够做到理性化、实事求是的以及客观全面的教育评价,是学校学科发展规划中应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⑴以“学”作为评价的着眼点。
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评价教师的“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侧重于评价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的构建等因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策略的优化、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情感的激发以及学习态度的投入都很少进入“评价”的视野。通过学生的“学”来评定课堂教学的质量,来评判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文化底蕴、教育教学观念与其他修养,符合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显示评课的实效性,也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⑵把握学习评价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意义首先应体现为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得到充分的学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和感悟中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策略,能意识其学习内容,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作出适当的决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灵活合理地处理各种特征的学习情境,明确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环节,从学习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品质、学习效果等诸多因素,而且可以来评测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底蕴、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等素质。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评价的所有因素都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反映。
⑶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智力与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水平的高低,自主探究的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都是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如此,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还要看影响其学习的其他智力、能力因素的发展;不仅要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还要看影响其学习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发展是教学、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
⑷拓展评价的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方式及手段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语言评价。语言评价是随时随地、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教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的语言。当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你能行,进步真快!”当学生退步时,悄悄提醒:“掉队了,加把劲迎头赶上!”
书面评价。书面评价是当师与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时一种间接的评价方式,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书面交流开展,可以给学生一段激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一句友情的提醒,可以给学生一条合理的建议,有时也起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效果。
图画评价。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图画来评价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可观可感,形象有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精彩而与众不同时,在评比栏里给他画一颗智慧星;当学生课堂上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时,给他画下一只小刺猬提醒他,等等。
神态评价。教师神态评价是最有魅力的评价。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微笑的表情,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当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能力欠佳、或对问题不是很有把握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老师面带微笑,作出侧耳倾听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不时地点点头,就是对这位学生最大的鼓励。评价的方式多姿多彩,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师作出评价时,要适人适时适事地选择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⑸拓宽评价的主体。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或家长,而学生则常常是被评价的对象,是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而事实上,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和引导,学生是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产生的互相评价远比家长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变评价的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消除评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既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改正错误和缺点,很好地消除由不当评价引发的负面影响。拓宽评价主体,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
⑹关注评价的过程。
建立《小学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既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评价的参与者有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所生活的社区,这种多渠道参与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可以从品德、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5、完善数学课程资源,促进数字化教学。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师生(甚至家长)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库,以适应校园网的需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一方面以信息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优化学校的数学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措施与策略
为了实现数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我们将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首先是学校领导的重视,亲自抓数学学科建设。从数学学科建设计划的拟定,到数学学科老师人选的安排,都由校长室负责。加强对数学教师的业务培训的投入,对教师的考核中加大对数学学科的权重,在期末学科奖励中优先考虑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
2、完善学科制度建设,促进学科有序发展。
⑴教学观摩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各种各类研究课活动,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教研组公开课,期初坚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形式),每周及时下发每个教研组公开课安排表,并及时组织讨论,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
⑵检查考核制度。教导处每学期都将对每个教研组进行考核,考核实行积分制,对于做得好的方面,根据考核细则给予加分,同时,对于没能认真完成的或完成质量不高的将给予扣分处理,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考核获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⑶随堂听课制度。
⑷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3、改变习以为常的教研方式,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
教学研究往往以活动为中心,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是教研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以往的教研活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题研究,满足于茶馆式的泛泛而谈;缺乏整体规划,习惯于就事论事;缺乏反思意识,信奉拿来主义;缺乏群体意识,推崇专家坐堂。如课堂教学观摩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往进行这样的活动,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常常是上课教师在忙,评课的领导在忙,广大听课教师只需带着耳朵当陪客。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即使是一些优秀的课例,在广大教师看来觉得距自己的日常教学距离遥远,也就很难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活动虽然开展了,但学校状况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故我。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将一改以往由专家点评的单一评课方式,尝试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开展教研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
——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让教师为迁移而教。教师的战场在课堂,研究一节课就更有必要。作为教师能上一节好课,并不亚于作一场精彩的报告,写一篇漂亮的文章。教师悉心研究一节课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上好这一节课,而是旨在通过解剖麻雀,让他们能够“为迁移而教”,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地感悟,通过反思和积累,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如果我们有心去关注名师的成长经历,就不难发现不少名师促使他教学生涯转变的很可能就是一节课。如果每个教师能关注自己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从研究和改变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开始,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几年下来,展示在自己面前的将会是一叠叠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案,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手抄本”了。
——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备课这一项工作,就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注重学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动综合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如学生良好的精神
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况且,学科教学的研究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研活动更应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3、加大青年数学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校本培训力度。学校要专门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管理办法”,依照办法重点培养,使他们尽快成才。要求数学青年老师加强学习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行学;钻研教材上好课,同行之间多交流,相互间多听课、评课,规范教研组内研讨活动,提高教研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市内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专家来校上示范课,派人出去听专家上课。学校要采用多种形式与途径,促进每个青年教师的提高。在青年骨干教师中培植“敬业”精神,使教师自身素养、业务水平、技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并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研究上去。
四、奖惩机制
1、成立数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小组和数学学科考核小组。
2、实施奖惩细则。师生在数学学科建设方面作出成绩的依照学校考核中的奖惩细则的办法实行(详见《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重奖。本意见解释权作校长室,未尽事宜将在本意见实施中不断完善。
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2006年4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