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某种生活情境的代表,赋予了供人们想象或 精神寄托的平台。月下捣衣、风送砧声的情景由辛 苦劳作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含义的文化
中绚丽的篇章。中国古典诗词一直与丝绸文化交 相辉映,丝织工艺和丝织品往往成为诗词中的美丽
意象。意象,或实写或虚写、或借喻或引喻,让诗词趋于精 妙含蓄,意境更加悲婉、哀婉与深婉、或者豪放、从
一、捣练与捣衣:丝绸处理工艺的文化符号唐诗所写“捣衣”场景,其捣治对象包括丝、帛、
容与贴切。丝绸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诗词的思想内
涵,更能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纨和练(一种白色丝织物)等。丝绸需经过“精练” 处理工艺,就是让生丝或生绸脱去部分丝胶后,才
“意”与“象”呈“对立与统一”、相辅相成状态。 许多古诗词中,无不浸润着“意象”的对立统一及互 动交映的元素。虚与实、情与景的运用,加厚了意
适宜制衣。汉代前后,丝绸精练技术迅速发展,用 人力“捣练”脱胶的方法最为盛行,有元王祯的《农
蕴,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文脉。“意象”甚至可以
书》为证:“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练于 砧,其丁冬之声,互相应答。今易作卧杵,对坐捣
说是一种艺术秘境,让诗人欲罢不能。“意象”的精
湛运用,让诗词意境深远、艺术生命长青。古诗词 中许多丝绸文化意象及其美学外延,给读者创造了 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捣衣”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美丽意象,是丝 绸文化在诗词中最好的表达。唐代的长安,家家户 户在秋夜里的“捣衣”劳作,曾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之,又便且速,易成帛也。”及至南北朝,“捣练”技术 日臻成熟,被广泛应用。唐朝时,丝绸工匠习惯上还是沿用“捣练”之 法,只是在“捣练”之前,配以“水练”(即“浣纱”)。 丝绸处理工艺尤如先浣衣、后设计再裁剪成衣,故
产生了“捣衣”这一概念。“捣衣”有两个目的,一方
诗人们惯用“敲砧”、“寒砧”、“捣衣”等意象,来描写
面,脱去丝素外层的部分丝胶及附着的杂质,让丝 织物晶莹光滑,便于印染加工;另一方面,用物理方
这一壮观景象,无不让读者身临其境。从南北朝至唐宋元明各朝代,捣衣的意象,经 过诗人们的艺术想象及摹写之后,或具体或抽象,
式捶练,使之结实紧致、柔软飘逸,易于裁剪缝制。 唐诗中的“捣衣”意象,就是诗人对丝绸处理工艺这
2019年第4期文博堂2)37个日常劳动场景的实际描摹,并逐渐以一种文化符 号示人。诗人以万家捣衣声在长安城中清晰回荡的气氛开
篇,触景生情,由秋夜捣衣联想到制衣所用的针线 和剪刀等物件。“秋夜砧声”成了主旋律,并大量使
二、源起与民歌:南北朝至唐朝的丝绸文化“意象”这一概念较早见于东汉思想家、文学家
用排偶与双关,把典故、暗喻和象征融于一炉,描摹 了捣衣和制衣的一系列动作,把自民间到宫廷的思 妇旷女之怨,表现得拖沓铺陈、缠绵浓丽。“秋夜捣
王充(公元27-约97)及三国时魏国儒学家、经学家
王弼(公元226-249)的文论里。“意象”作为中国古 代第一个系统论述文艺创作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庞大的古典美学体系的,则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二十六章《神思》中。自此,
衣”所产生的情调和喻意,极大影响了后世诗人的 创作。唐朝丝织业发达,丝绸作为重要的奢侈品,为
统治阶层或富有者所垄断,上至朝廷,下及黎民,都 极力推崇丝绸生产。华丽的丝绸产品让生活呈现
“意象”进入了中国古诗词艺术创作的视野,唐代诗
词受其艺术滋润,更加自觉地接受意象学说的精 出千姿百态,当用于女子的服饰和装饰用品时,更
神。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意象”的理解,大体认为 “意”是内在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
是极尽脂粉气和香艳明丽。《全唐诗》中所描摹的丝
绸物品,大都附加了诗人的丰富想象。白居易的 《缭绫》、王建的《织锦曲》、郑谷的《锦诗》、温庭筠的
源自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
托物。换言之,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 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代诗人
《捣衣曲》、张籍的《凉州词》、李白的《越中览古》都 状写了精美的丝织品,它们演绎为丝绸文化的美丽 意象。一时间,丝绸文化成为了诗词呈现审美特质
通过“捣衣”这一意象,来表达思妇对游子或戍边亲 人的思念之情,甚至于表达怨妇的压抑、愤懑与
的必须内容。自然,丝绸文化与唐诗的完美融合,
忧愁。成就了唐诗的千古绝唱与深远的影响力。南朝乐府诗《子夜四时歌》:“白露朝夕生,秋风 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时值白露降
三、兴盛与传承:唐诗的实写与明诗的虚写“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让唐代盛极一时,手 工业迅速发展,丝绸织造盛及百年。官营机构设置 了织染署及由其控制的织造户,民间从事丝绸生产 的手工作坊更多,许多女子以丝织业为生,创造了
临,秋夜已至,多情的女子忆及情郎缺少御寒的衣 物,便在明亮寒冷的月光下,开始捣素制衣,把千丝 万缕的思念和情愫织进衣物里。《子夜四时歌》是南 朝民歌的集大成者,主要特点是出语天然、哀伤明
快。南朝民歌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兴起、传承 巨大的社会财富,更引领了时尚潮流。精致的丝织 品及其直接从事设计裁剪和绣制的人们,都成了诗 人描摹或讴歌的焦点。最著名的就是唐代诗仙李
并发展起来的,对各朝诗词写作影响深远,诗人们 或模仿或借鉴,直至唐代,其影响极盛,并延续至
清代。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 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北周(南北朝)庾信《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 声,飞度长门城。今夜长门月,应如昼日明。小鬟
秋季捣衣是为换季御寒做准备,供家人穿着或给远 方征人,因而,家家户户一片捣衣声。捣衣声最能
宜粟頊,圆腰运织成。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
•M嫌也漓•38文博堂Z)2019年第4期引起思妇对出征亲人的离情和旅客对故乡的深切 归,百战郎从刘武威。见说平安收涕泪,梧桐树下 捣征衣。”俞允文的《捣衣二首》:“月树朦胧衣色微,
怀念。自此,李白《子夜吴歌》中“万户捣衣声”之意 象,为许多唐代诗人所借鉴和引用。“砧杵”、“砧
清砧不断晓鸦啼。十年少妇闺中力,谁寄辽阳万里
衣。”中的“捣衣”和“清砧”只是作为文化符号,用以 取物设象,来写境状物及抒情。声”、“寒砧”和“秋砧”等成为描写秋景的惯用意 象。丝绸文化启迪着灵感,创造着独特意境。唐代 诗人韩翊的《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
四、意境表达:丝绸文化意象的美学外延最早提出“意境”概念的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 诗人王昌龄,他认为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 得其真矣。”那么意境从何而来呢?唐朝文学家、哲学 家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意境是象外之象的
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赠答友人
的诗词,意致深婉。韩翊的另一首诗《同题仙游 观》:“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
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通过对秋景的艺术再 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对岀世生活的悠然向
境,是通过实象的引发,要在想象中岀现的虚象,是 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具有拓展境界的象。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因其华丽的自然属性和 愉悦身心的功能,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盛宴,让生活
往。唐代诗人李硕的《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 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
月易蹉路。”把叙事、秋景与抒情融合起来,以自己 的心情来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达友情,抒发感
多姿多彩。丝织品名目繁多,有绮、锦、罗,还有绢、
慨。唐代诗人沈侄期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 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
纨、纱、绫、帛和缗等等,细分为绮衣、锦衾、锦锻、锦 衣、瑞锦、绣缎、宫绫、丝絮和缙帛等。尤其是罗,作
忆辽阳。”“九月寒砧催木叶”是“九月木叶催寒砧” 的倒文。深秋树叶在寒风中摇落,寒冬将临,催促
为一种质地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更有罗帐、罗帏、 罗帷、罗裾、罗裳、罗裙之称谓。它们在古诗词里,
家家户户开始捣衣,为戍边亲人赶制寒衣。“寒砧” 或实写、或虚写,幻为丝绸文化意象。因丝绸之轻 柔、飘逸和奢华质地,正好契合女性的阴柔之美、仪 态万方或心灵之巧,适于营造恣意抒情的空间。意
这个丝绸文化意象,充分迎合了作者烘托离愁别恨
的意愿。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高殿秋
象有了美学外延,诗词被赋予了空灵、豪放、闺思、 别离或幽怨的不同意境,产生了灵动的美感和震撼 的感染力。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 向金城明主看”(第二首),“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
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第五首)。”因“秋砧”和“捣衣声”的融入,加以凄婉 的笔调,运用心理描写,从不同角度表明失宠宫妃
南北朝民歌最好的影响力,就是能够让历代文 人乐此不疲地模仿。唐代诗仙李白似乎是其中模
仿得最为传神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静夜诗》语言
的苦闷幽怨之情。清新、自然脱俗,或许脱胎于南朝《子夜四时歌》(秋 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畅。仰头看明月,寄情 千里光。”“罗帐”营造了生活氛围和居家情调,其意 境激起了李白的创作灵感。明代诗词也有“捣衣”这一丝绸文化意象,但大 都已不是对丝织工艺的真实摹写,而是多为虚写和
借喻。布衣诗人谢榛的《捣衣曲》:“秦关时寄一书
•门嫌忿绸•2019年第4期文博堂239汉朝汉成帝宠妃班婕妤,史书所载为名门闺 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和张籍《酬浙东元尚书见 寄绫素》“越地缗纱纹样新,远封来寄学曹人。便令 裁制为时服,顿觉光荣上病身。”丝绸文化意象“春
秀,幽雅贤德。其千古名作《怨歌行》(又名《团扇 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
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 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用“纨” 这一丝绸意象的美学外延设喻,意境深邃,诉说了
罗”、“邺锦”、“单丝罗”秋'缗纱”及其美学外延,满
足了作者抒写时尚生活的想象空间。某个秋意浓郁的日子,南宋词人李清照的丈夫
道不尽的遣情与寂寞。齐地所产之纨,又为皇家所 赵明诚意欲外出,李清照把《一剪梅》的阕词写在一
用,自然是上乘丝织品,裁制成的合欢扇,其最终命 运居然是“弃捐箧奁中”。曾经自诩清高、目下无尘
方锦帕上,作为送别赠物:“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的班婕妤,一旦失宠于汉成帝,就成了遭人厌弃的 “合欢扇”。她始料不到自己会成为著名的宫怨代
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阕词以高 端丝织品“罗裳”设喻,意境悠柔,又写于“锦书”上,
言人。《怨歌行》之所以能带给读者强大的艺术感染
力,皆因“纨”这一丝绸文化意象的美学外延起到了 烘托作用。衬托不尽的相思与闲愁。丈夫看后大惊,对李清照
的才情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想外出访友赏景的丈 夫心有戚戚,居然无心远行,心已完全归属家庭
唐代王维的《洛阳女儿行》:“画阁朱楼尽相望, 红桃绿柳垂檐向。转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
了。词中丝绸文化意象及其美学外延,让李清照这 位香草美人尽展才情,成就其独树一帜的宋词
华帐。”以“罗帏”(丝织的帐幕)铺延意境,写尽了贵
妇人豪华而空虚的生活。唐代诗圣杜甫的《丽人 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
风韵。所有?翠为扼叶垂鬓唇。”诗中的“绣罗衣裳”写尽 了唐玄宗宠妃杨氏兄妹的骄奢显赫。这些丝绸文
五、结束语我国的丝绸文化发展史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
化意象的美学外延,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 “意”犹未尽、“象”由心生的艺术效果。唐代诗人还惯用丝织品设喻,状写人们对于时 尚的追求。段成式《柔卿解籍戏呈飞卿三首》:“最
富。在众多的历代古诗词中,丝绸成为了璀璨的文 学艺术明珠。诗人们反复摸索并运用丝绸文化的
美丽意象及其美学外延,是潜移默化的传承与创 新,让优秀的丝绸文化更具欣赏价值和文学、艺术 价值。宜全幅碧鮫绡,自叢春罗等舞腰。未有长钱求邺 锦,且令裁取一团娇。”王建《织锦曲》:“锦江水涸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