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新进展

2021-05-18 来源:华拓网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新进展

1序言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最初的理论认为个人效能感基于四个主要信息来源:表现成就、替代 经

验、言语说服和生理状态;通过四个主要过程来发挥作用。它们包括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本文简单阐 述了 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和现状;“自我效能感”与“有效动机”的论证;“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区 别。

2历史发展

Bandura ( 1977)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他认为效能期望是一种信念,即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执行产生结果所需的行

为。自我效能感最早提出是用于治疗,效能预期决定了人们将花费多少努力,以及他们将在面对障碍和厌恶的经历时坚 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努力越积极。

2.1最初的理论认为个人效能感基于四个主要信息来源:表现成就、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状态。

2.1.1行为成就(直接经验)它是基于个体的亲身体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最大。过去多次的成功的经验

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1.2替代经验(间接经验)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 功。相反,

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进而会降低动机;另外,榜样与个体越相似,那

榜样的行为选择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对观察者自我效能形成过程的影响就越大。

2.1.3言语劝说:当人们被劝说他们拥有完成任务和工作的能力时,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坚持下来。 2.1.4情绪和生理状态: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常常会依赖当时生理和情绪上的感觉。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 自我效能

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身体不适即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 2自我效能感的理论观点在如何看待个人效能感的性质和来源以及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干预过程方面存在差异。

在寻求探索和操纵行为的动机解释时,怀特(1959)假设了一种“有效动机”,它被概念化为与环境进行交易的 内在驱动力。然而,怀特的理论并没有阐明从与环境的有效交易中产生有效动机的过程,动机的存在也不容易被证 实。 并且Bandura

( 1977)认为社会学习方法是基于对感知应对能力的微观分析,而不是基于整体人格特征或有效动机。从

这个角度来看,“有效动机”并不被认可。

2.3自我效能感的内容丰富和应用

随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完善和发展,自我效能感有更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如 Bandura (1982)提出了群体效能 的概念,是指团体成员对团体能力的判断或对完成即将到来的工作的集体能力的评价。

Bandura ( 1993)提到自我

效能感通过四个主要过程来发挥作用。它们包括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在三个不同的水平上,自我效能感对教 育发展

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自己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掌握学术活动的信念,决定了他们的志向。教师对集 体教学效能感的信念对学校学业成就水平有显著影响。与直接影响学校成绩相比,学生身体特征通过改变教师对集体效 能的信念对学校成绩的影响更大。

Bandura在1993年提到,在特定领域缺乏效能的人会回避困难的任务,他们认为这是对个人的威胁。但高效能感 的人把困难的任务当作需要掌握的挑战,而不是需要避免的威胁。这时候的自我效能感已经可以并不局限一个领 域范围 To

更进一步说,自我效能信念是一个复杂的自我说服过程的产物,它依赖于积极地、间接地、社会上和生理上传递的不 同来源的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a . Bandura, 1986)。功效信念一旦形成,对人类功能的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 用。

3现状分析

3.1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争议:目前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1.1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界定及测量。

Bandura等人(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因为不同的任务 对具体技

能与能力的需求各不相同,导致个体在不同任务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自我效能 感主要指的是具体任务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简称具体自我效能感,下同)。而Shere (1982)

、Chen (2000)、

Schw

arzer ( 1997)等个性心理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看作是状态的,也可以看作是特质的,存在着一般自我效能 感。一般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是个体应对、处理新的或困难情境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

3.1.2具体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管理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都对管理卷者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但前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Judge等

(2001 )的元分析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1993)

;Chen ( 2000) 、Woodruff

等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影响具体自我效能感而对工作绩效产生间接影响;Bandura等人(1986)认为,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具体自我效能感相比,对个体在特定任务领域中绩效的预测性差

,甚至没有预测性,且两者一同

作为工作绩效的预测变量时,如果去掉具体自我效能感这个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就失去了预测作用。

在陆昌勤(2004)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自我效能感比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管理者工作绩效影响更为明显 ;一般自我 效能感主要通过管理自我效能感,对管理者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产生间接影响;管理自我效能感对管理者工作态度有 显著影响,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因此更多研究证实了 Bandura的观点,自我效能感在不同的领域 会有不同。

3.2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现如今的自我效能感更多用于教育和管理方面;

3.2.1在管理层面的应用:

Mone (1994)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离职意愿存在着正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存在着负相关。但 McDonald (1992)以正在经历技术变革的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却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和承诺水平存在着显 著的正相关,与离职

意愿、工作懒散呈显著的负相关。国内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保险推销员具有较高的工 作满意度。如杨付(2012)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越高,团队沟通、工作不安全氛围对团队成员创新行为的倒U形影响 越小。

3. 2. 2在教育层面的应用:

李昆,俞理明(2008)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岳好平和施卓廷

2009)

(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任务选择;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者努力的付出和意志的控制。刘 艳菊(2010)认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和动机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分别是元认知策略和动机的有力预测指标。李斑

斑、徐锦芬(2014)研究揭示,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目标取向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李航 (2017)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

目前国外的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对教学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在研究中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形成了 大量的效能量表,如Guskey的学生成就责任量表、Gibson & Dem? bo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等(王红成等, 2018) o

4自我效能感领域的不足与展望:

朱雨雁(2017 )发现我国关于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是学校一线教师的教育反思,但是因为 儿童阶段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儿童的研究必不可少。王建侠(

2007)认为目

前的将集体效能感应用于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贫乏,以及对国外研究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成果介 绍的基础上,应转向对此方向的实证研究。

查阅资料发现,很多研究都将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混为一谈,但二者在定义上有显著区别,未来的研究可以进 一步探索而这差异以及使用范围,为二者做出清晰界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