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①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对20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
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分类号59.8461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A.1977年[1]提出的概念。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Perceivedself-efficacyorsenseof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n2
(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2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
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2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2.1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
①本文于1998-01-23收到,修改稿于1998-08-31收到.
—40—心理学动态1999年
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2.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有四个方面的信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首先,个体行为的结果(成与败)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之。尤其是在一项行动刚刚开始之时的失败,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人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信念,因为他想到,改进后的策略会带来将来的成功。其次,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另外,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第三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是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第四种影响源是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这四种信息常常综合起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是因人而异的。2.3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表现在三个维度上。其一是水平,人们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别导致不同个体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其二是强度,弱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受不相符的经验影响而被否定,强的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而是相信自已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努力。其三是在广度,有的人只在很狭窄的领域内判断他们自己是有效能的,另一些人则在很广泛的活动及情境中都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2]。
3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现状
3.1 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领域相关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
Bandura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
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但是,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
第7卷第1期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41—
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3.2自我效能感与其它理论关系的研究3.2.1与成就动机理论的关系
成就动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也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概念之一。因此,自我效能感一经提出,心理学家便开始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但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一些持传统成就动机理论的学者将自我效能感作为成就动机中的一个积极成分,甚至提出用自我效能感取代成就动机作为人的行为的解释因素。一些持现代成就目标理论的学者倾向于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与成就目标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与成就相关联的行为结果。
与上述结论相反,另一些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虽在经验上与成就动机相联系,但两者有着清晰的区别。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一起作为成就目标的前因,间接地对成就行为产生影响。比如Elliot在研究中将成就目标分成三种定向:掌握性目标(Masterygoal)、成就趋近目标(Performance-approach)与成就回避目标(Perform-ance-avoidancegoal)。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就回避目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所以,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3.2.2与目标设置理论的关系
Locke认为目标是行为最直接的动力。困难的目标比中等的和容易的目标导致更高的绩效。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目标设定水平,强化目标承诺,从而提高绩效。另外,目标设置也对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人们很难判断自己做得怎样,以及自己的能力如何。当前的中心目标在这一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另一些学者发现,情绪因素对目标设置有显著影响。Cervone[3]将正常被试置于消极、积极和平静三种情绪状态下,以探求自我效能感和操作目标设置的变化。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并未受到情绪因素的显著影响,但处于消极心境下的被试却提高了自己的目标设置水平。因此,情绪因素有可能是存在于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之间的一个的干预变量。3.2.3与动机归因理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人们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之策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4]。
3.2.4与能力观之间的关系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先前的绩效水平会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但不同的人所受的影响并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介性的加工在起作用,其中人们对能力本质所持有的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人倾向于能力增长观(incrementoriented),相信能力是可变的,可控制的;另一些人则倾向于能力实体观(entityoriented),相信能力是一种固定的、不可控制的特质。前者更多是追求学习目标,以便更快更好地掌握所需的技能,失败对他们来说,是努力不够或策略运用有偏的指示器,从而提高他们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后者更多是追
—42—心理学动态1999年
求成绩目标,结果是对自己能力的验证[5]。由此可以推论,在低绩效的情况下,增长观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感不会出现明显的降低;而能力实体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则会明显下降。Winter[6]的研究也证实,持能力增长观的人,其自我效能感显著地高于持能力固定观的人。但对绩效的影响方面,受到任务复杂性的影响:在简单任务中,追求成就目标的人成绩更好;在复杂任务作业中,则是追求学习目标的人成绩较佳。因此,能力观在绩效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作用,以及能力观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3.3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各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调节中的中心地位,其在各应用性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以下举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说明。3.3.1教育领域
在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对教学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研究普遍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7]。另外,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8],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9]。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自我调节效能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而对数学的影响较少[10]。3.3.2职业与组织领域
该领域内的研究很多,自我效能感已证明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之一。高的自我效能感会促进绩效的提高,低的自我效能感则影响绩效的增长。高的自我效能感促使一个人去尝试高挑战的工作,设置较高水平的目标,并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Goalcommitment),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同时,一个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强。另外,管理者的领导自我效能感对组织绩效亦有明显的影响[11]。3.3.3身心健康领域
Bandura[12]认为,自我效能感在两个水平上影响人类健康。在较为基础的水平上,人们对自己处理应激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到其身心调节系统。社会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应激反应是控制威胁或超负荷环境压力的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结果。如果人们相信其能够有效地控制潜在的应激源,他们便不会为其所困;反之,便会受其困扰,并损害到生理机能的水平。自我效能感影响健康的第二个水平表现在人们对个人健康习惯及生理老化的直接控制上。这种自我调节的效能感影响到其动机和行为,从而决定着他们是否改变不良习惯,维持良好习惯,以及做到多好的程度,并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尽快从挫折中恢复过来。另一些研究涉及到对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13]。
4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自我效能感在含义上更强调与特定领域的关联。虽然在理论上,它是一个普适性很强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并不存在一个普适的测量工具。它的结构和测量必须针对所要研究的领域,这是它有别于诸如成就动机、自尊之类概念的地方。正因为如此,研究者们针对不同
第7卷第1期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43—
领域开发了许多测量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同时也对其结构进行了探讨。比如职业自我效能、教师教学效能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等[20]。这种不同领域的量表开发一方面丰富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并因其领域特殊性而容易获得较高的预测效度。但另一方面,因为不同的人在建构量表时所依据的标准不一,致使各个量表在测量的信、效度方面水平不同。针对这种情况,Bandura进一步指出,建构一个好的自我效能感量表,最重要的条件是对领域相关功能进行周密的概念分析。有关活动领域的知识规定着个人效能的哪方面需要测量。其次,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应该依据在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那些代表着挑战或障碍等级的任务要求的水平来进行。但有些正在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并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些原则。由此可见,有关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未来研究发展的趁势自我效能感自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年,但对其研究却经久不衰。从文献检索中发现,仅1991到1997年,就有两千余篇研究论文。由此可见该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总体上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本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将来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与其它理论关系的研究中,不能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而应进一步分析其因果联系,确定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综合有关理论,分析其重叠性和差异性,以便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整合化。
(2)重视研究自我效能感成因与发展的研究。现在的研究多是从一个横断面进行,所测量的自我效能感缺少动态性。但由于自我效能感与领域、情绪的密切关系,它是一个处于变动性中的变量。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机制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其作用。
(3)重视对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自我效能感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已自不待言,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便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
(4)进一步扩展各应用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方面对已形成的结论再行验证和丰富,另一方面使这一理论发挥其应用价值,比如它对绩效的促进作用。
(5)考查真实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代表能力的信念,但并非实际能力。此二者关系如何?是否实际能力强者,其自我效能感也强?是否高的自我效能感能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是否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好?
(6)纵观西方心理学研究,多是实验室设计。此虽有变量控制严密之功,但乏现实应用之力。另外,实验对象多为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此虽应被试同质性要求,却少情境中人复杂之虑。自我效能感研究也不例外。所以日后研究当重视现场实验。
总之,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国内对之研究还非常不足,需要弥补这一空缺。参考文献
[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theoryofbehaviorlchange.PsychologicalReview,1977,84
(3):191-215.
(下转第11页)
第7卷第1期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11—
AcademicPress,1981.
[4]BakerL,BrownAL.Metacognitiveskillsandreading.In:PDPearsoned.HandbookofReadingRe2search.NewYork:Longman,1984.353-387.
[5]SlifeBD,WeissJ,BellT.Separabilityofmetacognitionandcognition:Problemsolvinginlearningdisabledandregularstudent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85,77(4):437-445.
[6]SwansonHL.Influenceofmetacognitiveknowledgeandaptitudeonproblemsolving.Journalof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2):306-314.
[7]BrownAL.Metacognition,executivecontrol,self-regulationandevenmoremysteriousmechanisms.In:
RJSpiro,BC.Bruce,WFBrewereds.TheoreticalIssuesinReadingComprehension:PerspectivesFromCognitivePsych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LinguisticsandEducation.Hillsdale,NJ:Erlbaum,1982.[8]FlavellJH.Metacognitionandcognitivemonitoring:Anewareaofpsychologyinquiry.In:TO.Nelsoned.
Metacognition:CoreReadings.Boston:AllynandBacon,1979.3-8.
[9]PressleyM.Embracingthecomplexityofindividualdifferencesincognition:Studyinggoodinformationpro2cessingandhowitmightdevelop.LearningandIndividualDifference,1994,6(3):259-284.
[10]ArcherJ.Achievementgoalsasameasureofmotivationinuniversitystudents.Contemporary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19(4):430-446.
(上接第43页)
[2]BanduraA.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EnglewoodCliffs,NJ:Pren2tice-Hall,1986.99-102.
[3]CervoneD.Mood,Self-Efficacy,andPerformanceStandards:LowerMoodsInduceHigherStandardsfor
Performance,1994,67(3):499-512.
[4]ChipperfieldJG,SegallA.AgingandHealth.JournalofAging,1996,8(4):489-511.
[5]DweckCS,EllenLL.ASocialcognitiveapproachtomotivationandpersonality.PsychologicalReview,
1988,95(2):256-273.
[6]WintersD,LathamGP.Theeffectofleaningversusoutcomegoalsonasimpleversusacomplextask.
GroupandOrganizationManagement,1996,21(2):236-250.
[7]KrugerLJ.Socialsupportandself-efficacyinproblemsolvingamongteacherassistanceteamsandschool
staff.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1997,90(3):164-168.
[8]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
10(3):30-33.
[9]时勘,王文忠,孙健.学生适应性动机模型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1):8-13.[10]WilliamsJE.Therelationbetweenefficacyforself-regulatedlearninganddomain-specificacademicper-formance,controllingfortestanxiety.JournalofResearchandDevelopmentinEducation,1996,29(2):77-80.
[11]MayoM,PastorJC,MeindlJR.Theeffectsofgroupheterogeneityontheself-perceivedefficacyoflead2
ers.grougLeadershipQuarterly,1996,7(2):265-284.
[12]BanduraA.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NewYork:Freeman,1997.133-134.[13]钱铭怡.抑郁者目标水平与自我评价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