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1

2022-01-24 来源:华拓网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1

2008年03月09日 星期日 13:11

文艺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

A.《论诗三札》B.《变态心理学》C.《文艺心理学》D.《悲剧心理学》这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形成。

5.文艺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是体验,体验的核心是(A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

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A.第一个层次B.第二个层次C.第三个层次D.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 (B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A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无意识的作用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

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流派是(B、实验心理学派)

20、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弗洛伊德)。

2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D、审美体验)。

2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学流派是(C、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它独特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的新大陆及其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的作用。

23、“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迷狂说”。 24、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B、唤醒理论)。

25、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26、在马斯洛看来,人的最高需要是(D、自我实现)。

27、体验的核心是(C、情感)。

28、优美体验主要是愉悦情感,而崇高体验的特征是(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29、李白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的文艺心理学现象是(B、移情) 30、一般说来邮购生于贫困家庭或身体有残疾的艺术家,更多的体验是(C、缺失性体验)

31、最早注意到艺术创作中的癫狂状态的是(柏拉图)

32、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33、“陌生化”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的角度是(读者的阅读效果)

34、母题与主题的基本区别是(母题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35、艺术接受主体可以被视为(体验的二度阐释者)。

36、心理时空的首要特征是(超越性)。

37、惯例经验对艺术的接受的影响是(正负面影响都有)

38. 批评家作为特殊的接受者, 不仅有攻击性气质,丰富想象力、强化简化能力,而且需要(知觉敏锐) 39.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费希纳

40.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41.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4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应当是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4.弗洛伊德认为一切艺术家无不是白日梦型的幻想者,这种认识是c.揭示了艺术家创作动力的来源

46.“格式塔”的意思是形式、形状、要义 指“完形

47.马斯洛认为与高峰理论相对的理论是高原体验

48.经验与体验的差别是【B.体验使用头脑,经验使用心理】

52.艺术品外在形式生成的一条基本规律是c审美相似律

53.一般说来,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作用有关的是无意识

54.文学语言的本色化是指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

55.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人生如朝露”来感叹人生短暂,这种语言表述被称之为惯用语

56.著名画家莫奈的名画《日出》说明艺术家需要知觉敏锐

57、提出“认知失调”这一理论的是费斯汀格

58、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59、20世纪初期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艺创作现象并写出《红楼梦评论》的是(王国维)

60、提出“出入说”的是(王国维)。 6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2、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费希纳)。 6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64、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节奏)。

65、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手法直接脱胎于(原始思维)。

66、高原体验是(马斯洛)提出的。

对于感受到的敬畏与神奇做出平静的、稳重的积极反应,是一种平和而又持续的欢心心境。

67、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情感 )。 68、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69.以下属于实验心理学派的有A.贝里尼B.费希纳C.吉布森E.泽基,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拉康;格式塔(完形心理学)派:考夫卡、阿恩海姆;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社会文化心理学维戈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

70、最早注意到艺术创作中的癫狂状态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三、名词解释题:

1、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创作、文学作品、艺术接受中的问题。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审美体验。

2、审美体验: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的是人的生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3、愧疚体验: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的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

4、动机冲突 :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 5、心理治疗:

6、审美相似律: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它主要包括因果相似律和结构相似律两种主要形式。

7.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创造者)在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体验来自于经验,但有包涵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动人的诗意。

8. 俄底浦斯情结: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的学说,指每个男孩都有弑父恋母的情结,这是根据他的泛性论得出的结论。或又称“恋母情结”。

9. 艺术创作的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动性。

10.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可以指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关键语,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11、高峰体验 :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现实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也就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人把自然领悟为真善美,这种体验具有超功利、超时空和超生死的性质。 12、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体验的心理成分。

13、形象范式:是艺术形象特殊的内在结构,它从心理到文本都包含着主体情感方面的“意蕴”、“精神”、 “气质”等。总是体现或高雅、或沉静、或热烈、或忧郁的种种心灵情调。 14、心理常态:是指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对象从而理想的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 15、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里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抑制和压迫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弗洛伊德) 16、集体无意识:是那种由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形贮存。(荣格)

17、原形: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景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荣格)

18、自卑情结: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来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的的自卑感。(阿德勒)

19、同形性:简化要求意义的结构与呈现这个意义的式样的结构之间达到一致,这种一致性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为同形性。

20、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是一种使自己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 21、唤醒理论:唤醒理论又称为“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他发现,随着刺激重复出现和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引申到审美领域,引发审美愉悦的唤醒有两种:一是渐进性唤醒,二是亢奋性唤醒

22、超越体验:艺术家的超越体验,指的是他们(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

经历和酷爱。超越体验表现为:①超越现实功利,②超越世俗趣味;③超越自我的个体存在。 23、对立原理: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学说,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动作,都遵循着“对立的原理”,某种表情动作是以与之相反的表情动作为条件的。

24、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童年体验在作家创作心理的体验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5、渐进唤起理论:英国心理学家瓦伦汀、贝尔纳、海尔森的实验审美心理理论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的调动起来的,无论从作家创作角度讲,还是从读者接受一方面看,都有一个心理唤起过程,即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又慢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26、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

三、判断分析题:

1、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二者之间有统一,又有矛盾。(对) 第一:自我体验是体验的自我意识,是人将自己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自我观照、审视、谛听时产生的深沉情绪,而角色意识则至特定的社会境遇、职业、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种种归法。(2分) 第二、从上述二者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前者强调的是“不同”,后者强调的是“不同”,后者要求“同”,这是是矛盾,但二者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得到一定成都的结合和统一。(2分)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反复体验、关照着自己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 2、经验即体验。(错)

经验是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

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世界,而体验则一种价值性的评判和领悟。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和升华。

3、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是不正常的。(错)

4、.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和宗教体验是完全相同的。(错) 因为:(1 )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和宗教体验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也有实质性的差别。(2 )具体而言,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仅仅指它具有超普通感官和逻辑理性的特点,但它是对本质正确的反映;而宗教的不可知论是对人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否定。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只表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并不否定美感经验正确反映世界的可能性。 5.艺术接受总是有心理图式的存在(对)

因为:(1 )艺术接受总是在接受者已有的心理,体验基础上进行的。接受者的心理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既有图式的存在。2 )所谓接受者的心理图式指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已经存在着一种先在的心理定向。

6.“愤怒出诗人”是正确的说法。(对)

因为:(1 )所谓“愤怒出诗人”,是指艺术家的情感越丰富,则越容易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

(2 )艺术家的体验对创作有重要的影响,而体验又是多种

多样的,其中缺失性体验对艺术创 作尤有意义。

7.弗洛依德的文艺心理学观点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并存。(对)

因为:(1 )一方面,弗洛依德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深入到无意识之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创

作的动力,艺术家的心理气质,从而为人类提供了非常丰富而富有启迪的见解。

(2 )另一方面,弗洛依德的文艺心理学具有非社会学倾向,夸大性本能的作用等消极因素。

8、艺术家的癫狂状态就是常人的精神分裂。(错) 9、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缺乏,文艺心理学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

答:不对。因为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如中国古代的“虚静说”、“发愤著书说”、“兴会说”等。

10、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真正开创者是朱光潜。(√) 答:正确。因为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其代表是朱光潜。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11、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的一切心理活动。(×)

答:不对。因为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有很多,如想象、联想等。而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的一切心理活动,是一种体验性质的。

12、文艺心理学与文艺学的关系最密切。(×)

答:不对。因为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最密切。普通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基础,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般理论、观点和方法。离开了普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就很难完成。

13.文艺心理学就是从文艺的角度心理学。(X)

答:错。“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现象来阐释心理学的原理。“心理学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文艺心理学”实际上是属于后一种。 14.母题即主题。(X)

答:错。①所谓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或某个惯用语,因此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而主题是文学作品的中心观念。②母题和主题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两者也有联系。母题可以通过主题而形成,当主题成为程式化、惯例化后,主题也就成为了母题

四、简答题:

1.体验在文学活动中有哪些美学功能?

答:体验在文学活动中有以下美学功能: (1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 )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超越有两层意思:对对象本身的超越,对传统和成见的超越,解释。

2.艺术沉思是心理功能是怎样的?

答:艺术沉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

(1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句话基本上涉及了艺术沉思的整个心理过程;

(2 )“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揭示了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解释;

(3 )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就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 3.艺术形式是如何征服题材的?

艺术形式征服题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发人们情感的兴奋。(2 )形式在题材的* 求下出现,形式情感和题材情感发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

(3 )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2 分) 4.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有哪些?

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况:(1 )是由情感引发的幻觉效果,任何艺术都程度不同的创造着各式各样的幻觉效果,一个正常的接受者能够在意识到这类幻觉的同时实现对这类幻觉的参照再认和情感体验。然而,在特殊的触因作用下,幻觉对于现实的合一,产生了艺术接受的异态。 (2 )明显的认知失调,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环境、个人以及个人的行为认知、观念和新年的总和,是一个有结构的认知系统,各个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相应的特殊联系,他们之间一旦出现不协调,就会导致了认知失调,主体会产生不适、不悦、紧张、焦虑和忧郁等情绪反应,有可能产生一种保护自我的文饰倾向,而文饰倾向作为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本身是诱发变态心理的一种可能性。

5、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 答、(1)、梦有巨大的压缩作用; (2)、梦总是呈现视觉形象,绝少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总是

与记忆相关的情绪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 (3)、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都是处于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戏剧性”中,也就是说,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照,因而是一种移位了的东西。 (4)、梦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 6、艺术体验的生成的特征。 答:(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2)、体验生成的意向性;(3)、回忆是体验生成的重要形式。 7、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艺术美的创造有何作用? 答:首先,模仿的行为促进了手的进化和技能的提高;

其次,模仿的活动培养了原始人捕捉形象和鉴察形式美的眼睛; 第三、模仿的操作锻炼了人类祖先的审美心理素质。 9、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文艺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特征? 答: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自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来研究心理现象,既注重视人的心理活动的机制,又强调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既关注个体心理,也重视社会心理,其中又特别地突出活动在心理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0、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

答:首先,人处于强烈自然感情状态时,艺术沉思是无法进行的。因为艺术沉思是意识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向把握,是主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客体来参照。这时,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从而为艺术沉思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

11、母题同民族文化心理有什么关系?

答:母题不是单一作品中表现的某个作家个人化的或偶然的思想观念或情感体验,而是具有人类普遍性与历史延续性的情感模式或经验模式。特定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和把握方式。

12、艺术接受与自性(或人格)的变动关系是怎样的?

答:首先,人格的稳定性方面已经暗示了一种变化可能,尽管这一可能是困难重重的; 其次,人格的内在性方面要求变化的内在性方面要求变化的动力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东西,否则只会是浮光掠影,一切如故;

第三,人格的一致性方面暗示了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某些心理势态真正的被内化,那么它就会在既定的方向延伸出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最后,人格的个体差异方面反映了人总是有意或无意的以别人为参照,尽管艺术所显示的参照性世界不宜也不可能代替现实世界的参照,但是,艺术所提供的参照也是一种独特的参照,是主体可能必须投入的独特世界。

13.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派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

答:阿恩海姆认为,外在的、物质性的东西能够表现内在意蕴,这是由于在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当人们看到某种客观物体或景物时,这些

客观物体或景物的结构形态会通过观察者的视觉系统在大脑皮层上引起生理力的活跃,这种生理力就构成了类似物体或景物的内在形式。当这种生理力的内在结构形式被观察者的心理亿体验到时,尽管观察者体验到的是自己大脑皮层上的变化,但他却认为是体验到了来自物体或景物的性质。在心与物之间有了这层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变化为中介的关系,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便被沟通了。艺术家正是利用心与物之间的这层特殊关系来为自己所要表现的心理事实寻找外在同构物,而艺术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特殊关系便可以透过外在同构物去体验艺术家所欲表现的心理内涵。

14.体验有哪些特征?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

答:⑴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化状态,艺术的心灵性就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表现形式。

⑵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情感是体验的核心,艺术之所以需要情感体验,就在于体验能赋予事物以意蕴。

⑶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被我们理解,艺术活动中的体验,也就是一种忘我性的体验。 ⑷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体验的反刍是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

体验的生命性、情感性、“移情”和“反刍”等特性,与艺术活动中的心灵性、意蕴性、“忘我”和“诗意”等特性,是同构对应的。

15.简述潜动机的品格。(或潜动机的主要特点)

答: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的驱动力量。

潜动机的主要特点有二:①驱动性。从本质上来说,潜动机是推动艺术创造的强制驱动力,被潜动机支配时,艺术家别无选择,被迫前行,好像冥冥之中被一只强有力的手推着走。②潜在性,即无意识性。从表现上来说,这种强大 驱力从何而是主体意识自我难以省察的。 16.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答:⑴攻击性气质。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不安分的挑剔者,一个读者日后能否成长为批评家,其初始与其说取决于他鉴赏力的高低,毋宁说取决于他是否是一个富有挑剔个性的人物,是否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物。

⑵想象力。不仅艺术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批评家也同样如此。但是批评家的想象力与艺术家的想象力有其不同之处。

⑶强化和简化的能力。所谓强化能力是指批评的过程中,批评家倾向于强化对象,强化对象被称颂的优点,强化对象被攻击的弱点,把某种现象强化为本质,把某一特征强化为基本特征。简化是指批评家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选择、舍弃,使文学史上的真正优秀作家和作品得以保存下来。这一能力是少数优秀的批评家才具有的能力。

⑷知觉敏锐。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养成了批评家敏锐的知觉能力。 17、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 (1)、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的心理活动。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是体验,只有深刻的体验,才能激发创作的冲动。(2)、是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心理过程。该部分主要分析创作动机、艺术家创作的心理状态,如癫狂状态、沉思境界、内觉体验等。(3)、是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作家的体验必须通过语言等形式化因素,才能将其体验传达出来为读者所理解、感知。(4)、是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心理。艺术作品最终要为读者所接受,才能成为现实的作品。读者如何接受以及作品对读者的效益是该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 18、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密切,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很难完成。但是二者也有区别:普通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它的研究多采用实验的方法,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特殊的心理即审美心理,它多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文艺心理学在运用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观点时必须根据文艺心理学对象的特点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19、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冲突? 答:(1)、角色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境遇、职业、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种种规范和原则。 (2)、从创作过程来看,在角色意识压倒自我体验而占上风时,创作主体的理智高度警觉,对其他各种心理活动加以检查和限制,这时无法进入自我体验状态,创作活动只能在理智的心理层面上进行。 (3)、它们各自的心理效应不同。自我体验使人处于一种高度和谐、毫无阻滞的心理状态中,人的各种心理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在角色意识的控制下,人的精神处于在严密的自我监视之下,不敢越雷池一步。 (4)、角色意识和自我体验是人内心世界中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五、论述题:

1.试论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和接受特征。

(1 )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夺口而出,势不能遏,二是通过某一意味深长的 叙述,将崇高体验隐藏在背后,(2 分)举例简述,(2 分)

(2 )崇高体验的接受特征是:第一,崇高体验的感知有个过程,(1 分)对两种不同表现形

式的崇高体验的作品,感知有不同要求,(1 分) 第二,感知崇高体验有赖于接受者自己的高尚心灵,(1 分)举例简述(1 分) 第三,鉴于崇高多借悲剧或某种直抒胸意的作品表现,接受者通常总是以恐惧与怜悯的态度接受,(1 分)解释。(1 分) 2.举例论述娱乐的深刻意义。

艺术娱乐的深刻意义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 )对个体而言,文艺能够移化心灵。(2分)举例分析艺术如何改变,陶冶,升华人的情感,心灵。(3 分)

(2 )从宏观讲,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建。(2 分)举例分析娱

乐如何促进人的解放,消除焦虑,人格分裂等。 3、举例说明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答:(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超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第二层意思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4、结合实例分析文学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的关系。

答:(1)、语音层面与心理蕴含。a 、节奏;b、音律。音律的基本类型包括:双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叠音(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叠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押韵。

(2)、文法层面与心理蕴含。a、词法(炼字):(红杏枝头闹),

b 、句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篇法(古诗作诗有起承转合)

(3)、词格层面与心理蕴含。(比喻、夸张、反复、反讽、象征)

(4)、鱼体层面与心理蕴含。

5、举例分析艺术家孤独体验形成的原因。 答:(1)、孤独体验形成的原因:a、从心理角度看,艺术家的孤独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b、有些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他的超前意识密切相关。c、总之,对于某些艺术家来说,孤独是他们独立个性、创新精神与超前意识的产物。 6、为什么不能说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

答:虽然神秘体验和宗教体验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许多艺术家并不是什么教徒,但他们能够体验到超越终极的美。其实,神秘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被表现的现象,而是取决于主体的精神结构。

7.为什么艺术家的癫狂状态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失常,请举例说明。

答:⑴表现方面。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癫如狂,南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式癫狂。 ⑵与现实的关系方面。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

⑶意向价值方面。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

⑷本质区别。精神病患者的癫狂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能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8.举例分析形式情绪改造、征服题材情绪并形成审美情感的心理过程。 答:艺术形式征服题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⑴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发人们情感的兴奋。这里的情感兴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一方面是题材把它固有的情感色调灌注于人们,使人们的情感不能不受题材情感色调的感染;另一方面是人们把自身的情感移入题材,使主体与题材中的人物、景物合而为一,达到一同悲欢的境地。但这种情感兴奋不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感和题材情感发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此时尽管情感的兴奋仍然保持最大的强度,但由于艺术的分隔作用,主体已把审美刺激物与非审美刺激物分开,进而产生了幻象,这就保证艺术中题材所引起的激情兴奋通过幻象得到纯中枢的缓解与阻滞,并保证这些兴奋的激情不会表现为外部的动作。 ⑶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在思想中记忆规律起主导作用,而在情感中占优势的是遗忘规律。形式征服、消融题材情感,并不是为了实现形式本身,而是为了使形式与题材在“对抗”后达成“妥协”与“和解”,进而生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形式与内容调试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情感就可自由的舒泄,压抑感、痛感、磨难感就可转化为快感、愉悦感、欢畅感,这样情感不但在量上得到了消耗、舒泄,而且在质上也产生了

置换,置换为一种混合情感,实际上是升华为一种美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