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媵人持汤.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4)俟.其欣悦 ( ) (5)腰.白玉之环 ( ) (6)无从致.书以观( ) (7)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 (8)录毕,走.送之.( ) (9)寓.逆旅主人 ( ) (10)援疑质.理( ) (11)弗之怠.( ) (12)未尝稍降辞色.( ) (13)右备容臭.. ( ) (1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15)余幼时即嗜.
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8)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9)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0)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2分)
答: 。4、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答: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我的概括: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2分)
我的感悟: 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
我的看法: 8.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感受或体会。
10.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11.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
1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2分)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课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分)
15、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6.课文第一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8、读了本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1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
的一项是:( )(2分)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 2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1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
严 22.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23.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3) (3分) 24.下列句中加点的“大”字与“天大.寒”中的“大”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大.声如雷霆 C.大.为震惊 D.见渔人,乃大.惊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 色愈恭,礼愈至.
而乡邻之生日.蹙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同舍生皆被.绮绣 D. 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将军身被.坚执锐 奉.
命于危难之间 26.与“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 “以”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以.衾拥覆 B.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7.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2分)
答:
28、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
的是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2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30、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3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2.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3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2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
不尽饮 3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3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
谢
3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以.钱覆其口。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37、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38、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3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4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
为佣耕,何富贵也 4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4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43.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44.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4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
的一组是( )(2分) A. 烨然若.神人 B. 腰.白玉之环 C. 右备容臭. D. 主人日再.
食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臭.气相投 再.接再厉 46.下列表述中,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7.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
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4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 4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
5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5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2.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
答。
53、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54、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55.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2分)
56.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腰白玉之环 ②江横玉系腰 B.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C.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D.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是以谓之“文”也 ..
5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河曲智叟亡以应 D.足肤皲裂而不知 ..58.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59.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6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62.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乙】(《送东阳马生序》) 6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6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时时而间进 ....C.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衾拥覆 以卵击石 ....
广之将兵 .
面山而居 .
6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66.阅读简答。(4分)
(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乙文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
67.下面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山峦为晴雪所洗。 68.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媵 人 持 汤 沃 灌 (2)腰 白 玉 之 环 69.第二段依次从 、住、食、 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 ”。(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材料链接】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70.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3分)
3
参考答案
1、⑴热水 ⑵通“披” ⑶因为 借 (4)等待(5)腰佩 (6)得到 (7)用(8)跑 代指书(9)寄居(或:居住、住在) (10)询问(11)懈怠(松懈、怠慢)(12)脸色(神色)(13)香袋 (14)担心 (15)特别爱好 2、(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3)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6)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7)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9)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10)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11)(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12)抄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13)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14)(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15)
3、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4、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5、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6、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7、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8、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9、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抓住一个要点,又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10、B(益慕/圣贤之道)11、缊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12、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13、B(A、向;在 B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转接,却;顺接,就 D用;似)14、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5、记叙、议论 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16、(1)得书难:(2)拜师难17、C(指书)18、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19、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0、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21、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22、因为我守信,按时还书。23、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24、B。25、C 26、B 27、(1)“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矛盾1分,解决办法1分。答出其中一组矛盾和解决办法即可。用自己的话来答,意思对也可)28、B、(益慕/圣贤之道) 29、①写叩问之难;②求师旅途之艰;③生活之苦30、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31、D (借。A它,指书/的;B他,指“乡之先达”/他们,指“同舍生”;C日子,天数/每天。)32、吃、穿(或衣服与食物)33、A 34、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35、C 36、D 37、嗜学 家贫 38、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39、B(请教) 40、A 41、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42、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4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4、B 45、A 46、B 47、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
4
锥刺骨 闻鸡起舞 48、BC(4分,各2分) 49. AC(4分,各2分) 50. C(3分)
51.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
(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52.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53、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54、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1分),凸显我的志趣所在(2分)。55、支—肢 被—披 56、D 5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8、C 59、C 60、B 61、C 62、63、责任、使命64、D 65、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66、(1)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或“艰难困境出人才”或“成才须历经苦难磨练”)(2)表现了宋濂勤奋好学和求学不怕艰辛的精神。67、68、媵人 持汤沃灌 (2)腰 白玉之环69、行(走) 衣(穿) 艰苦(艰难) 以中有足乐者 70、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