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 G 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夏楸 温素彬 【籀要】文章以企业价值观为线索,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财务绩效评价时指标选择的演化过程,并收集了近年来兴起的财务 绩效评价指标,从中发现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发展趋势,得出价值观指导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建立的结论。 【关曩调】价值观;财务绩效评价i评价指标 财务绩效往往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好坏最重要的标志之 而展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经 一,因而它是评价主体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评价指标的选取 营的范围和交易的复杂性使得出资人和股东不能够胜任企业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财务绩效评价的结果。在不同的价值观念 的管理工作,职业经理人的加入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在 指导下,评价的目标、范围和重心有所不同,所以对于财务绩效 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就需要满足股东和债权人的 评价指标的选取,可以体现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 取向,并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考核。作为股东来说,追求的是股东 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债权人,他们担心的是自己资金的安全和 一、股东强权价值观下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获取利息的多少。因此,企业的评价主体就由两个部分构成,也 古典的企业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唯一目 就是说进入了二元评价主体阶段,他们的评价指标不再是以单 标就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以弗里德曼(1988)为代表的新古典 一的利润为核心,而是综合的财务指标。在这一时期,杜邦公司 经济学家也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守法和符合伦理 创立的杜邦分析法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层层细化每一个财务 规范的前提下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他们的出发点都来自于企 指标,成为了财务分析的重要方法。 业投资人的角度。所以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就是围绕着出资人 张蕊(2001)研究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 的价值取向,在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关注该价值取向下的核 进,以评价的内容为线索,将经营业绩的评价发展分为三个阶 心范围。并进行指标的选取。 段:成本业绩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财务业绩评级 李心合(2004)从产权角度分析了“资本强权”导致企业价 时期(约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 值观的演化;陈共荣、曾峻(2005)依据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将 系的创新时期(20世纪9O年代至今)。 评价的范围、目标和典型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在2O世纪 在成本业绩评价时期,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成本,诸如 8O年代以前,是单一评价主体和二元评价主体阶段,这两个阶 每码成本、每磅成本、每公里成本等等,这种业绩评价带有统计 段正是公司股东价值取向阶段,8O年代后期才出现了多元评价 的性质。从中不难看出,评价的指标是围绕成本进行,而评价的 主体阶段。(见表1) 目的是统计经营成本,核算经营利润。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表1 财务评价主体及相应内容 发展,评价的要求从事后成本核算发展到事中控制,评价的指 标进入到了成本控制阶段。 项目 单一评价主体 二元评价主体 到了2O世纪初财务业绩评价时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 范围 经营成果 经营成果、经营过程 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自由竞争已过渡到了垄断竞争,这一时 目标 利润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 期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发展起来,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指标 简单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 体系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杜邦公司的管理者设计了多个重 方法 尚未形成 杜邦分析法 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德・布朗说明 了如何将投资报酬率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 在单一评价主体时期,由于产品和业务较为简单,采用简 润率和资产周转率,成为对企业财务经营业绩进行分析的重要 单的财务指标,如利润就足以满足需要,各指标之间也相互独 依据。(见表2) 立。尚未形成完整的质保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 表2财务业绩评价时期的评价背景、指标及目的 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提高,这种简单孤立地使用财务指标来评 价企业绩效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要 时期 评价背景 评价指标 评价目的 求,逐渐形成了以净资产利润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体系。净资 2O世纪 降低成本 利润、产利润率综合考虑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评价要求,明显带有二 剩余收益 税负最小化 60年代 元评价的特点。这一划分方式同样可以从产权的角度来分析, 20世纪 跨国公司 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 企业竞争力 在古典企业,单一的出资人能够凭借一举之力成立并且管理整 70年代 竞争加剧 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 个企业.因此企业评价的取向即是出资人的取向,获取利润成 20世纪 过分强调短 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 长期竞争优势 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正因为此,对于指标的选择也就围绕利润 80年代 期财务业绩 指标为辅 A _ 2O世纪9O年代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期。 率、销售报酬率以及销售增长率等会计指标衡量样本企业的 会计指标虽然具有普遍性、有效性、易获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新经济时期的到来以及 财务绩效。实践证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频繁使用,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全球竞争中 性和可被检验性的优点,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是会计指标 不败,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平衡计分卡的出现,将财务 只能体现企业的历史绩效。而不能体现企业未来的价值;二是 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机结合,成为新的考核方法。值得注 会计指标会受到会计政策、行业监管及使用者选择的影响;三 意的是,平衡计分卡也是基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价值观而设 是某些会计指标的可比性较低,彼此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解 计的,在该体系中设立了客户层面和学习与增长层面的指标, 释力弱。 体现了顾客和员工已被纳入到企业竞争的战略体系和评价 中,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股东价值最大化仍然是传统评价体 系中的核心指标。 (二)新兴指标的产生 当传统的财务指标和市场指标在研究中显得捉襟见肘 时。研究者开始反思指标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基于资本市场 从以往的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不管是按照财务绩效评价主 的指标和会计指标的基础都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价值观下核 体还是评价的内容来看,传统企业价值观念下评价的取向不会 改变,不同的财务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需求在丰富和 发展,但是对于企业主体的认识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影 响了企业评价的指标选取。 二、利益相关者价值观下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李心合(2003)认为,与股东价值取向的观点不同,利益相 关者价值取向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利益。 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构成企业的“资本”已经由单一货币资 本模式,发展到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等“多 元资本”共生的模式(温素彬,2008)。在多元资本共生的指导思 想下,多元资本的所有者就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一J传统指标的应用 在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 评价,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 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大致有 三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正相关、负相关和 无关。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主要的、 共同的原因在于,对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必然涉及到衡量财 务绩效的指标的选取。早期的研究者运用最简单的方法评 价企业的财务绩效,主要使用市场指标和会计指标两类评 价指标。 市场指标主要有市场收益率、MVA等指标。虽然股票市场 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市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反 应,但指标本身的准确性却是由市场的有效性决定的。在一个 有效的市场上,如果公司社会责任确实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了 影响,那么当与公司社会责任有关的新信息传递到市场时,市 场会立即作出反应,股价因此迅速发生变动。 会计指标主要有净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等评 价指标。例如,Parke和Eilbirt比较了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到 的80家有社会责任的公司的净利润、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报酬 率和每股盈余四个会计指标的平均值与《财富))500强公司平 均值之间的差异。Cochran和Wood采用营业利润与资产的比 率、营业利润与销售额的比率和超额价值等财务指标来研究 197O一1974年包含29个行业的39家公司和1975—1979年 包括28个行业的36家公司的绩效。Aupperle Carroll& Hatfield选择一年和五年的资产收益率分别作为样本企业短 期和长期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Ruf等人选用了净资产报酬 算的产物,用过去价值观下产生的指标来作为新的价值观的 考核标准,存在El径不一致的矛盾,因此,在现实的需求下, 在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新兴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孕育而生。 Laurie Mook(2006)用延伸附加值(The Expangded Val— ue Added)为指标进行案例研究。延伸附加值是依托于早期的 社会会计模型,融合了资金和社会信息,为的是更完整地介绍 公司行为,它包含了公司及其员工创造的所有财富。在计算时 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利润,还包括了员工的工资福利以及上 缴的税收、环保支出、公益捐赠等。从计算的方法上不难看出, 这一指标考虑到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符合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取向。 李心合(2001)和温素彬(2002 J都提出了“有效增加值”的 观点。他们认为“有效增加值”是扣除了“无效增加值”和“社会 成本”的净增加值。其中,“无效增加值”是指因坏账而不能给公 司实际带来经济利益净流入的增加值部分;“社会成本”是指公 司的不良财务行为(如对环境投资的轻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等)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有效增加值是对公司创造新财富的价 值衡量,也是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 温素彬(2006)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责 任增加值(SRVA)的概念,即: SRVA=息前税后利润一经济资本成本一生态资本成本 一社会资本成本=EVA一生态资本成本一社会资本成本 从以上两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在考核企业财务绩 效时,不再是以利润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指标中 包含了员工、社会、生态的诉求,反映了财务绩效评价时不再忽 视除股东以外的其他群体的利益,认可了除货币以外其他资本 在创造企业财富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公司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势[J].财经研究,2004(1O). 132-l44. [2]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 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O. [3]温素彬.可持续责任增加值:基于可持续发展的EVA改进f 财务与会计,2005(5):52—53. [4]陈共荣,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 响[J].会计研究,2005(4):65—69. 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