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望洞庭》教学设计

2021-11-11 来源:华拓网
总第 课时 第2 课时 目 标 依 据 第 一单元 教学内容:望洞庭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及解读】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一课中的第二首诗,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3.【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半期的孩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本文是写景的诗文,比较好理解,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会特别困难。 学 习 目 标 评 价 任 务 1、通过自学会读“螺”字,能正确书写“洞庭、潭面”词语。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通过自读、赛读或结合画面等形式感受洞庭湖的自然美,并背诵《望洞庭》。 1、会读会写“螺”,正确书写词语。 2、会说出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具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 入 教学活动 题 学生活动 说了解的刘对应目标 评价设计 一、引入课 1、指名 “飞流直下三禹锡和洞庭千尺,疑是湖。 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新 一、读准古1、学生自诗,整体感学生字,小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要求:提出倾听的(1)读准要求。 2、指导书节奏。 写“螺” 组交流 目标1 1、 2、 指名读准字音 默写生字。 字音,读出授 课 内 容 教学环节 新 授 课 内 容 教学活动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2)自学生字,小组同学 学生活动 对应目标 1、自学古 诗,小组交 流 目标2 要求: (1)读出 节奏。 (2)借助目标3 插图、注 释、字典理 解古诗的大 意。 (3)小组 合作学习: 交流难理解 的字、句。 、 1、学生汇 报、 1、学生朗 读。 评价设计 1、指名朗读诗文。 2、赛读古诗。 3、小组汇报诗意。 4、配乐朗读。 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的画面美。(2)说说感悟“和” 你想象的画 面。 2、指导朗 读。 。 (1) 这 3、品读后洞庭湖是怎两行诗,从样的山,怎形、色两方样的水? 面引导学生 想象洞庭山(2) 你水工艺品般能说说,到的画面美,底从哪里感进一步品味觉到,诗眼“和”你想“和” 象的画面怎 么样? (3) 你 有这样的感 受,你觉得 应该怎样 目标3 1、指名汇报 读? 五、背诵古诗。 拓 展 延 伸 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请同学们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体会到了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设 计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光 色 和 (柔美) 教 学 反 思 学有困难学生及提高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