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2023-09-11 来源:华拓网
第43卷第7期 2O。9年7月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1 Education Vo1.43 No.7 July 2009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刘梅英 ,田雨普 ,周丽萍 (1.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O97;2.南京审计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OO29) 摘 要:群众体育受制于其发展地位、物质基础、体育文化等客观条件,与竟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 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不全面。后奥运时期,我国应明确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确 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增加群众体育科技投入,进行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我国体育传统文化软实力,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关键词:体育强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O—O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O一52OX(2009)O7一O。O9一O5 DeveIolm1ent c0m1teI1T昀sures 0f iIlese 唧rt fl0r all in、,iew 0f being str叽g in sp s LIU Mei—ying ,TIAN Yu—pu ,ZHOU Li—ping (1.Sports Science Inst.,Nanjing Norma1 Univ.,Nanjing21OO97,China; 2.Sect.of P.E.,Nanjing Audit Univ.,Na njing21OO29,China) Abstract:Sport for al1 in China is limited in that its overa11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 and the regional deveIopment is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competitive sports. During the post OIympic era,it is urgent to define the ro1e of sports for aII,to get funds mostl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n from the mar— ket,to invest more i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to uti1ize better the sports resources,to promote the soft power 0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o make China strong jn sports. Key w0rds:country strong in sports;sport for al1;exploration 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已明显显示出竞 技体育大国的优势,在某些运动项目上也凸显出了竞 技体育强国的特征。但是,体育毕竟是由竞技体育和 群众体育两大基本方面组成。与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相 比较,群众体育由于受制于其发展地位、物质基础、体 由此导致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持续下降,亚健康人群 增多。 1.1.1 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年下降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据2O06年国家体 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召开第1次学生体质健康工 作会议,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 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 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 加,城市男生已达24 。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 学生为31 、初中生为58 、高中生为67 、大学生 育文化等客观条件,国民体质特别是学生体质逐年下 降,群众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域发展不平衡、整体 发展不全面。因此,后奥运时期,在体育强国背景下,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亟待提高。 1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 1.1 总体发展水平低 为82 。在2005年高招中,有85 的考生专业受限; 在20O5年和2OO6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8 的高 中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国民身体素质主要指标呈下降趋势。据2O05年 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国民身体形态水平略 有下降,2O~39岁年龄段成年人降低幅度最大;身体 机能水平明显下降,6O~69岁年龄段老年人降低幅度 最大。国民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参加2OO1年中国亚 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低,是指在与国内竞技体育和 国外群众体育相比较的基础上,我国群众体育总体水 平处于较低层次发展状态,体育参与主体数量少质量 低,缺乏体育场地设施物质保障和体育文化精神保障。 收稿日期:2。09一O4一O5;修回日期:2O09一O4—2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O。7GXQ4B】29)。 第一作者简介:刘梅英(1971一),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博士 生,研究方向:群众体育学。 健康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指出,我国符合wH0健康定 义人群仅15%。截至2DO4年底,我国高血压患者达 1.6亿人 。 1O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第43卷 1.1.2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少 体育参与人口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 水平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水平一个缩影。与西方国家群众体育参与人口比较结 果显示(如图1_2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比例达到28. 2 ,与日本、韩国、苏格兰、英格兰、加拿大、芬兰、美国 相比处于中下等水平_3]。 Dl“ 数据来源: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图2 中外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比较 1.1I 4 群众健身质量低 首先,健身项目单一。健身走和跑步作为主要锻 炼项目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62.O 。其次, 负荷偏中小强度。中等强度的人数比例为56.4 ,小 强度为27.O 。再次,健身缺乏科学指导。66.7 的 体育锻炼者没有接受健身指导,特别是7O岁以上老年 人高达76.1%,群众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科学 指导,直接降低了锻炼的针对性和和效果_3]。第五,体 育参与间接化。我国群众参与体育明显表现出以间接 方式为主,体育欣赏位居世界首位 ]。 1.2 区域发展不平衡 1.2。】城镇和乡村发展不平衡 国『】n 麓圈中国 — 日拳 I r蕾 墨西哥 德国 巴西 英国 美国 圈数据来源:Ronald B.Wo0ds. S0cial Issues in M0dern Sport Politics and Nationalism 图3中外体育观赏人口比较 盈 首先,城镇和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平 衡。2OO7年全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 人数比例相比,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24.1个百分 点,差异明显。并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其次,城镇 和乡村居民“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不平衡。城镇居民 是乡村居民的2.7倍,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城镇居民 “经常锻炼”人数比例呈现明显升高趋势,而乡村居民 基本保持不变。再次,城镇和乡村体育场地设施不平 衡。乡村居民以自家庭院或室内参加体育锻炼者居 多,而城镇居民以单位或住宅校区和公共体育场馆参 加体育锻炼为主。第四,城镇和乡村居民体育消费水 平不平衡。城镇居民全年人均体育消费为718元,而 乡村为355元。特别是购买体育书刊和到体育场馆健 身城镇和乡村差异较大口]。第五,城镇和乡村居民体 质状况不平衡。据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的数据显示: 城镇和乡村居民在国民体质健康指数方面呈现出城乡 差异,城镇和乡村居民体质差距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如 图4)。 数据来源: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公告 图4国民体质健康指数的城乡差异 1.2.2 东、l中、西部体育发展不平衡 首先,东、中、西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平衡。 东、中、西部地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依次递加, 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经常锻炼”人数呈依次递减的趋 势 ]。东、中、西部地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分别是 39.2 、30.1 、25.8 ,“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 是1O.2%、8.O 、5.7 。其次,东、中、西部地区体育 场地设施不平衡。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中部地 区有15.4 ,西部地区有14.7 的人强调“缺乏体育 场地设施”是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 咻 姻 壮 第7期 刘梅英,田雨普,等: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区仅有9.3 。由此证明中、西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 不足。再次,东、中、西部国民体质不平衡。国民体质 的基础上,不受任何外界“建制”部门的影响和制约的 情况下自发形成,并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结构松散 的、利用公共场所进行以健身、娱乐、交际、休闲为目的 的体育活动组织Ⅲ。 2 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成因分析 2.1 在群众体育发展地位方面 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据2O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 监测数据分析也显示出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 态。 第四,东、中、西部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西部地 区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东部体育文化多受到 现代体育文化影响,由于受经济因素的推动和信息交 通的快速便捷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东部体育文化 2.1.1 群众体育发展地位受限的历史背景 显现出现代体育文化的特点,接受现代体育的观念及 其价值诉求。 1.3整体发展不全面 所谓不全面,是指群众体育发展整体不全面。群 众体育由多个方面或者多要素组成,任何方面或要素 的缺失都会影响群众体育整体发展水平。 1.3.1 群众体育国际与国内交流不充分 国际交流不充分是竞技体育相比较而言的,群众 体育国际与国内交流源于我国群众体育组织具有规模 小、自组织性、临时性等特点,限制了群众体育的国际 交流与合作。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带有主题性质,没有 常务组织机构,群众体育活动过后机构立即解体。 1.3.2 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和科技投入不足 从作者搜集的群众体育发展的资料分析可知,群 众体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偏重于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分析。科技投入主要集中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 筹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较大规模全国性群众体育调 查等,取得了一批宝贵的数据和研究成果_6]。由此可 见,群众体育科技投入大多限于现状的普查和事后监 测,对有预见性事前干预性对策研究和群众体育锻炼 方法和理论研究很少涉猎,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和科技 投入仍处于初级发展水平。 1.3.3 群众体育健身指导员缺乏 在全国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中,有健身指导员指导 的仅4.8 [3]。据笔者多年对城乡社区健身场所指导 员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健身俱乐部指导员以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为主体,这些人员虽然 有一定的专业体育知识、技能,但是与专门的群众健身 指导还不完全相同。而城乡社区健身指导员年龄偏 大,多以退休人员为主,健身指导多凭借自身经验感觉 进行指导,健身指导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1.3.4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低 体育组织是群众体育健身发展的依托,除了体育 健身俱乐部外,我国体育健身组织以自发性群众体育 组织为主。我国城乡居民活动地点,6O.3 体育锻炼 者是自发组成的 ]。所谓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指 基于人们共同的爱好、利益、感情与友谊,在体育实践 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 最基本方面,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负载着各不相同的 功能和作用,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是矛盾的统 一体。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又受制于一定的历 史发展过程和阶段,所以,二者又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矛盾统一体。 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环 境,为了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各 个方面的复苏和振兴,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相对 落后的状况下,面对有限的资源,选择竞技体育优先发 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也证明了我国实行举 国体制发展战略的优越性。我国体育事业经过3O年 的发展,实现了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群众健身意识和 健身需求显著提高,显示了竞技体育的示范效应和带 动效应。 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优势和劣 势并存。在举国体制背景下,竞技体育不仅吸引着党 和政府的注意力,还吸引着全国人民的注意力,是历史 的必然。但是这势必会造成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滞后 于竞技体育,二者差距逐步拉大。 2.2.2群众体育发展地位受限的客观现实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群众体 育意识淡薄、资源相对缺乏等客观现实,决定了发展群 众体育政策制定以及政策的落实困难重重。虽然 1995年颁布《体育法》、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刚要》,但 是,由于发展群众体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涉及 面广,需由体育、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多部门协同 作战网络化管理,并且在竞技体育思维模式下,人们对 发展群众体育在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对发展群 众体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各部门责任意识模糊不清。 另外,面对群众体育总体发展中的一个个原子式个人, 以及资源的有限性的限制,体育资源争夺仍会长期存 在的现实,影响了群众体育发展的应然地位。 2.2在群众体育发展物质保障方面 2.2.1 公共财政的缺位导致了体育设施的缺乏 群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受制于经济基础发 展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自我国加入WTO 12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第43卷 以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 显著的提高,生活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体育健身 意识显著增强。城市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具有优先权, 拥有耗资巨大的大型体育场馆和便民的体育健身设 施。而农村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一方面导致体育设施 建设资金筹措的范围比较窄,导致体育设施建设资金 严重不足;此外,这一问题也是导致体育设施的使用效 率低的主要原因。那么,政府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更 资料来源:2OO7年中国统计年鉴 多的是投向比较紧迫的医疗、养老等公共项目,而对于 图5 出国比赛人数和达标人数增长情况对比 农村群众体育方面的投资比较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 从另外一组数字来看,中国在29届奥运会方面的 一。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中部地区有15.4 、 投入超过20O亿英镑 ],其投入创下历届奥运会投资 西部地区有l4.7 的人强调“缺乏场地设施”是其不 之最。这一投入还不包括由于火炬传递所导致的拆 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区仅占9.3 l3]。 迁、安保等方面的隐性社会负担,而30届奥运会的组 2.2.2 有限资源的争夺导致体育资金的短缺 办方英国伦敦规定在该次奥运会上的投入不能超过 在资金投人方面,政府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 93亿英镑 资金投入量,由于受到统计数据方面的限制,无法得出 2.2.3 场地设施的闲置恶化了体育资源的短缺 准确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资金投入的准确统计数据 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目 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运用一些可替代的数据来加以对 前我国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分布格局,场地隶属、场地 比,用出国比赛人次替代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用达 类型等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体育场地管理主体分布 标人数来替代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入。 集中,65.6 的场地集中在教育系统,虽然我国出台了 一对比结果显示:国内达标人数、出国比赛人次在 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成效仍很 2OOO年之前增长较快,但2。OO年之后,出国比赛人次 不理想,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 ,大型体育场馆由 经短暂下降以后,仍延续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达标 于种种原因开放率及利用率也不高,造成有限资源体 人数仍然在下降轨道上运行(如图5)。 育设施得不到合理利用_1 。 表1 不同部门体育场地拥有数量及比例 数据来源: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告 2.3在群众体育文化方面 育文化(竞技体育比赛)进行报道,进一步推动了西方 2.3。1 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 体育文化对我国国民的渗透,西方的各级联赛不但外 奥运会以及其他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比赛中,多 国人关注,我国国民关注力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导致 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国际主流文化,西方具有物质体育 民众对我国体育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我 文化、制度体育文化和精神体育文化的话语权。奥运 国在参与国际体育竞争中,在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 会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起源于西方,它引领着其它国 时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动摇了体育传统文 际体育赛事,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魅力。随着奥运 化的地位和作用,冲击着体育传统文化。 会的发展其国际影响力远远超出体育的意义和功能, 2.3.2 我国体育传统文化的冷落 政治色彩日益突出,成为国际政治竞技文化角逐的场 体育传统文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灵魂和软实力。 所。我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后,成为了奥运会和西方体 我国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除了城市的胡同体育 育文化的追随者。 文化较集中外,乡村体育文化大多布局分散,并且与本 无论国际或是国内的大众传播媒体也多以西方体 地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促进当地的文化事 第7期 刘梅英,田雨普,等: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13 业的发展。但是我国体育传统文化大多分布在我国辽 阔西部,在举国体制下,西部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属于非 奥运项目,减少了国家对西部地区体育经费投入量,降 化学、运动力学等学科的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实践的 转化,开展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自然科学交叉研究,倡 导科学健身。 低了社会关注度。再加上缺乏对体育传统项目系统的 增加群众体育科技投入。在原有群众体育普查和 搜集和整理,我国体育传统文化面临灭迹的危险。 3体育强国视域下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探索 3.1 实现后奥运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转移 首先,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 重点转移,急需确立群众体育的地位。一是竞技体育 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群众体育意识,二是竞技体育实现 质的飞跃需要群众体育发展作为基础。其次,从小康 社会目标到政府着力宣扬关注民生,发展群众体育既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又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2OO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提 出了体育强国的目标,足以体现确立群众体育地位的 时代要求。 3.2 确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 对于群众体育城乡差异和东西地区差异进行宏观 调控,使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发展群众体育。市 场化趋向的改革使经济的运作模式由决策集中的计划 经济向决策分散的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主体是以 效益作为衡量一切市场经济行为的标准。由于市场经 济主体的趋利性和群众体育的公共性,必然导致发展 群众体育的责任落在了政府肩上,政府有责任提供群 众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上的保障。 3.3进行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首先,增加对群众体育的公共资金投入量;其次, 进行体育、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多部门多方合作协 同作战,发挥相应管理部门的功能和作用;再次,现有 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合理利用,打破我国体育设施条块 分割局面,开放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占 5o 以上教育系统场地设施和大型体育场馆应对周边 群众外开放。 3.4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 重视体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高我国体育 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全球背景下,体育文化应是多样 的,不是西方体育文化一枝独秀。对中国体育传统文 化实施保护与开发并重,增强体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抵制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中国功夫、气功和太极在国 际中几乎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象征,应予以保 护。同时开发各个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 统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3.5 增加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和科技投入 增加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利用运动生理学、运动 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将奥运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进行 推广应用,从竞技场转到健身大舞台,开展青少年体 质、国民体质和运动促进健康的关键技术研究,让普通 百姓与“金牌选手”共享体育科技的成果。建立科学 的体育健身评价体系,进行有预见性的群众体育发展 对策研究。 4 结论 改革开放3O年,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体现了有中 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体制优越性。在后奥运时期,我国 体育事业发展应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 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 发展战略,保持竞技体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 聚力、以及带动群众体育发展的作用。但是面对竞技 体育实现质的飞跃要求和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年下 降现实,我们应重新审视群众体育发展地位,保持竞技 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小康体育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OO6,O6:731—735. [2]倪同云.中西方群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 技,1999,04:2—6. [3]2。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N].中 国体育报,2。O8—12—19. [4]Rona1d B.woods. socia1 Issues in Modern sp。rt Politics and Nationalism[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 暨第二届中国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苏卅f:苏 州大学出版社,20O8:1—8. [5]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http://www.sport.g0v.cn/ n16/n1O77/n1467/n1587/616932.htm1. [6]国家体育总局编.改革开放3O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OO8.12. [7]虞重干,张基振.当代民间体育的价值重构与城市和谐社 会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O¨。6,4O(¨):8o一12. [8]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编.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 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9]来源于《财经》杂志电子版.http://www.ca ing.com.cn/ 2OO8—1O一16/1 1OO2O867.htm1| [1O]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 2OO5—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