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
C.君主立宪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三农”问题是指( )
A.农业、农村、农民工问题
B.农业、农民、农村教育问题
C.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D.农业发展、农民、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教学中的( )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导向性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匀加速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 D.必修课程
7.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年限是( )
A.6年 B.7年
原则。
C.8年 D.9年
8.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
A.程序教学 B.暗示法
C.发现法 D.掌握学习法
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0.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 )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作业的布置
11.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评价是( )
A.自我调控 B.自我体验
C.自我认知 D.自我评价
12.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属于(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一般文化知识
13.寻求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 )
A.基本目标 B.高级目标
C.基本任务 D.基本标准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夸美纽斯著作的是(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5.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的是( )
A.教师的知识素养 B.教师职业道德
C.教师的个人品质 D.考试
16.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
A.学习兴趣 B.赢得地位
C.得到物质奖励 D.获得同学的赞赏
17.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18.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应对取决于( )
A.对挫折的认知 B.情境
C.个体的性格 D.对结果的预期
19.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20.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为主管理的体制。
A.县级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T )
2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到2020年的教育具体目标和要求。( T )
23.情绪智力即情商,是影响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 T )
24.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F )
25.创造力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潜能。( T )
26.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T )
2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T )
28.素质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T )
29.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好坏之分。( F )
30.德育必须从提高道德认知开始。( F )
31.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性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T )
32.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学生具有教育和管理权,学生有被管理和接受教育的义务。( T )
33.智力影响学习的发生,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F )
34.为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同时选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T )
35.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T )
36.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 T )
37.课程计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和规定的重要文件。( F )
38.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T )
39.所谓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 F )
40.2007年,我国已经全面免除了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T )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某镇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李老师在一次期末考试后把学生成绩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小黑板上,并把最后一名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严厉的训斥:“你每次都考这么少,拖了班里的后腿,影响咱们班的进步,真是没有救了!”
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分析李老师的行为。
42.王老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王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秦牧说的会错吗!”学生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班里的气氛也一下子紧张起来。
请根据教育学相关知识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3.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教育应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44.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教育写作(本大题共40分)
45.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提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这一“三平精神”是对河南人精神的深刻总结。
请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以“三平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答案详解及更多招教真题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三)--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2.D【解析】略。
3.C【解析】略。
4.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5.A【解析】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6.D【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将综合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
7.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8.C【解析】发现法是布鲁纳首先提出来的。
9.A【解析】教师工作(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
10.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1.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描述。
12.B【解析】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即条件性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13.B【解析】学校心理辅导有两个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14.B【解析】《教育漫话》是洛克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著作。
15.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16.D【解析】儿童后期、少年期即小学后期、初中时期的学习动机已由渴望受到长辈的赞赏为主转向赢得在同伴群体和集体中的赞赏为主。
17.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18.A【解析】对挫折的认知决定着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一个人如果对挫折的认知是积极的,那么他的挫折反应就会相对积极;相反,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19.C【解析】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11、12岁~14、15岁(即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
20.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二、判断题
21.√【解析】本题是对时事的考查,考生平时应多关注国家大事。
22.√【解析】略。
23.√【解析】本题考查情绪智力的有关知识。
24.×【解析】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所以说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
25.√【解析】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只是被开发的程度不同而已。
26.√【解析】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
27.√【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
28.√【解析】传统教育更偏重于部分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9.×【解析】认知方式不同,个体选择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不同,但并不影响对信息的处理,所以说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30.×【解析】德育的一般顺序是从道德认知开始,但德育又具有多种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开端。
31.√【解析】提倡教育的公平性即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体学生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平衡城乡师资力量体现了这一要求。
32.√【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
33.×【解析】智力不影响学习的发生。
34.√【解析】根据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使是同一种教学任务,教师也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传授新知识,可采用讲授法;复习和巩固知识,可采用练习法。
35.√【解析】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即简称“班”“课”“时”。
36.√【解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即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37.×【解析】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而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题干所述的是课程标准的概念。
38.√【解析】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39.×【解析】“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这一观点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主要就是对依法执教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依法执教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指对学生的依罚管理。
40.√【解析】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41.(1)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的角度讲,教师要关爱学生,对学生要真心热爱,这是师德的灵魂。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后进生。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后进生存在严重的歧视。这位教师的行为和语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伤害。
(2)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案例中李老师显然没有认识到师爱的重要作用,其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42.(1)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中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因此,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师应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该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也是其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
(3)该教师没有充分地发挥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教师并没有做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而是遏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很显然该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5)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中提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6)老师并没有用新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43.(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①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4.(1)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
①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②早期经验。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③教育与教学。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仅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
④社会实践。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⑤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①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③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④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⑤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五、教育写作(参考范文)
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工作是平凡的,事业却是伟大的。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保持自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做无数平凡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就是有一颗平静的心;作为一名教师,就是做一个平常的人。这是教师的精神品质所在。因为平凡一般人做不到,平静一般人做不到,平常一般人也做不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应弘扬三平精神,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时时处处是学生的榜样,时时刻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教师是辛勤工作的园丁,学校是园丁耕耘的苗圃。关心学校,爱护学校,珍惜学校荣誉,便是教师的责任。做人,应正直而刚毅,乐观且豁达。作为教师,应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当作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航灯。质朴的平凡中透现一种深刻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效应,但要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传道、授业、解惑,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道德高尚。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
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永无止境的积极追求。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你会觉得其乐无穷;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会多了更多的激情,少了许多牢骚和抱怨;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会觉得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多了战胜的勇气和希望,少了怯懦与畏缩,进而化消极为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努力去做生活的强者。
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教师的工作始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教研等线上围绕。时间长了,多少会有一些厌倦。作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但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还应该有一颗博大的责任心。爱教育事业,最终的落脚点在爱学生、爱孩子。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好孩子。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他们的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对他们负责任。师爱是每个教师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平凡、平静、平常,这三种品质,不是要我们一平到底,而是要我们厚积薄发、潜移默化。如若我们选择了一平到底,那么我们只能“被尊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厚积薄发,在平凡之中追求伟大,在平静之中拥有满腔热情,在平常之中有极强烈的责任感。做不平凡的人,做不平静的人,做不平常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