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降水施工及技术措施

2024-07-05 来源:华拓网


(一)降水施工及技术措施 1、降水井施工 (1)降水井成井工艺

本工程基坑降水中管井成井采用回转钻机施工,工序较多,在施工中均实施流水作业,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施工,施工程序的每一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成井质量,所以严格控制各施工程序的质量是控制成井质量的关键。

(2)降水井施工

(1)管井定位:测量人员根据降水井的设计位置测放实际井位。查清井位周围地下环境,确认井位下无管线等各种障碍物。根据基础筏板图,避开桩基、承台、地

梁、后浇带等基础结构。降水井位置可适当调整,降水井间距可作局部调整。

(2)钻机成孔:采用回转钻机成孔,一径到底,井孔要求圆、直,垂直度偏差<1%。钻机就位必须准确,钻杆必须垂直,钻机底座必须牢固。在钻至设计深度以后停钻。钻井施工时本区域应以清水或稀浆钻进,严禁使用稠泥浆。下井管前,必须刮泥皮换稀浆。下井管前换浆标准:孔内泥浆漏斗粘度达16S,比重1.05左右,并测定孔深,满足孔深要求之后,再下井管。成孔后,经验收后应及时下置井管、填砾、洗井,要避免因时间过长发生孔内坍塌和孔壁泥皮固化影响出水量。

(3)下井管:井管采用无砂砾石混凝土滤水管,井管外包裹2-3层60目滤网,缓缓下放。当井管与井口相差200mm时,接上节井管。接头处用编织袋和尼龙网裹严,以免挤入泥砂淤塞井管。竖向用竹条和铁丝固定井管。为防止上下节错位,在下管时,吊放井管要垂直,并在井孔中心。为防止雨、污水、泥砂或异物落入井中,井管要高出地面不小于200mm,并加盖或捆绑防水雨布临时保护。下井管采用直接提吊法,连接必须牢固、接缝严密。下管时,注意使井管居于孔正中,保证与井孔同轴,井管安装必须准确到位,切忌井管“悬挂”于孔内。

(4)填滤料:井管下部2m为沉渣段,可下入2节井壁管;上部井管为滤管,滤管与孔壁之间用滤料填充。填砾料时,滤料沿井管外四周均匀填入,避免偏投填料将井管接头挤出裂缝造成抽水时涌砂。投砾石要保持连续。要避免填料速度过快滤料在孔内“架桥”现象。洗井后滤料下沉及时补充滤料,要求实际填料量不小于95%理论计算量,填料至自然地面。经洗井滤料密实后再及时填补滤料。降水井运行时,随水

位下降,滤料会产生一定沉陷,及时采用粘土封闭。

填料要求:含水层段砾料最好具有一定的磨圆度,砾料含泥量(含石粉)≤3%,粒径3~7mm;对含水层以上部分的砾料,在磨圆度和粒径方面可适当降低要求,但严禁使用片状、针状的石屑;含石粉量超过要求的应在现场筛洗后方可下入井内。

(5)洗井:下管、填料完成后立即进行洗井。采用潜水泵或空压机反复进行抽洗,直至水清砂净。

洗井要求:1.洗井要求达到“水清砂净”;洗井后应丈量井深,井内沉渣过多超过20cm时,应用小径捞砂筒在井管内小心捞取,防止将井管打破,直至井深达到要求。

2.下管、填料回填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洗井,成井-洗井间隔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洗井水按项目部要求排放,严禁任意排放。

3.当常规洗井效果不好时,可加洗井剂浸泡后再洗井。

4.洗井后,抽出的水浑浊砂多,且洗不干净,按涌砂不合格处理,处理后仍涌砂,按报废处理。该井应停止使用,并应封填,以免抽水引起地层扰动和坍孔。

5.洗井时,一抽水井就“干”的,按不合格处理;处理后,出水量达不到10m³/h以上的按废井处理。

(6)抽水要求

1.开挖至地下水位标高前的超前抽水,尽量增加抽水时间以提高坑内土体强度。 2.抽水含砂量控制:为防止因降水带出地层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沉降,塌孔、井

管歪斜、埋泵、坑壁垮塌、桩侧摩阻力减小等危害。故该地必须十分注意,下管质量,缠尼龙网质量、填砾石质量、洗井质量。避砂措施要严细得当。每眼井抽出的水含砂量必须保证:粗砂含量<1/5万;中砂含量<1/2万;细砂含量<1/1万。否则,不能保证降水井连续8-10个月的使用寿命。配备好降水配电系统,进行试抽水,如有问题,及时检修。

2、降排水管网布置

排水管网铺设:基坑边距基坑顶开挖线1.2米埋设直径为500的波纹管,所有管道下浇筑100mC15垫层,宽700。沿基坑周边每隔20米砌筑600x800x1500沉砂池,沉砂池采用实心砖砌筑,内采用成品防水砂浆抹面。开始降水时降水井抽水通过橡皮管和PVC管排至基坑顶排水管里,通过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门口集水池,通过水泵抽入临时便道路面降水管道,降水管道采用直径500的波纹管,降水管道基座采用实心砖砌筑宽370、高700米、长750,每隔20米砌筑600*800*1500的沉沙井,沉砂池采用实心砖砌筑,内采用成品防水砂浆抹面。

3、降水质量控制 (1)管井的施工质量控制

1.管井施工成孔直径不小于650mm,井管内径不小于300mm。对砂层要求在井管外包裹80~100目滤网。井管外滤料要求采用2~4mm级配石英砂;滤料层厚100mm,保证井壁的涌水量。

2.施工管井采用回转钻成孔,安装钻机底盘要平整,保证管井垂直。

3.钻孔时采用清水或比重为1.05左右的稀泥浆,尽量降低泥浆粘度和比重,以避免将涌水通道堵塞。

4.成孔后下井管前要进行换浆,使泥浆比重保持在1.05左右。泥浆粘度大的孔在换浆后,方可下井管。钻孔要做好施工记录。

5.井管之间的连接,采用快干水泥或粘土接缝,接头处用塑料布条缠住,并且用40~60目的尼龙滤网缠绕井管,井管四周用长竹片绑扎牢固。

6.下井管时要将井管下至钻孔的中央。下井管前孔底沉渣不大于5cm。 7.回填滤料要保证滤料干净、无泥块、无杂质,粒径合乎要求。下滤料前,要先用清水冲洗干净。

8.投滤料时,所投滤料要保证井管四周填的高度一致,要经常测量滤料回填高度。滤料投放不可过快,防止滤料“架桥”事故发生。滤料投放量不应低于计算值的95%。滤料填至地面下1.0~1.5m处,用粘土回填至地表。

9.排水泵管管材采用3-4寸尼龙橡胶软水管,水泵为潜水泵。排水管直接排入现场的排水渠管道中。

10.井口潜水泵应用棕绳悬挂于井口,排水管要拉直,防止软管绞扭损坏。 11.降水中防止软管下坠造成憋水或损坏。 (2)管井降水运行状况控制 1.抽水前观测自然水位一次。

2.抽水开始后,在水位未达到设计降水深度前,每天观测三次水位和水量。

3.当水位已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且趋于稳定时,每天观测一次。 4.当受地表水体补给影响或在雨天时,每天观测2~3次。 5.水位、水量观测精度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6.及时整理水位、水量监测记录,绘制水量Q与时间t和水位降深S与时间t过程曲线图,分析水位下降趋势,预测设计降水深度要求所需时间。

7.对降水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状况,查明原因,及时提出调整补充措施,确保达到降水深度。

8.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随时观测基坑侧壁和底部的渗水现象,并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工程措施。

(3)降水设施维护控制

1.降水期间应对抽水设备和运行情况进行维护检查,每天检查不小于3次,并应观测记录、电压、电流、出水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抽水设备和排水系统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地应备有足够抽水设备和器材,以满足降水需要。

2.抽水设备应进行定期保养,降水期不得随意停抽。

3.注意保护井口,防止杂物掉入井内,经常检查排水管、沟、池,防止渗漏。 4.更换水泵时,防止将水泥井管打破,同时应测量井深,掌握水泵合理的安装深度,防止埋泵。

5.经常检查井中胶管磨损情况,防止漏水水柱冲蚀水泥井壁管造成井管破损。 6.降水井使用时,泵量要与井的涌水量相匹配,防止地下水流过大,带出地层中

的砂粒和粘土粒,造成井壁坍垮,井管错位。

7.发现基坑出水、涌砂,应立即查明原因,组织处理。

8.发生停电时,应及时通知现场管理人员,更新电源,保持正常降水。根据施工现场经常停电情况,工地必需设应急发电设备。

9.未接到正式停止降水通知,不得停止抽水。 10.排水渠中泥砂要及时清理。

11.加强治安保卫工作,防止降水设备设施丢损,影响基坑开挖和主体施工。 4、降水运行应急措施 (1)防电源不足措施

基坑开挖和基础在施工过程中,所有降水管井均需连续作业,为防止在抽水过程中出现电源不足造成部分降水井不能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可在现场备用发电机机组作为补充电源来进行发电抽水,而不影响施工正常进行。

(2)防停电措施

基坑开挖和基础在施工过程中,严防水位出现回抬,为防止在抽水过程中出现停电所造成的影响,拟在现场准备能够满足总功率需要的发电机机组备用,发电机的输出线路与抽水设备的电源线进行并联,当出现动力电停断时,立刻用发电机作为电源来进行发电抽水,而不影响施工。

(3)防设备故障措施

为保证抽水工作的连续不中断,防止泵在长时间抽水过程中出现机械故障而影响

抽水正常进行,除要加强平时在使用前养护保养外,再准备满足要求的备用泵(如需要也可多备)以做不时之需,防患于未然。

(4)防涌水量较大措施

当基础施工出现水位又有较大上升或涌水量突然增加较大等情况,可采用加大水泵流量,或采取明排进行排水,同时观察井和抽水试验井也可作为备用井进行抽水。

(二)土方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土方开挖准备

1)基坑开挖前应做好技术交底,使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对施工要求和步骤都心中有数。由于基坑较深,对施工人员还要进行安全教育。

2)提前办理好车辆通行证等有关事宜,并对所有司机进行安全行车教育,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应提前办理市容环卫的一切相应手续。同时与当地的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及时沟通,避免施工扰民问题。

4)开挖基坑前,应先熟悉弃运土路线,找出捷径,以加快施工进度。 5)认真熟悉图纸,做好图纸会审。

6)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7)做好测量放线及定位工作。

8)在三通一平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场地规划。 9)平整场地,作好施工准备。

10)作好防雨防冻准备。

11)物资准备: 施工编制材料需用量计划及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 (1)技术要求

(1)土方开挖前应检查定位放线、排水和降水系统,合理安排土方运输车的行走路线及弃土场;

(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系统,并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变化;

(3)土方开挖采用机械施工,应按要求保留一定土层土层由人工挖出至总包方土方施工作业面;

(4)土方开挖应随支护结构的施工分层开挖,严禁超挖; (5)合理安排土方开挖顺序,土方开挖由四周向中间推进; (6)土方开挖时,严禁在基坑边缘堆放土方;

(7)土方外运时,应做到文明施工,运输车辆出场地前应对车身、轮胎等进行清扫(洗),并进行覆盖,以免运输车辆出现遗撒。

(2)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交叉施工协调

(1)土方施工与护坡桩施工配合:土方开挖为护坡桩创造施工工作面,土方开挖应预留出机械转动半径、材料堆场等位置。挖掘机开挖时,先进行工作面的开挖,开挖面宽度距离桩中心线不少于8m,且8m内部能行车和动荷载。开挖完成工作面后,再进行大面积土方的开挖。

(3)中间部分的土方:中部土方为了充分利用挖土机械的效率,挖孔桩施工时,可采用盆式开挖。

(3)现场土方运输道路

土方施工分步分段开挖,其施工进度与支护交叉进行,现场设置临时行走车道、马道和停车等相关临时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及进度,并根据现场条件及有关方面的要求,合理安排,统一规划,协调布置。现场道路及相关场地设专人进行清扫。为了避免雨天车辆轮胎夹泥、晴天车辆行走引起扬尘,设置洗车池。

(4)坡道设计及收尾

土方作业期间在基坑大门位置设置出土马道,马道口位于基坑西侧位置,从场地西门出土,马道宽度约为8.0~10.0m,纵向最大坡度不超过15°,坡道侧向边坡最大坡度不超过1:0.4,一般为1:0.5~1:0.7。坡道形成坡度后用挖掘机来回碾压,并分层铺设500mm厚以碎粘土砖和碎混凝土块为主的建筑垃圾,碾压密实。

最后收坡道时,先在坡道口向下取土,留出挖掘机工作面,然后采取两台挖掘机接力挖土,为保证快速收坡道,也可考虑坡顶长臂挖掘机结合在槽底放置一小型挖掘机配合土方挖运。

2、土方开挖的实施原则

深基坑挖土是基坑工程的重要部分,对于土方数量大的基坑,基坑工程工期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挖土的速度。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土方开挖时应派专人指挥。

另外,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变形控制是否满足要求,降水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靠挖土阶段来进行检验,因此,基坑工程成败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基坑挖土。

在基坑土方开挖之前,要详细了解施工区域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土层种类及其特性;地下设施情况;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土方运输的出口。要优化选择挖土机械和运输设备;要确定堆土场地或弃土处;要确定挖土方案和施工组织;要对支护结构、地下水位及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监测和保护。

3、土方开挖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1)土方开挖前的准备工作

土方开挖施工主要为基坑支护、主体施工提供条件。根据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开挖前先确定基坑开挖边线,了解基坑内地下管线、管网分布情况,边线范围内需要处理的树木、绿化、停车场等清障前准备工作。清障后按设计或施工要求范围和标高平整场地,采集及计算开挖范围内平均高程等原始信息。确定土方开挖总体思路,弃土场区位置及拉土车行车路线。

(2)对定位放线的控制

控制内容主要为复核建筑物的定位桩、轴线、方位和几何尺寸。

根据规划红线或建筑物方格网,按设计总平面图复核建筑物的定位桩。可采用经纬仪及标准钢卷尺进行检查校对。按设计基础平面图对基坑、槽的灰线进行轴线和几何尺寸的复核,并检查方向是否符合图纸的朝向。工程轴线控制桩设置离建筑物的距离一般应大于两倍的挖土深度;水准点标高可引测在已建成的沉降已稳定的建(构)

筑物上,或在建筑物稍远的地方设置水准点并妥加保护。挖土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复测,校验控制桩的位置和水准点标高。

(3)对土方开挖的控制

控制内容主要为检查挖土边线、挖土标高、截面尺寸、放坡和排水。

土方开挖应按从上往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按设计坡度做放坡处理。如用机械挖土,深5m以内的浅基坑可一次开挖。在接近设计坑底标高或边坡边界时应预留200~300mm厚的土层,用人工开挖和修整,边挖边修坡,以保证不扰动土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遇标高超深时,不得用松土回填,应用砂、碎石或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填压(夯)实到设计标高;当地基局部存在软弱土层,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与勘察、设计、建设部门共同提出方案进行处理。

挖土必须做好地表和坑内排水、地面截水和地下降水,地下水位应保持低于开挖面500mm以下。

(4)基坑(槽)验收

基坑开挖完毕应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等有关人员共同到现场进行检查、鉴定验槽,核对地质资料,检查地基土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要求是否相符合,有无破坏原状土结构或发生较大的扰动现象。一般用表面检查验槽法,必要时采用钎探检查、或洛阳铲探检查,经检查合格,填写基坑槽验收、隐蔽工程记录,及时办理交接手续。

4、土方开挖应急措施

土方开挖有时会引起临近建筑物、管线等产生一些异常现象。此时需要配合有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以免造成事故。

(1)围护墙渗水与漏水

土方开挖后支护墙出现渗水或漏水,对基坑施工带来不便,如渗漏严重时则往往会造成土颗粒流失,引起支护墙背地面沉陷甚至支护结构坍塌。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出现渗水或漏水应及时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可采用坑底设沟排水的方法。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方法。即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围护墙上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支护墙体进入墙背土体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引出,而后将管边围护墙的薄弱处用防水混凝土或砂浆修补封堵,待修补封堵的混凝土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面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如果引流出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设法排出即可。

对渗、漏水量很大的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处,可将支护墙背开挖至漏水位置下500~1000mm,在支护墙后用密实混凝土进行封堵。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可在墙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浆液中应掺入水玻璃,使其能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采用压密注浆时应注意,其施工对支护墙会产生一定压力,有时会引起支护墙向坑内较大的侧向位

移,这在重力式或悬臂支护结构中更应注意,必要时应在坑内局部回填后进行,待注浆达到止水效果后再重新开挖。

(2)防止围护墙侧向位移发展

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发生一定的位移是正常的,但如果位移过大,或位移发展过快,则往往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如发生这种情况,应针对不同的支护结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3)流砂及管涌的处理

在细砂、粉砂层土中往往会出现局部流砂或管涌的情况,对基坑施工带来困难。如流砂等十分严重则会引起基坑周围的建筑、管线的倾斜、沉降。

对轻微的流砂现象,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注”流砂。对较严重的流砂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1m左右。降水是防治流砂的最有效的方法。

管涌一般发生在围护墙附近,如果设计支护结构的嵌固深度满足要求。则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坑底的下部位的支护排桩中出现断桩,或施打未及标高,或地下连续墙出现较大的孔、洞,或由于排桩净距较大,其后止水帷幕又出现漏桩、断桩或孔洞,造成管涌通道所致。

(4)临近建筑与管线位移的控制

基坑开挖后,坑内大量土方挖去,土体平衡发生很大变化,对坑外建筑或地下管线往往也会引起较大的沉降或位移,有时还会造成建筑的倾斜,并由此引起房屋裂缝,

管线断裂、泄漏。基坑开挖时必须加强观察,当位移或沉降值达到报警值后,应立即采取措施。

对建筑的沉降的控制一般可采用跟踪注浆的方法。根据基坑开挖进程,连续跟踪注浆。注浆孔布置可在围护墙背及建筑物前各布置一排,两排注浆孔间则适当布置。注浆深度应在地表至坑底以下2~4m范围,具体可根据工程条件确定。此时注浆压力控制不宜过大,否则不仅对围护墙会造成较大侧压力,对建筑本身也不利。注浆量可根据支护墙的估算位移量及土的空隙率来确定。采用跟踪注浆时,应严密观察建筑的沉降状况,防止由注浆引起土体搅动而加剧建筑物的沉降或将建筑物抬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