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2022-02-14 来源:华拓网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是:农历⼋⽉⼗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节等,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我国农历秋季的七、⼋、九三个⽉中,⼋⽉⼗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皎洁,古⼈把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称团圆节。

中秋节,我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也流⾏于朝鲜、⽇本和越南等邻国。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之俗。《礼记》中载有“天⼦春朝⽇,秋⼣⽉。朝⽇以朝,⼣⽉以⼣。”这⾥的“⼣⽉”就是拜⽉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之俗始盛⾏,并定为中秋节。中秋赏⽉,最盛是宋代。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中秋赏⽉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的名篇中都有咏⽉的诗句,古往今来,⼈们常⽤“⽉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更是以⽉来寄托深情。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赏⽉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今遗存着许多“拜⽉坛”、“拜⽉亭”、“望⽉楼”的古迹。吃⽉饼是节⽇的另⼀习俗,⽉饼象征着团圆。象葡萄、西⽠等象征着团圆的⽔果也被⼈们摆上餐桌。

中秋节起源的另⼀个说法是:农历⼋⽉⼗五恰好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吴刚伐桂”、“⽟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亮有关。中秋节各地风俗台湾中秋节的风俗

⾸先是祭⽉和拜⽉。⼀般认为中秋节的起源,是源於古代帝王在⼋⽉⼗五祭⽉的习俗。後来,民间也渐兴此风。到了明清时代,祭⽉时的供品,已形成规模:⽉饼必须是圆的,⽠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瓣。街市上还会出售⼀种“⽉光纸”,上⾯会有⽉光、菩萨、宫殿,还有兔形⼈在⽉光下捣药。祭⽉後,即将此“⽉光纸”焚烧。祭⽉的活动男⼠可以参加,但拜⽉的活动男⼠就不能参加了。所以在台湾,“拜⽉”就成了妇⼥的专利,当妇⼥们忙着置办各种拜⽉的物品时,⼩孩⼦们也趁机跟着忙活。每值中秋,台湾街市上都会卖⼀种⽤来供⼉童祭⽉⽤的“兔⼉爷”。“兔⼉爷”源于明末,以泥⼟塑造成兔⾸⼈⾝,坐姿如⼈形。到了清代,“兔⼉爷”的功能转变成了“中秋”的玩具。制作也⽇趋精致多样:有武⼠形,商贩形,还有剃头师和裁缝师形等,其多样化的造型丰富了⼉童过中秋的情趣。

在台湾农民中,过中秋时,则要祭拜⼟地公。此习俗是要感谢⼟地公保佑其有丰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地公,农民还得在⽥间插设“⼟地公拐杖”,是以⽵⼦夹上⼟地公⾦,插在⽥间。在台湾南部,森林茂密,农民们在中秋之⽇,还有祭拜树王公的习惯。

除了拜⽉、拜⼟地公、台湾民众在中秋还有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的习惯,皆因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中国⽂化传统中的⽉亮之神,既然中秋要拜⽉,那就少不了要拜⽉神,以苗栗头份的太阳宫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阳娘娘祝寿的活动就包括奏表拜祭,念经祝寿,举⾏⽉光晚会等。

台湾还有⼀些和⼥性有关的中秋民俗,也很有意思。在中秋夜祈求长寿:台湾民间相传,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长寿,尤其是少⼥在中秋夜晚睡,会使⾃⼰的母亲长寿。

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传未婚少⼥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的蔬菜和葱,就表⽰她将觅到⼀位如意郎君。有句民谣:“偷到葱,嫁好⼈,偷到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听到这项习俗时,笔者⼼想⽣活在城市⾥的少⼥去哪偷葱与菜呢?

祈求孩⼦:婚后尚未⽣育的妇⼥,在中秋晚上,倘能到⼈家菜园⾥偷摘到⼀个⽠抱回家,来年就会⽣个胖娃娃。

中秋夜深时,台湾妇⼥往往会在家中的神像前烧⾹,表达了欲问⼘的事後,还要请⽰出门的⽅向,然後持⾹出门,⼀路上听到谈话和歌唱时,便掷杯问神,直到得到神明的认可答案为⽌。中秋节北京风俗

⼋⽉⼗三⽇⾄⼗五⽇为中秋节,俗呼为⼋⽉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五⽉圆时设⽉光马于庭,供以⽠果、⽉饼、⽑⾖枝、鸡冠花、萝⼘、藕、西⽠等品,唯供⽉时男⼦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不祭灶”。供⽉毕,家⼈团坐,饮酒赏⽉,谓之“团圆节”。⼜将祭⽉之⽉饼按⼈数切块分⾷,谓之“团圆饼”。

⽼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三到⼗五⽇,学⽣也不上课。⽽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爷的。前⼗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亮⾥的兔⼦。兔爷是泥做的,兔⾸⼈⾝,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泥,⾝施彩绘,或坐或⽴,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过中秋,家⾥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沙果、⽩梨、⽔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有带枝⽑⾖、果藕、西⽠。”过去的果⼦市在前门东,⼋⽉⼗三、四两⽇灯⽕如昼。并有吆喝:“今⼉是⼏来?⼗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的果来,哎!⼆百的四⼗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且相形下,今年的⽔果多⼜便宜,正是由猴⼦变成的⼈的最美时刻。美中不⾜的是萝⼘有点贵,和苹果⼀个价。难免有⽼年⼈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提的还有⽑⾖,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店的⽉饼摊前,居然也⽀起了煮⽑⾖的⼤锅,⽽且确实是带枝的⽑⾖。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兴起了中秋送礼⼤⾏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的兔⼉爷。今年这风⽓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式⽉饼,过去“中秋⽉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它初不⾜⾷也。供⽉⽉饼⼤者尺余,上绘⽉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者,有留⾄除⼣⽽⾷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式⽉饼。⽉饼源⾃民间祭祀,同样,北京⼈常吃的点⼼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也都出⾃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也是春节供后的⾷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