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
(节选自曾巩《张久中墓志铭》)
(1)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他交往的一般人,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
(2)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
参考译文
君姓张,名持,字久中,原名伯虎。张君为人沉稳气量宽宏,讲究志气和节操,重视交际,一时间和他交往的人很多。大凡张君与人相交,喜欢全部指出对方的得与失,张君的大义足够用来匡正别人,他的正直也从未随意停止。至于他和一般人的交往,尤其温厚并且严肃,不随意和人说话。和别人说话,张君一定会随着对方的才华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应对,不因为对方做不到的事情而诟病对方。所以张君的友人都害怕他的严厉,但喜欢和他一起尽情交谈。与他交往的一般人,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而陈惇,与张君交往尤其深厚。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难道他们的心中有利益才会这样吗?世上的交友之道已经废弃很久了,如果还有的话,或许不会是这样。既然这样,那么张君的行为,到底是不是从世间的教化中获取的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节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 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文状:文书。 (1)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
②
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董祀)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拜见曹操请求赦免他。 (2)实在同情你,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 (3)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参考译文
董祀担任屯田都尉,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拜见曹操请求赦免他。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坐满了殿堂。曹操对客人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等到蔡文姬进来,头发散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声音清亮,言辞流畅,内容非常酸楚悲哀,众人都为之动容。曹操说:“实在同情你,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您马厩里的马成千上万,像虎一样的战士多如林木,为什么舍不得一个能快走的人和一匹马,而不去救将要死的人的性命呢!”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2)这可不是做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 参考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得正高兴时,他就感慨地说:“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您撞谁呀?”师旷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可不是做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
这件事当作一个警告。”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节选自《明史·周经传》)
(1)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 (2)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周经刚强正直,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忤逆皇帝的旨意也不顾,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馈赠李广的名册,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勾结的状况,有人提到周经,周经上奏章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中大臣争着向李广示好,列入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怀着悲伤忍着痛苦,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勾结李广馈赠物品的名册也在,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讯李广的家人,只要我有一点儿财物进献李广,就治我勾结之罪,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讨好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我没有被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冤屈,以期能舒展四体,终生侍奉皇上。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应了他。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①
(节选自姚莹《汤海秋传》)
【注】 ①君:汤海秋。
(1)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慷慨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2)没有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让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
参考译文
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慷慨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每每写信给大官,都有很多的议论。等到担任御史,每二十天就上奏章三次。有一位宗室尚书斥责侮辱满司官,这个人就揭发了他,皇上把尚书的做法交给官员们议论。汤海秋认为满司官是朝廷官员,有过失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处置,不可像奴隶一样被侮辱;这位大臣沾染了作威作福的毛病了,交给官员议论太轻了,不足以警诫他,并援引嘉庆年间的先例争论这件事。皇上却认为他不能胜任言官的职责,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任户部员外。而汤海秋正在起草奏章,有很多主张建议。没有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让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
6.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节选自沈复《浪游记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水的怡情悦目,如云烟般在眼前飘逝,只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尽兴探寻到幽僻的妙境。我凡事都喜欢独自给出自己的见解,不屑于人云亦云。所谓名胜的标准,贵在心有所获,有些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7.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节选自《陈书·吴明彻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十分孝顺,十四岁那年,感伤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自己的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安葬的费用。
8.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人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 ①绾(wǎn):留。②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范镇字景仁,是成都华阳人。薛奎镇守蜀地,一见到就喜爱他,留他在官舍,让他给子弟讲授学问。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等到薛奎还朝时,用车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常衮,京兆人也。父无为,三原县丞,以衮累赠仆射。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时朝廷多事,西北边虏,连为寇盗。衮累上章陈其利害,代宗甚顾遇之,加集贤院学士。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与杨绾同掌枢务,代宗尤信重绾。绾弘通多可,衮颇务苛细,求清俭之称,与绾之道不同。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然太子洗马,实司经局长官,文学为之贰。其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无几,杨绾卒,衮独当政。故事,每日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衮特请罢之,迄今便为故事。又将故让堂厨,同列以为不可而止。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既惩元载为政时公道梗涩,贿赂朋党大行,不以财势者无因入仕。衮一切杜绝之。中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衮与绾志尚素异,嫉而怒之。有司议谥绾为文贞,衮微讽比部郎中苏端令驳之,毁绾过甚,端坐黜官。时既无中书侍郎,舍人崔祐甫领省事,衮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得总中书省,遂管综中书胥吏、省事去就及其案牍,祐甫不能平之,累至忿竞。遂令祐甫分知吏部选事,所拟官又多驳下。建中四年正月卒,时年五十五。 .
(节选自《旧唐书·常衮传》)
①
②
①
【注】 ①两馆:弘文馆、崇文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B.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C.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D.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
解析 “奏”意为“上奏”,“请”意为“请求”,“奏请”连用,作“绾与衮”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私怀”意为“个人的想法”,作“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京兆,原指汉朝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是古代的行政单位,隋唐均设京兆尹管理该地区。
B.贡部是主持贡举的部门,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临时设置的“制举”。
C.“领省事”中“领”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职务,另外表示兼任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摄、权、假、行等。
D.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解析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常衮出身不高,后来历任要职。他父亲只是县丞,他凭借科举走上仕途,前后担任多个官职,最终位居要职。
B.常衮关注边疆,严守科举公正。他陈述边疆利害的奏章受到皇帝重视,在科举选拔中严拒权贵亲属请托。
C.常衮务求清廉,为政不讲私情。他在处理政事时对各方面要求严格且琐碎,相比之下,杨绾则宽宏通达。
D.常衮心胸狭窄,有时做事武断。即使在杨绾死后他也一直对其心存怨恨,并示意苏端诋毁杨绾。
解析 “为政不讲私情”错,文中说常衮给担任副职的亲戚月俸十二贯,而只给正职十
贯,这表明他徇私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常衮文章卓越出众,在当时备受推崇。他本性清廉正直孤傲高洁,不随意与人交往。
②议论的人认为丰厚的俸禄和赏赐,是用来优待贤才促进国政的,没有才干,应当辞职,而不应当辞去俸禄。
参考译文
常衮是京兆人。父亲常无为是三原县县丞,因为常衮被多次加封为仆射。常衮,天宝末年考中了进士,担任太子正字一职。宝应二年,担任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常衮文章卓越出众,在当时备受推崇。他本性清廉正直孤傲高洁,不随意与人交往。当时朝廷不安定,西北边界的少数民族,联合起来做盗贼。常衮多次上奏折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代宗特别赏识他,加授他为集贤院学士。当时宦官刘忠翼权倾朝野,泾原节度使马璘又屡立功勋,所受恩宠无人可比,他们各有亲戚到贡部求情请求做两馆生,常衮都据理拒绝,人们都畏惧他。常衮与杨绾一同执掌重要政务,代宗特别信任器重杨绾。杨绾宽宏通达多所宽容,常衮做事极力苛求细枝末节,追求清正节俭的名声,和杨绾的做法不同。在此之前,朝中百官的俸料很少,杨绾与常衮上奏请求增加。当时韩滉兼任度支,常衮与韩滉各自放任私情,所增加的俸禄料钱,多少由自己决定。常衮有个担任太子文学的亲戚月俸给了十二贯,而发给太子洗马的月俸只有十贯。然而太子洗马,实际上是司经局的长官,而太子文学是太子洗马的副职。他们发放官俸的多少都是随心所欲,不懂时政,有很多像这类的事。不久,杨绾去世,常衮单独执掌政权。按旧例,每天要拿出宫内厨房御食赏赐给宰相,食物可供十多人食用,常衮特意请求废除这个规定,到如今就成了旧例。常衮又准备依旧例辞让政事堂公膳,同僚认为不妥当才作罢。议论的人认为丰厚的俸禄和赏赐,是用来优待贤才促进国政的,没有才干,应当辞职,而不应当辞去俸禄。政事堂有一后门,是由于有时宰相会到中书舍人院咨询商议政事,以便集思广益而设置的,常衮又堵塞了此门,以显示自己的位尊权大。常衮鉴于元载执政时公正之道被堵塞,贿赂朋党之风盛行,不凭借财产和势力没有办法入仕。常衮把这些一律杜绝了。朝廷内外百官上奏请求授官,都坚持不予批准,尤其排斥不是凭借文辞考中科举而入仕的人。常衮和杨绾志向和追求向来不同,常衮嫉妒并憎恨杨绾。有关部门讨论给杨绾定谥号为文贞,常衮暗中示意比部郎中苏端予以驳斥,由于诋毁杨绾太过分,苏端获罪被罢免官职。当时已经没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崔祐甫兼任中书省事,常衮认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以兼管中书省,于是总管中书省小吏、中书省事裁决去留及其文书,崔祐甫
对此愤愤不平,以致多次愤怒争吵。于是皇帝令崔祐甫分管吏部铨选的事情,崔祐甫拟定的官员又多次被驳回。建中四年正月常衮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