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物是吉祥文化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本土艺术形式与传统工艺相融会的结晶,是人文内涵丰富的历史印迹。现代吉祥物多以民间美术为主要载体,旨在营造吉瑞环境,寄托民众的美好理想与心愿。寓意吉祥文化的图像称“吉祥纹样”或“吉祥图案”,按图像性质又有祥瑞图、瑞应图、符瑞图之分。寓意吉祥文化的民艺题材浩如烟海,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会于百姓的生产劳作、人生礼仪与岁时活动中。民间美术中的吉祥文化题材大多有“说法”、有“讲究”,约定俗成,流传广泛。吉瑞的主题常以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演绎,如:借“桃”代“寿”,借“牡丹”代“富贵”,借“石榴”代“多子”;以“羊”隐喻“孝”,以“八仙”隐喻“祝寿”;以“梅、兰、竹、菊”比拟“君子德行”,以“荷”比拟“品行清廉”;以“蝠”谐音“福”,以“鹿”谐音“禄”,以“鸡”谐音“吉”等等。吉祥文化图像的工艺表现极为丰富,按材料工艺分类有:雕塑、绘画、刺绣、印染、编织、金属工艺、漆艺、陶瓷、木版年画、剪纸等。按实用功能分类有:建筑、服饰、器皿、环境装饰、节令用品、玩具、文房四宝等。
“福、禄、寿、喜、财、吉”是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彼此关联而又各具特色的吉瑞主题。体现六大主题的民间美术,特别是那些原生态的传统吉祥物品,不仅艺术形式质朴、生动,工艺制作美仑美奂,而且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典型的传统民艺作品,往往以吉详图案表现,由于设题机巧、易于上口,更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在历史长河流逝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福、禄、寿、喜、财、吉”始终贴近民众生活,因而在民俗事象中流传广泛、经久不衰。这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主题,从祈福纳吉、功名利禄、延年增寿、交合化育、招财纳福、驱邪禳灾诸方面予以表现。祈福纳吉的吉祥物题材主要有:“五福捧寿”、“天官赐福”、“福在眼前”等;交合化育的吉祥物题材主要有:“凤穿牡丹”、“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延年增寿的吉祥物题材主要有:“子孙万代”、“鹿鹤同春”、“麻姑献寿”等;招财纳福的吉祥物题材主要有:“金玉满堂”、“招财进宝”、“万年富贵”等。功名利禄的吉祥物题材主要有:“马上封侯”、“一路连科”、“加官进爵”等,驱邪禳灾的吉祥物题材主要有:“百事大吉”、“镇宅神虎”、“钟馗捉鬼”等。
“福、禄、寿、喜、财、吉”这六大主题,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农耕、手工业时代的吉祥观念,以朴素而直白的艺术语言,表达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反映六大主题的吉祥图像,在营造吉瑞环境的同时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尊重文脉呼唤传统的今天,在社会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拂去历史的尘埃,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摒弃糟粕,吉祥文化将重放异彩。
福禄寿喜财
福: 什么是福?除了传统的公认的对福的特定含义的认识而外,更多的则是个人的理解,个人的感受,个人的认可。别人眼里的福,在自己身上却不一定是福。福,因人而宜,因人而内涵不同。在《安哪卡列妮娜》的开卷语中,托尔斯泰说:幸福的生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生活却各有各的不同。实际上,幸福的生活也各有各的不同。
你认为吃红烧肉是幸福的,有人却认为吃红烧肉是痛苦和受罪;你认为住洋楼是幸福的,有人却认为住洋楼无异于蹲监狱;你认为喝蜂蜜水是幸福,有人却认为喝白开水是幸福……福字,从造字的本意上看,左边的“示”字旁有祈祷、企求之意;右边有井和田之意。这说明,造字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当时的先民们对福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仅是生存的必须而已。古人还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所以,我们对福也就没必要有更高的向往。当下流行“平安是福”、“健康是福”的话都很有道理。把福的含义降到最低线,恢复它本来的意义,才是正确的选择。当巴衣问阿凡提“要钱还是要真理”的时候,阿凡提不假思索地就回答,他只要钱;理由是,人缺少什么就需要什么。是的,下岗工人再就业就是福,莘莘学子考上大学就是福,农民工辛
勤劳动拿到工资就是福,我们玩笔杆的,发表了作品就是福。福无止境,它有底线,却没有上限,全在于我们的认识和把握。
禄: 禄的本意是劳动报酬,无功不受禄的“禄”,用的就是本意。但它作为“俸禄”来理解,却有了更深的含义。在几千年官本位为社会主流意识的时代,入仕做官,吃皇粮,拿俸禄,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考取公务员依然是许多国人的目标。禄仅次于福的位置,是由于古人认识到,福是人人可以创造、争取和祈求的;而禄却不一样,它有求取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是“学而优者”。尽管如此,它也被人趋之若骛。可见,禄有极大的吸引力。古人通俗地启发读书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是说的禄字。食禄的优越在于依靠脑力劳动而获得报酬,是要体力劳动者去供养的人;但它的优越还远不至于此,关键还在于,他是“上智者”、“肉食者”的特殊待遇,是统治阶层的成员的身份象征,是“牧”民的“大人”,是“衙门”里的人。从历史上看,许多朝代官员的俸禄并不丰厚,绝对不能支撑官员盖府邸、纳小妾、雇佣人、置田产等等的巨大开销,但官员却从不因之而减少,相反,倒是终身为“候补”者大有人在。
寿: 如果没有福和禄的强大的吸引力,单纯的寿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去向医生乞求长寿之道,医生对他说,要戒除烟酒,他说他烟酒不沾;医生又说要远离女色,他说他是单身主义者;医生还说要少吃肉食,他说他是素食者。医生沉吟良久后,便反问他,那你要长寿干什么?是的,舍弃了人世间的一切享受,象乌龟王八一样存活千年,又有什么意思!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孔子寿终于73岁,老子寿终于84岁,古代圣贤亦莫如此。从秦始皇开始,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时代里,曾经出现过四百多个皇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企求过长生不老,或祈祷于神灵的保佑,或寻求于神仙的秘授,或迷恋于丹药的奇效,结果都适得其反,享年很短。有个宋人就曾经感叹过:纵使千年铁门槛,难挡一个土馒头。俗话也说:百年不见满城人。可见,长寿是相对的,而能否长寿,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李白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苏
东坡也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的,人生苦短。天假以高寿,那是你的福分;倘若天不寿人,那也无可奈何。与地球46亿年的寿命相比,即便是百岁老人,又何足道哉!所以,看开来,想通去,来去无牵挂,当是上上策。
喜: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喜字打头,乐字断尾,把怒字和哀字夹在中间,很有意思。喜好,主观意识浓厚;喜事,既有个人的,也有集体、公众的。在农村,清早出门,遇到喜鹊在枝头鸣叫,会觉得是大吉大利,认定必有喜事降临;无论那喜事会不会真的降临,巧遇者都会非常高兴。人缝喜事精神爽。人一生能逢几回喜事呢?古人说了四点: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是众人的事,不单单是个人的喜事。他乡遇故知,喜则喜也,不可能长在一起。只有两喜,算作终身大喜,却也只在一时。可是,还有一说,形喜而实悲:久旱逢甘霖——几滴;洞房花烛夜——隔壁;他乡遇故知——债主;金榜题名时——别人。这虽然是调侃,但也说明了只有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才能算作喜事。 实际上,对于个人,能称其为大喜的,一生并不很多,某个愿望的实现,便是喜而又喜的事情了。正因为人的喜事不多,它在福禄寿喜中才被放在了最后一位。也正因为喜的稀少,才显示了喜的珍贵,天天有喜,等于没喜。而喜并不见得都是上天的赐予,人的主观意识,往往是以己喜为喜,以己悲为悲,悲喜又常常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财: 即财产,是钱和物资的总称,在民间也有财源茂盛、官运亨通、事业兴旺、农业丰收等含义。司马迁是我国最早肯定财的功利性的文人,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认为追求功利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的行为依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增进个人利益,认为追求功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乃“道之所符”和“自然之验”。民间流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说,不仅揭示了人追逐钱财的执著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财与人的依存关系。祈财文化的核心是发财致富。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来说,财有不同的特定内容:对农民而言,五谷丰登、猪肥羊壮就是财;
对商人而言,生意兴隆、日进斗金是财;对于封建官员来说,升官就意味着发财。
人们把对财富的渴望之情衍化为虔诚的宗教仪式,在虔诚的香火中塑造出赵公元帅、五路财神、文财神、武财神、刘海等“各司财职”的神,以满足各阶层人士祈财的不同需求。每逢除夕,人们燃放爆竹、驱傩“送穷”;大年初一要开“财门”,迎财神;初五开市有大利,这些吉祥活动都是为求财神庇佑,企盼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农家为祈丰年,在谷仓上贴有“五谷丰登”的斗方,然后燃放爆竹辞旧岁迎新年。祈财习俗促进了民间吉祥装饰的发展,“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金玉满堂”、“肥猪拱门”等始终是年节装饰的主要题材。虽然年年祈财也未必发财,但人们在这样的祥瑞环境里总能获得希望的慰藉。农民更崇拜护佑农事的神灵,在风调雨顺、取得丰收的年成里,举行仪式感谢神灵的恩惠。在年成不好或遭受灾害之时,祈盼获得神灵的保护,重建家园。这些时令生产的祈财内容也反映在吉祥装饰中,并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贪财不义,疏财仗义,把“舍财”与“消灾”、“积德”联系起来,把“破财免灾”、“破财挡灾”作为一种禳解禁忌的途径。但这并非引导人们放弃财的追求。自从私有财产出现,追求财富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应当说通过劳动,用正当的手段追求财富是无可非议的,追求财富的热情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泯灭。
财的吉祥物图形标志有:财神、摇钱树、聚宝盆、刘海仙、金蟾、金鱼、鲤鱼、牡丹等。
“福、禄、寿、喜、财、吉”这六大主题,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农耕、手工业时代的吉祥观念,以朴素而直白的艺术语言,表达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反映六大主题的吉祥图案,在营造吉瑞环境的同时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尊重文脉呼唤传统的今天,在社会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拂去历史的尘埃,弘扬
传统文化的精髓,摒弃糟粕,吉祥文化将重放异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