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索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行动研究

2020-07-24 来源:华拓网


探索“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行动研究

上海市松江区人乐幼儿园 张 勤* 俞纪勤 杨爱琴(执笔)

[摘要]人乐幼儿园《探索“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于2010年6月被立项为松江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同年9月被立项为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课题。二年来,幼儿园以前期积累的家园社区整合教育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龙头课题引领、子课题、项目专题落实的方法和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并进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教科研合一的实践研究。针对前期家园社区共育中积累的经验、家园社区共育办园特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探索在幼儿教育中“家园社区共育”的有效教育模式,不断探索与完善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念、载体、策略、以及常态化互动机制、发展成效等,形成一种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互动共赢良性循环教育态势,促进幼儿和幼儿园和谐发展,并提炼出《家园社区共育方案集》、《家园社区共育研究专辑》等文本资料,为教师在幼儿园内外一日活动中进一步实施验证,为共育模式在幼儿园内外一日生活、课程实施中的有效运用提供借鉴。总之,本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更关注幼儿活动的兴趣、年龄特点、以及活动的适宜性和教育价值,充分考虑其活动操作的可行性和顺畅运作,不断地创新研究各项共育模式与课程实施的融合,与幼儿发展教育融合,关注幼儿生活教育的延续性和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深入探索与学校办园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各项措施,关注课题研究任务与规划实施同步落实,因此本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圆满的成果。

[关键词]家园社区共育 教育模式 内涵发展、学前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分析 1.基于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儿童的发展来自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会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学前教育机构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互相配合,提高对儿童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研究幼儿园课程实施与幼儿教育中,我们认为,以幼儿园、家庭、社区共育的大教育观为指导,重视运用家庭资源,建立家园合作共育的同伴关系;重视拓展社区资源,建立幼儿园社区友好互动的伙伴关系;重视优化教师资源,建立家园社区友好互通的联盟关系,家园社区共同参与和实施幼儿教育教学,在合作共育

* 本文为2010年度上海市规划课题、松江区重点课题结题成果。课题组成员还有:俞纪勤、杨爱琴、庄伟红、周婵、夏静芳、王静怡、周婉红、沈艳、高士萍、曹毅、胡银第(社区代表)、陈朝鱼(家长代表)

1

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人力、物力的优势,有效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和途径,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与和谐发展。大教育观的指导与实施,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保证。

2. 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对课程实施总体要求指出: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人乐幼儿园作为家园社区共育特色示范园,就要求教师在共育模式实践中,在指导家长过程中,能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判断,并及时地、积极地与家长互动,与社区参教志愿者协调沟通,以有效发挥幼儿园教师的引领作用。但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存在着教师专业发展跟进不足的困惑: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与家教指导能力,难以胜任我园家园社区共育特色研究实践;经验教师在共育研究中缺乏主动承担的积极性,影响专业发展……因此通过搭建家园社区共育平台,旨在帮助大家互相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掌握家教指导方法和技巧;探索与利用好社区有效资源;积累家园社区互动经验和指导方法;并从家长社区参教者身上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3. 基于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需要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区家园社区整合特色示范园,上海市一级幼儿园,在十多年家园社区整合教育研究中,通过《幼儿园实施整合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整合教育理念下的——“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与管理研究》、《“小主人互动组”活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建多元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我们的目的是把前期积累的成果完善成可操作的系统经验,同时解决家园社区共育特色推进中出现的新问题:如针对家园社区共育多停留在单个的独立的活动,缺乏与课程实施系统整合的现象,旨通过探索“共育”教育模式在课程实施中有效运用为载体,加强课程建设,在幼儿生活、学习、运动、游戏和一日活动各环节开展家园社区有效共育,实现家园社区一体化保教工作目标的研究;针对教师不断更新与家教指导能力发生矛盾、家庭结构与家长文化层次等因素的影响,旨通过加强共育队伍建设,开展建立多元化的活动组织、多途径的培训方式研究;针对社区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机制的不突显,造成学校与社区携手教育优势作用发挥无力,旨通过开发与建立互动互赢的社区教育基地,完善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的管理与激励机制的研究,同时发挥各部门“业务部的实施”、“家教部的指导”、“信息部的宣传”、“后勤部的参与”等整合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园合作共育品牌的传承与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从我国幼教现状发展来看:家园社区共育,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表示,全国幼儿园15.04万所,

2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6.6%1,从目前全国尚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未能入园这一数据来看,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幼教发展的目标,如果仅仅依靠托幼机构的力量,是难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开展并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以满足学前儿童发展及家长教育孩子的需要。因此从这一趋势来看,我们认为:幼儿园加强家园社区共育研究,营造共育的社会大环境与氛围,可以从行动上舆论上帮助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和社区政府部门认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和社区政府部门共同关心的事,从而可以实现未入学的孩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学龄前教育的愿望。

其次,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终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教育不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便宣告终止,它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教育不只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空间中的教育,其空间要延伸到家庭与社会,从横的方面覆盖了社会的所有层面;当地社区在终身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儿童与它接触时就已开始……从其理念看,幼儿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成的大教育。因此通过本研究,让家长参与共育,参与管理,旨在帮助那些认为“孩子送进学校就是学校的事”的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使孩子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一致共育,促进幼儿终身和谐发展。

再次,从幼儿教育效果来看:冯晓霞、王冬梅(2000)提出,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可以让幼儿接受的来自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可以让幼儿获得安全感,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可以多方开发幼儿教育的资源;可以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2。钱月琴(2004)指出,幼儿园合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能够使其成为幼儿园活的教育场所、活的教育内容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获得活的本领3。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发挥整体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从资源上来看,三者的合作使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开展并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我们的研究是事半功倍的事,是符合当前教育大趋势的创新工程。

最后,从综合资料分析来看:目前我国对家园社区合作教育的模式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从研究成果上看:经验总结层面的成果较多,总结性成果较多。真实记录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案例较多,对可供借鉴的可操作的共育模式的实践成果研究较少。二是从研究范畴上看:我国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在研究家园共育领域方面百花齐放,具有较广泛性,但是对于共育模式研究资料记载很少;三是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视角较多关注形式、环境、策略等方面,对共同参与教育系统性和制度、立法性、教材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将通

1 2

吕树.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OL].http// www.edu.china.com.cn ,2011-07-06 冯晓霞、王冬梅.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J].学前教育,2000.(2):4-5.

3 钱月琴.活环境·活教育·活本领—“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4.(5):58-59.

4 李生兰.英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特点及启示 [J].学前教育研究,2004,3.

3

过家园社区共育模式的实践,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实施流程,积累共育模式的范例,辐射推广运用。

2.海外研究现状

香港:在2009年大连家教基地研讨会上,香港真道书院校长介绍了他们家校合作办校的经验:以“家长是学校的伙伴”为理念,确立了家长在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成立了由家长、老师、领导共同组成的“学校社群”,共同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香港的经验为我们的研究起到了示范,值得我们借鉴。

台北:在2008海峡两岸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从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主任石康平介绍中获悉,台北市家庭教育由建立法制、课程及推广模式而扎根推动,并以《家庭教育法》等法规作为制度立法推进。正是由于他们以制度先行,所以台北的家庭、学校、社区共育,都有序推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大环境。

英国:李生兰在《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中阐述了关于英国幼儿园家园社区共育的特点,英国从注意提高成人与儿童的比率、活动的规模入手,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倡导社区义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加盟;英国同行把家长放在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位置上,不仅要给家长更多的知情权,而且让家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美国:我们从中国知网文献查阅中了解到,在美国,学校只不过是社区无数教育机构中的一个,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利用社区、组织、各机关的天然教育力量。归纳起来,美国教育有如下特点:学校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社区各机构参与学校教育,为学校服务。

纵观国内外关于家园社区共育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家园社区共育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从理念指导到制度保障,从实践落实到文本提炼,从研究探索到不断完善等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研究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尝试开展《探索“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旨在以《学前教育纲要》和《课程指南》为依据,以课程实施为载体,通过“共育”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在前期家园社区共育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创新与完善教育教学“共育模式”,形成“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与“幼儿园外活动”中有机运用的范例,为促进幼儿发展、为打造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品牌园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展开这一研究?我园将研究的问题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园将在传承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再开发与完善哪些“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

2.“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将以怎样的操作流程来运行?

3.“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实施中,将遵循怎样的理念和原则来实现家园社区互动共赢的良好态势?

4.怎样使家园社区参教者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的理念来实施共育?将探究怎样的互

4

动、学习、培训、指导方式来促进共育队伍建设?

5.通过“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幼儿园将获得哪些方面的内涵发展? 6.在进行“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的研究中,可以梳理、提炼出哪些可供幼儿园教师、家长及社区参教者参考的策略或指导建议?

7.通过对“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可以为幼儿园今后的办园特色推进总结归纳出哪些经验?

(四)关键概念界定

1.社区:社区——广义指幼儿园所在周边地区,狭义指人乐幼儿园所在区域已建立或正在开发的社区教育基地。

2.家园社区共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挖掘、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有利教育资源,体现在以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为引领,邀请家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和实施幼儿教育,积极做好家长及社区服务与指导工作。

3.“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我们所强调的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构成包含主题(理论依据)、目标、条件(手段)、程序、评价五个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而“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即指在大教育观教育思想支配下,在课程指南精神指导下,在实施幼儿教育中,家园社区形成友好互通、互动、互惠的教育联盟关系,探索多途径的共育方式,并积累家园社区共育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可操作的教育范式。如:“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社区基地活动”、“家长义工活动”、“共育节活动”、“共育主题活动”等。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对幼儿园3—6岁幼儿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实施流程的研究。形成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体系,积累共育模式的范例;总结不同情景中共育实践的经验;为面上教养工作者提供真实的、动态的、过程性的、可借鉴的实践与研究资料。

2.通过《探索“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开展,促进教师共育指导能力与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促进家长及社区人员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改善;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推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品牌园的创建。

(二)研究内容

1.“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内容与运行机制; 2.“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运行中遵循的理念和原则; 3.“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实施要点与流程;

4.“家园社区共育”队伍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效果; 5.“家园社区共育”模式实施管理;

5

6.“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7.“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推进策略;

8.“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将积累的文本资料。 (三)研究对象

主要指:松江区人乐幼儿园全体老师、幼儿及家长。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在模式研究中的运作方式与成效,问题与调整策略,促进家园社区形成积极共育的良好氛围,并归纳积累可行、有效的模式与经验范例。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从“家园社区共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识、目标、指导方法、发展效果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为课题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

3.案例研究法:选择不同样式、不同层次活动的案例,进行交流讨论,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幼儿及成人在开展活动中都有借鉴作用,并获得发展。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有关“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及“教育模式”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并能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与实施,便于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中“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12——2010.9)

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成员及落实了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在了解国内外家园社区共育研究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类提炼完成了文献综述;推出子课题和“共育模式”项目研究专题,并由负责人认领课题和设计研究方案;确立研究班级与研究对象;申报课题并做好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10——2012.3)

建构共育模式实施与研究网络;开展“共育”模式研究实施的各类宣传与培训;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向研究班家长开展前测与后测,并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出台“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内容与运行实施要点与操作流程;完善“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运行中遵循的理念和原则;开展“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价,形成评价指标;建立家园社区共育资源库,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中家园社区共育项目内容;开展“家园社区共育”模式实施策略与管理研究,形成有效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整理阶段(2012.4——2012.6)

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编辑、整理汇编研究专集和研究文本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子课题报告,申报结题;开展课题区级终期交流展示,运用多种形式展示成果、推广活动,做好结题论证。

三、研究结果

6

(一)明确了“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运行中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 1.理念

在实施共育活动中,“幼儿园”、“家长”和“社区基地”三方参教者是“联合主体”,三方都是学校的主人,在共育中平等合作、互相促进、和谐统一、互尊互赢。

2.原则

(1)注重整合、挖掘价值

首先注重课程整合:“共育模式”的运行有机融合在幼儿生活、学习、运动、游戏等课程的实施中,根据教材实施有机选取幼儿园、家长、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家园社区团队式合作共育的优势作用,给幼儿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注重环境整合:在实施共育模式中,我们根据指南精神,以幼儿园内外生活环境为载体,构建开放性、整合性的教育大环境。“家长义工活动”更多的指向园内;“基地活动”、“共育节活动”指向园内外;“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偏向于园外生活……旨在拓展幼儿的教育途径与空间,实现幼儿教育大环境。再次注重资源整合:如在开展活动中,家园社区资源运用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如:共育节活动:有家长义工、有基地参教者,有学校共同参与开展;如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可以有孩子、可以有家长、可以有老师或者社区基地哥哥共同参与……此外注重目标整合:在开展共育活动中,要求参教者多思考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力求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与环境与人互动,多给孩子自主活动与发展的空间,使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潜能、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个性品质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2)尊重差异、考虑适宜

首先在制定目标时考虑孩子年龄的适宜性。在开展活动中,经学校课题组的研讨出台各年龄段孩子的共育目标:小班注重兴趣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班:注重健康身心和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大班:注重小主人意识和能力提高、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幼儿学习习惯与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有突破。其次选取内容并组织开展活动时考虑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如: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中,引导中大班幼儿学做小主人,小班幼儿可以参与哥哥姐姐组织的活动。在基地活动中:农校基地,大班多组织外出基地活动;中小班组织一些园内的活动;实验小学主题基地,多适用于大班幼小衔接主题;麦当劳游戏基地,部队基地等小中大班都可开展形式不同的活动、游泳基地:中大班参与游泳,小班孩子观摩活动。再次考虑资源运用的适宜性。充分考虑家长的特色资源,在适宜的活动中发挥有效教育,如:会剪纸的奶奶,请她在创意区发挥作用;牙科医生妈妈在爱牙日给孩子宣传保护牙齿的好方法;有空在家的爷爷们成立安全护校队;利用工作在消防队的爸爸资源,组织开展参观消防队的活动;利用外婆住在佘山的资源,开展春游佘山的活动;利用家长在苗圃工作的契机,组织植树节活动……总之适宜性原则更有利于满足不同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需要,吸引更多的家长社区资源参与共育活动。

(3)互尊互赢、共同发展

7

在家园社区共育活动中我们始终树立互尊互赢的合作理念,以“家园社区联合主体”的观点,贯穿我们的活动,并考虑共育对于大家的互赢,构建长久的稳定的大教育环境。通过活动幼儿获得了多元发展;家长提高了育儿能力;幼儿园拓展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园质量与声誉;社区参教哥哥提高了综合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居委会丰富了小区活动,给社区爷爷奶奶带来了快乐;部队在军园共建中繁荣了文化,促进了精神文明……总之“共享成果,互惠互利”是我们家园社区共育模式实施中应遵守的原则。

(二)形成了“家园社区共育”基本教育模式和运行流程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与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初步形成了“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家长义工活动”、“社区基地活动”、“家园社区共育节活动”四种共育基本教育模式(详见附表一),并根据课程实施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共育模式。

附表一: 人乐幼儿园“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网络图

生日节日类 人乐幼儿园 “家园社区 共育”教育 模式 小主人家庭 互助组活动 社会实践类 休闲娱乐类 运动健身类 安全监督 家长义工活动 智慧参教 爱心服务 安全护卫 家长客座老师 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观摩参评 上海农林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主题活动基地 实验小学 社区基地活动 健身活动基地 德育活动基地 游戏活动基地 共育游戏节 共育科技节 共育运动节 共育艺术节 8

人乐小区居委会 松江体育中心 松江叶挺部队 松江麦当劳 家园社区 共育节活动

模式一、“社区基地”活动4

人乐幼儿园社区基地活动即指:围绕幼儿课程实施,在幼儿园所在区域已建立或正在开发的社区教育基地开展幼儿教学活动。近年来根据幼儿课程实施需要和周边社区资源的特点,我园开发与建立了学校周边的多个社区教育基地,利用基地独特的教育资源,围绕着幼儿《生活》、《学习》、《游戏》、《运动》课程的实施,通过建立组织机构、签订协议、建立课程安排表、制定操作细则、开展活动和评价等运作基地活动,搭建了学校——社区开放式的课程实施平台,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成长发展空间。

1.运作流程

(1)确立社区基地。我们每年初逐一对学校附近基地资源的有效性与课程实施的针对性进行分析,从而筛选确立幼儿教育基地。目前建立的基地有:“健身运动基地——松江体育中心”,开展游泳、跆拳道、运动会等健身活动;主题实践基地——农林学院、实验小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乐小区,开展“幼小衔接”、“找春天”、“动物园”、“节日活动”等各类主题活动;游戏基地——麦当劳,开展互动式游戏、各类表演游戏、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游戏等;德育教育基地——叶挺部队,观看解放军表演、参观营房生活、聆听解放军国防教育等。每学年末,对这些基地再进行价值分析、调整充实运用。

(2)签订基地协议。为了规范基地活动,学校和社区基地每两年要举行一次签约仪式。学校与基地负责人就课程实施、活动要求、互惠互利等方面的有关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义务、注意事项、协议年限等进行磋商和签约,通过签约,促进了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合作、资源共享, 社区基地共建签约,确立了“社区基地”与“学校”是双主体的地位,促使社区与幼儿园之间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也进一步规范了课程实施。

(3)建立组织机构。在社区基地活动运作中,我们建立了基地活动的领导部门、统筹部门、执行部门三级管理机构。领导部门(基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筹部门(业务部、家教部、科研部等)具体负责统筹与协调;执行部门(班级、基地沙龙组、社区基地)等共同参与实施。

附表二: 人乐幼儿园“基地活动组织机构”网络 说明:

4杨爱琴,幼儿园与社区共育新模式——社区教育基地活动研究初探

基地活动领导小组 业务部 家教部科研部 班级 基地沙龙 社区基地 [J].上海托幼,2011(7.8).68.

9

三级网络机构:

一级机构:领导部门——基地活动领导小组(园长室、园课改中心组) 二级机构:统筹部门——业务部、家教部、科研部 三级机构:执行部门——班级、基地沙龙组、社区基地 职责: 一级机构职责:

领导和规划基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过程观察和协调; 调整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参与对培训者的考核与评价等。

二级机构职责:

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活动的实施并梳理老师的教育观念,承担培训任务, 作好反馈与活动间接指导等。

三级机构职责:

认真开展基地活动,作好方案设计、环境创设、活动指导,活动评价与反馈等,在活动中认真关注孩子的发展, 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等。

其次确立学校、社区基地联络员。每个基地都由学校社区结对的两位联络员负责协调落实牵头开展活动。

(4)制定操作细则。为了使活动有序优质开展,我们对基地联络员、班级老师、基地参教者等角色制订了规范操作细则。学校基地联络员:每学期初与社区基地联络员商讨一学期基地开展的活动内容;活动前提前一周与参与基地活动的班级进行协商;活动后,与基地联络员进行反馈,交流基地活动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宣传我园基地活动。班级教师:根据课程安排与幼儿需要开展基地活动,提前两周向基地联络员负责人提出申请,明确需要开展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地点;活动前认真与社区基地联络人员共同协作制定活动方案;基地参教者组织活动时老师要进行观察、调控、协助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向学校基地联络员负责人反馈活动情况。基地参教者:提前与班级教师联系,了解班级幼儿实际,在班级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活动方案,设计需要开展的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地点,活动人数、活动准备;组织活动时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发挥特长积极与幼儿互动,完成目标任务;活动结束后与社区基地联络员反馈活动情况等。

(5)组织基地活动。我们根据课程安排,每月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地活动。活动前:由班主任和基地联络员共同商讨拟定活动方案,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准备以及活动过程及各自的职责。活动中:由班主任向孩子介绍执教基地参教者,及本次活动内容,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和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和介入。活动后:班主任与基地参教者及时的进行反馈,就活动的组织,活动中的语言以及活动中生成的事项进行沟通,并一起评价反思活动的效果和预期目标的达成度。社区参教者的活动深得小朋友的喜爱,独特的教育资源拓展了学校的教育内涵。

10

2.创新价值

基地活动模式的运行,其创新点在于:落实了一个理念:合作共赢。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充分利用社区基地独特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服务,构建开放、整合的教育大环境,拓展了幼儿活动的空间,丰富了幼儿认知经验,提高了办园质量与声誉,繁荣了社区文化,实现了幼儿、幼儿园与基地的共赢。凸显了二个特点:第一:双向互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所用,幼儿园资源为社区服务;第二:共同管理。每个基地都有双方的领导统管,并双方都设立联络员,共同沟通,共同策划,共同协调组织活动,确保了活动的有序开展。实现了三个转变:观念上的转变——幼儿园从被动的服务社区的观念,转变为学校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主动关心支持社区共建是我们的责任。认识上的转变——即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的基地参教者把“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的事”转变为“幼儿园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关心教育是共同的责任;行为上的转变——社区人员从被动的参与教育转变为主动的投入,积极支持主动关心幼儿教育活动。体现了四个有利于:即学校和社区基地合作共育,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构建了开放、整合为特点的教育大环境;有利于幼儿多途径接触社会、接触社会人,为拓展生活经验、学做小社会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独特资源,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内容、资源;有利于把学校教育有效地融入社区,在与社区基地共育中繁荣了幼儿园与社区的文化氛围。

模式二、“家长义工”活动5

“家长义工活动”是指在不计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家长以自愿参加的方式组成的一支由各班级热心参与幼儿园活动、有一定劳动特长和传统手艺的家长队伍,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与能力,分别参与幼儿园的安全管理、班级管理、主题实施、环境创设等力所能及活动。“家长义工”中的“家长”不仅指在园孩子的父辈家长,还包括祖辈家长以及社区中为幼儿园教育服务的人(成年人)统称为家长义工。我们通过宣传发动、建立资源库、制定操作流程、海报招募、活动组织与评价等途径 来运作家长义工活动。

1.运作流程

(1)宣传发动。我们以让家长了解、支持、参与活动为出发点,开展多种途径的宣传发动。首先在每届新生第一次全园家长会上,学校领导向全体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园特色和家长义工活动模式开展的目的、任务、做法等,让家长了解活动;其次我们在每学期第一次全班家长会上,把有关“家长义工在行动” 的活动介绍给家长,向家长解释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活动,怎么开展,并将开展过的一些活动照片让家长观摩;同时发放“告家长书”,主要介绍义工队是什么?家长义工可以为幼儿园做些什么?并附上反馈表让家长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进行自主申报。再次平时我们通过班级的家园之窗、家园小报经常张贴与刊登家长义工活动的简讯、文章,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并对家长义工活动有一个感性

5庄伟红,“家长义工队”为人幼创品牌添活力——

“家长义工模式”研究与实践,[J]. 松江区督导成果集2010(5).

11

的认识。我们还利用班级家长沙龙活动,开展了“我能为班级教育做什么”的讨论;老师利用家访的机会与每个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家长的爱好特长,鼓励他们参与到 “家长义工”的行列中。

(2)建立资源库。建立家长义工资源库,把愿意参加幼儿园义工服务工作,愿意成为幼儿园家长义工的家长,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摸底,统计、整理,记录归档,作为资源储存起来,为幼儿园在今后根据需要从中选择,合理使用。2010年我园成立了园级家园社区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的发展需要,2011年各班级建立了班级家长义工资源库。

例:根据名称特性分成四个队

“安全护卫队”即:在幼儿园实施课程中,家长自发为幼儿园外出活动、离园保障出行安全,维护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活动小队。

“爱心服务队”即:在幼儿园实施课程中,家长自发为幼儿园制作幼儿游戏材料、为班级环境创设收集废旧材料、参与环境创设等的活动小队。

“教育督察队”即:由园家委会成员组建的一支队伍,队员凭借督察队代表证,不定期不定时的观摩考察幼儿园的食堂卫生、幼儿的膳食、教师的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安全保障、随机向教师进行访谈一些教育教学情况等的活动小队。

“智慧参教队”即:在幼儿园实施课程中,教师根据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社会热点教育及孩子生成的内容,邀请幼儿家长或社区人员根据自己的学识、特长进园为孩子组织集体教学、区域指导、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参教和助教活动小队。具体分为“客座老师”、“家长助教”两种类型。

例:根据层级分成两级义工

园级:这类义工资源相对比较成熟,且家长具有特长与有专业性知识。适宜在幼儿园较大规模推广运用。

班级:这类的家长资源基本是班级家长为自己班级孩子所在班级服务。主要进行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种植角的养护等。

(3)制定操作流程。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幼儿园与家委会共同商议下,最后由课改中心组审核通过,制定了每个队的活动流程和操作要点,使家长义工在开展活动时做到心中有数。

例:人乐幼儿园“安全护卫队”操作流程

“安全护卫队”是指我园在推进“家园社区共育”特色教育“家长义工活动”中的其中

一支。指在幼儿园实施课程中,家长自发为幼儿园外出活动、离园保障出行安全。

(一)“幼儿园安全护卫队”活动流程

家长自主报名参加 统一培训,了解护卫队职责 幼儿园外出活动前教师提前预

约班级护卫队成员

开展护卫活动

教师以书面、或口头交流形式班级护卫队根据学期初安排在

指定地点时间组织幼儿离园

12 与护卫队成员人员进行指导

(二)活动操作要点

1.教师要与家长建立互信的关系。

2.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家长的教育资源状况要十分了解(调查与对话),也要关注了解孩子。

3.利用各种方式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 与家长共同协商活动细节,保证幼儿出行安全。

5.必须要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在活动中要把握好教育的开放性。

(4)活动开展。在建立家长义工资源库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教育的需要,安排和开展多形式的“家长义工”活动,我们的运作顺序有三个步骤。第一,海报招募:每次活动前通过幼儿园校门口张贴海报来发布活动消息,说明本次义工活动的时间、具体的服务事项,以及对家长义工特长的需求,让家长了解信息,自主进行报名登记,同时让幼儿园全体教工了解幼儿园新闻动态。第二,商讨准备:为了使义工活动开展顺利,在活动开始前有准备地邀请几个更专业的家长义工一起商讨。例如:在开展“爱心服务队”活动时,集中“巧手奶奶”开展的乐乐小世界----肯德基游戏材料制作前,我们先请了几位缝纫技术较高的4位奶奶,一起尝试制作汉堡、鸡腿等样板:大家一起寻找最好的制作方法,商讨如何对义工队人员进行分工、准备哪些材料,所需时间等,并安排这几位奶奶打好基础样子。最后由幼儿园相关人员和家长义工进行分头准备,然后通知邀请,提前一周约定好活动的时间、活动地点、告知活动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第三,活动组织:活动组织前我们一般召开简短的会议,向家长介绍本次义工活动的目的、活动对幼儿园发展、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有时请专业义工进行介绍材料的做法。活动中我们组织孩子观摩家长义工活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真能干,为他们感到骄傲,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感恩,对家长制作的材料珍惜。

2.创新价值

“家长义工活动模式”的运行,它的主要作用:体现了三个满足。即满足了家长在参与活动中了解幼儿教育的愿望,促进教育合力的达成;满足了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使其在活动中观摩习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育儿能力;满足了幼儿教育的需要,家长义工进园活动,有利于开发整合幼儿园以外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家长的智慧和特长,充实了教育力量。它的创新之处:体现了三个价值。价值一:家长义工活动涵盖着幼儿园管理、教育、护卫、服务等,构建了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格局,为面上幼儿园做了示范;价值二:实现了透明办园、民主管理的开放式办园模式,促进了办园质量的提升。如家长督察队在寻找到问题反馈幼儿园后,园方立即改进;同时家长义工在参与活动中,对幼儿园管

13

理、教育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比较容易接纳幼儿园的教育观,从而转变自身的教育行为;价值三:促进了家园良性互动与沟通,促进了家长之间的互相学习提高,为幼儿和幼儿园后继发展奠定了基础。

模式三:“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

“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即指:由若干个家庭的幼儿、家长(可邀请教师或社区人员)组成的团队活动,其中由一位小主人主持活动,在成人的协助和支持下,让孩子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串门、野趣、过生日等小团队自主活动。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组织与参与活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一般鼓励中大班孩子每年学做一次小主人,鼓励小班孩子参与哥哥姐姐的混龄活动。活动中孩子通过接触社会,与人交往,不仅使幼儿度过快乐、有意义的假日,而且对于培养具有初步社会意识的“小主人和小社会人”有显著的教育意义……这项活动通过前期研究探索与现在不断验证实践,形成了幼儿喜爱的基本模式,它成为了我园共育活动中的一项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模式,曾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展示活动”和“上海市学前教育年会”上做交流。

1.活动内容与形式 主要内容:

(1)以幼儿身边发生的事为线索的活动(例:串门、生日等)

(2)以节日、季节等为线索的活动(例:六一节、母亲节、植树节等)

(3)以主题活动相关的教育内容为线索的活动(例:我爱松江、春天来啦、幼儿园里朋友多、我自己等)

(4)以健身运动为线索的活动(例:游泳、野趣爬山、溜冰比赛、远足等) (5)以生活品德教育为线索的活动(例:敬老院慰问老人、学雷锋公益活动) 活动形式:

以幼儿生成与自主活动为主,成人参与互动和引导,把握幼儿生成内容的价值性,以既体现松散又体现自主的小组团队活动。

2.活动流程

(1)建组:学期初组织召开家长会,幼儿讨论会,以及让家长、幼儿观看有关资料,聆听有经验的老师、家长的介绍等,初步了解开展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商讨,相互搭配建成互动组。

(2)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由承担小主人的幼儿来安排小组内幼儿活动的内容、地点、需要的用品和材料,成人帮助提供相应的物质并参加活动。

(3)实施:确定的小主人与家庭成员负责商讨活动主题;小主人发出邀请书通知互动组其他成员,开展一些同伴间的结伴互动活动,形式体现:自主、宽松、丰富多样活动。成人支持和协助孩子完成活动,活动结束时,参与活动的每位人员进行简单评价。

(4)延伸:活动结束后,由主持活动的小主人负责,在大人的协助下将活动情况记录成小图书,小画册等,也可与同伴一起制作,周一来园与同伴分享交流。

14

实例:中央公园野趣活动操作流程 活动发起 活动准备 由自愿发起的乐乐家庭在网上和班级发布承担活动组织的信息。 1.乐乐和家长共同策划活动。 2.家长、孩子分别在网上和班级中公布活动方案、征求意见。 3.亲子共同制作,并发放邀请书。 4.亲子共同进行当天活动的准备。 活动开展 1.家长组织者支持孩子担当小主人角色,并提供所需要帮助。 2.家长参与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并带好相应的运动器具。 3.幼儿参与者按制定的活动规划参与活动。 4.小主人在活动结束对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发放五角星,成人给予鼓励。 活动反馈 1.主持活动的小主人,在大人的协助下带领参与者负责将活动情况记录成小图书,小画册等文本资料 。 2.家长将活动情况实录、活动感想、建议等在网上和家园之窗发布。 3.幼儿在 “星期一”将活动文本资料带来进行介绍。并把小图书等放入区域中跟同伴分享。 3.推进措施

在活动开展中,我们发现这项活动虽然深受孩子的喜欢,家长也认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问题一:组织小主人的家庭并不多,经调查发现:原因在于家长因忙或者有畏难情绪,不愿意支持孩子组织活动;问题二: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原因是教师经常被幼儿约去活动,缺少了双休日的休息;问题三:小主人自主性独立性组织受阻,原因是由于成人急于成事的想法和做法产生了包办替代、指手画脚现象;问题四:各小组活动后的资料整理收集差异大,原因是家长对这项活动的价值不理解,或者有难处等。如何解决活动出现的问题,五项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措施一:激发兴趣。兴趣是前提,为了激发孩子学做小主人兴趣,通过幼儿互相邀请组织小主人活动,让幼儿亲自感受活动的快乐;通过周一分享交流,介绍活动主题、活动感受、活动图书、图片等,激发全班孩子的活动兴趣;通过老师的肯定、鼓励、谈话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学习活动宣传、提升,激发热情。例:大一班利用学习活动分组设计我喜爱的小主人活动,然后由主动报名承担的小朋友给家长发出请求, 组织开展活动。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和意愿。

措施二:充实资源。我们挖掘社区的成人教育资源来充实和承担教师的指导角色,建立起小主人家庭互动组的成人指导者资源库供幼儿与家长选择,具体操作是先预约再参加活动,有的班级让开展过活动的家长作为指导者,这些方式的出现,充实了教师教育力量。

措施三:指导家长。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为了指导家长转变观念,我们定期开展以幼儿园层面和班级层面的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和辨析会、小主人活动,让大家认识到只有充分理解和信任孩子,孩子的潜能才有利发挥,让家长通过观看活动的录象、照片,活动后的资料、操作流程等进一步熟悉这项活动开展的目的与要求,懂得“孩子在前,家长在后”的理念,不要包办代替,要多给幼儿尝试做小主人的机会。

措施四:环境影响。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我们搭建多种平台让家长和幼儿有机会学习和交流他人反馈的活动资料,例如:在园门厅处设置开辟活动资料展示区、开辟班级

15

小主人活动区,定期更换幼儿自我记录的作品和家长、教师与幼儿共同编制的活动反馈资料。在幼儿园的阅读专用活动室内提供资料观看,同时提供家长借阅资料回家观看,我们还在幼儿园的网站、小报上宣传相关内容,帮助家长不断提高活动后的资料积累水平。

措施五:评选激励。评比促发展,每年幼儿园定期开展班级、全园“能干的小主人”评选活动,激励幼儿学做小主人的愿望。在大五班墙壁一角张贴了“能干的小主人”评比栏目,凡是组织与参与过一次活动的自己贴上一颗星星,学期结束评比谁参加的活动多,此项活动以“幼儿引幼儿”的策略带动了一大批孩子投入小主人活动,组织率80%、参与率100%。每年“六一节”开展“好家长、好社区人员”评选,在班级推荐、家长自荐、全园投票、综合认定、张榜公示、颁奖表彰中,形成一批有爱心、善沟通、乐参与的家长社区代表,激励更多的家长社区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创新价值

“ 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模式的运行,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理念创新——凸显幼儿“自主”的理念,幼儿自主确定内容、自主邀请同伴、自主交流交往、促进自主发展。价值创新——首先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交往中,陶冶了活泼开朗的快乐个性;其次,幼儿在小主人活动的准备、组织与交流中,培养了小主人意识行为,自信心和责任感;再次幼儿在积极探索、大胆表现、主动分享中,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实施创新——活动体现了内容的丰富性:立足于尊重幼儿,满足个别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内容来源于生活、孩子的兴趣……满足幼儿发展需要。活动体现了形式的多样性:注重利用节日、双休日开展活动,利用家庭、基地、野外资源和环境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形式,让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活动体现了资源的整合性:最大限度地为孩子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孩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快乐活动的需要。活动体现了评价的多元性:有幼儿的自评、家长的评价、教师的建议等,同时关注了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和成功感。

模式四:“共育节”活动

“家园社区共育节活动”是指:依据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求,以主题活动开展的形式,以家园社区共同参与组织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组织一系列主题节活动。如“共育游戏节”、“共育科技节”、“共育艺术节”“共育运动节”等,一般每学期开展一次共育节活动,以营造幼儿园、家庭、社区同参与、齐推进、共发展的良好氛围。

目前已经开展过“共育游戏节”、“共育科技节”活动,我们的“共育游戏节”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共育科技节”活动为时一个学期,通过策划——准备——组织——反馈,其效果是凸显的。下面以共育游戏节为例,介绍其运行步骤:

1.运作流程 (1)策划

精心策划是活动有效开展的首要前提,本次游戏节活动方案的出台是来自三个层面策划的智慧结晶。

16

园级层面——课改中心组活动:在课改中心组活动中,正副园长和家教部负责人导方向,教研组长出思路,共同探讨前期的思考与准备,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形成幼儿园游戏节活动方案,为各教研组制定方案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教研组层面——教研组活动:在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长宣传活动思路,共同探讨教研组游戏节活动内容,体现与教研组专题研究重点的有机整合,如:小班组将生活卫生习惯培养融于亲子游戏中,中班组将行为习惯培养融于亲子运动会中,大班组将学习习惯培养融于亲子民间游戏中,商讨确定活动安排与活动流程,人员分工与活动准备,场地安排与路线标志等,最终形成各教研组游戏节活动方案。

家园层面——班级家委会活动:教师组织班级家委会成员,宣传游戏节活动设想,关注家长建议,借助家长智慧,运用家长资源,进一步完善游戏节活动方案。

幼儿园的整体游戏节方案的策划为各教研组游戏节的方案设计提供了思路,而班级老师与家委会的商讨又为完善教研组方案和有效资源运用提供了支持。

(2)发动

“家园社区共育游戏节”活动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为了激发全体家长参与游戏节的欲望,我们重视前期的宣传发动,通过多种途径发动力求提高家长的知情率与参与率。

海报宣传——借助幼儿园美术特长青年教师的力量,团队设计并制作了宣传海报,告知家长游戏节的主题、时间与内容,张贴在幼儿园大门口,让全员家长知晓并参与,家长们踊跃在宣传海报上签名。

告家长书——各教研组为了保证游戏节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提高爸爸妈妈重视活动,积极参与,教研组共同拟定并提前一周发放《告家长书》与《调查表》,告知家长亲子游戏节的意义,每个游戏的玩法与规则,同时在回执中确认参与的对象与游戏名称,教研组进行统计,以保证教师合理规划场地,确保游戏有序。

邀请函——为了再次提醒家长,在活动前几天向全体家长发放邀请函,明确活动时间与流程安排。多途径的宣传发动为游戏节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3)组织

为了保证游戏节活动的有序、安全开展,在人员安排上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共同组织开展。

园领导统筹——园长总体设计,业务园长全程关注,全面指导,并对挑战度高的中班亲子运动会给予重点把关,游戏前送上贺词,游戏中参与指导,游戏后安全护送,充分体现了园领导的活动领导力与整体把控力。

全员合作——游戏节准备阶段每位教师根据教研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勤积极配合做好游戏节的材料准备;游戏节当天全园总动员,教师定点定项目全程负责组织游戏,后勤人员定点定岗确保幼儿游戏中的安全,从而保证了确保游戏节的有序与安全。

家长协助——每班邀请家委会成员,在游戏前参与活动设计与协助游戏场地的布置,在游戏中协助影像资料的采集与秩序的维持,在游戏后协助奖品的发放与场地的整理,家

17

长资源的有效运用既体现了家长主动性的发挥,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一举多得。

基地参与——此次游戏节,我们还充分利用了农校基地的学生资源,活动前由基地联络员进行联系与安排,活动中每个游戏项目都安排1-2名农校基地学生,配合维持秩序和协助游戏卡的记录,既发挥了大学生的能力,又弥补了园内教师人手缺的问题。

(4)活动

2011年6月1日,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准备,家园社区共育游戏节如期举行。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设计与开展三个年龄段共26项游戏活动。小班、中、大班分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大班以民间游戏为主题:中班以运动游戏为主题;小班以生活游戏为主题,(见附表)。

附表:共育游戏节活动内容一览表 大班 中班 游戏一:亲子接力滚轮大一班:跳橡皮筋、翻花绳 胎 民 大二班:套圈、跳绳 间 游 大三班:拉纽扣、踢毽子 戏 大四班:斗“田鸡”、玩绳 大五班:跳房子、拼七巧板 运 游戏二:推小车 动 游 游戏三:两人三足走 戏 游戏四:青蛙跳荷叶 游戏五:亲子接球赛 游戏六:亲子运西瓜 生 活 游 戏 小班 小一班:投篮、折衣服展示 小二班:过小河、拼图、穿衣服比赛 小三班:投沙包、钓鱼、穿鞋子表演 小四班:蛋宝宝配对、扣纽扣游戏 孩子们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参与多项活动中获得了发展,度过了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如:小班的投篮、过小河、钓鱼、叠衣服比赛等游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中班的推小车、接力滚轮胎等亲子游戏让孩子和家长流连忘返;大班的翻花绳、踢毽子、投沙包等传统民间游戏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活动中,孩子们乐在其中,家长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教师连日的辛苦付出也收获了喜悦和欢乐,基地的同学们在参与活动中也获得了发展,整个活动获得了孩子、家长和社区人士的一致好评。

2.创新价值

“家园社区共育节” 活动模式的运行,其价值点在于:体现了一个理念:活动从策划-准备-组织,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园“人尽其能,整合育人,乐于生活,自主同乐”的办园理念。展现了两个特点:一“全”——全面、全员、全力。要组织一次成功的大型游戏节活动,需要组织者思考全面,全员配合、全力合作,各司其职,从而保证共育节的顺利开展;二“乐”——幼儿乐、家长乐、教师乐。在此次活动中孩子获得了自主、愉悦、成功的欢乐、家长再现了童年的快乐、老师获得了活动举办成功的快乐。活动体现了“四多”,即多层面策划、多途径发动、多人员组织,多项目活动,最终保证了游戏节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四方发展:促进了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增进了亲子情感交流,转变了家长教育行为;促进了教师多种能力的提高;创新了家园社区共育新模式,推动了幼儿园家园社区共育办园特色。

(三)积累了“家园社区共育”教育模式的推进策略 1.课题联动研究策略

18

为了保障幼儿园总课题的有效落实,我们建立了从上到下的课题研究网络(详见课题网络图),开展总课题——子课题——项目课题——教研专题——班本化项目研究专题等实践研究,形成了全体参与、全园覆盖的课题研究网络,确保共育模式研究从“培训——实施——支持——保障——推进”等环节的顺畅运行。在总课题下我们建立了六个子课题联动研究,以各部门如业务部、信息部、家教部、后勤部等负责人担任子课题负责人,结合条线工作支持推进课题开展。又在子课题管理下建立了七个项目课题,由富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项目课题组长,全体老师每人自主选择参与一项模式的项目组参与项目课题实践探索,围绕共育模式的传承、探索、验证来落实各项模式的研究。

人乐幼儿园市级规划课题建构网络图

市级规划课题 《探索“家园社 区共育”教育模 式,促进幼儿园 内涵发展的行动 研究》 负责人:张勤 市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子项目《家园合作对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成效评价研究》 负责人:张勤 校级课题《以分层培训促进教师“家园社区共育”实践与指导能力的研究 负责人:俞纪勤 市“十二五”家教课题《家园合作对小班生活课程实施与成效评价研究》 负责人:王静怡 区级一般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型园本研修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负责人:俞纪勤 市心理协会条线课题《在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个性的实践研究》负责人:夏静芳 区级一般课题(市青年教师课题)《依托名校基地资源,幼小合作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周婵 园研究专题《基地活动模式研究》 负责人:杨爱琴 市“十二五”家教课题《优化家园社区互动式管理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庄伟红 校级课题《利用园所网站构筑“家园社区共育” 沟通与互动平台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高士萍 校级课题《加强“家园社区共育”后勤部门参与协助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沈艳 市“十二五”家教课题《家园合作加强幼儿膳食管理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周婉红 园研究专题《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模式研究》 负责人:宋美丽 园研究专题《家长义工活动模式研究》 负责人:庄伟红 19

另外,围绕业务研究重点各教研组开展共育模式的研究,确立教研组研究项目,如2010学年:大班:开展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幼小衔接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中班:开展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小班:开展家园合作对小班生活课程实施与评价研究,在教研组确立专题基础上,各班级确立班本化主题研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并积累经验。 班本化研究专题目录 教研组 小班 教研组研究专题 家园合作对小班生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依托名校基地资源,幼小合作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班级 小一班 小二班 小三班 小四班 中一班 中二班 中三班 大一班 大二班 大三班 大四班: 大五班: 班本化研究专题 家园合作对小班进餐活动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家园合作对小班如厕活动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家园合作对小班整理活动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家园合作对小班穿脱衣活动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生活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研究 幼小合作培养大班幼儿时间意识的实践研究 幼小合作培养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实践研究 幼小合作培养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幼小合作培养大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实践研究 幼小合作培养大班幼儿积极思维的实践研究 中班 大班 创新价值分析:通过建立课题联动研究网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抓手,构建各部门、各条线、各教研组各施其职、互相支持的,联动推进的研究格局,不断探索,积累成果。

2.分层分类指导策略

如何提高共育者参与共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我们本课题研究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促进共育队伍建设,我们探索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指导策略。

(1)对总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体现把脉与引领:总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发挥直接关系到共育模式研究的有效性,为了确保研究的方向性,我们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理论梳理指导、现场观摩活动、参与教研活动,理清研究脉络、把准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成果;园科研部组织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开题报告撰写、教育案例撰写、设计调查问卷、课题实践研究等培训,确保课题有序开展。

(2)对教师的指导——体现分层与按需:基于不同发展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我们以分层培训的策略对各层教师进行指导,为基础教师、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搭建多样的分层培训平台,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格局,以“学习-实践-反思-重构”为培训主线,注重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效整合。基础教师通过参与家园社区共育活动,多形式开展家园社区共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园社区共育实践、沟通、指导能力;经验教师通过创新实施家园社区共育活动,积累有效指导经验,成为家园社区共育特色教师;骨干教师通过设计与组织家园社区共育主题活动、家园共育游戏节活动,承担家园社区共育课题研究等,成为家园社区共育骨干教师,在家园社区共育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层指导既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开展家园社区共育的需求,更为教师实现自我发

20

展目标架构了平台,提供了支持,有效激发了教师开展家园社区共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对家长的指导——体现多样与互动:家长的观念理顺与积极参与,直接关系到共育活动的开展。第一:观念指导。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家长的观念。运用不同层次的家长会进行宣传,通过小班新生家长会、家委会会议、班级家长会等,向家长宣传共育模式开展的意义、目的等;通过网站、家园小报发布学校的办园特色和各项共育模式实施,吸引家长的参与,使家长树立了“孩子在前,家长在后”的理念,充分地给孩子搭建运动平台,让孩子体验自主活动与成功的欢乐。第二:问题指导。通过专题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家园共育中的共性问题。围绕实施过程中家长的困惑及问题:共育活动中家长应该怎么样扮好演家长的角色;引导孩子的科学方法有哪些;如何引导胆小的孩子学做小主人等等,我们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等进行专题指导和讲座;通过班级家长专题会开展家长辨析、专题研讨、经验交流;通过亲子游戏,家长助教等活动前的操作指导、疑问解答等,进一步拓展家长教育思路。第三:能力指导:幼儿园积极为家长提供参与幼儿园活动、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给与针对性的指导与分析,让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全程观摩、了解、教师工作和家园社区共育活动,通过现场观摩与家长参教活动,提高家长的观察与指导能力;通过家长资料收集、评价反馈,提高家长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第四:互动交流。通过家长开放日观摩交流、网站论坛、老师家长QQ群”、三位一体研讨等途径,密切家园联系,把家长请进我们的研究活动,共同梳理教育理念,积极关注、支持、参与共育活动。

(4)对基地参教者的指导——体现个性与服务:社区参教志愿者来自各个领域,有学生、有教练、有干部、有居民等,没有经受过正规的老师培训,如何使基地活动在社区参教者的组织下,保证孩子活动有效进行呢?老师的活动指导尤为重要。我们根据各个基地的特点与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如:对上外基地参教者进行全程指导,对游泳馆基地参教者进行现场观摩与活动后反馈,对部队基地参教者进行活动前调查与沟通,给予活动支持……由于环环紧扣的指导,基地活动不断完善,孩子们的发展越来越好,在支持与服务中达到共赢的目的。

创新价值分析:分层培训指导策略,针对性的开展多项目、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指导,关注共育者和研究队伍实践的需求和问题、自身的实际和培训效果,使分层培训指导更有利于促进共育队伍建设。

3.多元管理推进策略

如何推进共育模式的开展,家园社区多元化管理策略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如:形成了互动管理、制度管理、评价导向管理等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共育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支持性的保障。

(1)互动管理

在管理中其主体是教师、家长、社区人员三者,主体三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主体三方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共育管理,在相互沟通中形成正面合力,在管理目标上达成共识,

21

在管理方法上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与提高。首先建立了三级管理机构:一级管理(整合中心组);二级管理(园、年级家委会、家教部);三级管理(教师、班级家委会)。其次明确管理职责:一级机构职责,是幼儿园共育模式实施的策划、领导者,把握方向;二级机构职责,在整合中心组的领导下,负责管理、监督、评价、培训活动等;三级机构职责,认真开展各类共育活动、作好方案设计、环境创设、活动指导、活动评价与反馈等,在活动中认真关注孩子的发展, 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等。坚持发挥园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三层的管理组织功能,搭建三级家委会组织活动平台,通过分工明责参与小、中、大三个层面开展的特色项目,让家委会人员在参与幼儿活动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管理中发挥参教议教作用,为幼儿园全面开展共育活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实例:幼儿园家园社区共育游戏节活动三级家委会的运作

幼儿园家园社区共育游戏节是我园家园社区共育一项创新模式,如何发挥三级家委会管理与组织功能,保障游戏节的顺利开展呢?我们的操作方法是:

一级辐射:在园级家委会会议上,园长将共育节的举办的目的、举办的想法进行了介绍并听取家长对这个活动的的建议,如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在校门口进行海报宣传,家长自主报名、园小报的宣传,活动内容上,游戏的内容增加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同时,园务方面在教师会议上,将园级家委会会议的意见告知各班教师,由班级教师与家委会共同做好家长才艺展示的宣传、发动、报名等工作。

二级辐射:组织年级家委会参与教研组的讨论,一起商讨该年龄段孩子游戏的内容,家长如何参与此次活动,家里应该怎么做配合什么?如大班组教研组讨论做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

三级辐射:各班由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家委会商讨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有哪些?并分配谁负责承担哪些游戏的的宣传,发动小组内的家长人人参与。

游戏节结束后,有三级家委会、班主任老师一起对游戏节情况进行反馈了解。

整个活动过程从园级家委会商议决策——年级家委会班主任教师共同发动—班级家委会制定方案,任务承担、发动动员全体家长报名支持—家委会、教师共同组织—全体家长幼儿参与,充分体现了三级家委会参与管理和有效运行的轨迹。

(2)制度管理

首先健全了三级共育管理制度。如“园级共育管理责任制”——园长是共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要任务是带领幼儿园“整合中心组”(家园社区代表组成)和“课改中心组”(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人员对本园的“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引领性的思考与建议,为幼儿园的共育模式实施护航保驾。“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责任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主要任务是参与“共育模式”的研究、通过丰富多样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带领教师在实践中落实“共育模式”中的目标任务,开展机制、策略、评价研究,积累经验。“班级班本课程管理责任制”——教师为班级共育活动的重要责任人,主要任务是带领孩子在教师、家长与社区基地人员的组织下开展活动,并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为幼儿园的共育模式有序开展提供操作经验。

其次落实了三项共育模式制度。“计划出台的商讨制度”——开学初幼儿园以班级家委会率先参与班主任教师组织的班级学期工作计划的讨论,主要围绕班级目标的落实、共

22

育模式的开展、主题的确立、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实施与评价的参与等进行商讨与决策,然后召开全班幼儿家长会,使家长明晰活动、实施与评价的要求及做法。“环境创设的参与制度”——幼儿园每学期组织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环境创设的交流活动,如:创意区环境的创设、操作材料的提供;亲自制作展示交流等,在交流中自信展示自己的作品,主动分享做法与经验,形成家园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模式实施与反馈制度”——我们力求将家教指导、实地培训、信息收集统整思考与操作。幼儿园围绕模式项目课题的研究,组织家长社区人员观摩、参教、助教等活动,在参与和反馈中达成共识、形成一致。

再次形成了四项家长社区工作制度。如《家长义工队工作制度》、《家委会社区代表工作制度》、《家委会工作制度》,《幼儿园管理、教师工作评价制度》等,制度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共育活动的有序推进。

(3)评价管理

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促进激励作用,是我们推出的一项创新管理举措。

首先出台评价指标。我们在总课题引领下出台了《基地活动评价指标》、《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评价指标》、《家长义工活动评价指标》等,通过各研究项目组和家长代表、社区基地代表共同审议、实施,逐步完善。

其次开展多元评价。我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评价模式,从评价主体来看,有幼儿、有教师,也有家长、社区志愿者;从评价手段来看,有自评,也有他评,将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从评价形式看,有反思、反馈等书面形式,也有讨论等口头交流形式;评价标准中,既有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定量评价,也允许评价者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进行定性评价。

再次创新评价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创新了多项评价方式。现场互动式评价: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在现场观摩与互动中评价,主要形式有:家长客座、家长参教、家长督查。如家长义工参与的幼儿午餐评价。生活任务书评价:小班教研组老师与家长共同研究出台了《小班宝宝生活任务书》,它是我园家园合作对课程实施与评价形式方法上创新。“三位一体”评价:家长和幼儿在评价过程中的互动,其中“家长”和“教师”的幼儿发展评价的主体,“幼儿”是自我评价的主体。以《幼儿成长档案》作为“三位一体”评价的主要途径,通过家园互动、师幼互动、家长与幼儿互动等,运用照片、录像、文字等形式,观察与记录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有关主题活动中的表达表现等。活动后评价:如基地活动、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实施后,通过评价表的填写进行活动评价。

创新价值分析:在多元管理策略运用中,幼儿园、家长、社区基地参教者身份是平等的,关系是融洽的,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建立的三级家委会管理模式的运行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主人翁作用,园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都以主动的姿态协同参与幼儿园管理,在相互沟通中形成正面合力,在管理目标上达成共识,在管理方法上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与提高。在制度管理中,以出台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为依据,更加规范共育活动;另外在评价管理中我们认识到,共育评价管理不等同于考核,因此我们努力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指导与改进的作用,关注评价反馈指导环节的作用,使评价反馈指导成为提高共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使共育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发展。

4.互动交流沟通策略

如何构建家园社区互动互赢的开放式教育格局,如何使家园社区共育融为一体,使教

23

育效果事半功倍?互动沟通是一项有力的推动策略。幼儿园、家长、社区基地联络员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活动,如:基地联络员小型座谈会,学校联络员和7个基地联络员友好交流,情感沟通,反馈活动信息;又如:园家委会、班级家委会、督察队等每学期定期交流、研讨活动,商讨活动的开展和家长的需求等,大家互相尊重,友好协商,学校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家长的建议;另外,学校到社区基地主动联络,听听社区的需求,如学期初,幼儿园负责人乐社区的联络员会主动到居委会听取想法,小区有什么需要幼儿园参与的活动,需要我们做些什么等?平时家长义工也会主动请战,问问学校近期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情……同时我们以观察记录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如:小主人活动,家长会在活动后针对孩子的活动、自己的感悟等撰写一些体会,反馈老师;游泳基地联络员经常以观察记录等形式,把自己开展或观察到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发到学校联络员邮箱交流反馈,另外利用节假日互发短信祝福联络;利用特殊日子互送锦旗加以感谢增进情感沟通。如学雷锋日给部队送去锦旗感谢;大班毕业园家委会向学校送来锦旗感恩等……

创新价值分析:家园社区的互动交流,第一:家园社区形成了教育团队,其团队人员互通信息,及时了解问题,针对性采取措施,使沟通更及时;第二、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使目标达成一致性,实施同步教育影响更有效、更广泛。第三、实现了互尊互赢的情感交流,使家长和社区人员从被动的参与者到主动地发挥教育同盟军的作用,使合作共育更持久。

5.成果交流推广策略

我园共育模式研究在总课题组、子课题组、模式研究项目组、教研组的引领研究下,百花齐放,成果累累,如何使共育模式研究成果以点带面辐射推广,让人幼每个成员都能借鉴经验,会操作,获得成功,几年来,我们运用了三项推广策略:第一项:每学期末开展成果展示交流,教研组、模式研究项目组,子课题组把研究成果,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视频等加以提炼和展示交流,观摩者通过亮点、建议和启示加以点评,活动的价值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推广经验,在实践道路上少走弯路。第二项:每学期末我们进行校级成果的交流评比,对一学期来积累的家园社区共育活动研究经验、案例、方案等,全体老师参与撰写参与评比活动。活动的价值在于:搭建了教师在自身实践基础上学习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三项:平时有计划开展 “共育模式”实践观摩活动,邀请空班老师参与观摩,并进行观摩后的反馈交流,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上外基地活动:“迎新年”;实小基地活动“采访小学生”;家长参教活动:“宝宝真能干” 等十多次观摩,还通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观摩各种类型的共育模式活动。

创新价值分析:在该活动中使观摩者亲身经历活动,体验可操作的方法,感受成败的经验教训,为自己实践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成效

(一)促进了幼儿园内涵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园的家园社区共育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以“联合主体、

24

共育共赢”为理念,以“课程融合、多元渗透”为特点,以“合作共育、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家园社区共育特色项目课程逐步成熟,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较好地发挥了区示范园在家园社区共育特色领域研究的示范辐射效应。

1.共育环境日趋凸显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规划的深入实施,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要推进家园社区共育特色,真正落到孩子发展,首先要“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起到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对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隐形宣传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在以前基础上,丰富了家园社区共育校园文化环境:大环境中凸显家园社区共育的理念与特色,二楼走廊为特色展示墙,介绍四个教育模式的研究情况;长廊增设了家园社区对外宣传栏;创意区创设了亲子制作展示区;班级开辟了家园社区共育活动墙,留下共育活动的痕迹,并创设班级共育分享区,在阅读区把每一次小主人开展的活动制作成图书,供幼儿自主翻阅。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站、家园之窗、家园小报等专栏,开辟共育特色专区,把共育活动、共育经验、共育信息在此发布,为家长、孩子拓展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共育文化环境的营造,构建了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的大环境,繁荣了校园特色文化。

2.共育研究深入推进

首先确保课程实施的不断完善。本课题研究着重以完善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为抓手,完善了家园社区特色项目安排表;课程实施方案和可操作的流程;开展共育质量评价研究;基地活动价值分析;优质的活动案例的呈现;共育模式与课程实施的融合渗透等,确保了共育模式从以前的园外小主人活动,拓展到园内外的课程实施中,拓展了课程实施的途径、资源,教学质量、幼儿经验的积累等大幅提升。

3.文本专辑优质积累

随着共育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汇编了《“合作共育、和谐发展”研究专辑》《家园社区共育方案集》《“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研究专辑》《家园社区共育案例集》正在筹划出台《家园社区共育环境汇编》等;完善了《家园社区共育活动资源库》,从而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提供了参考,补充了教学资源,也为家长、社区参教者共育活动提供了素材与借鉴。

4.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幼儿园被批准为松江区“家园社区整合教育”特色示范园,近年来《家园合作开展对小班生活课程实施与评价研究》成果在市二期课改园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分层培养按需培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经验分别在2009、2010年市学前教育研究会上交流;此外2010年12月被评为松江区科研工作先进集体;2011.1通过复验批准为上海市“十二五”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 2011.4荣获2009—2010年度松江区文明单位;2011.5评为松江区科技教育特色幼儿园;2011年8月评为岳阳街道社区共建先进单位;2011.11通过上海市一级园复验;2011.11获松江区学生健康促进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12月获区信息工作先进集体;2011

25

年12月获上海市小淘气低结构建构比赛集体金奖等四项荣誉……

(二)促进了师资队伍发展 1.增强了管理者的实践研究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研组长以上管理者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条线管理工作,增强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研究能力。如在园长负责的市规划课题的引领下,管理者每人有课题和研究专题,其中家教部课题批准为市“十二五”家教指导研究课题;业务部课题批准为区级课题;信息部、后勤部课题批准为校级课题,教研组长、保健组长课题分别批准为区级课题和市家教指导课题。与此同时,园长的《实施整合教育,促进和谐发展》研究成果发表在上海托幼杂志上;副园长的《分层培养按需培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研究经验发表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科研负责人《学校社区共育新模式——基地活动模式研究初探》发表在上海托幼杂志上;后勤部、家教部、业务部的多篇经验刊登在松江区督导优秀成果集上;其他管理者研究经验在校级等刊物上交流。

2.提高了教师共育指导与实践能力

骨干教师:提高了共育指导与研究能力。在本课题研究中,我园骨干教师在家园社区共育中充分发挥了其引领作用。课程整合实施中的引领者:带领组员开展家园社区共育活动与课程的整合实施,一方面在新教材主题活动中渗透家园社区共育活动,另一方面以“节日活动”为线索开展家园社区共育主题活动;项目培训中的组织者:围绕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开展、基地活动组织、家长义工活动指导等内容,对教师与家长进行按需培训;共育活动实施的示范者:如在游戏节活动中能集团队智慧设计游戏方案、组织游戏活动,在班级共育活动组织中,成为共育环境创设、共育活动丰富、幼儿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榜样。通过课题研究骨干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6位骨干教师的课题分别在区级以上立项;10多位教师的成果分别在区级以上获奖、发表或交流。青年骨干教师发展快速,成为区课改中心组成员、区教坛新秀,所承担的课题被立项为2012年市青年教师课题。

经验教师:提高了活动实施与反思能力。如教师在参与基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需要调动社区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开发利用广泛的资源(人力物力);老师在参与活动中,从活动前期的方案设计与指导,到活动过程的协调与调控,到活动后的评价反馈指导;实践中的反思与调整对策……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中,需要调动家长与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提供支持与指导,如何恰当的开展指导活动,如何发挥教师的隐形指导作用,尤其是孩子活动时案例的捕捉、处理与指导、鼓励和评价;老师就在不断实践中摸索成长,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均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多位教师的方案、案例在人幼刊物、松江区二期课改专刊、松江教育、福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再次承担着基地联络员任务,每人负责一个基地的联络与协调;

新教师:通过专题培训、共育活动的参与实施,通过与家长社区人员的互动,从家长社区“编外老师”身上拓展教育思路,获得多元发展,如:从“编外老师”言行中了解幼儿园以外的世界,能有站在大社会中看幼儿园教育的意识,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与符合

26

社会、家长需求;同时学到家长社区人员身上的良好素质、特长,拓展教师的教育方法、世界观、人生观等,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家长、社区人员的协作交往等能力,提高新教师整体素质。

(三)促进了幼儿和谐发展 1.促进了幼儿健康个性的发展

我们对三个实验班共97位幼儿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见表1 表1 实践前后幼儿健康个性状况关系的比较(%)

内容 时间 实践前 实践后 活泼开朗(%) 需努力 54 0 较好 12 9 好 34 91 自信勇敢(%) 需努力 59 2 较好 23 23 好 18 85 独立自主(%) 需努力 62 5 较好 23 18 好 15 77 愉悦情绪(%) 需努力 51 3 较好 24 16 好 25 81 从表1中看到,通过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个性的形成。在活泼开朗的个性方面,幼儿测试结果显示:“好”的人数由实验前的34%上升到91%;表现愉悦情绪的幼儿也由原来的25%上升到81%;自信勇敢、独立自主等心理品质也有显著的发展,孩子们小主人意识和行为得到充分的陶冶。这同样表明,家园社区共育,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个性、情感的发展。

效果分析:丰富多彩的共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机会,培养了幼儿活泼开朗、自主自信的健康个性。如在“麦当劳”游戏基地活动中发现,幼儿在充满好奇好玩的活动中爱笑,爱交往,爱与人交流,接到指令会主动快乐接受,自始至终欢声笑语,快乐游戏;“游泳馆”健身基地活动:既锻炼了幼儿身体,又培养了勇敢挑战自我的个性……小主人活动宽松的氛围、有趣的活动,使孩子在与伙伴、成人交往中,在充满新奇的环境中活动,自主性、愉悦性、活泼快乐、友好交往、合作互动等健康个性都得到良性发展。

2.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表2 实践前后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状况关系的比较(%)

内容 时间 实践前 实践后 社会交往(%) 需努力 35 0 较好 38 25 好 27 75 文明礼仪(%) 需努力 77 3 较好 12 23 好 11 74 同伴分享(%) 需努力 25 7 较好 23 15 好 15 78 从表2中看到,通过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在社会交往方面,幼儿测试结果显示:在家长鼓励下乐意交往与喜欢自主的经常与人交往的孩子由实践前的27%,增加到75%。不

27

愿意交往的由实践前的35%减为0。交往文明礼仪表现“好”的也由原来的11%上升到74%;同伴分享行为“好”的由原来的15%增加到78%,由此得出:家园社区共育,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效果分析:共育活动中,幼儿由接触学校老师拓展到初步接触家长、基地参教者等社会人,在与陌生“老师”互动交往中,促使自己融入活动,融入集体的一员,由此社会性情感得到萌发、亲社会行为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小主人从活动前期准备到组织和开展活动,在老师、家长的隐形引导下,能积极邀请同伴、主动协调策划,主动认真负责活动开展,活动中积极主动调控自己的行为,其文明乐群、心中有他人等社会意识行为得到发展;特别是小主人混龄活动,孩子们通过与环境中人、弟弟妹妹、陌生人互动交往,孕育着一群小社会人。

3.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表3 实践前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的比较(%) 内容 时间 实践前 实践后 喜欢问(%) 需努力 68 0 较好 27 23 好 5 77 专注观察(%) 需努力 78 9 较好 17 45 好 5 46 认知表达(%) 需努力 65 13 较好 23 45 好 12 42 从表3中看到,通过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测试结果显示:在喜欢问的孩子由实践前的5%,上升到77%;专注观察“好”的、“较好”的孩子,由实践前的22%上升到91%;认知表达“好”的“较好”的由实践前的35%上升到87%,由此得出:家园社区共育,为促进幼儿认知经验和能力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效果分析:首先拓展了幼儿的认知经验。如游泳馆健身基地活动中,通过开展亲子观摩游泳活动,许多幼儿第一次看到了游泳;在上外基地哥哥姐姐组织的圣诞节活动中,学习了用双语表达圣诞节;到农林学院主题基地了解了各种美丽的花的外形、生活等常识;在人乐小区废电池回收环保活动中知道了废电池的害处;牙科医生专业的介绍使孩子们掌握了换牙的科学常识;农民爷爷在带领孩子种菜过程中,使孩子亲身体体验到种植蔬菜的过程;集邮爷爷的邮票展示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再次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共育节”中小朋友通过参与园内各项科技小制作、小实验、聆听小故事等,积累了科学小常识;通过外出农校基地参观动物园、苗圃、观察显微镜等活动激发了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幼儿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另外拓展了幼儿的认知空间。孩子们在野趣、游玩中、在走出去的参观实践中,在与同伴的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中,在自主参观、主动探索、分享交流中,丰富了认知经验,提高了认知能力,爱护环境、亲近自然

28

等多元智能也得到充分地陶冶。

(四)促进了家长队伍建设

通过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育儿能力得到改善与提升。见表4 表4 实施共育活动前后家长观念、指导行为的表现状况关系比较(%)

内容 时间 实践前 实践后 观念转变(%) 重视 27 81 较重视 不重视 50 19 23 0 参与和组织活动(%) 积极 主动 10 55 有时 23 43 不参加 67 2 共育活动指导困惑 没有 0 66 有点 27 23 非常 困惑 73 11 表4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家长观念重视的增幅有27%上升为81%;积极主动参与和组织幼儿活动者也提高了55%,为实践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另外家长对共育活动指导理念也提高很多,以上数据表明,家长通过实践其观念和行为转变是可喜的。

效果分析:共育活动中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帮助孩子学做小主人的同时、在参教的过程中,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不断的改善;在家长客座老师参教过程中,无论活动开始前还是开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此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家长会从中受到启迪;另外家长在全程参与活动过程中,有许多教育心得和成败的经验教训,以便日后鉴戒;再次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家长们互相启发,提高认识,如在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中,家长亲身感受自己的孩子和参与的同伴表现表达,了解家长们的育儿方法,拓展了教育的经验,懂得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五)促进了幼儿园与社区共建与发展

几年来,家园社区共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幼儿园与社区的共建与发展,共享成果,学校社区互惠互利,成果是显现的。如学校: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拓展了活动场地、空间及教育资源,幼儿获得了多元发展,提高了办园质量与声誉;社区志愿者哥哥提高了综合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居委会丰富了小区活动,如重阳节慰问活动,小朋友给社区爷爷奶奶带来了快乐,学校给社区读书班讲课,为社区人员提供了家教指导服务;游泳馆获得了孩子欢声笑语带来的氛围;部队战士在军园共建中繁荣了文化,促进了精神文明……“共享成果,互惠互利”是我们共育活动探索中获得的共同收获。

五、研究结论

两年多来,我园课题组课题研究管理规范,注重过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我们根据幼儿园前期研究的成果,在充分挖掘共育资源的基础上,以幼儿和谐发展为本,以课程实施和幼儿园内外一日生活为载体,探索总结了家园社区共育四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基地活动”、“家长义工活动”、“小主人家庭互动组活动”、“共育节活动”,构建了共育模式

29

实施体系,同时正在拓展研究“共育主题月活动模式”、“共育沙龙组活动模式”等,不断繁荣共育活动的内涵和成效。在研究中我们总结了共育模式实施中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如“整合性”、“适宜性”、“共赢性”等原则。创新了模式运行的实施机制和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我园共育活动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探索提炼了共育模式运行的实施策略,如“课题联动研究策略”、“分层培训指导策略”、“多元管理推进策略”、“互动交流沟通策略”、“成果交流推广策略”等;对促进共育模式的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共育活动还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活动使幼儿的健康个性、社会性情感、认知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促进了共育队伍建设,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新教师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了发展,无论是活动组织、还是指导协调活动,都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提高;家长在活动中不断学习、转变观念、形成了积极融入学校幼儿教育、主动参与和支持校内外的幼儿活动的氛围,提高育儿能力。幼儿园在与家长、社区基地的共同活动中,互尊互赢,加强了社区的共建,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园声誉,促进了幼儿园的整体和谐发展。

总之,本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更关注幼儿活动的兴趣、年龄特点、以及活动的适宜性和教育价值,充分考虑其活动操作的可行性和顺畅运作,不断地创新研究各项共育模式与课程实施的融合,与幼儿发展教育融合,关注幼儿生活教育的延续性和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深入探索与学校办园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各项措施,关注课题研究任务与规划实施同步落实,因此本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圆满的成果。

六、后续思考

“家园社区共育”从孩子发展角度来说,它是永久的话题;从我园办园特色来说,它的研究还只是起步阶段,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二年的共育模式研究,我们收获了一些成果,也有了很多实施体会,但是,我们也敏锐地感觉到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家园社区共育模式的常态化实施有困惑。共育模式中内容牵涉到园内外,共育的对象牵涉到家长、社区、孩子、老师,在常态化的运行中,如何建立和完善幼儿园与家长社区人员多元管理的活动机制,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内容。其次,共育模式与幼儿共同性课程实施相融合需要继续探索。需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开展充实与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的特色项目研究。再次,继续加强共育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共育者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共育活动的质量,所以继续加强各类培训指导仍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佳艳.家园社区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云南: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