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三首

2021-04-30 来源:华拓网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解读: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牧童》《舟过安仁》

第一部分:《牧童》

(一)复习《所见》,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名为《所见》,你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师生齐背: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师:孩子们,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

3、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呀?(快乐的,自由的……)

4、师: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黑板出示〈牧童〉,师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划分节奏)

3.请同桌互相读一读,正正音。然后同桌合作,查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并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三)想象意境,深入诗行

1、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呀?——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2、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在这片原野上,你还有可能看到什么呢(看到牛群,看到房舍,看到耕种的村民,看到嬉戏的孩子……)

3、师:多么安静快乐的村子呀。侧耳倾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4、师:这是怎样的笛声啊?(悠扬的,高亢的,低沉的,嘹亮的,急促的,舒缓的……) 5、弄,逗弄。

6、此时,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聆听着动人的笛声,小牧童想做什么?(睡在月光下欣赏美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急切:不脱 愉悦)这可真是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孩子呀。

7、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四)再读古诗,放飞心情

1、配乐,请学生朗读,注意音律,节奏,同时把牧童的愉悦和舒适心情朗读出来。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在这样的月色下,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附:

《牧童》诗意: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第二部分《舟过安仁》

(一)朗读导入

1、师:牧童在清风明月知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又将会看到什么呢?(齐读《舟过安仁》)

2、师:谁也愿意用朗读介绍一下自己的所见?(指名读诗,点拨读音:篙、棹;理解“怪生”、“稿”、“棹”) (二)场景再现

1、师:行走在岸边,诗人看到了什么?(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指导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附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8、总结: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三)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师:说到田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一些词:“阡陌交错”、“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田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文人吟诗作画,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走进田园,共同领略田园所特有的美。谁来读读课题?《清平乐 村居》。(小黑板出示全词)

2、师: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了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A、题目形式不一样。相机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 (yuè),不读(lè)。“村居”是词的题目,中间空一格。板书:词牌

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词牌与词题中间要

略有停顿) 读课题。

B、句式不同。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板书:长短句 C、词分两部分相机介绍词的“上片(阙)”与“下片(阙)”。板书:上片(阙)下片(阙)

在读这首词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上下片间需要一些停顿) 3、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吗?谁来说说作者。板书:辛弃疾 简单介绍辛弃疾以及写作背景: 二、学习生字,初读词文,理解词中字词,初步感知词意

1、师:打开课本,自读这首词。字数不多,但有几个字音容易读错,一定要注意。

2、你觉得哪几个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不要读错? 檐、媚、醉、媪、剥 给这几个字组个词。 相机教学:茅檐、锄豆

教学“醉”,用“醉”组词,想含有“醉”字的成语,总结:醉有百态,醉有不同,文中的“醉”又如何呢?在学习时需要注意。 3、指名读词。

4、师:大家觉得这首词难懂吗? 考考大家:

(1)这首词中写了几个人,分别是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老爷爷,老奶奶,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他们是一家人。)

(2)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词中有写的,老爷爷,老奶奶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翁媪)

(3)初次见面,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理由是什么? (大儿子、二儿子勤劳,小儿子调皮,老爷爷奶奶安详幸福悠闲。) 结合理解“老爷爷奶奶以及小儿”形象(相机教学:“相媚好、无赖”。) (4)作者认识这家人吗?理由?

(不认识。白发谁家翁媪,‘谁家’说明作者不认识。) 5、谁来大胆试试,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时候写的。 江西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国还包括现在的苏州上海等地方。听过苏州上海说话吗,听懂吗?他们说的是地方方言,称为吴侬软语,又叫“吴音”。板书:吴音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诗人用寥寥数语向我们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家生活的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幅画面是丰富的。

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3、生自由朗读,汇报。

4、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画面?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清新,美丽,幸福,安宁,悠闲,快乐,恬静…… 板书)

5、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6、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7、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

8、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9、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拓展阅读。

1、师:这首词中有一条小溪,这是一条不出奇的小溪,却载着我们行过了一段美妙的航程。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诗词长河中也有一条小溪,它从远古缓缓流淌而来,流经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眼前,化作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清平乐村居》,流经宋代诗人范成大眼前,化作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流经清代诗人高鼎的眼前,化作了古诗《村居》。 2、出示:

3、师:这条 “小溪”便是田园诗,在诗词长河中显得异常的清新活泼出奇。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田园诗,用心去读一读,让我们的心灵,象诗人笔下的田园一样恬静而充满幸福。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