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2020-12-01 来源:华拓网
2010年第1期 史学史研究 No.1,2010 总137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137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金建锋 (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29) [摘 要]释赞宁《宋高僧传》承继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而 作,是记载唐初至北宋初三百多年间佛教僧人精英的总传。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 展情况离不开佛教史籍,同时佛教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宋传》成为研究唐代至宋 初中国佛教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宋高僧传》 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10)0l一0021.08 释赞宁《宋高僧传》(简称《宋传》)三十卷,所载人物时限大致是续接《续高僧传》(简称《唐 传》),大体始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①,终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即卷七所载义寂的卒年,前 后凡三百二十三年。其中所载涉及魏、陈、隋代的一些僧人,是补充《唐传》之阙,并非超越本传时 限范围。由此,这部僧传成为研究唐代至宋初中国佛教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 的重要资料。下面就《宋传》的史料价值进行分类论述。 一、《宋传》对佛教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宋传》所记载的史料,展现了唐代至宋初佛教在这一历史时期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研究和 解决佛教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从佛教译经史来说,不仅记载了这一时期译经大师的生平事迹,所译经文及其流传情况, 更重要的是赞宁在《译经篇论》中,在前人译经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六例说、就佛教本起,总结出 “三教”、“三轮”、“三祖”、总结了译场经馆的设官分职特别介绍了本朝初译场译经规模,这些都是 佛教译经史上的重要文献。相关著作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如王铁均《中国佛典翻译史 稿》 ,该书按历史分期来论述,其中唐宋期间的翻译学发展情况论述材料主要来自《宋传》,因为佛 [收稿日期】2009—10-27 [作者简介】 金建锋(1978一),男,江西永丰人,文学博士,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文艺理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 文学文献和宗教文化研究 ①关于大致起始年,如果以《唐传》中传主纪事最娩时间起算,那么应是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3《释昙光》所说麟德二年 (665),见《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页。。 ②王铁均:《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1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典翻译离不开僧传的译经科。于应机等《北宋僧人赞宁的译学思想》④,介绍了赞宁在翻译思想及 其翻译方法所作的贡献,还有如张松涛《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②等。 其次,佛教八大宗派发展情况的重要研究史料。其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宗派,其发展兴盛 时期就是唐代至宋初,《宋传》中《习禅篇》有六卷,正传103人,附传29人,不论是卷数还是本传人 数,都位居十篇之首,所记载的习禅高僧,大多是禅宗著名人物,还有因选录标准不同归录其它科的 一些禅宗高僧,为研究禅宗不同阶段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人物和事件资料。由于编撰者赞宁是律 宗人物,而且是一个佛教史学家,不是禅僧,所以能够对禅宗历史上一些重要纷争没有倾向性,据笔 直书,无需隐讳。这就弥补了后来禅宗人物所撰《景德传灯录》等系列诸书隐讳不书的缺陷。如禅 宗有关南顿北渐斗争的客观情况,在《习禅篇》及其《传论》中有所反映。其二,就律宗来说,赞宁如 实记载了南山、相部、东塔三家创始人生平事迹以及三家的争论,所记相关传主传文和《明律传论》 是研究律宗发展的宝贵材料。其三,对于其它六家(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密宗、净土 宗)的相关时期重要人物生平事迹和宗派发展情况都有所记载,成为研究这些宗派不可缺少的佛 教史料。其四,更值得关注的是三阶教,三阶教在唐代被严令禁止,但是赞宁能一视同仁给予记载, 为研究三阶教保存了重要的史料。 再次,《宋传》所记载的史料有助于我们分析某一地域佛教的传播发展情况。《宋传》所记载的 高僧,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我国幅员辽阔,有按中央政府行政区域划分形成的地域,有受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形成了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如吴越文化、长安文化、巴蜀文 化等,于是佛教在与当地文化结合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把《宋传》中活动于某一特定地域 的高僧籍贯、驻锡地、寺院分布、事迹等等集中起来综合分析,可以对唐至宋初这一地域的佛教传播 发展情况有一定总体把握,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并揭示其原因所在。如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研 究》,该书依据《唐传》、《宋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三书,以唐初行政区域十道,从地理学角度 按不同标准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得出不少可靠性的结论,《宋传》是此书结论的基本史料之一,因 为《宋传》所记载高僧多为唐代高僧。③至于地域佛教的,就以吴越地域佛教为例,笔者对《宋传》 中高僧籍贯和驻锡地在吴越地域者进行了统计,通过统计可以得出与吴越相关者高僧占全国高僧 总数比例很高,说明吴越地域佛教十分发达。除译经之外,各科高僧人数均不在少数,说明吴越佛 教得到全面发展。天台山作为吴越佛教重镇之一,但是也有高僧在寺院中建立真君堂参拜道教神 祗,如卷一六《后唐天台山福田寺从礼传》云:“时夏亢阳,主事僧来告‘将营罗汉斋,奈何园蔬枯悴! 请阁黎为祈祷。’礼日:‘但焚香于真君堂。’真君者,周灵王太子,久闻仙去,以仙官受任为桐柏真人 右弼,王领五岳司侍帝晨。王子乔来治此山,是故天台山僧坊道观,皆塑右弼形像,荐以香果而已。 自此俗间号为山王土地,非也。时主事向仙祠而咒日:‘上座要雨,以滋枯悴。’至夜,云起雨霏,三 日而止。”④由佛教寺庙设有道教真君堂,并且进行祭拜,甚至佛教赖以吸引民众的自身祈雨神异术 不用却转向道教神,可见吴越佛教还是深受道教影响,两者结合很深。甚至还有驻锡吴越高僧收伏 杂神淫祀,扩大佛教影响的记载。如卷二六《唐湖州佛川寺慧明传》云:“(佛川)泉侧有吴王古祠, 风俗淫祀,滥以牺牲。于是明夜泊庙间,雷雨荐至,林摧瓦飞。顷之,雨收月在,见一丈夫容卫甚盛。 明日:‘居士,生为贤人,死为明神,奈何使苍生每被血食,岂知此事殃尔业耶?’神日:‘非弟子本意, 人自为之。’礼忏再三,因与受菩萨戒。神欣然日:‘师欲移寺,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宫。’后果移寺 于祠侧,获铜盘之底,篆文有‘慧明’二字焉。”⑤严耀中先生说:这类故事“不仅是那些杂神成了佛 ①于应机等《北宋僧人赞宁的译学思想》,《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张松涛:《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外交学院学报7)2002年第2期。 ③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0页。 ⑤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 664—665页。 22 史学史研究 2010年第1期 门受戒弟子,他们的神祠变成佛寺的附属,而且从‘血食’改为‘斋食’,同时意味着佛教观念对传统 文化意识的整合,其影响是深远的。”q)总之,通过总结《宋传》某一区域高僧的活动事迹特点,有益 于我们对该地域的佛教发展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可靠的结论。 二、《宋传》对政治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由于佛教史学家与封建正统史学家记载史实角度不同,所以《宋传》中所记载有关当时政治时 局的资料可与正史相关资料相互印证。如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发生的“甘露之变”的政治大事前 后过程,《宋传》卷六、《旧唐书》卷一八四、《资治通鉴》卷二四五都有记载,从内容看《旧唐书》,《宋 传》次之,《资治通鉴》最详细。赞宁站在佛教史家的立场上,重点突出宗密在对待李训投奔事件上 的高僧风范,也提供了史实即宦官头子仇士良派禁兵去追捕宗密,这是其它两书所未记载的,从而 侧面表明宦官对此事的株连范围之大,《宋传》为政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因为《旧唐书》是为 王守澄做传,所以记载颇为简洁。司马光《资治通鉴》从为统治者借鉴角度,详细记述了此事发生 过程,特别是宦官滥杀无辜所造成的灾难。但是对于宗密在李训问题上的态度及后续情况,仅是一 笔带过。《宋传》的相关记载提供了正统史家所未记载的政治史料,同时也是佛教与宦官关系的一 个侧面。不过需指出一问题,从《宋传》所载内容“时王涯、贾觫、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 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以文意看来,是王涯、贾觫、舒元 舆、李训四人都投奔宗密,其实这是赞宁的一个错误所在,真正详情应如《资治通鉴》所载,是李训 一人而已。所以要将僧传与正史相结合,我们所见的历史场景才更真实。 除提供了社会一般人士与佛教的交往关系外,还直接记载不少唐代宦官与佛教关系的重要史 料。宦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国佛教史上曾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中唐以后,由于笃信 佛教的宦官有机会掌握军政、宗教的实权,遂对佛教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而其关键是代宗朝 在京城设置功德使,总管僧尼之籍和修功德之事”②,所以宦官成了僧尼的最高行政官员及其护持 者,那么佛教与宦官自然密切起来。有宦官为高僧立碑铭,卷九《唐京师大安国寺楞伽院灵著传》 云:“(灵著)以天宝五载四月十日申时,示灭于安国寺石楞伽经院,享寿五十六,僧夏三十六。…… 内侍上柱国天水赵思侃命释子善运撰碑于塔所焉。”③有宦官为高僧请谥号,卷二四《唐京师千福寺 楚金传》云:“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开府邻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 尚,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余祀。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以历四朝未蒙 旌德。’敕谥大圆禅师矣。”@有宦官子为僧者,卷二七《唐五台山海云传》附见《守节》云:“门人守节 即高力士之子也,从师墨俭,有进无退。”⑤还有宦官与高僧交游者,卷三0《梁成都府东禅院贯休 传》云:“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则乾宁三年也。”⑥由于宦官与对佛 教的倾向,所以宦官为救高僧出谋划策,如卷六《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云:“武宗御宇,初尚钦释 氏,后纳蛊惑者议,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终不回上意。因德阳节, 缁黄会麟德殿,独诏玄与道门敌言,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共 黄冠往复。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术乃山林间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而又必资宿因,非 王者所宜。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闻者为之股栗,大忤上旨,左右莫不色沮。左护军仇士 良、内枢密杨钦义惜其才辩,恐将有斥逐之命,乃密讽贡《祝尧诗》。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 ①严耀中:《唐代江南的淫祠与佛教》,《佛教与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②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③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201页。 ④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619页。 ⑤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689页。 ⑥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749页。 23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览诗微解。帝虽不纳忠谏,而 嘉其识见口给也。”①宦官出手相救知玄表面上看是“惜其才辩”,实质上还有深层的因素就是宦官 信仰佛教,可见宦官与高僧联系比较紧密。可见,《宋传》为研究宦官这个群体提供具有价值的史 料。 另外有的史料反映安史之乱藩镇兼并,为了扩充实力,到处抓百姓充军的史实。如卷二四《唐 吉州龙兴寺三刀法师传》云:“释三刀法师者,本姓曹,庐陵人也。……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 南方不宁,多事土扶,故强兼弱,兵革未休。……无何,被括为军。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非其 所好,遂亡命焉。时征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令于朱木桥处死。”②藩镇 之间战争,需要大量的兵源,壮丁缺少,甚至僧人都成为了所征对象,一旦逃走被抓,就是被杀,在此 种环境下,普通老百姓被征基本上有去无回。此则史料可与杜甫《石壕吏》相互印证。两则材料之 区别在于,《宋传》是僧史材料,《石壕吏》是杜甫的所见所闻。但两则材料反映的主题一致,结合起 来看,更能反映藩镇割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 还有众多记载唐末五代农民起义事情相关的史料。如黄巢起义,如卷一三《梁邓州香严山智 闲传》附见《大同》载:“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③卷六《唐京兆大安国寺僧彻传》载:“以 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④等。还有如袁晁起义,卷二六《唐明州慈溪香山寺惟实传》云:“时 属海寇袁晁蜂蚁屯聚,分以剽劫,杀戮无辜。至于香山,众皆奔窜。实据榻瞑目,先以大石掩洞门。 贼可三二百数,复舁巨石阔二丈余,镇其穴口。实起喑呜,以掌举之,群盗罗拜以谢之而去。邑民重 之,遂立精舍。” 通过《宋传》对这些事件的记载,剔除某些掺人的神异事迹,基本上能反映当时这 些农民起义对统治阶层和社会所带来的冲击。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仔细研读《宋传》,大凡所包含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都能从中找到 相关的史料。 三、《宋传》对经济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宋传》中保存了不少关于这一时期的寺院经济状况史料,能为我们进行经济史研究提供帮 助。如卷一五《唐杭州灵隐山道标传》云:“(道标)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 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斛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 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于人事,用养浩气焉。”⑥释道标通过度僧人, 收取戒度费,置田,所得全寺共有,而且是在“寺务克丰”即保证寺院经济有一定收入之后,才放手 修行自我。还有如卷一六《唐天台山国清寺文举传》云:“大和中主事僧清蕴咨谋于举,置寺庄田十 二顷。自此光明会不闻告乏,举之功欤!”⑦此材料中寺院置田产,乃是为了佛教活动经费之用,这 说明一些地方寺院举办佛教活动受到经济能力限制,而置田产所得作为经费是一种比较好甚至是 比较通行的办法。谢和耐先生说:“在各种高僧传中,我们不断发现记载‘置田’或‘庄’的地方, ‘置’字确实说明这里并不是购买,而是指开发。”⑧既然“置”是开发的意思,那么开发者是谁呢? 开发者主要以寺院僧侣和佃农为主,这也符合唐代以来僧侣越来越多参与生产活动的经济现象。 ①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130页。 ②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622页。 ③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304页。 ④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134页。 ⑤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666—667页。 ⑥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374页。 ⑦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395—396页。 ⑧ (法)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耿羿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24 史学史研究 2010年第1期 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均田制废除后的经济情况。有的寺院还有大规模牲畜养殖,如卷一九《唐 天台山封干师传》附见《拾得》载:“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 前,倚门抚掌大笑日:‘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日:‘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日:‘我不放牛 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①此虽说明拾 得感通事迹,但也透露出寺院牲畜养殖的经济情况。 还有关于战乱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物价暴涨,经济生活困难的记载。如卷一七《周洛京福先寺 道丕传》云:“又驾迁洛京,长安焚荡,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刘开道作乱,复荷母人华山,安止岩 穴。时谷麦勇贵,每斗万钱。丕巡村乞食,自专胎息,唯供母食。”② 由于佛教戒律宣扬五戒,其中之一不杀生,由此有许多高僧有劝诫不杀生的佛教行为,这就为 我们了解某地域居民从事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史料。如畋猎之风,卷七《宋天台山螺溪传教院义寂 传》载:“是以讲谈也,施戒也,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民多睇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 革音,说法之功,所谓善建。”⑧ 四、《宋传》对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宋传》中保存了众多叙述僧传传主思想的文献资料,考察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文 化思想史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指除反映佛教各宗观点外的、与俗界思潮间相关联的文化思想。 《宋传》时期是儒释道三教思想会通成熟期,而释赞宁也是三教合一的赞同者,所以在《宋传》 中记载了某些高僧对三教的看法。如卷一四《唐光州道岸传》云:“释道岸,姓唐氏,世居颍川,是为 大族。……操翰林之鼓吹,游学海之波澜,讨论百家,商榷三教。乃叹日:‘学古人官,纡金拾紫,儒 教也。餐松饵柏,驾鹤乘龙,道教也。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锱铢 世间,掌握沙界哉!’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一音克举,四句精通。竖修律仪,深入禅慧。”④释道岸 对于三教看法十分清楚,他最终弃儒家而选择了佛教,代表了当时出儒入释的部分高僧观点。同卷 《唐扬州龙兴寺法慎传》云:“释法慎,姓郭氏,江都人也。……慎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 忠,与人上言依于仁,与人下言依于礼。佛教儒行,合而为一。学者流误,故亲校经论。延来者听 受,故大起僧坊。将警群迷,故广图菩萨因地。善护诸命,故曲济众生寿量。以文字度人,故工于翰 墨。以法皆佛法,故兼采儒流。以我慢为防,故自负衣钵。以规规为任,故纲正缁林。以发挥道宗, 故上行恭礼。以感慕遗迹,故不远他邦。以龙象参议,故再至京国。以轨度端明,故研精律部 欤!”⑤释法慎完全是三教合一的执行者,更主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为了达到不同弘法目的,采 用不同方法。 通过《宋传》与《梁传》、《唐传》编撰者对高僧传记事迹的记载比较,我们可以掌握一些思想史 发展变化的脉络。梁启超云:“吾侪读历代《高僧传》,见所记隋唐以前诸僧之重要事业,大抵云译 某经某论若干卷。宋以后诸僧传中,此类记事绝不复记,但记其如何洞彻心源,如何机锋警悟而已。 因此可以下~断案日:宋以后僧侣不讲学问。”⑥梁先生孤发先明,当我们去研读诸僧传时,《梁传》、 《唐传》所载高僧以译经、义解两科居多,着重叙述译经、义解成就;《宋传》所载高僧以习禅科居多, 不离悟心源之类,其它科高僧也不在少数。正印证了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章节所云:理 ①②③④⑤⑥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486页。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432页。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163—164页。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335—336页。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346—347页。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25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① 文化史方面,《宋传》记载了一些高僧书法家,如卷二二《晋巴东怀溶传》云:“溶且能草圣,笔法 天然,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以至歌诗鄙俚之词,靡不集其笔端矣。”②还有卷三。后梁四明 山无作等。 五、《宋传》对文学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宋传》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籍,也是一部研究唐宋文学史者所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因为书 中涉及有关文学和作家的内容很多,除了本身佛教史料外,保存了许多佛教徒的文学史料,还连带 保存了许多世俗文人的史料,和文学史研究关系密切。李剑亮先生《(宋高僧传)的文学史料价值》 一文,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宋高僧传》的文学史料价值:(一)《宋高僧传》记载了唐代文人与佛教徒 的交往;(二)《宋高僧传》记载了唐代诗僧的文学创作情况;(三)《宋高僧传》著录了唐代诗僧的诗 文及其它文献目录。⑧李文论述观点突出,材料充分。以下笔者就更大范围方面来进行简要论述。 (一)《宋传》中保存了许多文学作品史料。如卷二四《唐荆州白马寺玄奘传》云:“景龙三年二 月八日,孝和帝于林光殿解斋,时诸学士同观盛集。奘等告乞还乡,诏赐御诗,诸学士大僚奉和。中 书令李峤诗云:‘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 何日纡真果,重来人帝乡。’中书舍人李义云:‘初日承归旨,秋风起赠言。汉珠留道味,江璧返真 源。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宁知一柱观。却启四禅门。’更有诸公诗送,此不殚录。”④此玄奘非 取经和翻译家之玄奘,但此则材料可见出李峤和李义所作应制诗并且带上佛教意味的相关原因和 背景。 (二)《宋传》中保存了大量的作家、翻译家传记史料和著述情况。许多僧人,他们既是佛教高 僧又是文学家,但是正史无传,他们的传记资料,往往只有在高僧传记中找到。唐五代出现的一大 批高僧文学家如释神邕、释皎然、释玄觉、释贯休、寒山等,至于生平事迹,此不赘引。他们的有关创 作活动及其作品,在《宋传》中有所记载。如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云:“白天后久视迄睿宗 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 《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窄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盖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十八卷。”⑤卷一六《汉钱塘千佛寺希觉传》云:“生 常所著《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⑥可见《宋传》 为研究文学家、翻译家的生平事迹、著述情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宋传》中保存了大量高僧与唐代文人、士大夫之间相互交游的史料。如卷六《唐彭州丹 景山知玄传》云:“有李商隐者,一代文宗,时无伦辈,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 弟子礼事玄,时居永崇里,玄居兴善寺。义山苦眼疾,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玄明旦寄 《天眼偈》三章,读终疾愈。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日:‘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决 别’云。……此外秦蜀之间。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录成二十余卷,礼忏文六卷,通计三 十万言。……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⑦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了解唐代文人与高僧、佛教 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卷三o《唐洪州开元寺栖隐传》云:“平常与贯休、处默、修睦为诗道之游,沈 ①②③④⑤⑥参看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10页。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562页。 李剑亮:《<宋高僧传>的文学史料价值》,《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615页。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3页。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403页。 ⑦26 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132一l33页。 史学史研究 2010年第1期 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为唱酬之友。隐为群士响臻,淡然若水。……同光二年,于洪井钜 鹿魏仲甫邂逅,以文道相善。后唐天成中卒。诗弟子应之携隐之诗计百许首,投仲甫为集序,今所 行者号《桂峰集》是也。”①此类材料提供了众多僧人文学家的文学交游活动情况,有同是僧人者、有 隐士、有士大夫,这些交游活动往往影响到彼此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促成大量的文学作品产生。 还有一些文人与高僧交游的轶事记载,如卷一七《唐庐山归宗寺智常传》云:“无何,白乐天贬江州 司马,最加钦重。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征起,杜元颖排之,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 未卒岁,迁江州刺史。渤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该综,号李万卷矣。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因言 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论惠远遗迹,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李日:‘朝廷金榜早晚有 嗜菜阿师名目。’白日:‘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白强劝游二林,意同见常耳。及到归宗,李问 日:‘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日:‘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 是否耶?’李日:‘忝此虚名。’常日:‘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俯首无言,再思称 叹。”②这种轶事记载对于研究文学家的思想和生平有重要价值。 六、《宋传》对中外交流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利用僧传的史料价值来研究中外交流史的学者,早已有之,著名者有梁启超先生和陈寅恪先 生。两位学者都利用了《高僧传》中印度和西域高僧来华传译弘法的史料,以及中国高僧去印度和 西域求法的史料进行统计得出一定的结论。本文引用上述做法,对《宋传》中外国高僧来华和中国 高僧外出的史料进行统计,然后对中外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西域与印度范围区分比较复杂,两者甚至有交叉之处。有关记载西域传的诸部史书对西域范 围不统一,现在的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西域的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梁启超说:“吾国史家所 称西域,不惟包含印度,乃至地中海四岸诸国,咸括于此名称之下。今吾所论者惟在葱岭东西诸国, 且专举其与佛教有关系者而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月氏、安息、康居、犍陀罗、厨宾);葱岭以东 (于滇、斫句迦、龟兹、高昌)。”③然也仅是一家之言。现从《宋传》所言关于高僧国籍记载出发,笔 者把天竺的归为印度,如传文中多次提到厨宾④属于北天竺,当时为五天竺即东、南、西、北、中天 竺,传文中除东天竺外,其余四天竺皆有。而把月氏⑤、安息、康居、于滇、龟兹、高昌等归属为西域。 同时把朝鲜、日本等外国来华高僧结合起来做统计分析以见出《宋传》对中外交流史的研究价值。 (一)《宋传》中外国高僧来华籍贯统计:西域:月氏1人;康居2人;于阗5人;疏勒1人;高昌1 人;泛称者1 1人;小计21人。印度:南印度2人;西印度2人;北印度7人;中印度8人;泛称者3 人;小计22人。不详者:2人。朝鲜(高丽、百济、三韩):9人;日本:4人。(此外还有1.卷三、译 经、唐丘慈国莲华精进:丘慈人即龟兹;未到中国。2.卷四、义解、唐新罗国黄龙寺元晓:新罗国东海 湘州人;尝与湘法师入唐,慕奘三藏慈恩之门,厥缘既差,息心游往。未至中国。3.卷一四、明律、唐 百济国金山寺真表:百济人;未至中国。) (二)《宋传》中外国高僧来华分科统计:译经30(印度:20;西域8;不详2)人;义解5人;习禅2 人;明律2人;护法1人;感通10人;遗身1人;读诵1人;杂科6人; (三)《宋传》中外国高僧来华路线分析:海路多于陆路。 上述三统计可以得出几点:其一,总体看来,外国高僧在《宋传》中所影响中,印度和西域高僧 人数相差无几。朝鲜高僧多于日本高僧。其二,从分科看,译经居多,感通次之。就传译作用来看, ①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746—747页。 ②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第427—428页。 ③梁启超:《叉佛教与西域》,《佛学研究十八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85页。 ④尉宾叉名迦湿弥罗、筒失密。 ⑤月氏又名靓货逻国。 27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印度高僧远远居首。由于印度和西域高僧来华主要是传译经典和弘法,所以主要在译经篇,朝鲜和 日本高僧主要是来观礼圣迹和求法,所以主要在分布在其他诸篇。其三,由于陆路交通阻隔,经由 海路居多,但是海路也十分凶险,由此可见宗教在国与国之间交流上的重要作用。 (四)《宋传》中中国高僧外出统计:中国高僧外出只有八人,外出动机主要有:希礼圣迹、学问 求经、弘扬佛法。相比以前,人数急遽减少,原因可能在于当时印度佛教走向衰落,婆罗门中兴,佛 教经典经过之前求法高僧努力,大多已传至中国。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由于中国佛教影响巨大, 唐代政治经济繁荣,已辐射到周边领国,朝鲜和日本除了派僧人到中国观礼、学习佛法外,日本还邀 请鉴真到日本弘扬佛教,此举表明中国已成为东方佛教的中心。 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宋传》还遗漏了不少外国来华高僧,如《入唐巡礼求法行记》的作者I1本高 =僧圆仁大师等,至于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宋传》的这点不足。总之,上述国与 国之间因佛教需求,高僧彼此往来,带动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宋传》中关于 外国高僧来华和中国高僧外出的记载对中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综上所述,唐五代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佛教得到蓬勃发展,中国高僧创立宗派,发生了许 多佛教大事,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史学家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他们在撰述唐五代相关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记载内容涉及佛教很少,而佛教史学家赞宁所撰《宋传》 就成为了了解这段时期佛教生存发展、政治史、文化史、历史学的重要史料。由于许多重大佛教活 动与高僧有关,甚至是由高僧来完成,《宋传》以记载唐五代高僧事迹为主,恰恰从当时佛教的角度 出发,记录了当时佛教的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并记录了当时佛教徒所闻所见到的中国社会政 治、经济、历史及文化思想发展状况。这对中国佛教史、甚至古代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Data in the SONGGAOSENGZHUAN by Shi Zanning Jin Jianfeng 『Abstract 1 The SONGGA OSENGZHUAN iS the third important biographical work about Buddhist monks after the GA0SENGZHUAN Shi Huijiao in the Liang Dynasty and the XUGAOSENGZHUAN b Shi Daoxuan in the Tang Dynasty.This book recorded the deeds and works of the Buddhist monks over the three hundred years from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o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Buddhist historical works are indispensab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urse of the Buddhism in China.Buddh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which means that the S0NGGA0SENGZHUAN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study of the period with respect to Buddhism,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history. 『Kev words 1 SDⅣGGA OSENGZHUAN value of historical data (责任编辑汪高鑫)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