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农产品品种供给优化的对策

2022-09-02 来源:华拓网
河南省农产品品种供给优化的对策

作者:金森森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7年第7期

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生产与需求衔接不够,供需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很多农产品面临着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又出现每年大量进口农产品的“怪象”。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之一。河南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义不容辞。

一、河南省农产品供需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供给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14 年,河南省主要粮食产量5772.30 万t, 比2013 年增长1%;主要经济作物油料产量584.33 万t,下降0.8%;棉花产量14.70 万t,下降22.4%;烟叶产量30 万t,下降13.5%。河南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272.5 万t,增长2.2%;瓜果类产量1664 万t,下降2.76%。河南省肉蛋奶产量逐年增加,猪牛羊禽肉产量703.50 万t,增长3.2%;禽蛋产量404 万t,下降1.5%;牛奶产量332 万t,增长4.9%。

2014 年, 河南省各类农产品价格指数均有涨跌。其中,蛋类和鲜果价格上涨明显,粮食、油脂、烟草和肉禽及菜类价格指数出现下跌,油脂、菜类价格指数跌幅较大。根据农产品供给定理,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收集和分析2008—2014 年粮食作物产量与价格变化数据,数据显示:供给价格弹性小的农产品,如粮食、烟草的供给量和价格基本保持同步波动;供给价格弹性大的农产品,如油脂、肉蛋奶类、鲜果和蔬菜,受生产周期相对较短、生产规模可调整性高、价格影响期偏长等因素作用,农产品供给量较容易受到价格变化影响。当然,在肉蛋奶类、果蔬农产品的供给中,供给量主要受生产条件限制、农产品价格预期不确定以及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出现与价格走势背离的态势。

(二)河南省农产品需求现状

河南省主要农产品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河南省居民粮谷类的消费量减少。自2001 年以来,居民粮谷消费量普遍低于1982 年水平,但消费量已经超过建议数额。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消费食物的平均值。据河南省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人均年消费粮谷类数量逐渐减少。按地区分析可能会看到城市粮谷类的消费量低于建议消费量,而农村则高于建议消费量。

2. 肉类消费量逐渐增加,但是其消费量已经超过建议需要量最低值。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人每日应摄入肉类120~200 g。据河南省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城镇居民每人每年消费肉蛋奶类数量最高达到61.86 kg,2014 年肉蛋奶类消费量下降至52.99 kg。对

比指南的建议消费量,近年肉蛋奶(动物类)消费总量超出建议消费量的最低值,接近最高值。

3. 蔬菜消费量逐渐下降。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每人每年消费的鲜菜数量为88.7 kg,低于2012 年消费量104.51 kg,可能是由于蔬菜的味道不如肉类能引起人们食欲,由于交通等费用的增加蔬菜价格较高,蔬菜季节性很强,北方地区冬季往往吃不到新鲜蔬菜,还有因为对蔬菜的营养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等原因造成。

4. 鱼蛋奶以及水果等食物的消费量平稳增长。近年来在政府、营养工作者的努力下,大力宣传鱼蛋奶的营养价值,使人们意识到这些食物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增加了鱼蛋奶的摄入。由于交通便利,水果的获得性较以前容易,水果价格与蔬菜相比也较为接近,使得水果等原来属于奢侈品的食物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为水果的消费量增高,这一现象与原来居民水果消费量过低有关。

整体来看,河南省居民膳食结构正从以谷物类和蔬菜类为主转向消费更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即所谓的营养变迁时期。伴随着这种膳食结构的变迁,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的发生增多。本次研究发现,河南省粮谷类食物的量基本足够居民食用,但是对粮谷类的消费仍存在误区,应正确引导居民消费粮谷类食物,减少肉类摄入量,控制肉制品的生产和进口,增加鱼蛋奶以及水果的生产和进口,丰富我国居民的餐桌。

二、河南省农产品需求特点及趋势

(一)河南省农产品需求特点

河南省主要农产品需求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河南省居民粮谷类的消费量减少;二是肉类消费量逐渐增加,但是其消费量已经逼近建议需要量最高值;三是鱼蛋奶以及水果等食物的消费量平稳增长。

(二)河南省农产品需求趋势

1. 人口数量大支撑农产品需求量保持高位。受国内 “二胎政策”的刺激和作用,人口增长率预计会不断提升。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来看,截至2015 年11 月1 日零时,河南省总人口10 722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8%;同2010 年相比,总人口5 年增加285 万人,增长2.73%,年平均增长率为0.54%。其中,城镇人口较2010 年增加790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15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8.03 个百分点,但相比我国城镇化率仍然较低。后期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有待继续提升,人口数量预计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这将支持农产品需求量持续高位运行。

2. 人均收入提高改变食品需求数量和结构。收入提高不仅会改变食品消费模式和购买模式,而且会影响到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和分配模式的偏好。在这方面的典型情况有:一是家庭食品消费模式改变。包括减少家庭内做饭时间,增加购买初加工品或熟食,增加在外饮食及休闲食品消费。更多地尝试新开发的食品,家庭成员更多地表现出个性化消费行为等。二是家庭购物方式改变,更多地从超级市场购买,或利用网上购物、送货到家等便利的交易方式。三是食品消费偏好改变,人们不仅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更为关注,而且对涉及食品生产和消费的道德因素也更为重视,这表现为消费者要求厂商提供食品内在质量信息和可追溯信息,关注生产和物流过程是否符合动物福利和环境标准等方面。消费者的这种偏好变化对于未来的食品生产和分配模式将产生重要影响。

3. 城镇化和家庭结构变化也会改变食品消费模式。一般而言,城镇化对食品需求总量的影响较小,但会显著改变食品消费模式、结构及地理分布,进而引起食品分配体系的根本性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变化和妇女从业比例提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相关研究表明,家庭食品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家庭规模缩小导致人均消费水平提高,进而影响到需求总量。

三、河南省农产品品种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河南省保护和有利于种子资源的措施不完善,导致良种繁育基地较少,优质种子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结构欠合理,大批品种和鲜食品种较多,特色产品和加工成品较少。

(二)农产品种植品种单一

随着河南省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肉类、禽蛋、鱼类等产品的大量需求推动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对饲料粮需求快速增加。居民对高品质和高质量食物消费需求增加,优质农产品的培育和种植推广需要提上日程。另外,特色农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中牟大蒜、驻马店小磨油、淮阳黄花菜等受生产条件限制,供应量较少,难以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技术标准落后,科技普及率不高

由于缺少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配套性不强。同时,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体系不健全,多数农村地区缺少基层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方式方法比较落后,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率不高,新品种推广比较困难,覆盖率低。

(四)规模化发展不足,加工业发展滞后

全省“小农户”的生产模式致使生产分散,规模化发展不足,没有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引领作用强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区域也是如此,基地规模不大、数量较少。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化发展的加工业龙头企业不多,精深加工的比例很小,以致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

四、农产品品种供给优化的对策

(一)大力打造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生产基地

现代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具备较强的技术引进、研发、技术组装和科技示范功能,应依据全省经济作物产业布局规划,在有关市县打造一批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花卉等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确保新种苗的有效供应,提高新品种的覆盖率。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产业的要求,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完善相关的耕地、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二)以消费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

依据市场需求分几个方向:一是优质,主要指大众饮食习惯、食味品质,如稻米的适口性、各项理化指标及小麦根据加工用途的品质指标等,另外一些特殊品质也能适应市场需求,如香味、糯质、色泽、富含某种营养成分等。常规的食用品质根据品种品质分级,实行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价格的杠杆作用及这种优质粮的产量调节着生产的盈利空间。粮食加工业需要专门品质的作物品种,如面包、饼干、糕点、酿酒等需要品质不同的小麦、水稻品种,适应粮食加工业的粮作品种也应当成为品种选育的目标之一。二是特色,需要各地结合农业的土地、气候、水利、生态环境、区位等资源条件,从市场消费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和认识资源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三是品质,通过现代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特别是以有机、无公害、绿色等生产模式,或通过引入文化创意、外观设计、包装等文化要素,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含量和价值。

(三)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农产品品级

从强化科教兴农着手,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时,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经济作物产业推广的专门人才。 确保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改变以老人、妇女为主体的兼业化生产状况。二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战略机遇,解决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地细碎化经营的制约,农业的成本才能有效降低。三是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根据不同产品(服务)的消费主体购买行为特征,建设相应的信息传播、产品运送、资金结算渠道。建设针对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加快销售和物流配送速度。建设与产业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仓储保鲜体系,加工转化农产品,如将鲜果鲜肉鲜菜加工为干果干肉干菜,将农产品加工成为生鲜半成品,供应食品、饮料、冷(热)链盒饭,以及其他深度加工等,有利于扩大市场范围,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实力。(来源:2016 年河南省社科联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