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回归“文学”常识——关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2024-07-13 来源:华拓网
文化万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回 归“ 文学”常识 ——关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胡康华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长期以来,“文学有什么用?”、“什么是文学”这两个最基 本的文学常识问题,一直成为文学界最为困惑的社会话题。在我们 的现实生活中,文学的不景气也是不争之实,关于“文学有什么 用?”的疑惑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文学课题的教学和科研中,对这 两个基本常识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探究,进行更为适应现代化 进程的的界定.有重要的正本清源意义。 关键词:文学之用;常识;文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6-0311-02 在我国社会经济商鏖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精神文明对于我们的现实世界和未来健康进步的重要意义。作为 精神的坐标和文明的标识,文学艺术不仅是人类社会思想生活感 情发展历程的记录.更是对人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能力具有无可估 量的渗透力及 向力。是我们推动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想.在我的文学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对“文学有什么用?”、 “什么是文学”这两个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问题进行探究和阐释。因 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文学的不景气也是不争之实,关于“文学 有什么用?”的疑惑之声更是不绝于耳。我们尽管可以说,正是出于 “学以致用”的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利益似乎已经形成了 一种极其强大的社会驱动力量,这种力量对一切不能“立竿见影” 地收获实际效益的事物都缺少兴趣,甚至于不屑一顾。我们必须清 醒地认识到,文学一—做为人文科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确在 “学与用”的因果关系上缺乏时效}生,所以,对于“文学之用”的质疑 和困扰,不仅仅暴露出的是人们对文学“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 学”的担心,更重要的是,急功近利的物质追求、工具理日 13实用主 义的泛滥,“应试教育”的短视行为.造成的恶果已经严重地影响到 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尽管文学还不至于遭受“屠龙之术”的误解, 它毕竟是我们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体现。但是如果我们对文学的 理解只限于“实用”的程度,可以说,我们的精神家园就会终将沦 丧,我们的心灵、个 无所归依。如今,党和政府提出的“文化 强国”战略决策,人文科学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一直在大声疾 呼“素质教育”的努力,都将为文学发挥它应有的强大功能奠定深 深的基础。 可以说.文学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社会对现 代思想和科学的认识的加深,文学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在教学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专家学 者们在面对各种令人眼黼L的繁复文学现象和流派时,都能表 述得头头是道,体系完备,但在回答“文学有什么用?”“什么是文 学”这些常识}生问题时,又往往语焉不详。正如郜元宝教授指出的: “今日中国最缺乏的.不是弥纶群言的宏大体系。也非‘和国际接 轨’的学术规范,而是老老实实舂米便舂米割麦便割麦,是‘抓住具 体对象不放’的‘实事求是的本位主义’(胡风语),一而搞文学的弄 思想,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不‘实事 求是”’。 回归常识,不仅仅是学术界需要进行的正本清源,也是我国当 前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常 识问题。好像看上去很容易,但实际上却经常使我们付出超乎寻常 的代价。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大量“伪问题”、“假学术”现象,都与急 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心态有直接关系。从我国文学的现实上 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文学长期被“文以载道”的 工具论的束缚之下,一直充当着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传声简,极 大地败坏了文学的本质意义和审美功能;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日 益发展,文学艺术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的读者群 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化。社会的市场化、商品化,在极大地丰富 了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世俗和功利的泛滥。这种“两极 跳跃”的畸形走向,必然造成对于基本概念的扭曲和混乱现象,文 学的边缘化l也难以幸免。 在文学专业课程讲授中,需正确辨别清楚关于“文学有什么 用?”与“什么是文学”,这—对互为因果的问题。正如我们现实生活 中的一种“势利”现象,人或者物品“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 要看其能“做什么”.或者说能够为我做什么。按照这种庸俗社会学 的价值衡定标准,文学既然不能为“做”什么,或者我们在短期内无 法获取实际利益。那么他“是什么”不去关注也罢。可能是这种原 因,致使“文学有什么用?”与“什么是文学”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尽管从古到今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仍然没有得到明晰的解答。更 何况,回答这样的常识陛问题并不容易,正如王富仁先生在为“杂 文”的定义颇费心思时说:“学问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似乎人人都 心里明白的问题.毫无疑问的问题,一追究起来就可能出问题了: 不知道如何说好.不用说下定义.就是三言两语把意见说清楚也很 不容易”。 在文学专业课程讲授中,需进行切合当代^接受心理的文学 “功能说”传道。我们可以说,文学的第一个作用,在于满足人类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我们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自于我们的自 然本}生,标志着人与动物的区别,更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提高。在人 的理眭中,有时间的概念。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知道—切 都将烟消云散,意识到这一一点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就会复杂起 来,他就不得不思考人生意义之类的问题。而动物则不同,它的生 命只有“现在”,它对生命的全部感知就是“现在”。所以,对人的惩 处中,关押会让其感到痛苦,动物则大概不会对圈养感到不堪忍 受。既然人生苦短,又充满了旦夕祸福的无常变化,那么人生的意 义、价值在哪里?好奇心是我们认识、探寻“人”自身的本质 及^ 与世界关系的种种未解之谜最原始的驱动力;想象力是拓展我们 思维空间,使人类社会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逐步走向更加文明的 理想之境。 我们知道,人做为一种生理和精神的统—体,不但有衣食住行 等生存本能的需要,也有喜怒哀乐等感情方面的需要,同时,更有 追求幸福、美好、自由的精神需要。文学能够对美形象和艺术地表 现,滋润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得到启发、智慧,体晤人生真正需要什 么,学会珍 所有,学会欣赏生命,补充过度专业化所带来的精神 缺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商 文学界・311・ 文化万象 品经济和物质利益上,并不能决定人生的幸福。金钱和权力.并没 加和谐的多元文化基础上的人生观,搭建起了一座人与人、民族与 有使社会和人都变得更加高尚和自由。所以,文学之用并不完全是 在物质世界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之后,也就是说功利目的基本 达到之后才可能追索的奢取,而是只要有人类的精神存在和人对 自身无止境的了解,它都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的必由之 路  .在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当代人投身社会,立足 世界,需要通过文学素质课程解决认识问题。所以,文学艺术的第 二个作用,就在于它愈来愈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对世界、对生活、对 我们自身独特的感觉、认识和理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阶段,人经 历了从自然人-4 ̄ ̄A-文化人的进化过程,我们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都会因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相应的变化,对于人性 中大量丰富的、深奥的、复杂的表现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感到难以 捉撕 哇昕。都要求文学艺术对我们人生中这些鲜活的、难以言说 的、微妙的人间万象具有的特殊感觉和看法,去捕捉、表达和创造 那种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难以形容但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 心绪和韵味。为人类开辟出了一个更加辽阔与自由的心灵空间和 梦幻世界。 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感情和心灵的桥梁。 人类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 高、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的增加,我们才更 清楚的认识到,给人类社会带来过无数灾难的,正是那些狭隘、短 视的唯我独尊、绝对正确的真理观和方法论。包括我们的现实生 活,社会、家庭、人与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都与这种独断专横、 自我中心的“优越感”有关。相对主义哲学坚持人文科学以发现人 为主要目标的观念,正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他们认为:“每一种 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 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一种行为.如信仰、风俗等都只能用它 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绝 对的价值标准。文化相对主义者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别,尊重多 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强调寻求理解.和谐相处。” 文学艺术课程教育的第三个作用,广泛传播沟通。文学就是用 作家艺术家们捕捉、表达和创造出的种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难 以形容但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树立起更加宽容、更 由此看来,“文学有什么用?”、“什么是文学”的常识}生问题,的 确需要我们在文学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探 究,进行更为适应现代化进程的的界定。我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 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文学之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 理解,作为精神的坐标和文明的标识的文学,也会在自身的健康发 展中,破译更多的宇宙与人生之奥秘与真相,为人类的幸福增添创 造}生的糊申动力。 (上接第307页)本没有站起来迎接的意思。亚历山大问他最想要什 么 他回答:“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我的阳光”。从这里可以看出, 犬儒主义者根本不在乎权势、地位、身份,在他们眼中众生平等,没 有特权的存在。 最后。回归自然,走向原始,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作为“垮掉的 代”的圣经的/J 《在路上》描写了他们,离开城市,走向西部,走 一和“垮掉的一代”是息息相通的。 4结论 总之,尽管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和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在时 间和空间上都相去甚远,但是他 储陬正生于相似的空间环境和政 治环境,具有相似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行为方式,具有相似的精 神追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犬儒主义哲 学和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更加清楚认识到“垮掉的一代”出现的 必然性和合理『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它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 价值,从而对其作出更加中肯的评价。 向自然的行动过程,字里行间充满对城市的鄙视和对大自然的向 往。作者这样描写令人向往的好莱坞:“这块令人向往的土地,一切 看起来都是那样乱糟糟的……清一色的红砖建筑物,已经黯然失 色.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令人沮丧的绝望的黎明涌向电车站栅栏,到 处弥漫着大城市所特有的那种污秽淫荡的气息。” 驾车走向西 海岸的路上,他们进入甫卡罗来纳,经过了佐治亚州,这样描写路 上的感受:“我俩下车想提提神,空气那般清新,浑身感到一股子无 法言传的惬意.我突然意识到,夜色中四周是芬芳四溢的青青草 地.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飘散着新鲜肥料和暖暖流水的气息。” 或 市和大自然在他f门笔下反差竞如此之大。犬儒学派主张返璞归真, 无欲无求,抛弃文明和文化,回到原始的大自然状态。f 门不关心 吃穿住,只在乎在大自然中,心灵得到净化,所以在这一方面,他们 注释: ①肖明翰.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 外国文学评论:2000, (21 ②③徐立新.重评犬儒学派【JJ.台州师专学报:1999,10,(21), (5) ④⑤⑥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文楚安译.桂林:漓江出版 社,2001:79—146 (上接第310页)在教学中,系统学习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规律,用中外 儿童文学经典刷新和拓宽阅读视野,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 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总之.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 改变儿童文学学科的地位,除了需要高校自身不懈努力,同时也需 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参与。我们坚信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必 将迎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阴.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艮2004,(4) [3】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叨.娄底师专学抿2003,(1) 【4]周晓波.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思 J1.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5]古明慧.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叨.华章,201 l'(23) 【61尤丽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 探讨阴.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f可亚明.高师院校加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锈孤各 教育评 论,2006,(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学科级别:左右学术命运的指挥棒?[N].中华读书 报.2o07_7 【81Z念灿.儿童文学教学改革浅谈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1 21 l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2・文学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