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O5文学教育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谈 圈郊琳琳 在诗歌中。一般来说,具体 事物是实,抽象事物是虚。虚实 结合,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 一.实,所寓之理是虚,作者把抽象 的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 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 在吟咏咀嚼之中领略无穷的意 青玉案 蕴。 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 尘去。锦色年华谁与度?月台花 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 形象,也就是前人说的“景物为 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物象 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 出无穷的意蕴,创造出幽远的境 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与《天净沙・秋思》为例 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仅用了三句十八字九个词,把不 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 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 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 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 谓是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 是别具一格。在词中,作者书写 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 之情。但作者没有明写,却把它 比作“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 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愁情的 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地淋漓尽 致。 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 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 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 思”,即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 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 之中,借景抒情,景中寓情,这 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二.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 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 面以《观书有感》和《青玉案》 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 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 李煜的《虞美人》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 虚,“一江春水”是实,显示出 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 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 不断,无穷无尽。 此外,在我们熟知的名篇佳 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 “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 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 “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 去”这一景物让人生发故人远 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 想。在这首诗中, “孤帆远影” “浩荡长江”是实, “情意深厚” “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 作中,王之涣的《登鹤鹤楼》、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杨万里 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辛 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等都是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 艺术形象之中,化虚为实使韵味 十足。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 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古道西风瘦马,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 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哲理。 半亩方塘为什么能清新澄澈到如 一在古典诗歌中,景物是实, 情理是虚。虚实结合,虚实兼 济,可以让诗歌产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可以让读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面镜子呢?因为有“活水”源 源不断,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 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 感。读者由此产生联想:人的思 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 书中汲取鲜活的知识,不断的更 新,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的心。在 者驰骋想象,神游诗境:于一枝 红杏,窥见满园春色;于一江春 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 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清流的 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 不断地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在 古道上孤独地走着。小令的上阕 水,体味无边愁情;于一粒细 沙,发现一个灵奇优美无边的大 干世界。 郭琳琳,教师,现居河南平舆。 这首诗中,“方塘”“活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