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2020-11-22 来源:华拓网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作者:杨 旖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20年第17期

杨旖 贵州中医药大学

【摘要】 在21世纪的前十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且接触互联网频率最高的群体,接受媒介信息传播和甄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却各不相同。因此,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别力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论证治理网络谣言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中网络谣言防范与治理的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安全健康成长、保障大学校园的和谐安宁,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 网络谣言 防范与治理

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2015年,“‘大数据’首次出现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大数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在快捷资讯、便捷生活的同时,“谣言”也以网络平台为滋养地,肆意地蔓延开来。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很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接触者,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的网络传播使网络谣言具有传染速度快、波及面积广、极易泛滥成灾等特点。

网络谣言导致处于感性阶段的大学生在思维、行为和价值观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为校园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埋下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也可以成为抗击网络谣言的关键力量。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辨识力、建立起大学生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机制,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网络和大数据兴起之前,对谣言的定义是:为了使他人相信相关事物的命题,采用口头相传的方式,将缺乏具体实证的消息,在人群中扩散开来的命题。从谣言的定义可以看出,谣言的传播途径是口头相传,谣言的本质是未经验证的命题。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个体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是未经验证的,如此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便利,同时在网络上自由表达,驱动了谣言的散播。而且,网络系统具有复杂性,受此影响,网络谣言更具有复杂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无法预估的。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怀疑”。网络谣言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欺骗性和诱导性,有着以假乱真的效果,使部分人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欺骗,觉得这些这些信息是真实的,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谣言进行散播。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不少的大学生,在明确地被告知自己受到了网络谣言的欺骗,他们对这些网络谣言是持有怀疑态度的。在今后使用网络渠道,阅读信息的时候,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会在怀疑态度的驱动下,对所阅读的信息进行质疑。甚至部分学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惧网络信息,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安。此外,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部分大学生还表现出从众心理。简单地说,当个体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一致的时候,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与他人就这些观点和信息展开交流,深入地探寻信息。但是,当个体的观点与他人的不一致的时候,则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随大流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如此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无法坚持己

见,始终保持独立的意见,还会受到他人的消极影响,动摇自身原本的信念,影响了健康认知的发展。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谣言治理的价值

大学校园好比一个小型社会,网络谣言的充斥泛滥不仅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也会对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干扰,这样的伤害是多层次的。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会随着谣言的发展加以膨胀,使其在行为选择上陷入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价值取向也会受到严重扭曲,从而给德育工作者的管理工作增加难度;网络谣言中的非理性情绪若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扩散的话,很容易感染整个校园网络空间,从而影响到高校的稳定,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治理大学校园网络谣言传播就显得极具时代价值。

2.1维护大学生成长安全的需要

《2018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中明确说明,截止到2019年,90后是连续五年内最大的受骗群体。00后,随着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受骗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如此人数的增长,表明,青少年正在成为网络诈骗新的目标。这些青少年之所以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遭受诈骗,是因为网络谣言防不胜防。

以大学生为例,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缺乏生活经历,面对网络谣言,少数人持有怀疑态度,大多数人抱着质疑态度接受,如此,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在受到网络诈骗的影响下,大学生不仅受到了经济损失,还受到了身心伤害,对其健康发展起到了消极影响。因此,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立足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有效地实施网络诈骗教育,采用有效的方式治理网络诈骗,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2.2维护网络安全的需要

包容性极强的网络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学生也往往会借助这个平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会使一些仇视社会或别有居心者通过网络散布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形成网络谣言,大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很可能不加甄别地将这些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再度扩散,无形中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此外,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具有自由散漫等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审核监管,也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监管者还未采取应对措施网络谣言早已泛滥成灾。

信息的迅速流动固然给大学生快速获取资讯、汲取新的知识提供了便利,但这种缺乏监管的传播机制也使各种信息垃圾在零成本之下得以扩散,使大学生会在网络谣言中一叶障目,失去原有的正确价值判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甄别能力,是引导大学生远离谣言、抵御谣言,清理网络空间的谣言垃圾,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需要。

三、大学生网络谣言防范与治理的路径研究

立足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治理网络谣言的价值建立明确的认知,之后,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究竟如何才能防范网络谣言传播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笔者建议从校园和个人,预防和治理两个层面综合进行考量。

首先,大学生是新鲜事物的接受者,他们有着敏捷的思维,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在长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网民中的主力军。大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立足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实施大学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发展情况建立全面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民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他们进行

指导和教育,引导他们体验多样的辨别、防御网络谣言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能力、落实防范和治理大学网络谣言的“第一步”;其次,大数据的普及、智慧校园的建设,使得身处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无时无刻不与新媒介发生关系。网络可以说是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体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会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信息,与他人交往,购买物品等。在成为网络的使用者的过程中,大学生还要树立起用网主体意识。具体地,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体验过程中,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而且,要积极学习法律内容,不但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还要遵循法律要求,约束自己的用网行为,绝对不在网络上散播谣言。在用网的过程中,遇到谣言侵害的时候,要及时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从而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切实地认知网络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实现健康发展。

其次,预防为先,治理为主。对高校管理层而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在对网络谣言的控制中承担起主要职责,对涉及到热点事件的处理结果应当及时公布,以主动的态度去应对网络谣言,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对存疑的问题也应第一时间做出澄清,树立起“先机”和全局意识,使网络谣言失去传播的土壤;同时,在治理校园网络谣言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上的防范意识。一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活动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使大学生不断成长为守法、懂法、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群体;二是以案例观摩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网络谣言产生理性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判断力,不热衷于炒作社会阴暗面,不一味八卦猎奇。

治理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多维度的配合。首先是立法应予以完善。相对于网络的迅猛发展,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是滞后的,一部与网络言论相关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是2000年出台的,且操作性不强。而英、美、德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起了完善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我国互联网立法的滞后性给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通过制定互联网基本法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标准,建立起系统的互联网法规体系,才是对网络谣言标本兼治的良方。通过完善立法对于网络谣言的概念、界限、主体等做出明确界定,让人们认识到网络谣言是什么。

其次,则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网络管理。当前,之所以网络谣言频发,是因为缺乏权威机构的管理。尽管当前政府部分重视网络谣言,且加大网络谣言检查和惩罚力度,但却没有明确地共识网络谣言信息,导致用网人员,尤其大学生,无法辨明谣言,无形中受到谣言的侵害。所以,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珍贵部分要将网络谣言放到阳光下,发布权威信息,引发用网人员的重视,使用网人员有针对性地警惕网络谣言。在防治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政府部分还要切实地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在日常用网的过程中,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地对其给予消除,甚至是公布正确、可靠的信息,将网络谣言及时地扼杀在传播源头上,减少对用网人员的伤害。最后是高校应做好网络谣言的监测工作。此外,建立起网络谣言信息库,还可以增强对网络谣言的应急能力。此外,检测手段的智能化也是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人工监测与技术检测相结合,不断完善网络谣言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薛翔.谈网络谣言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J】.才智,2015(5):195.

[2]骆郁廷 骆虹.论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J】.网络思政,2020(3):73-79.

[3]杨旖.论思政课对大学校园网络谣言的防范及治理机制【J】.考试周刊,2016(31):155-156.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zc072

作者简介:杨旖(1981-),女,贵州贵阳人,侗族,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法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