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作者:王俊玲
来源:《教育改革与实践》2012年第10期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注重在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其创新意识。应用题的素材应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教师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并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要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
应用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学生对应用题内容的明确程度,为此,应用题的内容的选择应是学生熟悉的。
要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拿到题目粗略一看,动手就做,必然会发生错误。如果形式主义地去叙述哪些是条件,哪个是问题,也不等于理解题意,真正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这些外在因素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识,并且在解题时自始至终地保持在学生头脑之中。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才能成功的解答应用题。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演示与模拟
可根据应用题的情节,直接运用实物,使学生在观察数量关系的变化中,理解具体的题意。例如“男生8人,女生7人,分成3组做值日,平均每组几人?”可以直接请8位男生和7位女生坐上来,自动分成三组,每组人数相等。这种演示过程对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很有作用。
遇到某些数量关系隐蔽的问题,可采用模拟方式让学生进入角色。例如:姐姐和妹妹都有20张卡片,姐姐送给妹妹3张后,妹妹比姐姐多多少张?”可请一位同学扮演姐姐,另一位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演妹妹进行表演,通过一送一接转化为一减一加,台上台下全体同学就意会到“妹妹比姐姐多6张”。
中年级学生曾对下面的应用题发生困惑:“有一座大桥长1550米,一列长100米的火车以每秒15米的速度开过这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少时间?”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往往错列为 “1550÷15”.如果引导学生用橡皮当做火车,用铅笔盒当做大桥,自己表演一下火车是怎样过桥的?火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桥?学生会很快明白为什么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计算进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二)复述题意
在学生初步理解题意后,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这时可利用他们的再造性想象,把文字描述的题目情景转化成鲜明的表象。在给低年级学生讲逆向应用题时,可采用这种方法。如题目为:“小明从书架上拿走8本书,还剩12本,书架上原有多少本?”老师让大家先闭眼想一想,把题目中所说的事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图画,然后说一说。一个学生说:“我想我家小书架上的书原来满满的,我拿走了8本后,还剩12本,原来有多少本的意思就是我没拿书之前书架上有多少本。”至此,说明学生已真正理解了题意,为下一步的解题铺平了道路。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应用题有各种不同的的组合、排列和层次,变化非常多,绝不是几个固定模式就能概括得了的。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很有必要。 (一)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在教学中,要适当提供一题多解,一题多答或综合性的应用题,除要求学生用常规思路解题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以沟通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求异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并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题多解,就是要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解题策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工厂生产机器零件,计划每天生产4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工作效率提高了20%,实际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解法一: 400×15÷[400×(1+20%)]=12.5(天) (通常的算术解法) 解法二: 设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为x 400x+400×20%=400×15 x=12.5 (列方程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法三; 设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为x =
x= 12.5 (用比例解)
解法四: 1÷[ ×(1+20%)]=12.5(天) (简约的算数算法) 解法五: 15÷(1+20%)=12.5 (天)
在这五种解法中以第五种的解题思路为最优,不仅舍去了“400个”这一条件,而且将思维缩简到最简练的程度。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有上述题目中这种创造性的解法呢?关键在于平日的训练。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设计应用题。
一题多变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可逆性的变化(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互换)、扩缩性变化(把原题中的某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题目逐步复杂,反之,还可以把间接条件改为直接条件,是题目逐步简化)等。此外,在低年级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可以安排表述变化的一组题目,使题目情节变化,而数量关系不变,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同一概念产生新的认识,深化知识。只有简单应用题学得“不简单”,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才能感到“不复杂”。
(二)易混易错题的对比练习
对易混易错的题目,安排对比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如:
(1)一种药水,药液与水的重量比为1:50,5千克药水中有水多少千克? (2)一种药水,药液与水的重量比为1:50,5千克药液中要加水多少千克? (3)一种物品,原价40元,现价28元,降价了百分之几? (4)一种物品,原价40元,现降价28元,降价了百分之几? (三)自编应用题的练习
自编应用题是学生自己从实际中选择材料,组织条件,提出问题而编制的应用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作业,它有利于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用数学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编应用题的练习应由半独立到独立,如选择条件、选择问题、补充问题、补充条件,然后可以看图编题,看算式编题直到在实践活动中收集数据编题。这类练习可更多的放在课外活动中,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寻找中间问题
两步应用题是提高解决能力的转折点,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条件与问题的“空隙”处找到突破口,做好认识上的过渡。
除了在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加强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等形式的练习外,还可以用连续两问、改变问题或条件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为寻求“中间问题”铺路搭桥。 (一)连续两问改一问
例:小华做了7个红五星,小明做了10个红五星,两人共做了多少个?如送给小英12个,还剩多少个红五星?
教师可引导学生删去题中第一问,改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种方法坡度小,学生容易找到“中间问题”,一般适合学生初学时采用。 (二)改变问题
例:少先队员栽了35棵苹果树,栽的桃树是苹果树的2倍,栽了桃树多少棵?
教师可把问题改变为“栽的苹果树和桃树一共多少棵?”问题是决定思维方向的,由于问题的变化,题目由一步计算改为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种设计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三)改变条件
例:商店有36个皮球,卖出11个,还剩几个?
教师可将其中一个条件改成两个有关的条件,编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如把“有36个皮球”改为“有3盒皮球,每盒12个”或者把“卖出11个”改为“上午卖出6个,下午又卖出5个”。这种安排可以让学生算一步题,再算改编以后的两步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都是求“还剩几个”,为什么有的不能直接列式求出。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突出两步应用题与简单应用题的区别,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