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吴静 王瑞东
摘要:本文以汉语的“上下”结构为例,通过和表意功能或概念上对应的英语空间结构做比较,试图找出英、汉语
的空间隐喻在“时间,范围,状态,地位和数量”五个概念域中,从表达形式到概念意义有何异同,并揭示空间关系背后的认知习惯和模式。
关键词:认知;空间隐喻;空间关系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1)0320008205一、隐喻和空间隐喻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将事物间的相似性提炼出来并加以类比,这种将旧事物的核心属性映射到新事物上的认识过程是隐喻式的。人们就是用这种方式认知世界的。因此,从语言的角度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从认知的角度讲,它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果。当我们把一些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时,就形成了空间隐喻,如把事物的性质,数量,状态和时间等的抽象变
1.空间概念的语形系统对比空间是哲学上的重要概念,现代汉语把它叫做方所,是由方位和处所两大概念组成的重要语法范畴。方位即指方向和位置,位置可以指实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也可以指相对的位置关系。处所是某实物的所在或位置。汉语中的方所关系完整的表达形式是介词+名词+方位词,如“在地上/
(储泽祥,下”,省略形式是不带介词的结构,如“地上/下”1998)。
英语中的空间位置关系,根据Lakoff(1987:267)的观
化类同于具体实物的空间位移变化。根据Lakoff&Johnson点,是一种意象图式(imageschemata)。Langacar(1987)则详(1980:14)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physical细描述了意象图式的构成,即主要由动体(TR),界标(LM)contact),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在和路径(PATH)构成的,这三个都是对空间位置和关系起制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通过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上而且,这些空间关系在概念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抽象概念都是从语义上将具体的
(Zelinsky2Webbelt,1993:5)。空间位置隐喻的结果”二、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
我们身边的空间关系不止一种,但哪种空间关系用得多些,哪种用得少些,则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它受到语言本身,地理环境和认知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未来”在不
同(有时甚至是相同)的语言文化中被描述成“在前面”,和“在后面”的(Lakoff,1980:14,41);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
约作用的重要因素。动体即汉语的本体,位置有待确定,界物体间的相对位置,路径决定事物呈静态还是动态,以及变化的方向。英语的空间关系主要是通过介词结构表现,如up/downthehill,或者是和介词同形的副词,如“standup,sitdown”。
下前后,里外远近,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标即汉语的客体,为动体的位置提供参照。动体和客体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的空间介词本身词汇意义完整,如up相当于汉语的“往……上”。而汉语的大多数介词,必须
加上方位词,空间意义才完整。汉语的词汇意义必须满足
1)能作“在,到,往”的宾语,2)能用“哪儿”提问这两个条件时才是方所概念(储泽祥,1998:2)。所以,英语的空间介词相
国某些山区的语言中只有“上头,下头”的概念,而没有“里当于汉语的“介词+方位词”的结构,包含了汉语的方位词意
头,外头”的概念(储泽祥,1998)。本文拟以汉语的“上、下”义。从这点可以看出,汉语表达方所关系的形式属于“分析
(赵世开,1999:空间关系为代表,和英语作相应的对比,看英汉语在“时间,式”,而英语的方所表达式则属于“融合式”范围,地位,状态和数量”这五个概念域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有何相似和不同,并能从中得出何种结论。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5)。
另外,英语具有数量众多的介词,所以英语中表达不同的方所关系主要靠不同的介词,而且英语的介词是按照参照
体的维度较为系统地分成三类,即点,面/线,体/域,分别以at,on,in为代表。而汉语的方所关系主要靠方位词来表达,方位词结构传达的含义是用附近的物体来表示和主体之间大致的距离。
由于英汉语表示方所关系的词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以决定了英汉语空间关系的比较不是建立在词汇层面上完全对等的比较,而是在功能意义和概念系统上作相应的比较。
2.空间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喻义
2.1空间概念喻指时间
Gluckberg,Keysar&McGlone(1992)认为“:人类语言的
2)Heremainedfaithfuluptothelastmomentofhislife.
他坚持忠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Hisfamilytracesuptothecolonialperiod.他的家史可追溯到殖民地时代。(见《英语介词词典》,245-247)
和upto形成对应的是downto介词群(P52)。如:4)Thiscustomcontinueddowntorecenttimes.这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P357)中只列举了一例downthe另外《新英汉词典》,
ages(自古以来),意为“自……时间以来”,表示时间“由上而下”的延续。
通过up/down表现的空间-时间隐喻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中up表示的时间意义也是双向的,如up既可表示将要延续到的某一点或某一段时间,又可表示返回到过去的时间点,这些和汉语的“上”表示时间的意义吻合,既表示“过去的”,又表示“未来的”,含有双向的时间指示含义。这可能因为空间-时间关系有两套隐喻系统,即“时间在动”和“自我
(周榕,2001),所以人们看待时间的视点是不固定的,在动”
可前可后。在许多语言中时间都是可前可后的,这反映了语
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但在众多的空间关系中,不同的语言群会选用不同的空间关系来喻指时间,如在汉语中,除了用“前/后”“内,/外”“左右”,等空间概念表示时间以外,最常用“上/下”关系来表示时间概念。如:
来年春上,早上,上/下午,上下五千年,上/下辈子,上/下一代,上祖,上世,眼下,会上/下,课上/下从以上这些词例看出“上下”,用来表示时间概念时,主
要是指时间的位移变化。“上”用来指“早;过去的”和“即将言的共性。到来的”“;下”则指“迟;未来的;后来的”。在表示“早迟”和2.2空间概念喻指范围“过去,将来”时“上下”,的概念包括“……前后”的含义;在表地点和范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点是较为确切的具体示约数的概念时,也包含了“……前后,……内”之义。由此的概念,而范围可能是较为模糊的抽象的概念,但汉语的可推断出,汉语的“上下”喻指时间时,包含了“发生过的”,“上”可以包含这两层含义。当“上”表示的内部含义是“在表“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不同意义。
汉语之所以多用“上下”来喻指时间,可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的先例(蓝纯,1999),说明了空间隐喻是人们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反映。将以上的汉语词例译成相应的英语,分别是:
onspringdays,(in)themorning/afternoon,withinthepastfivethousandyears,theprevious/nextgeneration,atpre2sent,at/afterthemeeting,in/aftertheclass。可以看出汉语
面上有接触点”,即附着关系,就表示确切的空间位置,即地点。如果空间位置是想象出来的mentalspace,就属于范围的概念,属非附着关系,是相对位置,通常有比喻的含义。如:
1)汉语 接触或附着 不接触
桌上树上海上头上心上
onthetableonthetreesontheseaontheheadonthemind
above/overthetableinthetreesat/intheseaabove/overtheheadinthemind
中的“上下”时间概念在英语中对应的时间概念是不固定的,须依语境而定,涵盖了“at,on,in”的含义,有时又是“before,after”的意义。
英语中跟“上下”有关的时间介词很少。由字面意思看,只有up/down,但up/down却很少用来表示时间概念。周汉林、曾松碧编著的《英语介词词典》,在划分“表时间概念的介词”和“兼表空间与时间概念的介词”时,都没有将up,down列入,只在介词群upto和downto中简单提到,它们分别表示“延续到……时间点(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如:
1)UptoChristmasshehadbeenbusy.她一直到圣诞节都很忙。
飞机上ontheplaneintheplane.报纸上onthenewspaper,inthenewspaper2)另一种情况,完全的非附着关系,如:大厅上 inthehall 村上 inthevillage课堂上 intheclassroom 工作上 inthewayofwork从以上词例可看出,汉语的“上”结构有两种情况,一是既可以表示附着关系,也可以表示非附着关系(如第一组);二是只表示非附着关系(如第二组)。表附着关系时,相当于英语的on;表非附着关系时,是虚指范围,包含了英语的三
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维空间关系,相当于at,on,in,above,over等含义。这时的“X.上”通常是引申义,不能用“X.下”的结构替换。所以,英汉语在范围概念上的最大区别就是:汉语重“上下”,轻“里外”;而英语则重“有无接触关系”。
汉语的“X.上”之所以易产生隐喻,是因为它用确切的地点位置来喻指不确切的范围,即汉语的X.上结构取附着关系表非附着之义,所以造成了它的含混性和包容性,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汉语里“上下”关系在英语中经常用“里外”关系来表达。“X.上”结构能表达内部,外部,广延及接触和不接触的等如此丰富的空间含义,这是汉语方所概念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说明汉语方位词语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这种用精确的位置概念来喻指模糊的范围概念的现象同样也出现在英语中。典型的例子就是at,on,in本来分别
(愁);喜上眉梢
从这些例句可看出,汉语习惯用“上下”的空间概念来喻指状态,其中暗示的空间喻义是,客体(具体)作为本体(具体或抽象)的一个承载体,如果能够承载得了,二者之间就有平面上的接触,就为“上”;如果客体不承载本体,二者之间就失去平面上的接触,即为“下”。内在含义是处于积极良好的运动状态就为“上”,处于消极关闭状态就为“下”。另外,汉语中表状态的“上下”结构含有很强的时间提示,如“上”表“开始”和“正在进行”“下”,表“结束”和“不在进行”,兼有很强的动态意义,因为“上下”原本就是动词。
英语中用于表状态的空间关系很多。首先,对应于汉语的“在……状态”,英语多用at,on,in,under的结构来表示。如(Zelinsky2Wibbelt,1993):1)at:atwork/school/rest/war/sleep2)on:ondisplay/show/sale/rent/trial/guard/duty3)in:indespair/sorrow/love/fun/searchof/demand4)under:underarrest/repair/control/fire/pressure
表示地点和位置,用在以下结构中就表示抽象的范围概念,表示“在……方面”的意思。如:
1)good/bad/anexpertatEnglish/playingpiano2)areport/book/comment/onEnglish,concentrateon以上这些介词结构都是由表示“上下”概念的介词加上yoursubjects表示“活动”或“情感”的名词构成的,其隐喻含义是活动状态
3)abookrichinideas,specialize/poor/low/inacertain或情感状态在持续,人在这些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具体位subject置,暗示以什么样的状态参与到这些活动或情感中。
根据at,on,in分别表示二者之间的接触为点,线/面和这些状态结构表达的是静态的三维空间关系,但通过不体/域的内在含义,anexpertatEnglish指在某一特定的专业同的位置关系却表现出参与者的主动或被动状态。at属于或技巧方面精通,anexpertonEnglish含义笼统一些,指跟英中性介词,表示状态时,指在状态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行,后接
语方面有关的专业知识,而anexpertinEnglish所指的范围“活动”名词,内在含义是“人处在这个活动状态”。如atwork更广,指英语这个领域Englishfield。实际上,这些用法也都/school结构相当于汉语的“在上班/课”。是把抽象的范围概念比喻成实体引申而来的。on本身有“在……上”和“正在进行”之义,所以on2名词
英语和汉语在表示范围时拓展隐喻的方法都是相同的,结构基本上属主动含义,表示“活动正在进行”或“人正参与即用确切的位置隐喻抽象的范围。但使用的表达结构差异某活动”。如onsale/rent指“物品正在销售或出租”,ondu2较大,汉语用“X.上”结构来兼指接触和不接触的空间关系,ty/guard则是“正在值勤或看守”。这时的on含义跟汉语的而英语则根据接触面的维度大小分别选用不同的介词。这“上为公开状态,进行状态以及好的状态”是相符合的。多少反映了汉语在地点和范围两个概念上“避实就虚”的倾和on2结构相反的under2结构则有被动的含义,暗示受向,而英语则有“虚中求实”的趋向。事者正受到某项活动的影响。由于under在空间没有接触
2.3空间概念喻指状态点,而是指垂直的下方,所以它的隐喻意义就是指“处于某人空间概念还可用来表示状态,汉语尤其以“上/下”结构较为突出。如:
1)表示“工作状态”:上学,上课,上下班,上下岗,上任;其隐喻基础是:在状态就为“上”;不在状态,就为“下”,如:下课,下班,下岗。
2)表示公开状态:股票上市,上法庭,上电视,上报纸;非
或某种影响之下”,如undercontrol。这时如果表示主动的状态“控制某人/事”,就用under的反义词over,如controloversb./sth.
in表示处于一个包围体中,所以in2结构表示完全的被动,后跟“情绪”类名词时表示“被某种情绪包围着”,如insorrow/love;如果跟“状况”类名词,就表示陷入这种处境,如
公开状态:私下解决,下意识里想“introuble,indemand”;如果脱离了这种处境,就是“从里面
3)表主动状态:上进,上心,上前出来”,如“outoftrouble,outofwork”等。4)表示情绪状态:七上八下(不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上是英汉语在空间-状态隐喻表达式上的比较,属于10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词汇层面上的比较。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at,on,under,in表示的空间接触关系由小到大,位置越来越确定,意义也越明确,所受的限制也越多,因此被动的含义由小到大。
另外,在概念系统方面,英语也用“上下”概念来隐喻状态,如Happyisup,sadisdown;Consciousisup,unconsciousisdown;Healthandlifeisup,sicknessisdown;Goodisup,badisdown等(Lakoff&Johnson,1980:15-16)。
5)I’mfeelingup/downtoday.我今天状态好/不好(指身体,情绪)。
6)I’minhigh/lowspirits.我今天情绪好/不好。7)Thebadcoldbrokemedown.感冒几乎击垮了我。
体现出较多的重合,都是借助“上下”空间位置的高低来喻指地位的“高低贵贱”。如不论在西方文化还是汉文化中,最有权利的代表是“上帝,玉皇大帝,皇上”,都是高高在“上”的,其它人则用下跪或俯首的姿势表示自己的地位低下和对权贵的尊重。
2.5数量
数量的多少跟现实中的“上下”位置有直接的关系,如一堆的东西,数量越多,高度就会增加,数量减少,高度也会跟着降低。气温的升降在温度计上也表现为水银柱的上下浮
动,股价的涨跌在股价走势图上表现为曲线的上升或下跌。所以,数量多就为“上”,数量少就为“下”。如以下例句所示:
12)房价涨上去了。(上涨,上升,上浮)
英语中up用来表示“快乐,健康,有控制力,积极良好”13)电视机价格下来了。(下降,下跌,下滑)的状态,而down正好表示它相反的状态,这可能跟人的生14)生产稳步上升,成本稳步下降。理状态有直接关系,因为当人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时是“up”15)今天的股市行情有所下滑。(直立)的,而处于生病或不好的状态时就(倒下)了。“down”英语中数量跟空间概念的关系也基本相同,因为up表综上所述,在空间-状态隐喻中,英汉语不仅在表达式上,而且在概念系统上都借助“上下”的概念来隐喻状态,其隐喻基础也是相同的,即“上”表示“进行状态,公开状态,良好状态和主动状态”,而“下”则表示“结束状态,潜在状态,不好的状态和受制状态”。不过,除了“上下”关系,英语还借助“里外”关系(如in/outoftrouble)来隐喻状态。
2.4社会地位
地位还是属于空间位置,只不过把它放在了社会这个抽
示在高处,down表示往低处,所以数量多,水平就goup“上去”了,数量少,水平就comedown“下来”了。如:
16)Theprice/temperaturewentup/down.价格/气温上升/下降。
17)Thecostoftheprojectwasbrought/cutdown.工程造价降下来了。
18)Theyieldofcornisdowncomparedwithlastyear.农作物产量跟去年相比下降了。
象的空间概念中,用具体的“上下”位置概念隐喻社会地位和英、汉语中用“上下”概念表示数量时,概念和意义都是等级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如:对应的,都取“上下”浮动所表现出的物理反映,或者说是
1)品质:质量好为“上”:上乘、上品、上计、上策、上好、“图象效果”。上宾、上上签;质量差为“下”:下品、下策、下计、下脚料、下三、英汉语空间隐喻的认知模式对比三烂。汉语中善用“上下”关系来隐喻其他的关系。“上下”的
2)地位:地位高为“上”:人上人、高高在上、上天、皇上、概念在汉语中之所以被广泛借用,可能最早还是跟太阳的上上宾、上头的;地位低为“下”:部下、下级、下人、地下、底下升和下降运动有关。人们崇拜太阳带来了光明,所以“上”总人、手下人。是跟“好的,重要的,尊贵的”联系在一起,而“下”则跟“不好
在英语中,质量上乘为highquality,优秀学生是topstu2的,次要的,低贱的”有联系。dents,数学欠资质为lowinmaths,用抽象的“高低”概念来隐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古以来汉民族就是礼仪之邦,喻“好坏”;另外,具体的表示“上下”空间概念的词语也可隐喻地位的高低。如:
8)Hehascomedownintheworld.他已经家道败落了。9)Herosetothetopoftheclass.他爬到了社会的上层。10)He’satthebottomofthesocialhierachy.他处在社会的底层。
11)Lifeisfullofupsanddowns.生活起起落落,充满了坎坷。
由此可看出,英语和汉语在表示等级地位这一概念时,
长期受儒家思想的浸濡,所以非常重视上下尊卑的界限,并且把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如房屋的建造有“上房,厢房”之别,坐在一起有主客贵贱之分,如“上座,下座”。文化习俗和信仰理念长期浸濡着人们的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如起初的汉字书写是自上而下,后来受英语的影响才改成横写。所有这些都充分解释了为什么汉语有用“上下”结构隐喻其它非空间概念的习惯。
另外,从总体看汉语使用方位词表空间概念,它传达出的位置信息是模糊的,大概的,是基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如“A在B的上下/里外/旁边”等,是比较感性的认知方式;而英语用at,on,in来表达精确的三维空间关系,能让人体会到由远到近,由表及里,越来越清楚的感觉,属于比较理性的
Rouge)[M].Cambridge,Mass.:TheMITPress.Glucksberg,S.,B.Keysar&M.S.McGlone.1992.
Metaphorunderstandingandaccessingconceptualschema:
认知方式。由此可假设,英语民族认识空间的方式可能是根ReplytoGibbs[J].PsychologicalReview99/3.
据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目测得来的,而不是根据物体之间的Lakoff,G.&M.Turner.1989.MorethanCoolReason:A相互关系得来的。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TheUni2四、小结versityofChicagoPress.
蓝纯在《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一文中指出,汉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By语的“上下”概念可用来构建状态,数量,社会等级及时间四[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个抽象概念,并且有一定的对应性。本文补充了“上”表示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范围”的概念,但没有对应的“下”结构。实际上,相比之下,[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汉语在表空间概念时,其结构的对称性要小于英语的表空间Langacar,R.W.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概念的结构,但这不是本文论述的要点。综合以上论述,本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dford:StandfordUni2文得出以下结论:versityPress.1.汉语的空间关系主要是取两者之间的近似位置,容易
Zelinsky2Wibbelt,Cornelia.1993.TheSemanticsofPreposi2
产生模糊概念。英语的空间关系则按“点,面,体”的纬度概tion[Z].Berlin:MoutondeGruyter.念来确定,因此较精确。《辞海》[M],1987,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汉语经常用不分点面体的“上下”关系,来表达英语的储泽祥,1998《现代汉语的方所概念系统研究》,[M]。武汉:含有点面体含义的“里外”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上下”结构在表示不涉及“里外”关系的“地位”和“数
量”概念时,英汉语体现出明显的重合;而在涉及到“里外”关系的“时间,范围,状态”概念时,汉语的“上下”兼容了英语的“上下”和“里外”含义。
4.汉语的“上下”结合了方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语用含义,既可以表示附着结构的“上下”关系,也可以表示非附着结构的“上下”关系,如虚拟范围;可以表示性质状态(如“上”为“好,早”“下”,为“差,迟”等),还可以表示上下位移的关系(如数量的“上升,下降”和地位的高低变化),因而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出丰富的隐喻意义。所以,汉语的“上下”结构在隐喻非空间概念时,分别和英语中不同的空间概念相对应,并且汉语的一个“上下”结构就足以表达了英语的许多空间关系。
通过以上对英汉语部分空间关系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表达结构和概念意义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和认知模式在语言背后所起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Akhundov,M.1986.ConceptionsofSpaceandTime(tr.
蓝纯,1999,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
研究》第4期。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廖锦安,1998《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苏新春,1995《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汪容培,1997,英语的短语动词[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
期。
张培成,1998,关于MetaphoricalConcept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0期。
赵世开,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赵艳芳,1998,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10期。周汉林、曾松碧,1999《英语介词词典》,[M]。青岛:青岛出
版社。
周榕,2001,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
喻表征的试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作者地址: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1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3期(总第84期)
Abstractsofmajorpapersinthisissue
OnValidityofLogicalInferencesInLanguageUsebyPengJianwu,p.1
Thispapermainlydealswiththequestionofwhetherlogicallyvalidrulescanadequatelycharacterizetheinferencesinlanguageuse.Consideringsomeinferencesthatarevalidwithacertaindegreeofprobabilityinlinguisticcommunication,thepapertriestoarguethateverydayreasoningdependsonmorethanlogic.Withsomeexamples,itisintendedtodisplaythepositiveandnegativeimpactoflogicalrulesonpragmaticinferences.
TheInterrelationshipbetweenSociolinguisticsandItsNeighbouringDisciplinesbyWuJianguo&PangRenqi,p.4
Thispaperbeginswithanexplorationontheresearchscopeofsociolinguistics,discourseanalysis,pragmaticsandstylisticsaswellastheirstudyobjectsandoverlappingrelationships.Thenthecommonpartsandhierarchicalinclusionexistingamongthemareshownclearlyandimpressivelythroughfigures.Finallybasedonallthesecomparativediscussions,aconclusionisdrawnontheresearchdirectionofsociolinguisticsanditsfinalaim,whichwouldbeofsomehelpforourfuturestudies.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EnglishOrientationalMetaphorsbyWuJing&WangRuidong,p.8
Thisessayseekstofindoutthe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Chinese“shangxia”structureanditsnotionalorconceptionalEnglishequivalentspresentedinthefivedimensionsoforientationalmetaphors“time,area,state,statusandquantity”.Also,theessayintendstoexplorethecognitivepatternsbehindthepreferencesofdifferentspatialrelationships.
OnthePotentialityofAdultStudentsinEnglishListeningClassbyDingWanjiang&LuMing,p.64
Learningaforeignlanguagewillneverbeaseasyataskforanyadultwhohasacquiredatleastonemothertongue.Doesthatneces2sarilysuggestthatadultlearners,asopposedtochildlearners,ofaforeignlanguagedonotenjoyadvantagesofanykind?Basedonconceptsandtheoriesinlinguisticsandcognitivepsychology,theauthorsofthisarticleprobeintothepossibilitiesofdevelopingorexploitingpotentialityinadultlanguagelearners,particularlyintheperspectiveofteachinglisteningcomprehension.
OnEnglishVocabularyTestandtheTestofCommunicativeCompetencebyZuoNiannian&XuFeng,p.68ThisarticleintroducesthewholestructureofJohnRead’snewbookfirst.ThenitdealswithhowJohnReaddiscusseswhatvocab2ularyis,whatvocabularyknowledgeis,whattoassessinvocabularytesting,howtoassessitandwhetheritisnecessarytoprovidethecontext.Theconclusionisthatfromwhatwereadinhisbook,vocabularytestingorassessingisstillinthestageofdiscreettesting,inthemainstreamoflanguagetestingemphasisingcommunicativecompetenceintheworld.
OnInterpretationofRelevanceTheoryinReadingComprehensionbyWangPanNie,p.77
Thispaperanalysestheinterpretationofrelevancetheoryonreadingcomprehension.Accordingtorelevancetheory,readingcom2prehensionisanostensive2inferentialanddynamicprocess.Thereaderlooksfortheoptimalrelevancefromthewriter’sostensivecommunicativebehavior.Ongettingit,thereaderisabletounderstandtheimplicature.Butthetheoryfailstogiveanadequateexplanationonaccountofitsincompetenceonshowinghowtosolvetheproblemofculturaldefault,aprobleminacrossculturallanguagecommunication,fromwhichoptimalrelevancegenerates.
AnIntroductionofWebsitesforBritishandAmericanLanguageandLiteratureJournalsbyWuQian,p.85
Variouselectronicinformationresourcesaredevelopingrapidlyintheacademiclibrariestheseyears.Forenhancingthesearchingeffectandreducingcostaswellastime,thispaperoffersthemainpopularwebsitesforlinguisticandliteraryperiodicalsinBritainandAmericaandtheirrelevantintroductions.8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