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宫颈癌的预防

2023-11-09 来源:华拓网
宫颈癌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1-11-23T16:33:21.5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 作者: 李素芬

[导读] 新的预防性四价HPV疫苗的上市,也使真正意义的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和浸润癌的发生成为可能。

李素芬(河南省渑池县疾病控制中心 472400)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53-02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近年来由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人群的增加,导致宫颈癌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据世界范围统计,每年估计有46.6万的子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中国估计有近10万新发病例,约占世界新发病例总数的1/5,并且每年约有3万名妇女死于子宫颈癌。经研究已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有一个时间较长并可逆转的癌前病变时期,这就给宫颈癌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大好的时机。HPV病毒的发现,及随后豪森又阐明了HPV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使宫颈癌的预防成为现实。本文主要是就宫颈癌的预防现状和前景作一综述。

早期发现宫颈癌有办法:阴道排液:阴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汤样,有腥臭味。晚期因癌组织破溃,组织坏死,继发感染等,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排出。

凡是35岁以上的已婚女性,应每年做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一次,如果能及时发现,宫颈癌的治愈率几乎是100%。所以,定期检查对早期发现宫颈癌而言非常重要。 易致宫颈癌的不利因素:

1.性生活过早 (18岁以前发生首次性行为)或紊乱、早婚(20岁之前结婚)、早孕育、密孕产、多孕产等。 2.性病史、宫颈慢性疾病等因素。 3.长期吸烟。

4.男性因素。男性阴茎的包皮垢是引起女性宫颈癌的一大因素。此外,若男子有多个性伴侣,或患有阴茎癌,或其性伴侣中有宫颈癌患者,那么该男子的其余性伴侣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则大大增加。 宫颈癌的预防

一、宫颈癌预防应先从病因预防做起

宫颈癌的病因虽不完全清楚,但已知许多因素和其密切相关,可以针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如提倡晚婚、禁止早婚和性生活紊乱、实行计划生育、加强性道德及性卫生教育、积极防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疾病等。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适宜饮食、适宜体育,以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

宫颈癌病因预防的概念必须列入成年人及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此种教育。要强调男性在减少xing伴侣患宫颈癌危险性中的责任,妇女本身同样也有责任。对男性的教育也应从青春期开始。 二、临床前宫颈癌预防即“三早”预防

所谓的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目的是防止初发疾病的发展。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时间可以从数年到数十年,一般认为这个演变过程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浸润癌。因此在人群中对已婚妇女进行定期普查,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及时给与诊断和治疗,会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并降低其死亡率。 三、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做好宫颈癌预防措施

宫颈癌的早期信号:(1)白带增多,初期可无异常气味。(2)白带异常,可以混有血性,伴有恶腥味。(3)阴道不规则出血,下腹用力后出血,绝经后出血。(4)子宫颈癌发展后,可能发生小便刺激症尿频尿急及大便带血,也可引起盆腔和下肢疼痛,下肢肿胀。

2006年,Merck的一种预防性4价HPV疫苗,被FDA批准上市。其主要成分为具有免疫源性的重组HPV L1病毒类似颗粒(VLPs),经过纯化加工制成。在非洲绿猴的体内动物试验中证明,四价疫苗可以诱导HPV亚型特异性中和抗体产生,包括HPV 16,18,6和11共4种亚型。临床试验证明,按疗程接受三支疫苗的成年妇女中99.5%产生了抗HPV免疫应答。试验观察接种后5年,血清抗体滴定度显著高于HPV自然感染对照组。作为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其被推荐在少女开始性生活前接受免疫,安全性好,可以有效地防止4种最常见亚型HPV的感染,预防宫颈癌、生殖道疣和内、外生殖器部位的癌前病变。

综上所述,传统宫颈癌筛查的推行,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传统方法的假阴性率可高达40%以上。随着液基薄层制片和计算机辅助阅片分析系统的出现,宫颈细胞学检查技术的敏感性大大提升。高危HPV感染作为宫颈癌的主要诱因,对其的分子检测手段层出不穷,敏感性和特异性极高,应在临床上作为宫颈细胞学检查的辅助手段积极推行。新的预防性四价HPV疫苗的上市,也使真正意义的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和浸润癌的发生成为可能。

参 考 文 献

[1]Wang KL.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vaccination in cervical cancer.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07,46(4):352-3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